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永久起搏器术后常见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1992年8月-2007年12月安装永久起搏器3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并发症。结果:男性134例,女性118例,单腔起搏器218例,双腔起搏器122例,三腔起搏器2例。术后常见并发症共17例次,其中感染3例,囊袋积血2例,脂肪液化1例,囊袋破溃2例,电极脱位及微脱位5例,术后心律失常1例,三尖瓣穿孔1例,局部肌肉跳动1例,急性期大面积脑梗塞1例。结论:重视术前预防、规范术中操作、加强术后随访,早期发现、积极处理各种并发症,最大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85例心脏病病人置入永久起搏器后,再次手术的原因为起搏器电池能源耗竭、因病情需要改变起搏模式、起搏电极破损断裂、起搏器囊袋破溃感染。经更换起搏脉冲发生器、起搏电极,变换起搏模式及改换起搏器置入部位后,起搏器均正常工作。认为优质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及术后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提高主动电极起搏器植入患者舒适度的方法。方法将88例主动电极起搏器植入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44例。常规组术后24h下床活动,观察组术后6h即下床活动。分别于术后6h、24h、7d比较两组舒适度、电极脱位和囊袋出血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6h、24h舒适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电极脱位和囊袋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指导主动电极起搏器植入患者术后6h下床活动,能提高患者舒适度,同时并不增加电极脱位和囊袋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提高主动电极起搏器植入患者舒适度的方法.方法 将88例主动电极起搏器植入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44例.常规组术后24 h下床活动,观察组术后6h即下床活动.分别于术后6h、24 h、7d比较两组舒适度、电极脱位和囊袋出血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6h、24 h舒适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电极脱位和囊袋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指导主动电极起搏器植入患者术后6h下床活动,能提高患者舒适度,同时并不增加电极脱位和囊袋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老年患者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早发型囊袋感染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起搏器囊袋感染是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若不及早发现和处理,将导致囊袋破溃,迁延不愈,严重者可出现感染全身播散,甚至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我院1989年10月-2006年10月共有122例患者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其中2例发生囊袋感染,经及时治疗后治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分析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心脏功能、并发症种类及原因.方法:随访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并发症的种类,分析其原因.结果:右室心尖部起搏(RVA)术后6个月时LVEF明显低于术前,右室间隔部起搏(RVS)组无明显变化.发生起搏器并发症4例,起搏器囊袋血肿2例,电极移位及电极导线断裂各1例.结论:RVS更符合心脏生理起搏节律,术后心功能改善优于RVA.严格执行操作规范,术后加强随访,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安装永久起搏器是治疗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重要手段,而术后常见并发症有电极脱位、囊袋血肿、感染、起搏器功能障碍等,而老年人安装起搏器术后并发症明显增多,已引起临床高度重视。起搏器置入术后一旦出现皮肤破溃、起搏器外露等并发症,尤其是皮肤缺损,反复感染,常规抗炎治疗很难见效,处理起来较棘手。