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产性服务业外资通过直接为东道国制造业提供服务,促进东道国服务业和服务外包发展,吸引制造业外资进入等多种途径促进东道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外资数量相对较少,并且主要分布在中心城市,促进了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提高了我国服务外包的竞争力,但对制造业转型升级无明显促进作用,甚至可能造成制造业发展的两极分化。我国应进一步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力度,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外资与制造业的空间和产业关联度,大力利用服务外包,促进制造业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2.
邓丽姝 《经济论坛》2009,(19):86-88
文章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在北京制造业升级中的作用机制,总结了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北京制造业升级的现状,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北京制造业升级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是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还是制造业?怎样发展?在对具体行业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哪些生产性服务行业应领先于制造业优先发展,哪些生产性服务行业应与制造业同步发展,并且针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容易出现的误区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升级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邓丽姝 《经济论坛》2010,(2):209-211
文章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升级进行了理论探讨,总结了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升级的内在机制,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升级融合互动的途径及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5.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互动发展模式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以世界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为背景,分析了当今两大产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并以无锡等经济发达地区为重点,对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企业生产方式和产业发展政策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引领生产方式转换,优先发展研发业和物流业,提供政策法规制度,促进产业互动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7.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并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协调发展机制不完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制造业的增长方式抑制生产性服务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外资制造业与本地生产性服务业关联程度较低等方面,分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的不均衡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跟踪梳理,分别从产业结构、投入产出、外包、绩效和竞争力,以及主体地位的视角介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揭示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本质和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9.
林木西  崔纯 《当代经济研究》2013,(12):28-34,93,2
生产性服务业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是工业化进程的必然要求。通过对罗默(1990)"内生技术变动"模型进行拓展分析可知,在均衡状态下作为中间投入部门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收益递增,能够使得最终生产部门的装备制造业也呈现出收益递增。生产性服务业通过专业分工承接装备制造业的外包,可以降低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同时还可以为装备制造业提供人力资本和其他专业化服务,以提高其生产效率。然而,目前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对提高装备制造业生产效率所起的作用较小。因此,我国需要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化程度,推动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一直是国外学者关注的重点,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生产性服务的内部化与外部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补与融合,以及制造企业的组织结构变革、布局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影响等领域。本文通过从价值链、社会分工、需求和产业布局四个角度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归纳,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与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李兰冰  刘瑞 《财经科学》2021,(11):64-79
面对金融危机、贸易摩擦与新冠肺炎疫情对制造业带来的严峻挑战,本文以产业间互动关系为视角,以适应韧性理论为依托,从"适应"与"适应性"双重维度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制造业韧性的内在机制,同时使用2008-2017年地级市数据及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实证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对制造业韧性的影响呈"U"型特征,多样化集聚呈倒"U"型特征.短期内,多样化集聚可以发挥经济稳定器功能以快速恢复供应链运转,促进制造业韧性提升;长期内,专业化集聚有利于推动制造业结构调整以获得可持续增长的韧性.专业化与多样化集聚短期内均对邻近地区制造业韧性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长期内多样化集聚会显著抑制邻近地区制造业韧性,专业化集聚抑制作用不明显.上述影响效应在地区与城市规模层面表现出异质性.创新能力是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集聚影响制造业韧性的重要途径.本文发现为合理制定"两业融合"政策以畅通国内经济循环与提升制造业韧性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12.
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从共生理论视角解释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关系。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共生演化态势呈现出复杂的行为与轨迹,在共生互动模式下,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最大环境容量和自然增长率都不断变化。采用分段Logistic曲线叠加可以精确描述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共生演化过程。本文运用黑龙江省1983~2007年的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有关数据,对二者共生演化模型进行了检验和分析。  相似文献   

