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解部队参加汶川抗震救灾医护人员心理应激状况,我们对部队参加汶川抗震救灾医疗人员进行了心理应激因素测评,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参加汶川抗震救灾医疗队共35人,其中男性22例,女性13例,年龄22~46岁,平均30.6岁,护士15人,医生20人,首次参加特殊任务的28人,参加过"维和"、"非典"等特殊任务2次及以上的7人,均排除慢性躯体疾患及精神疾病.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对抗震救灾部队官兵进行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一线抗震救灾官兵420例,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干预1个月,于干预前和干预后第15、30天进行焦虑情绪评估标准分值(SAS)和抑郁情绪评估标准分值(SDS)N评。结果:干预前后抗震救灾官兵焦虑及抑郁发生率差异非常显著(P〈O.01)SAS和SDS标准分值为35-42分,各项评分为1分。结论:心理干预能有效降低抗震救灾官兵焦虑及抑郁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在5·12汶川大地震救灾中做出了重大贡献。目前,大部分抗震救灾部队已经撤回归建。在参与抗震救援的过程中,官兵零距离接触灾区惨状,其认知、情感和意志受到强烈冲击和考验。一些官兵由于年龄较小、阅历较浅或本身心理素质上的脆弱性,心理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创伤,而这些创伤在灾难过后将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形成“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5.12"地震救援武警官兵急性应激阶段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以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清单平民版(PCL-C)、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1123例武警官兵进行调查。结果:创伤性事件暴露的第1个月(即急性应激阶段),武警官兵PTSD症状的发生率为9‰,高于军队日常状态下PTSD发生率(4.9‰),且创伤性事件3~6个月后才为PTSD高发期;抑郁发生率为32.5%,焦虑发生率为6.1%,抑郁及焦虑量表得分与全国常模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急性应激阶段参与救援的武警官兵PTSD症状高于军队日常状态下PTSD发生率,且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较明显,应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影响抗震救灾部队官兵战斗信心水平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个人评价问卷(PEI)、应对方式问卷(CSQ)、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对某部抗震救灾官兵1232例进行测评,分析影响官兵战斗信心水平的相关因素。结果:PEI总分与职务、军龄、兴趣爱好、心理卫生知识、社会支持、解决问题和求助等因素呈显著正相关(P〈0.05,P〈0.01),与创伤持续时间、SCL-90总平均分和抑郁、自责、退缩、合理化等因素呈显著负相关(P〈0.05,P〈0.01)。回归分析显示,求助、职务、抑郁、军龄和社会支持等因素与官兵战斗信心水平显著相关。结论:在心理应激条件下,抗震救灾官兵战斗信心水平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6.
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部队官兵军事应激障碍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仁 《西南国防医药》2010,20(2):206-208
在执行救灾、处突、维稳、反恐等多样化军事行动中,部队所面临的任务常常具有极强的突然性、严酷性、紧迫性和极高的不确定性,这对执行任务的官兵带来极大的心理考验。心理学研究证实,在面对生命威胁、精神超负荷紧张的条件下,个体就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变化,此时就处于一种应激状态。应激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但当应激源强度超过个体应付能量的负荷,个体的工作、生活等社会功能持续严重弱化,甚至出现认知力不完整、人格解离等症状时,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就发生了改变,就被认为是应激障碍。笔者重点分析我军多样化军事行动中部队官兵出现应激障碍的原因,并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了解抗震救灾官兵睡眠障碍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简易心身健康问卷睡眠状况分量表对抗震救灾官兵睡眠障碍状况进行测评,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共检出入睡困难228例,发生率为20.7%;早醒198例,为18.0%;易醒260例,为23.6%;昼夜不眠37例,为3.4%;睡眠障碍总发生率为65.7%。4类睡眠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均非常显著(P〈0.0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抗震救灾官兵睡眠障碍总分与参加一线救灾和回忆可怕情景呈显著或非常显著正相关(P〈0.05,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回忆可怕场景、参加一线救灾和文化程度进入回归方程。结论:抗震救灾官兵存在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回忆可怕情景、参加一线救灾和文化程度是抗震救灾官兵睡眠障碍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闫丽  解业达  王春玲  徐燕 《武警医学》2011,22(5):442-444
近年来,我国的灾难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从汶川、玉树地震到8.7舟曲特大泥石流,频率之高,破坏性之大,都是罕见的。抢险救灾已在武警部队的临时性任务中占据较大比例。在灾难中,不仅受灾群众遭受了严重心理创伤,现场救援官兵也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奋战在第一线,除了睡眠不足,体力透支外,还要参与处理受伤群众和尸体,目睹房屋倒塌等惨烈景象。  相似文献   

