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为提高急性心肌梗死( A M I) 病人的临床治愈率,改善预后。方法:在发病年龄、性别、心梗部位、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监测手段接近( P> 005) ,应用国产尿激酶,对早溶组和晚溶组两组78 例 A M I 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结果:早溶组和晚溶组,冠脉再通率725 % 和395 % ( P< 005) ;病死率5 % 和158 % ( P< 005) ;并发症早溶组明显低于晚溶组( P< 005) ;未见明显副作用。提示: A M I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是心肌再灌注的关键,时间越早,疗效越好,早期溶栓明显提高梗塞冠脉的再通率,显著降低死亡率,改善病人预后,减少并发症发生。以后长期应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可改善心梗后生存率和预后。  相似文献   

2.
李爱军  张捷  陈顺华 《中国医药》2011,6(1):124-126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目前,全球每年有17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有一半以上死于AMI,我国AMI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早期、快速、充分、有效地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恢复梗死相关动脉的前向血流,挽救更多的濒死心肌是治疗AMI的重要方法.静脉药物溶栓是最早开展的再灌注治疗手段,因其简便易行而得到广泛应用,但因再通率相对较低、出血并发症及早期再闭塞率较高的缺点而使其应用受到限制[1].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26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AMI患者,其中10例有心肺复苏(CPR)史,CPR的发生时间、CPR所需时间、静脉溶栓结果、CPR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PR发生于症状开始后1.5~6h,平均为4.5h。CPR所需时间2~20min,平均为5.4min。10例患者再通7例,再通率为70.00%,脑复苏不全1例,应激性溃疡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AMICRP后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内科危重急症之一,其可发展为急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急性心力衰竭,能在短时间内致患者死亡.溶栓疗法现已成为早期AMI患者的主要急救措施.溶栓疗法可挽救濒死的心肌,缩小心肌梗死的范围,使闭塞的血管再通,降低病死率.2009 年1月~2010年1月我院应用溶栓治疗40例AMI,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内科危重急症之一,其可发展为急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急性心力衰竭,能在短时间内致患者死亡。溶栓疗法现已成为早期AMI患者的主要  相似文献   

6.
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主要措施是早期再灌注,包括溶栓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PTCA).我院于1999年1月~2000年10月收治62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实施溶栓治疗,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主要措施是早期再灌注,包括溶栓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PTCA)。我院于1999年1月~2000年10月收治62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实施溶栓治疗,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62例,随机分为两组,溶栓组30例,常规治疗组3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冠心病诊断标准。两组情况见表1。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溶栓疗法对血浆凝血活性的影响。方法连续监测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于确诊后定期从外周静脉采血,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浆凝血酶修饰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Ⅲ modified,ATM)和D-二聚体(D—D)的动态变化。结果溶栓开始2h后,血浆ATM显著内性增加(87.80μg/L±25.19μg/L,比24.48μg/L±11.62μg/L,P〈0.05),4h达峰值(120.87μg/L±31.54μg/L),持续3d以上;血浆D—D于2h即达到峰值(7.76mg/L±2.58mg/L,比2.7mg/L±1.36mg/L,P〈0.05),维护8h以上,24h以后恢复正常。在溶栓组患者,不同采血时刻血浆ATM和D—D的平均值呈明显正相关。未溶栓组患者血浆ATM和D—D浓度未见显著性变。结论溶栓疗法激活凝血系统,与血栓溶解的标志物(D—D)呈明显正相关。早期应用有效抗血栓药物可能抑制凝血系统的激活,减少血栓再闭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前临床资料已证实 [1 ,2 ] ,作为实现急性心肌梗死 (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早期再灌注主要手段的溶栓治疗 ,可明显降低病人病死率并改善幸存者的心功能。自从我国开始用溶栓疗法治疗心肌梗死以来 ,已经对尿激酶、链激酶及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的疗效进行了深入探讨 ,使心肌梗死病人病死率明显下降。本院心血管内科在 1998年 9月至 2 0 0 2年 8月间应用基因重组链激酶 ( r-S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43例 ,现就其临床溶栓效果作一报道。1 资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  43例 AMI病人 ,男性 3 6例 ,女性 7例 ,年龄 3 7~ 79…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国产重组链激酶(r-SK)加速溶栓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34例AMI患者,采用静脉滴注r-SK,30分钟滴注150万单位,用r-SK前不使用激素.结果梗塞相关血管再通率为73.53%(25/34),5周病死率为5.88%(2/34);过敏反应为8.82%(3/34),低血压发生率为2.94%(1/34),未出现严重出血及并发症.结论国产r-SK加速溶栓法治疗AMI安全有效,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急性心肌梗死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至2011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8例,按照疾病转归分为存活组(57例)和死亡组(31例),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并将可能影响心肌梗死患者治疗预后的因素引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Logistic回归结果提示吸烟史、心力衰竭、前壁心梗、年龄和胸痛至溶栓时间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预后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5.33、5.98、6.22、8.25和8.44,且随着OR值的增大,危险相关性随之增加。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预后受多因素影响,应针对性预防,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牛靖 《药品评价》2021,(1):41-43
目的:探究尼可地尔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及心肌微循环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9月至2019年9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于PCI术前后给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在冠脉内注射尼可地尔.比...  相似文献   

