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针对双河油田的注采结构的现状及特征,通过近几年来在注采结构调整方面的实践与应用,总结出了油田在特高含水后期开发阶段,实现油田控水稳油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注水结构调整主要是结合地质特点,减少欠注层段,减少和控制不合理超注井层段和改善吸水剖面;在采液结构调整上,控制高含水层段的注入,加强中低渗透层段的注入,封堵高渗透、高水淹干扰层段,解放动用较差的中低渗透层段,改善平面上采出不平衡的状况,通过实施注采结构调整,双河油田在特高含水后期实现了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2.
双河油田高含水期厚层剩余油分布及挖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河油田厚油层发育,在目前特高含水期开发阶段厚油层厚油层的内剩余油分布主要受井网完善程度,地层纵向渗透性,砂体沉积特征,微构造及区域地层压力因素控制,剩余油在井网不完善井区,纵向中低渗透层,注采状况较差的分流河道沉积间及沉积末端,微构造高部位及局部注水压力平衡区相对富集,在完善井网的基础上根据地层地质特征加强注采结构调整及注水合理调配,是双河油田油层挖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双河油田目前注聚单元大多为二类储量油藏,由于非均质性严重,中低渗透层动用程度较低,影响了聚驱效果。油套分注工艺虽然能一定程度上减缓层间矛盾,但油套压差过大会降低高渗透层注聚质量、堵塞中低渗透层,因而聚驱效果有限。为此,借鉴大庆油田双泵双管分质分注技术,在双河油田Ⅲ油组优选了两口注聚井实施分质分压注聚试验,实施后注入剖面得到有效改善,并取得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  相似文献   

4.
双河油田厚油层发育,在目前特高食水期开发阶段厚油层内剩余油分布主要受井冈完善程度、地层纵向渗透性、砂你沉积特征、微构造及区域地层压力因素控制。剩余油在井网不完善井区、纵向中低渗透层、注采状况较差的分流河道沉积问及沉积末端、微构造高部位及局部注水压力平衡区相对富集。在完善井冈的基础上根据地层地质特征加强注来结构调整及注水合理调配,是汉河油田油层挖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河南油田厚油层层内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常规分层注水工艺的注入水沿高渗透层优势通道突进,造成中低渗透层的剩余油动用程度低。另外,所采用的井下钢丝投捞工艺在测试水量时,易出现遇阻和分层水量不清等问题。而笼统周期注水技术无法从根本上解除层间干扰和注入水沿高渗透层突进的问题。为此,用封隔器进行层间封隔,利用程序控制各层开关器的开启和关闭,实现了注水井自动换层周期注水,同时,在地面通过注水闸门控制单层注入水量,实现了精确配注。该技术在双河油田的成功应用,解决了层间干扰对笼统周期注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海外河普通稠油油田通过注水开发,在高含水期末已采出可采储量的84.5%,油田自然递减已降至近15 a的最低水平,开发效果得以改善,但随着油田即将步入特高含水阶段,剩余油分布零散、水驱动用程度不均、注采结构不合理等开发矛盾加剧,稳产基础薄弱.通过开展油藏工程研究,重新确立该油田四级断块的注采参数,开展注水油田结构调整,改善了普通稠油油藏高含水后期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7.
胜坨油田不同含水期层间干扰规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胜坨油田为整装多层砂岩油藏,储层层间非均质性严重,在油田开发的过程中,多层合采势必造成层间干扰,影响潜力层的发挥。利用各种生产资料、取心检查井、测井解释资料及精细油藏研究成果对不同开发阶段的干扰形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开发初期主要是稀油高渗透层干扰稠油中低渗透层;中含水期主要是高压高含水层干扰中低压含水层;高含水期初期主要是高压特高含水、高含水层干扰低压高含水、中低含水层,特高含水期层间干扰转变为特高含水韵律层干扰高含水及中低含水韵律层。该研究对胜坨油田及同类油田的调整和挖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孤东油田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利用大量的生产、测井及监测等资料对孤东油田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指出注采对应关系、大孔道、累积注入倍数等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归纳总结出了“两段三层四区”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印剩余油主要富集于层内低渗透段、受夹层影响的低水淹段;层间状况差异大且物性差的层、累积注入倍数低的低水淹层及动用差或未动用的薄层;平面上动态注采对应差部位、受井闻渗流特征及大孔道等影响的滞留区、绕流区、起伏较大的微构造高部位。另外,对油层的认识程度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潜力。同时探讨了老油田剩余油挖潜的主要方法,对矿场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双河油田V上层系是后续水驱开发单元,处于特高含水开发阶段,在低油价下,优化注采调整、改善油藏开发效果、提升开发效益是一项重要的工作。采用油藏工程法、水流统计分析法和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了高耗水条带,根据高含水条带的分布特点,实施了主体区"控低效降无效"控减技术、上倾区"提产能促效益"技术,通过优化调整注采结构、实施降压开采、减少低效无效注水措施,明显提高了油藏开发效益。  相似文献   