13.
陈娜  顾乃华 《经济前沿》2013,4(5):35-45
本文引入生产性服务业可得性和制造业可得性、劳动成本、知识密集度、交易成本、城市水平等概念,从理论层面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分布协同效应,并利用城市截面数据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对理论假说进行了检验。我们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空间分布协同效应;制造业集聚对生产性服务业可得性的影响较大;城市之间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空间分布协同效应存在差异。此外,城市发展水平是通过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可得性,进而影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空间分布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4.
运用DEA模型、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协整耦合关联度,对我国长三角区域和珠三角区域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集聚和竞争力提升的关联以及两类产业的耦合关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区域的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以及珠三角区域的交通运输物流仓储及邮电通讯业和金融保险业分别与本区域的制造业集聚显著正相关;长三角区域和珠三角区域的生产性服务业各细分行业对本区域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有促进作用,但其增值贡献较小;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耦合关联,但存在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耦合结果显著性的非对称差异,且长三角区域的该方面差异表现略大。  相似文献   

15.
《技术经济》2015,(11):109-116
从理论上探讨了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外溢效应的外部影响机制,并提出研究假设。构建计量模型,利用1998—2012年福建省的时间序列数据,实证检验了政策环境、城镇化水平、技术创新能力和信息化水平在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外溢效应方面的作用。结果表明:4个外部因素均能增强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外溢效应,其中政策环境和技术创新能力对金融业和科技服务业的外溢效应具有显著的增强作用,城镇化水平对物流业和金融业的外溢效应具有显著的增强作用,信息化水平对物流业外溢效应的增强作用最为显著。指出:当前应进一步改善外部环境以促进产业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16.
数字化是新发展格局全国统一大市场下国内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表征。从产出、成本双视角建构理论解析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水平对其制造业全球价值链(GVC)地位的影响与调节机制,以2014—2019年我国省级制造业行业层面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第一,“十三五”时期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水平对制造业总体GVC地位的积极影响尚未充分发挥,而在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则表现出较强的正向影响,行业竞争在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水平与制造业GVC地位的影响中发挥着正向调节效应,而科技创新能力在西部地区与东北部地区发挥正向调节效应;第二,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水平同期积极推动资本密集型制造业GVC地位攀升,行业竞争在技术密集型制造业GVC地位影响中发挥正向调节作用,而科技创新能力、制度环境在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制造业GVC地位影响的调节效应较弱。这一结论为新发展格局阶段利用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双循环驱动下国内产业数字化高质量发展和实施区域异质化调节措施提供了可行的政策着力点和优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7.
马卫红 《经济与管理》2012,(2):63-67,71
生产者服务业是把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引入商品和服务生产过程的"飞轮",是现代产业竞争力的基本源泉。从总量和结构上分析长三角地区生产者服务业的发展现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长三角地区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可以看出,长三角地区的生产者服务业在总量上及其在全国的地位都呈现上升势头,结构也呈现出优化的趋势。长三角地区应充分利用各个城市的优势条件,实行差异化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8.
流通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构建含有中介变量的调节变量模型,以16个制造业子行业为样本,利用2000~2007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流通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路径,研究结果显示:流通服务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制造业效率的提升,并且这种作用是部分通过降低交易成本来实现的,制造业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对流通服务业与制造业效率之间的关系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即技术创新能力越强的制造业行业,越有可能通过流通服务业来降低交易成本,从而提升自身效率。  相似文献   

19.
苏艳 《经济前沿》2010,(6):5-13
经济转型需要生产和就业结构的根本改变。生产率提高带来资源尤其是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然而,这种优化配置的出现在不同行业具有不同的特点,并且其影响因素也各不相同。本文利用2001-2007年的数据采用份额转换方法测定了制造业和生产者服务业的生产率变化以及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变化,然后,从多个层面分析了出口等因素对制造业和生产者服务业的影响,其中出口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在中、高技术的制造业和生产者服务业中有较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按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研究的框架,从生产服务业与制造业在宏观、产业和企业3个层面产生的互动及互动机制两方面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评述,梳理出相关研究的主要结论,阐明了相关研究的启示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