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中以河南省三县市324户农户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Logistic回归法,分析河南省当前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过程中农户的认知与意愿,并探究影响农户参与入市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农民对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前景预期乐观,对入市增值收益分配的关注度最高;耕地资源安全风险与各类以地生财的投机和短视行为风险,是农户在入市过程中最为担心的风险因素;影响农户参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意愿的三个关键因素是:农户家庭的农业依赖度、农户风险喜好以及对流转入市预期的满意度。本研究以期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提供微观视角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土地价格是影响土地使用权入市的重要因素。文中利用调查及相关统计资料,针对国有与集体建设用地的权利对等性、政策配套度、交易完善度等方面的差异,采用类比修正和数学模型法相结合的方法来评估集体建设用地基准地价。结果表明:土地拥有的权利不同就会有不同的价格表现。在目前集体建设用地权利不完整、政策不配套、交易不完善的情况下,集体商服用地、宅基地、工矿用地基准地价水平仅相当于国有地价的72%、75%、59%。为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和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价格体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包头市商业服务业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商业服务业用地评价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较为详尽地阐述了包头市城市商服用地评价的过程、基本步骤和基本评价方法。通过评价,得出包头市城市商业服务业用地基本处于适度利用水平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青海省2000-2008年间城镇建设用地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此次研究旨在分析青海省2000-2008年期间城镇建设用地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其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研究方法:采用变化过程定量分析法及驱动力相关性分析法。研究结果:在研究期间内,青海省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和其所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的比例都在增加;建制镇建设用地占用土地的面积要多于城市建设用地占用土地的面积;新增城镇建设用地以流向工矿仓储用地和住宅用地为主;各相关社会经济因子与建设用地之间的相关性程度,其中相关性最高的是城镇化率、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固定资产投入。研究结论:青海省城镇建设用地的变化规律和主要驱动力为青海省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分析及结构调整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基于土地发展权和要素贡献理论构建农地非农化中土地增值收益及合理分配测算模型,以经济欠发达地区河南省的典型土地征收-出让样点为核算单元,对各城市住宅、商业和工业等用地类型土地增值收益及合理分配比例进行测算和比较。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类型土地的增值收益差异较大,商业用地增值收益普遍高于住宅和工业。同时土地增值收益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在区域层面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高土地增值收益高、经济发展水平低土地增值收益低"的特征,在城市内部区位条件较好、基础设施完备区段,其土地增值收益也较大;2)在现状的分配体制下,农民和政府获得的土地增值收益的比不足1:9,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农民获得的土地增值收益远远低于政府;3)在农地发展权和要素贡献分配原则的框架下,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农民应分配到的土地增值收益的合理比例介于35-45%之间,政府应得到的合理比例介于55-65%之间。  相似文献   

6.
以1990年和2007年TM/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人机交互解译的方法得到研究区2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天山北坡绿洲城镇用地的扩展采用土地扩展集中指数、土地利用动态度和相对变化率等方法进行分析;同时采用主成分法对城镇用地扩展的驱动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建设用地中的城镇、农村居民点及其他建设用...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探讨我国西北干旱区重要工业与旅游城市加速发展情势下土地节约和集约利用的问题和可能途径。研究方法:依据嘉峪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在土地利用现状和各类用地集约利用潜力分析基础上,构建集约利用指标体系,从规模、结构和时序等方面提出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用地标准及政策建议。研究发现:嘉峪关土地节约集约程度相对较低,有较大的提高潜力:嘉峪关耕地的内涵挖潜已经达到较高水平,城市人均用地218.18 m2/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但从城市化水平,人口规模、生产总值(GDP)、自然条件等发展需求来看,其新增用地规模控制基本在合理幅度以内。研究结论:保持现有耕地面积,通过开发整理开辟新的耕地,加强占补平衡规划和管理,是该市国土资源管理的长期任务;充分利用城市的各种优势,加大投资强度,提高各产业的用地效率,是土地政策制定和利用调控的首要目标。  相似文献   