自2008年-2009年12月我科对15例置入起搏器后外露的老年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起博器安置术与冠状动脉造影(CAG)同时的临床意义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97例植入起搏器患者资料,以是否同时进行CAG分为造影组41例和非造影组56例,观察冠心病在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比例,以及起搏器囊袋出血情况。结果造影组造影检出冠心病25例占59.5%,高于临床诊断的20例(漏诊7例,误诊2例),占47.6%;造影组发生囊袋出血4例(9.5%),非造影组发生5例(8.9%),两组囊袋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α2=87.46,P>0.05)。结论起博器安置术与冠状动脉造影同时进行是安全的,且可发现严重的冠脉病变,为下一步治疗提供依据,同时减少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患者,男,54岁。因胆囊结石并急性化脓性胆囊炎于某地医院行胆囊切除米。术后3d出现垒身皮肤巩膜黄染。术后20d再次剖腹探查,术中见十二指肠上缘约1.5cm处胆总管狭窄,其上方扩张。直径约1.5cm,行胆总管十二指肠侧侧吻合。术后顺利出院。半年后无诱周出现间歇性寒战、高热,体温高达39.4℃。每次发作后伴黄疸,频次逐渐增多,达2~3次/d。对症治疗后症状缓解。为进一步治疗,来院就诊时查体:体温:36.5℃、脉搏:80次/min、呼吸18次/min、血压19.0/100kPa。一般情况好,全身皮肤及粘膜未见黄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负压联合管状皮瓣"填塞法"在治疗坐骨结节巨大囊袋样压疮中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2月至2016年2月,采用负压联合管状皮瓣"填塞法"修复坐骨结节巨大囊袋样压疮6例共7处创面,压疮大小为7cm×9cm×3cm~20cm×25cm×6cm。彻底清除创面坏死组织后行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同时行皮管形成术;3周后,将皮管末端表皮层去除2~4cm后转移填塞至溃疡无效腔内封闭创面,3周后断蒂。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其中6处皮瓣均顺利愈合;1例于一期术后因自行采取蹲位大便致供瓣区部分裂开,给予重新缝合后顺利愈合。术后每半年随访1次,均无复发,效果满意。结论:负压联合管状皮瓣"填塞法"治疗坐骨结节巨大囊袋样压疮,具有手术操作简单、受区及供区均损伤小、术后疗效满意的特点。对于创周组织溃烂广泛难以选用邻位筋膜皮瓣或肌肉皮瓣修复的坐骨结节压疮,是另一种有效可靠的新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安置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的临床护理及健康教育措施,为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提供客观参考。方法对31例安装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给予术后严密监测病情变化、加强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及规范实施健康教育等措施。结果本组患者术后1周内发生囊袋血肿2例,术后3个月发生起搏器综合征1例,经对症处理和抗心衰等综合治疗及护理后康复。未发生切口及囊袋感染、电极导线脱位、起搏阈值升高、心外肌肉收缩等其他并发症。复查起搏器感知及起搏功能良好。结论对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采取系统护理和健康教育等干预,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健康意识和自觉规避起搏器的不规范使用习惯,以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一种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的代胃术式。方法 对 15例患者行全胃切除、关闭十二指肠残端后距Treitz韧带 15~ 2 0cm间横断空肠 ,行空肠侧侧吻合建造空肠袋 ;自食管下端 3~ 5cm横断食管 ,放入吻合器蘑菇头并固定 ,将中心杆自空肠袋顶打洞放入 ,自空肠断端引出 ,将吻合器沿中心杆放入空肠囊袋内完成食管空肠袋吻合 ;近端空肠在空肠囊袋下 15cm处端侧吻合并同步缝合 10cm ,完成消化道重建。结果  15例患者术后无 1例手术死亡与吻合口瘘 ,短期恢复良好 ,无梗噎、上腹痛、饱胀、胸骨后烧灼样疼痛及腹泻、倾倒综合征等症状出现。术后病人营养满意 ,体重不同程度增加 ,有 8例病人术后 1月钡餐透视监测 ,囊袋容量 40 0ml以上 ,无明显排空过快或延迟。