10.
高含水期注采井网的重组调整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河南双河油田厚油层发育,特高含水开发期剩余可动油滞留在层内夹层发育的部位和注采井网不完善区、多口油井或注水井之间的滞留区、压力平衡区。提出以注采井组为调整单元、以剩余油相对富集的流动单元或单层为调整对象,按井组重新组合注采关系,钻少量新井,通过对老井的封、补、调及低效井的综合治理,将强化注采关系与改变液流方向结合,达到增加注入水波及体积、提高驱替压力梯度而动用利余油的目的。双河油田北块Ⅳ1-3层系实施井网重组调整后,注采井数比由0.63增至0.82,整个单元水驱采收率由46.28%提高到49.5%。图2表1参25  相似文献   

11.
S油田是渤海油田中典型的海上大型整装稠油油田,目前已进入开发中后期,逐步暴露出注采矛盾突出、层间和平面上动用差异大、单井控制储量过高、采油速度和采收率较低等问题,针对海上稠油开发面临的挑战,首次提出海上油田大规模综合调整研究,重点开展调整井的打开程度研究。从试验射开水淹层,到层间层内适当避射,并且对潜在水淹层进行严格避射,最终制定了中高含水期海上整装油田调整井的合理打开程度原则。根据合理打开程度原则指导后续调整井的实施,调整井控水增油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从储层结构要素的几何形态及物性分布特征入手,研究了不同结构要素对油层注采能力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井网对结构要素的控制程度以及不同结构要素的井网控制方法。认为高含水后期油井部署应尽量避开吸水产液能力强的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中心部位;吸水产液能力差的上倾尖灭席状砂部位可适当缩小注采井距,配合稳油控水注采结构调整,最大限度地控制每一单砂体,提高油田水驱采收率。  相似文献   

13.
化学驱分注技术已成为高含水油田提高采收率、保障油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大庆油田根据不同油层类型、不同开发阶段需求,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注聚工艺体系,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目前已形成以“全过程一体化分注技术”为主体的化学驱分注技术,实现了同井分层注入量与分子量的双重调节,一趟管柱满足空白水驱、化学驱及后续水驱2~7层分注需要,测试工艺与水驱兼容,投捞、验封、流量测调全电控。随着油田生产的发展,化学驱开发规模的不断扩大引发了现场应用中的新问题:分注井测试工作量逐年增多,班组测调能力已达极限;分注合格率下降快,测调周期缩短;开发油层向渗透率更低、隔层更薄、厚度更小的油层转变等问题,为此提出了结合自动监测、远程控制等自动化技术,以实现化学驱分层注入技术监测与调整智能化的新工艺,同时研发了小卡距和小隔层细分工艺,为油田化学驱分注进一步高质、高效开发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
注水井组对比测试在注水方案调整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闫长辉  陈青 《钻采工艺》2008,31(2):71-73
双河油田V上油组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油层水淹十分严重,必须提高注水效率,重要的基础工作就是必须准确评价注水效果。根据注水井组对比测试评价注水效果,分析注采井对应关系。通过对V上油组7个注水井组对比测试结果分析,认为V上油组注水主要有能量存在亏空和注水见效不均匀两种情况,在下一步注水方案调整中采取相应的措施:V上油组V1,V8,V9,V10小层的注水强度应有所增加,V6小层向下调整,对于渗流能力较差的小层应采取酸化工艺。  相似文献   