8.
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评估是释放农村建设用地潜力、优化城乡建设用地布局的科学前提.本研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状况等因素,结合人均用地标准测算法和综合指标法,以地市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对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进行评价,按照整治后适宜性方向,将全区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划分为粮农优先区、牧草优先区、城镇优先区和综合保育区四类,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城镇建设用地的大规模扩张对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形成了巨大压力,并导致了大量土地资源的闲置浪费。为了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文中结合GIS和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对宝鸡市1988~2005年中心城区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类型进行定量识别。结果表明:1)近些年,宝鸡市中心城区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经历了缓慢扩展期(1988~2000年)和高速扩展期(2000~2005年)两个阶段;2)在斑块类型水平上,城镇建设用地表现出较好的连通性,并且呈增强趋势;3)外延式扩展是研究期内城镇建设用地扩展的主要类型,扩展比重为外延式>填充式>跳跃式。通过研究为城市空间规划提供了详细而准确的数据,为寻求优良扩张模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陇南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时空差异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陇南市城市空间拓展难的现实,从建设用地投人产出、用地结构、强度及发展趋势等方面构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以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及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陇南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其时间变化趋势及空间差异的原因,为城市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及区域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陇南...  相似文献   

11.
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阿拉善盟土地利用结构多目标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生态位理论出发,测算阿拉善盟土地利用类型单位面积的经济、自然与社会生态位,以此作基础设置区域土地利用多目标,充分考虑阿拉善盟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状况,运用多目标遗传算法求解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为阿拉善盟土地利用规划和社会经济发展政策制定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在阿拉善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中,耕地数量是33334hm2,林地面积是773814.1hm2,牧草地是12568412.1hm2,城乡建设用地是30123.2hm2。研究所确定结构调整方案与本轮规划所确定阿拉善盟结构调整方案有一定差异,这主要因为上级政府对土地资源配置未考虑区域资源环境特点。  相似文献   

12.
我国“四低”资源数量占农业后备资源总量的76.3%,因而今后农业开发的重点应以改造“四低”资源为主,即应在资源深度开发上下功夫。本文在分析我国“四低”资源数量的基础上,探讨了其成因及改造措施。  相似文献   