9.
徐承金  高斌  陈琪 《解放军健康》2008,(6):I0004-I0004
按照军区首长“要派心理专家到回撤部队,帮助基层搞好心理治疗”的指示要求,8月27日至9月5日,济南军区联勤部卫生邮组织了两个心理专家组剑抗震救灾回撤部队,为广人官兵进行巡回心理教育和疏导,共量表调查4934人,集体晤谈275人,个体咨询121人,培训骨干2150人。通过量表调查、授课培训、集体晤谈和个体咨询,摸清了官兵心理状况底数,  相似文献   

10.
周渝  严敏  王栋 《武警医学》2021,32(12):1053-1056
 目的 探讨训练导致重型热射病事件后官兵急性应激反应(acute stress response, ASR)发生的特征及继发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发生情况。方法 收集2020年7月(事件发生后1 d)和2020年8月(事件发生后1个月)对重型热射病事件涉及单位官兵整体采样。采用单样本前后对照方法,应用急性应激反应量表(acute stress response scale, ASRS)对直接经历事件的官兵(直接经历者)进行评分。比较在同一训练环境中直接经历事件的官兵(事件组)与未经历事件的官兵(对照组)在事件后1个月ASRS及PTSD检查表平民版(PTSD checklist-civilian version,PCL-C)的评分差异。结果 直接经历者ASRS量表总反应指数在事件发生后1个月比事件发生后1 d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91,P=0.003)。在控制军龄变量后,事件组ASRS中行为维度评分均值高于对照组,呈边缘性显著差异;继续对ASRS中行为维度分析,两组在注重外形因子[F(1,60)=5.801,P=0.019, η2=0.088]、饮食因子[F(1,60)=3.859,P=0.05,η2=0.0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PCL-C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虽然热射病事件未导致事件经历者ASR及PTSD发生,但事件经历者ASR的行为维度有一定改变,建议以认知行为疗法干预为主。  相似文献   