15.
锦州9-3油田高含水期开发效果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锦州9-3油田高含水期开发现状,应用油藏工程方法,从开发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入手,对注入倍数增长率、水驱指数、存水率、综合含水等指标进行了客观分析,适时监测油田开发动态,及时发现油田存在主要问题,为全面了解油田开发状况,进行下步调整挖潜提供理论依据。评价结果表明,该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在提液稳油、追求上产的同时,控水措施没有及时跟上,导致含水上升较快。但2004年以后的历次开发调整措施发挥了较好的作用,起到了稳油控水的效果。在今后开展稳油措施的同时,建议进一步加强找、堵水等控水工作,以保证开发效果向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6.
KS油田开发进入高含水期后,注水井调剖是常用的稳油控水措施,但是在选井决策方面,存在指标界限不易选择、权重数值不易量化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筛选出能够较准确反映水窜特征的单井指标、井间指标和静态指标,构建基于多项式核函数、径向基核函数和Sigmoid核函数的新型核函数,并基于函数形式优化模糊聚类方法,提高拟合精度和预测...  相似文献   

17.
长庆油田特低渗透油藏进入中高含水期后受储层高渗带影响,常规重复压裂存在含水率上升、增产幅度低等问题。为解决该问题,根据典型油藏长期注采开发实际,采用油藏三维地质建模方法,结合加密井生产资料,研究了中高含水油井调堵压裂增产机理,分析了不同调堵压裂参数对油井重复改造效果的影响,提出了“前置调堵控含水、动态多级暂堵压裂提单产”的重复压裂技术思路。通过室内试验,研发了PEG-1凝胶,凝胶主剂质量分数为5%~10%时,可保持较高水平的凝胶强度;优化注入排量为1.5 m3/min,注入量为300~600 m3,可在裂缝深部40~80 m处封堵高渗条带;优化动态多级暂堵压裂技术,缝内净压力提高到5.0 MPa以上,实现了压裂裂缝由低应力区向高应力区扩展,以动用侧向剩余油。现场试验结果表明,实施调堵压裂后单井日产油量平均增加1.07 t,含水率降低9.0百分点,实现了中高含水井重复压裂“增油控水”的目的。该调堵压裂技术为长庆油田特低渗透油藏中高含水井重复改造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8.
金湖凹陷高含水油藏开发特征与稳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湖凹陷于"七五"期间投入开发,目前部分开发单元已进入高含水期,油水分布状况更加复杂,注水利用率降低,高渗带水淹严重,局部井网不完善,水驱波及状况变差,迫切需要采取合理的开发调整方法,为油田后期的剩余油挖潜提供依据。高含水期油田开发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含水、提高波及系数、改善水驱效果。针对高含水油藏开发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不同类型高含水油藏的开发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影响油藏稳产的主要因素,提出了井网加密、改向水驱、细分开发层系、套管侧钻及调剖堵水等综合性技术措施与对策,改善了油田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19.
高含水油田注水后油藏参数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刘天鹤  郭莉  左毅 《特种油气藏》2005,12(2):42-44,48
应用注水模拟实验、环境扫描电镜、水淹层测井解释等研究技术,分析了储层参数变化机理.较全面地分析了高含水期的高孔高渗油藏、中孔中渗油藏和稠油油藏注水后储层结构的变化规律,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水淹层测井解释、地质模型的重新修订、数值模拟调参、剩余油分布预测和油层防砂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项研究可为类似油田的开发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二类油层不同注采类型井组聚驱最佳调整时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庆油田二类油层与主力油层相比,油层非均质性更加严重,决定了其聚驱动态特征与主力油层有较大差别,二类油层笼统注聚过程中,层间开采矛盾依然较突出,薄差层动用程度低,厚层突进现象严重,聚驱整体技术经济效果不理想。为明确大庆油田二类油层不同注采类型井组的聚驱调整时机,达到最佳的聚驱效果,针对大庆油田二类油层4种典型的矿场注采类型,建立厚注厚采、厚注薄采、薄注薄采、薄注厚采4种注采类型井组,通过开展4种注采类型模型等压聚合物驱油实验,得到厚注厚采、厚注薄采、薄注厚采、薄注薄采最佳调整时机聚合物用量分别为740 PV·mg/L、780 PV·mg/L、810 PV·mg/L和860 PV·mg/L。各井组在最佳调整时机时吨聚增油量最大,提高采收率值最高,应在最佳调整时机停止注聚合物,同时应在注聚过程中及时采取跟踪调整措施,最大限度地达到不同注采类型井组技术经济界限注入量,提高聚合物驱效率和效果。通过对比厚注薄采与薄注厚采聚合物驱效果,得到了平面非均质地层开采时,高渗带注入、低渗带采出的注采模式驱替效果更好,更有利于开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