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鸿门宴》首句“沛公军霸上”。课本注 :“[沛公 ]刘邦 ,起兵于沛 (现在江苏省沛县 ) ,号称沛公。”说沛公是刘邦 ,他“起兵于沛” ,于是“号称沛公”。这些都是史有明证 ,自然是不容置疑的。但还是有使人生疑之处 :刘邦“起兵于沛” ,为何不像陈涉一样称“王” ,而称“公”呢 ?这“公”是指公侯伯子男的爵位呢 ,还是指别的职位 ?看来有必要补释一下。《史记·高祖本纪》云 :“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 ,开城门迎刘季 ,……乃立季为沛公。”裴马因《史记集解》引《汉书音义》 :“旧楚僭称王 ,其县宰为公。陈涉为楚王 ,沛公起应涉 ,故从楚制 ,…  相似文献   

2.
编辑同志: 我教《鸿门宴》,学生们总会提出不少疑问。今本着“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把这些疑问提出来,希望得到帮助。“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这儿没有写召张良出来,下文却说刘邦“乃令张良留谢”。试问:张良是什么时候出来的?“沛公起如厕”时,“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当时刘邦、张良、樊哙商量逃走,刘邦且能“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人数多,动静大,陈平岂能视而不见,听而不  相似文献   

3.
在刘邦等人建立汉王朝的过程中,文人的地位有着戏剧性的变化。《汉书·郦食其传》载沛公麾下骑士之言,说“沛公不喜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说”,果然,郦食其谒见沛公时,“沛公方踞床令两女子洗,而见食其。”同书《陆贾传》又载,“贾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文人的尊严在统治者的戏弄谩骂声中扫地以尽,如此下去,自然不利于文学发展。但是,正如陆贾所言,刘邦“马上得  相似文献   

4.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第八》是现存最权威的关于汉高祖刘邦的记传,其大事年代以刘氏攻沛“自立沛公”为界。自此以后所述不厌其详,而自沛公以往,太史公称作高祖“微时”或“布衣时”,其内容简略色彩神秘,竟成研究刘邦的空白。笔者细考《史记》各篇对刘邦及其相关人物的记述.并参照班固《汉书》和历代《史记》、《汉书》注解,将自己切实贴近司马迁所属的时代,初步发现微时刘邦真实的一面。同时深刻体会到处于皇权淫威下的太史公在记述当朝皇帝私情一类棘手问题时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5.
一、“与之同命”(《鸿门宴》) 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注云:(与之同命)和他们拚命。之,指项羽等。同命,死在一块儿,拚命。一说,“之”指沛公,与沛公同生死,也通。“之”是代词,代替谁?张良的话“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只涉及项庄和沛公两人,那么,“之”字也就只能代替项庄或沛公。可见教材注为指代项羽等是不确的。樊哙固然对项羽怀有敌意,但眼下直接威胁刘邦生命的是项庄,而不是项羽。  相似文献   

6.
鸿门宴中项羽为何不杀刘邦?以前讲《鸿门宴》时都是采用习惯的说法:项羽不杀刘邦,主要是因为他的“妇人女子之仁”。果真如此吗?近细细味之,我以为主要是这样两个方面:一是知情退怒,二是重义知时。先看知情退怒。我们知道,促使项羽“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的直接导火索是曹无伤的谎报军情:“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这一突来的谎报,于自恃功大、骄横自大、欲成霸业的项羽来说,无异于火上加油。故尔,不假思索,项羽便作出了“击破沛公军”的决定。  相似文献   

7.
《鸿门宴》中有三处涉及到玉文化礼制,这是故事情节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在阅读过程中不可忽视。玉文化礼制一:“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在鸿门宴上,范增多次看项羽,又举着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多次示意,项羽却一直沉默不响应。范增要表示什么意思呢?结合《史记·项羽本纪》全文,项羽召刘邦来鸿门,原因有三:其一,刘邦已经攻破了咸阳,又在函谷关驻军,用来阻止项羽入关;其二,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通知项羽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对刘邦这样的行为非常愤怒;其三,范增对项羽说:“沛公居山东时…  相似文献   

8.
《鸿门宴》中的超前称“王”湖南衡阳市三中粟季雄“鸿门宴”的故事发生时,项羽为诸侯上将军,刘邦因起兵于沛,人称沛公,都还没有称王。但《鸿门宴》里,却都超前称了“王”。清代学者梁玉绳在《史记志疑》中批评说:“高帝此时尚未为王,且前后具称沛公,何忽于张良三...  相似文献   

9.
汉承秦制,建立了十分严密的户籍制度,早在汉朝建立前,出身刀笔文吏,深知户籍重要性的箫何,在刘邦入关后,诸将纷纷争取金帛则物之时,萧何却独收秦的律令图书,"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臧之。沛公具知天下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  相似文献   

