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品管圈活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品管圈护理,采用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量表(SQLS)和MG标准分别评估,并比较两组的生活质量和服药依从性。结果:护理后,两组SQLS评分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服药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品管圈护理能够提升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和服药依从性的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品管圈活动在提高肿瘤科患者服药依从性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5年10月40例肿瘤科住院患者作为实验组,在此期间实施品管圈活动;以2014年10月至2015年3月40例肿瘤科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在此期间未实施品管圈活动。对比2组肿瘤科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结果:对照组肿瘤患者自觉服药情况为83.5%,实验组肿瘤患者自觉服药情况为90.0%。目标达成率为98.5%;进步率为5.43%。结论:在肿瘤科中实施品管圈活动,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同时可以提高品管圈成员的工作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分析"品管圈"活动对提高精神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作用。方法将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精神病患者70例进行研究,时间为2014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将上述患者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2014.4-2015.4)与观察组(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对影响精神病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于2015年5月开始开展"品管圈"活动,对比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各项评分均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有效提升精神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品管圈活动在提高肿瘤科患者服药依从性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5年10月40例肿瘤科住院患者作为实验组,在此期间实施品管圈活动;以2014年10月至2015年3月40例肿瘤科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在此期间未实施品管圈活动。对比2组肿瘤科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结果:对照组肿瘤患者自觉服药情况为83.5%,实验组肿瘤患者自觉服药情况为90.0%。目标达成率为98.5%;进步率为5.43%。结论:在肿瘤科中实施品管圈活动,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同时可以提高品管圈成员的工作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健康宣传教育的影响。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确立"务实健康教育,提高满意率"为活动主题,对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健康宣传教育知晓率及满意率低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整改方案并组织实施。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对健康宣传教育的知晓率及满意率明显提高。结论:品管圈活动可以提高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提高透析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以"提高透析病人治疗依从性"为活动主题,对维持透析3个月以上的血透患者从遵医嘱服药、充分透析(每周三次或两周五次)、饮食控制、定期抽血复查四个方面进行现状调查,并设定目标值,然后进行原因分析,制定相应的对策并组织实施。结果:实施品管圈前血透患者各项平均依从性为42.57%,实施后提高至67.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品管圈运用于血透患者依从性的管理中,能增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主动性,提高血透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提高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更有效的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家庭功能对首次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家庭功能评定量表(FAD)对108例首次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服药依从性良好和服药依从性不良进行评定和比较分析。结果:108例首次发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中,44例(40.74%)服药依从性良好,患者主动服药,不需要他人督促;64例(59.26%)服药依从性差,需他人反复督促,否则经常自行停药或减药。服药依从性良好患者的家庭功能总分及各项因子分均低于依从性差患者。结论:提高患者家庭功能有助于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品管圈在提高肺结核患者服用抗结核药依从性中的作用,以提高肺结核患者的治愈率,减少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传播。方法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尘肺与结核病科2017年2月至2017年7月成立品管圈(QCC),进行改善肺结核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共计52例,均为结核患者,实施QCC改进方法。对照组患者是在2016年8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同科患者,共计52例。对两组患者实施服药依从性问卷调查,并且实施一般资料问卷调查,将两组的结果实施比较。结果在采取品管圈活动之后,在对照组中,有18例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是比较好的,服药依从性中等的患者有22例,服药依从性差的患者有12例;在观察组中,服药依从性好的患者有40例,4例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中等,服药依从性差的患者有8例。将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情况进行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实施品管圈活动,对结核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具有较大的影响,使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显著提升,增强了护士的专业素质与能力,工作积极性,责任心及团队凝聚力较实施前均有提高,显著提升了护理质量。结论应用QCC在提高肺结核患者服用抗结核药依从性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李峰  张欢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5):1921-1922
目的:探讨认知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2010年1月至3月,我们对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认知治疗,依据病情选择有部分自知力的患者50名,每日发好口服药后,利用康复治疗时间,针对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开展行为技术和认知技术治疗,并在3个月后应用自制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调查量表进行测评。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治疗后服药依从性明显提高;显示症状、生活质量、社会功能、家属满意度和自我接纳均有所改善。结论:对有部分自制力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认知治疗,将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姚依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5):568-569