术后 1年死亡 4例 ,2年死亡 5例 ,3年死亡 4例 ,1例胃癌术后 5年余仍健在 ,明显高于非手术治疗生存期。结论 此改良Roux en y空肠双腔贮袋代胃术操作简便、代胃功能良好 ,可作为全胃切除后的通常代胃术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和起搏器位于患者手臂同侧时是否容易出现肿胀手综合征以及腔内治疗效果。方法试验组:起搏器同侧建立AVF的患者10例;对照组:起搏器对侧建立AVF的患者10例。观察内容:(1)内瘘侧颈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有无透析导管置入史;(2)存在起搏器导线的情况下AVF术后或者存在AVF的情况下同侧安装起搏器术后出现内瘘侧肢体肿胀时间;(3)中心静脉狭窄或者闭塞部位;(4)腔内治疗方法;(5)腔内治疗后复发时间;(6)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对起搏器导线功能有无影响。结果试验组:8例患者内瘘、起搏器同侧共存17.0(2.6,30.0)个月后开始出现肢体肿胀;1例患者内瘘、起搏器同侧共存3.5年后内瘘闭塞,闭塞前内瘘侧肢体仅有轻度肿胀,无需干预;1例患者内瘘、起搏器同侧共存4.5年内瘘侧肢体无肿胀。治疗上,2例患者对侧上肢重新建立内瘘,新的内瘘成熟后关闭患侧内瘘。6例患者行单纯PTA治疗,共10例次,单纯PTA术后至肿胀复发时间为(6.0±4.9)个月,所有患者均未置入支架。PTA术后起搏器功能无异常。对照组:截止到观察终点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内瘘侧肢体肿胀。结论动静脉内瘘和起搏器位于同侧时相对容易出现肿胀手综合征,中心静脉病变单纯PTA效果相对较差,不建议放置支架。短期观察球囊扩张对起搏器导线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3例装有起搏器的病人使用电刀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例介绍本组 3例 ,均为男性。例 1 ,54岁 ,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嵌顿 ,心电图示右束支加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例 2 ,75岁 ,因肾癌、冠心病而入院 ,心电图示窦性心律 ,V2 ~ V5见明显 U波 ,原有双束支传导阻滞多次住院治疗 ,并行冠状动脉支架术 1年余。 2例于术前经股静脉插管至心脏 ,安装了美国 Medtronic临时按需型起搏器。例 3 ,6 8岁 ,肠梗阻 ,因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已于左胸部安装永久性固定型起搏器 (非同步型 ,VOO)。 3例病人分别于 1 999年 6月、1 2月和 2 0 0 0年 8月施行胆囊切除术、肠梗阻剖腹探查术和肾癌根治术。术中使用威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自制三头包扎带预防永久性起搏器囊袋相关并发症的效果。方法将120例放置永久性起搏器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采用传统弹力绷带加压包扎,观察组患者术后采用自制三头带加压包扎,7d后比较两组囊袋出血、破溃、感染发生率和患者舒适度。结果观察组患者囊袋血肿、囊袋破溃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术后舒适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自制三头包扎带较传统弹力绷带包扎能减少永久起搏器植入术后的囊袋出血、破溃发生率,增加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结肠成形袋和结肠J型袋对改善直肠癌术后排便功能的作用。方法将73例中下段直肠癌随机分成两组,第1组(CPP组)36例,行结肠成形袋手术。第2组(CJP组)37例,行结肠J型袋手术。分别于术后6、12个月对患者排便功能进行评价。结果CPP组均成功实施了结肠成形袋手术,但CJP组有4例(10%)因盆腔狭窄、肥胖未能成功实施结肠J形袋手术。术后6个月时两组每日平均排便次数为4.3和4.5,便后1h内需再次排便为23%和20%,大便失禁评分为3和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4,x^2=0,101,t=0.643,P〉0.05)。术后12个月对每日平均便次、便后1h内需再次排便、大便失禁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分。CPP组和CJP组分别为:2.4次、2.2次;5%、6%及2、3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9,x^2=0.506,t=0.582,P〉0.05)。结论结肠成形袋和结肠J型袋对改善直肠癌术后排便功能的作用相似。结肠成形袋方法简单、临床效果肯定,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结肠贮袋手术.  相似文献   

17.