10.
沛县春秋时为沛邑,据《庄子》记载:“杨朱南之沛”见老聃。秦时置县,距今二千二百多年。秦末,陈涉起义,沛县父老共杀沛令,拥戴刘邦为沛公,沛地遂为汉高祖创基立业之地。高祖定天下,以沛为“汤沐邑”,致使扬名海内。沛县亦称小沛,久负盛名。晋代至元代,或曰郡,或曰县,隶属有异,其名不变。明清至今皆曰沛县,均隶于徐州。  相似文献   

11.
大风歌     
[注释]①刘邦(前256-前195),即汉高祖,字季,沛(今江苏省沛县)人。秦末曾为泗水亭长,起义后称沛公,公元前206年带兵攻入成阳,推翻秦朝统治,被项羽封为汉王。公元前202年消灭项羽,建立汉朝,定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  相似文献   

12.
鸿门宴是在项羽军帐中喝酒,按常理刘邦作为客人,应当坐在最尊贵的位置,即“东向”,可是在鸿门宴上“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大多研究者认为,这座次是项羽安排的,表现了项羽不把刘邦放在眼里,妄自尊大、骄横无礼、以势压人、藐视刘邦的傲慢自负心理。这种说法笔者认为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3.
仔细阅读《鸿门宴》,发现人物对话描写很有特点。一是项羽说的话少而短,刘邦说的话多而长。本文写项羽说话共8次,说话最长、字数最多的一次是“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含标点共21个字,次之是“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含标点共13个字,一般一句为五六个字,字数最少的一次是一个“诺”字。写刘邦说话共11次,字数最多的一次是请项伯在项羽面前替自己解释的话,刘邦一口气说了67个字(含标点),次之是刘邦来到鸿门当面向项羽道歉,一口气说出56个字(含标点)。从这两个主要人物的说话次数和语句长短来看,我们会发现两人有完全…  相似文献   

14.
释“司马”     
《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课本注:“左司马,官职。”这样的注释固然没错,但过于简略。“司马”并非一般无足轻重的官职,而是军中管理事务、执行军法、参与制定作战计划的重要成员。①“司马,执行军法的官吏。”②“司马,掌军政之官。”可见,司马了解军中核心机密。这样的人成了内奸,私下向项羽泄露刘邦“王关中”的计划,绝对是心腹大患。否则,刘邦逃离鸿门宴,返回军中怎么会“立诛曹无伤”。释“司马”!西藏@王永东  相似文献   

15.
《鸿门宴》描写的是项羽、刘邦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争夺关中王而展开的一场震烁古今的政治斗争,由此也拉开了激烈而漫长的“楚汉相争”的序幕。“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灞上”,在军事力量的对比上,项羽明显处于绝对优势,刘邦处于绝对劣势。  相似文献   

16.
在《鸿门宴》中,刘邦入咸阳,曹无伤就使人言于项羽,是为不忠;曹无伤激化项羽与刘邦之间的矛盾,必会使两军交战,是为不仁;他想借项羽之手杀了刘邦,是为不武;一旦杀人不能举,他必死无疑,是为不智。如此之人项羽对沛公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其意是要刘邦杀了曹无伤。而樊哙“带剑拥盾入军门”,是为忠;“卫士不内”“侧其盾以撞”,是为武;“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是为勇;遵守先前的约定,是为义;说项羽“亡秦之继耳”“不取也”,是为智。如此之人,项羽非但不怒,反叫“壮士”,赐之酒肉。这表明项羽对小人是杀之而后快,对英雄敬…  相似文献   

17.
[拼音]xiànɡ zhuānɡ wǔ jiàn,yì zài pèiɡōnɡ[出处]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史记·项羽本纪》)[释义]项庄在席间舞剑,企图刺杀刘邦。比喻说话或做事除表面意思之外,实际上别有所图。[故事链接]秦朝末年,刘邦和项羽  相似文献   

18.
许多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都选了《史记》中的"鸿门宴"。该文写项羽谋士范增千方百计欲除掉刘邦,宴会前,以刘邦有"天子气"为借口鼓动项羽进攻;宴会开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羽犹豫不决时,又自作主张召项庄,嘱其"击沛公于座,杀之。"可终因项伯的阻挠和项羽的优柔寡断,致使刘邦逃离虎口,全身而退。范增见此情形,又气又恼,脱口骂日:"竖子不足与谋!"  相似文献   

19.
看到林汉达先生编著的《西汉故事》第三页有董天野先生配制的插图,把张良画成无须少年,觉得不妥,因此笔者想就此考究一下张良的年龄。据《史记·留候世家》载:张良“父平,……(韩)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年,秦灭韩”。书中没有记载张良是遗腹子,可见他在父亲去世时(公元前250年)已经出生。《史记·项羽本纪》又载:“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指项伯)’。”由此可推测出张良与沛公刘邦年龄,相差不  相似文献   

20.
仔细阅读《鸿门宴》,发现人物对话描写挺有意思。一是项羽说的话少而短,刘邦说的话多而长。本文写项羽说话共八次,说话最长、字数最多的一次是"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