11.
刘辉  于亮  王利萍  杜卫  苏凡凡 《人民军医》2010,(10):735-736
目的:调查了解参加四川汶川地震救援某部消防官兵和某部医护人员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远期患病情况。方法:采用PTSD筛查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防御方式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认知评价问卷等对完成抗震救援任务1年后的某部消防官兵32例、某部医护人员38例进行PTSD远期患病情况调查。结果:消防官兵组PTSD阳性率为12.5%,医护人员为5.3%。消防官兵组投射、幻想、解除和消耗倾向因子分值显著高于医护人员组(P〈0.05),而压抑因子分值显著低于医护人员组(P〈0.05)。消防官兵组负性认知评价因子分值显著高于医护人员组(P〈0.05),而正性认知评价因子分值显著低于医护人员组(P〈0.05)。两组人格特征和社会支持度等因子分值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参加四川汶川地震救援消防官兵和医护人员1年后仍部分存在PTSD症状,应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抗震救灾部队官兵的睡眠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睡眠行为及影响因素量表和一般情况调查表对抗震救灾官兵1252例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抗震救灾官兵不良睡眠发生率为19.7%。影响睡眠的生理因素主要为多梦惊醒(43.1%)、夜间如厕(22.5%)、咳嗽(15.1%)、打鼾(11.0%)等,社会因素主要为心理创伤史(34.2%)、社会支持(32.8%)、灾难现场接触(28.9%)等。结论:抗震救灾部队官兵睡眠问题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3.
某部地震救援人员创伤后心理应激障碍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地震后某部救援人员创伤后心理应激障碍情况。方法l采用创伤后心理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TSD-SS),对某部地震救援人员264例进行调查。结果:诊断为轻度应激障碍26例(9.8%),中重度应激障碍12例(4.5%);救援人员认为灾害对精神具有打击性68.2%,担心灾害再度发生59.1%,反复考虑与灾害有关事情53.8%,反映记忆力下降50.4%。结论:地震灾害对救援人员创伤后心理应激障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4.
高原部队进驻高海拔地域演练官兵心理应激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高原部队进驻高海拔地域演练时官兵心理应激情况。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应激源调查表对参加演练的某部官兵进行调查分析。把该部不同海拔驻地和不同参演次数官兵的应激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参加演练的某部官兵心理应激发生率为 63 7%。其中以急性高原反应、环境不适应、气候不适应引起的心理应激发生率最高 ,分别为 5 4.3 %,3 3 .2 %,2 5 .2 %。它可能因海拔升高而增高 ,因参演次数增加而降低。结论 心理应激可能是高海拔地域部队演练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应引起相关人员的注意  相似文献   

15.
在四川抗震救灾中,我们医疗队保障成都军区某部及空降兵某部官兵共计2100人,现将保障部队官兵的伤病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汶川抗震救灾官兵发病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部队在“抗震救灾”行动中痰病发生的特点和规律,以便在行动前及时做好卫勤保障准备,行动中加强防护,有效保障部队战斗力。方法对参加汶川抗震救灾的成都军区某集团军1380名官兵患病情况进行统计分类,计算痰病构成比。结果皮肤系统疾病发生最多,占总接诊人数的38.65%;其次为外伤,占总接诊人数的27.91%。结论抗震救灾官兵的疾病谱显示多元性,各系统疾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呈现集中发病的特点。在做好控制传染性疾病发生的同时,应着重加强对皮肤科疾病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7.
创伤后应激障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raumaticstressdisorder,PTSD)是对创伤等严重应激因素的一种重度精神反应。由于社会心理因素影响,与一般应激反应及其它精神疾病不尽相同,1980年PTSD才被正式确立为一种可独立诊断的疾病。虽然和平年代战...  相似文献   

18.
吕俊刚  翟莉  王娜  王振国  何光伦 《人民军医》2021,64(11):1074-1078
应激性心肌病(SCM)目前发病机制仍不明确,大多认为在SCM的发病中,交感神经兴奋过度与儿茶酚胺对心脏的直接毒性作用是核心,心肌顿抑也是重要影响因素.部队官兵在持续严重心理及生理应激因素的作用下易发生SCM.该文综述了部队官兵SCM的相关研究进展,包括病因及流行病学、易患因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并明确官兵地震救援心理应激的持续时间、缓解因素、心理问题严重程度、对心理健康和心理成熟的影响等.方法 使用自编调查问卷及症状自评量表,对190名官兵进行救援心理应激状况调查.结果 约85%的人在10 d内应激反应缓解,约15%的人在10 d后应激反应继续存在;机体的自然适应、部队环境以及家庭平安信息等为应激缓解的最重要因素;心理应激对心理成熟的正面影响是显著的,但也有少数人仍存在对地震死亡威胁的恐惧、惨景的闪回、内疚自责等.结论 对参加地震救援部队的官兵需要关注及追踪进行心理服务.  相似文献   

20.
随着急救医学的发展,院前救治的范围呈前伸趋势。2009-01~2011-11,我们实施了殡仪馆伴随保障,救治了急性应激性障碍12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