13.
西安市建成区扩张及动力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95年TM、2000年和2008年ETM+影像为数据源,提取了3个时期的西安市主城区建设用地及扩张信息,运用扩展强度指数、城市形态分形维数和扩张弹性系数模型对西安市1995~2008年建成区的扩张状况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扩张的动力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的建设用地面积从1995年的183.44km2增加到2008年的367.37km2,总体扩张了2倍多,年增长率为5.48%。2)城区的扩张围绕中心三城区(新城区、莲湖区、碑林区)向周围城郊扩张,扩张主要集中在北郊的未央区和南郊的雁塔区以及东部的灞桥区,西部区域扩张不显著。3)各指数表明城区总体扩张较快,城市边缘趋于复杂化,而且扩张不尽合理。在对其扩张动力机制分析表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建成区扩张的内力,人口的增长和投资的加大及合理分配起着促进作用,交通网络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changes in th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landscape pattern have led to a series of promin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order to better coordinate the balanced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y and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e selected land use change data to evaluate the habitat quality in Hohhot City of China, which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regional urba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us, the 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 (InVEST) and Cellular Automata-Markov (CA-Markov) models were used to analyze, predict, and explore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path and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land use, and forecast the typical evolution pattern of land use in 2030.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and use types in Hohhot City changed significantly from 2000 to 2020, and the biggest change took place in cultivated land, grassland, shrub, and artificial surface. The decrease of cultivated land area and the increase of artificial surface area were the main impact trend of land use change. The average value of habitat quality had been decreasing continuously from 2000 to 2020, and the values of habitat degradation were 0.2605, 0.2494, and 0.2934 in 2000, 2010, and 2020, respectively, showing a decreasing trend. The decrease of habitat quality was caused by the need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urban construction, as well as the impact of land occupation. During this evolution, many cultivated land and urban grassland had been converted into construction land. The simulated land use changes in 2030 are basically the same as those during 2000-2020, and the habitat quality will still be declining. The regional changes are influenced by the urban rapid development and industrial layout. These results can provide decision-making reference for regional urba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as well as habitat quality evaluation.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A major global challenge is to provid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ystems that are able to sustain growing demands for food, feed, fibre and renewable raw materials without exacerbating climate change. Detailed and reliable data on the CO2 balance of different agricultural management activities and inputs as a basis to quantify carbon footprints of agriculture are still lacking. This study aims to fill this gap further by quantifying the net balance of emitted and assimilated CO2 due to the application of crop protection treatments on the farm, and by assessing their partial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and mitigation in agriculture. The study focuses on key agricultural crops including wheat, corn, oilseeds and sugar crops. RESULTS: The final CO2 balance, considering GHG emissions due to on‐farm CPP treatment in comparison with CO2 storage in additional biomass, CO2 protected with respect to agrotechnical inputs and land inputs and CO2 saved with respect to associated global land use changes, is positive and may reach multiples of up to nearly 2000. CONCLUSION: The results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the positive yield effects of the CPP programme applications on the farm, resulting in additional assimilated biomass at the farm level and less land use changes at the global level, and thus lower pressure on environmentally important indicators of overall agricultural sustainability. Copyright © 2012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16.
为了查明准噶尔盆地东南缘绿洲-荒漠交错带土壤螨类群落多样性与相似性特征,于2010年4月、7月、9月和11月中旬对该区的自然林、防护林、耕地、菜瓜地、荒草原、灌木林及荒漠等7种不同生境进行采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共获得土壤螨类5200只,隶属于4目41科61属。在7种不同生境土壤螨类群落多样性间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顺序为灌木林>防护林>自然林>荒草原>耕地>荒漠>菜瓜地,Margalef丰富度指数(M)顺序为自然林>防护林>灌木林>荒草原>耕地>菜瓜地>荒漠。Jaccard群落相似性分析表明,不同生境土壤螨类相似性程度主要为中等不相似(处于0.25~0.50),而在荒漠与自然林、防护林及灌木林之间的相似程度已达到极不相似水平。7种生境土壤螨类聚类和排序分析结果分为林地环境类型、耕作环境类型、荒漠草原环境类型和荒漠环境类型等四大类型。研究结果表明植被类型、土壤湿度和人为干扰是影响土壤螨类群落多样性及其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于田绿洲土地景观格局动态变化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多期遥感图像为信息源,用GIS、RS手段和马尔珂夫链模型对新疆于田绿洲土地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探讨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20多年来,研究区以荒漠为基质、以克里雅河为廊道、以农田和草地为主体斑块的宏观分布格局基本未变。总体上,生态保护,封沙育草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草地面积的扩大和荒漠面积的缩小意味着绿洲稳定性增强。水体、湿地始终受到较大程度的人为干扰。人类在生产活动中,不断地以消耗和利用河流水资源得以生存和发展。趋势预测今后农田、水体、湿地、高草和中草持续增加,而低草、盐碱地和荒漠进一步减少。整个区域呈现荒漠、草地和农田三足鼎立之势。  相似文献   

18.
基于GIS平台,以新疆各县市统计资料及Landsat TM影像解译得到的3期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结合统计分析工作,对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1996~2004年土地利用数量、类型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分析得出,前后2个4年间,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耕地为先增加后减少,园地和林地则是先减少后增加.在8年尺度上土地利用总的动态特征是,耕地、园地、林地、水域及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草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少.8年尺度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61.前4年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55,耕地及建设用地的年变化率较大,园地和林地的年变化率较低.后4年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为0.38,园地与耕地的年变化率较大,水域和未利用土地的变化率较低,前4年变化程度比后4年明显.最后引入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相对变化率反映出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政策变动、经济发展、城市化水平、市场需求和人口增长是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的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日战争时期 ,随着边区成为人民抗日的总后方 ,边区人口净增 40~ 5 0万人。巨大的人口压力和国民党的经济封锁 ,使边区军民内外交困。为了度过困难时期 ,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大生产运动 ,农业发展选择了大量的开垦荒地 ,虽然农业生产卓有成效 ,但林草的破坏造成整体环境质量下降 ,局部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自然灾害频发。尽管边区政府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也进行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活动 ,并且兴修水利来改善农业环境 ,但收效甚微。欲使西部的“山川秀美”真正变为现实 ,必须要探明本区生态环境演化的历程 ,并以之为据制定本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为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提供借鉴与指导。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了宁夏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灌区的土地资源质量、数量及其自流灌溉和扬水灌溉的开发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