上尿路腔内碎石术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处理和预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上尿路腔内碎石术后并发感染性休克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i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8年3月上尿路腔内碎石术后6例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4例,女2例,年龄38~61岁,平均47岁。其中经皮肾镜(PCNL)治疗者4例,经尿道输尿管镜治疗者2例,均表现为术后3~16h内出现高热(体温〉39.0℃),血压降至80/50mmHg(1mmHg-0.133kPa)以下,心率〉110次/min。根据临床表现均诊断为感染性休克。6例均给予抗休克和抗感染等治疗。结果:5例患者在10~52h后逐渐停用升压药物,1周内体温和血常规恢复正常,最后治愈出院。1例因出现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而于术后第6天抢救无效死亡。结论:感染性休克是上尿路腔内碎石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早期发现及合理处理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加强预防措施可减少术后重症感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保留膀胱手术+动脉灌注化疗+膀胱内灌注化疗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或膀胱部分切除术后确诊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2N0M0)的168例患者,充分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病情和治疗建议,对拒绝或不适合膀胱全切的患者经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均采用保留膀胱治疗方法,分为3个治疗组:(1)综合治疗组:68例,术后采用动脉灌注化疗+膀胱灌注化疗;(2)动脉灌注化疗组:48例,术后仅采用动脉灌注化疗;(3)膀胱灌注化疗组:52例,术后仅采用膀胱灌注化疗。结果168例膀胱癌(T2N0M0)患者,观察期内,综合治疗组患者中92.65%(63/68)无复发及转移,7.45%(5/68)分别在术后6、8、12、18、20个月复发,2.94%(2/68)在术后6、13个月出现全身多处转移死亡,11.76%(8/88)非膀胱癌导致死亡。动脉灌注化疗组患者中79.17%(38/48)无复发及转移,20.83%(10/48)在术后1~28个月复发,4.17%(2/48)在术后9、18个月出现全身多处转移死亡,12.50%(6/48)非膀胱癌导致死亡。膀胱灌注化疗组患者中44.23%(23/52)无复发及转移,55.77%(29/52)在术后1~24个月复发,15.38%(8/52)在术后10~96个月转移而死亡,13.46%(7/52)非膀胱癌导致死亡。3组疗效按复发率任何两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别(P均〈0.05)。3组疗效按癌性死亡率任何两组间比较,综合治疗组与动脉灌注化疗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O.05);综合治疗组、动脉灌注化疗组均低于膀胱灌注化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O.05)。3组患者分组治疗后非膀胱癌导致死亡率任何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o.05)。结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2N0M0)患者,采用保留膀胱手术+髂内动脉灌注化疗+膀胱内灌注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法,能有效减少肿瘤复发、预防转移、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易于接受,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保留膀胱手术+动脉灌注化疗+膀胱内灌注化疗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或膀胱部分切除术后确诊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2N0M0)的168例患者均采用保留膀胱治疗方法,分为三个治疗组:综合治疗组68例,术后采用动脉灌注化疗+膀胱灌注化疗;动脉灌注化疗组48例,术后仅采用动脉灌注化疗;膀胱灌注化疗组52例,术后仅采用膀胱灌注化疗。结果:观察期内,综合治疗组患者中92.6%(63/68)无复发及转移,2.9%(2/68)在术后6、13个月出现全身多处转移死亡。动脉灌注化疗组患者中79.2%(38/48)无复发及转移,4.2%(2/48)在术后9、18个月出现全身多处转移死亡。膀胱灌注化疗组患者中44.2%(23/52)无复发及转移,15.4%(8/52)在术后10~96个月转移而死亡。三组疗效按复发率任何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癌性死亡率比较,综合治疗组、动脉灌注化疗组分别与膀胱灌注化疗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T2N0M0)患者,采用保留膀胱手术+髂内动脉灌注化疗+膀胱内灌注化疗的综合治疗方法,能有效减少肿瘤复发、预防转移、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患者易于接受,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肝叶切除术治疗肝囊性疾病[英〕/JuanR…//AnnalsSuryery.一1993;218(5):610~614在肝叶切除术的并发症和死亡率都非常高的年代,肝囊性疾病常采用反复抽吸、硬化疗法、开窗术、造袋术(marsupialization)或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