目的:探讨小组工作方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以及寻找有效干预策略。方法:选取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入组,运用小组工作方法进行提高服药依从性的干预。采用自制《小组工作成效评估表》在小组结束时评估干预成效;采用自制《服药依从性评估问卷》进行前后测,于入组前、结束时分别对每位患者各评定1次。结果:(1)小组达到预期干预目标,干预成效显著。(2)干预结束后,患者服药依从性对比小组干预前显著提高。结论:小组工作方法可有效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增强精神分裂症患者用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并对其进行分析总结。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调查近年来于我院诊疗的10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基本资料,分别从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态、家庭因素、经济收入、医患关系、治疗环境;服药次数、服药剂量、住院次数等方面来分析增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结果:家庭的支持、融洽的护患关系等均能增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另外药物服用次数的较少及剂量的降低等因素也有利于使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提高。结论:增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因素众多,可针对不同的患者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期增强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最终使患者精神及生活状态得以改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互动式健康教育,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降低精神分裂症的复发.方法:将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研究组实施以家庭为单元,由病人、家属、护师共同参与的互动式健康教育;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进行一般健康教育;对两组病人进行服药依从性评定.结果:住院期间研究组服药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出院后6个月随访调查,研究组服药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互动式健康教育能显著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降低精神分裂症的复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主要因素,总结提高其服药依从性的护理干预。方法:抽取就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各项指标与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相关性。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与其年龄、文化水平以及医院治疗与护理的质量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重视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保证优质的护理服务,可以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减小复发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家属接受健康教育对门诊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分析63例家属接受健康教育的门诊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并与59例家属未接受健康教育的患者作比较,分析其家属接受健康教育对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结果:家属接受健康教育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高于家属未接受健康教育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在患者就诊时接受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对促进患者全面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抬高患者床头依从性的作用。方法:2013年9月成立品管圈小组,确定"提高抬高患者床头依从性"为活动的主题,开展抬高患者床头的相关知识培训,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制作测量工具,制定相关制度,加强质控。并对活动前后两组病人床头抬高合格率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床头抬高度数合格率由26%提高到93%。结论: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准确抬高患者床头依从性的作用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与社会支持现状的关系,为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我院门诊治疗的42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服药依从性及社会支持系统现状调查,并分析其相关关系。结果:42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得分9.77±1.63。患者社会支持情况:社会支持总得分30.41±6.99,主观支持得分6.82±2.57,客观支持得分9.27±3.42,社会支持利用度得分6.95±1.63。结论:患者的社会支持对服药依从性有重要影响。家庭和社会应给予精神分裂症患者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品管圈"活动对患者口服结核药用药知识知晓率的影响。方法:选择本科室诊断为肺结核且口服抗结核药的患者120例,分别为活动开展前(2015年8-12月)60例和活动开展后(2016年1-4月)60例,以及在本科室工作的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对科室结核患者口服结核药用药知识知晓率进行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制定相应措施并组织实施。最后对比分析活动前后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品管圈活动干预后,结核患者对口服结核药用药知识的知晓率为83.33%,明显高于活动前的61.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83,P0.05);同时全科24名护士在品管圈活动后对口服结核药用药知识的知晓率为95.83%,明显高于活动前的75.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5,P0.05);活动后结核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与活动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21,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是提高患者口服结核药用药知识知晓率的有效方法,可以提高结核患者口服结核药的服药依从性,也可以进一步提高护士掌握口服结核药的相关知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护士洗手依从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确立"提高护士洗手依从性"为活动课题,对活动前护士洗手依从性较低的情况进行原因分析,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并组织实施,再调查护士洗手依从性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巩固措施。结果:品管圈活动实施后护士洗手依从性显著提高,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有效提高护士洗手依从性。  相似文献   

19.
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维持治疗中依从性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了解健康教育对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维持治疗依从性的作用。方法:将10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分别于出院1个月、6个月、12个月评定服药依从性,实验组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健康教育能提高出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维持治疗中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开展品质改善活动对提高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的作用。方法:对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进行现状调查,根据调查结果设定目标,用"因果图"找出引起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低的原因,并制定措施实施。结果:高血压患者服药依从性由原来的58.7%提高到96%。结论:品质改善小组活动能提高高血压住院患者服药依从性,激发护士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