13.
梁蓉  秦勤  屈大展  赵炳让 《天津医药》2006,34(5):299-301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与延迟PCI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疗效的差异.方法:200例AMI患者中80例在发病12 h内行直接PCI.另外120例行延迟PCI.分析2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术后7~10 d做超声心动图,对比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EDVI)和收缩末期容积指数(ESVI)以评价心功能.结果:直接PCI组不稳定性心绞痛、非致死性心衰较延迟PCI组明显降低(12.50%vs 24.17%,10.00%vs 21.67%,P<0.05).术中直接PCI组发生室颤、窦停或严重窦缓率高于延迟PCI组(12.50%vs 2.50%,17.50%vs 6.67%,P<0.05);而心源性死亡无增加.直接PCI组近期EDVI、ESVI、LVEF优于延迟PCI组.结论:AMI患者行急诊PCI术中室颤、窦停或严重窦缓的发生率较延迟PCI组增多,但急诊PCI可以有效开通梗死相关冠状动脉,恢复梗死区域心肌血流灌注,使左室功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瑞替普酶与尿激酶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30例AMI患者随机分为两组;r-PA组64例,r-PA36mg分两次静脉注射,每次18mg,间隔30min;UK组66例,以UK150万U 30min静脉滴注完。比较两组的再通率、再通时间及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的再通率84.68%和53.03%,在溶栓后30min、60min、120min再通率r-PA组分别为34.37%、65.25%、84.68%,UK组分别为12.12%、27.27%、53.03%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出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UK相比,r-PA静脉溶栓治疗AMI能更早地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溶栓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比桡动脉与股动脉入径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对比研究,来观察急性心梗患者经桡动脉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005年12月至2006年11月我院诊断明确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患者83例(男性64例),均为血液动力学稳定、桡动脉波动良好、Allen's试验阳性患者,随机分组.经桡动脉介入组为38例,经股动脉介入组为49例.结果:PCI总成功率为100%,桡动脉组插管成功率为94.7%(36/38),股动脉组插管成功率为100%(49/49),p>0.05,无统计学意义.罪犯血管最终开通率(TIMI3级)桡动脉组为86.8%(33/36)其中2例因导管不能到位改为股动脉入径.股动脉组为91.8%(45/49),p>0.05,无统计学意义.建立动脉通路时间和整个手术时间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桡动脉组为45.7±20.3min,股动脉组为48.5±16.3min.p>0.05,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出血并发症桡动脉组为0,股动脉组为11%(5/45).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血流稳定的AMI患者,两种介入途径的PCI治疗时程和效果相似,但桡动脉组并发症明显减少,更有利于治疗安全,可作为AMI患者行急诊PCI的常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药物治疗与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Ml)后胶原重塑的影响。方法对41例AMⅠ患者分别予强化内科药物保守治疗(药物组,n=22例)和在此基础上予择期PCI治疗(PCI组,n=19例),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患者AMI发病1周、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的血清I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ICP)和Ⅲ型前胶原(PCⅢ)水平。以47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结果药物组和PCI组各时点亚组PICP及PCⅢ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两治疗组的6月亚组PICP较1周及3月亚组均显著升高(P<0.05),12月亚组PICP均较6月亚组显著降低(P<0.05);3月亚组PCⅢ均较1周亚组显著升高(P<0.05),12月亚组PCⅢ均较3月及6月亚组显著降低(P<0.05)。PCI组3月、6月亚组PICP以及3月亚组PCⅢ与药物组同时点相比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AMI后6个月内择期PCI在抑制胶原重塑方面明显优于药物治疗,而至12个月时两者相比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符合溶栓治疗条件的急性心肌梗死者100例,随机分为溶栓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分别为51例和49例。治疗组采用尿激酶150万 U静脉滴注,30min滴完,同时给与肝素抗凝治疗。结果 梗死相关动脉的再通率溶栓治疗组为68.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2.2%;4周病死率治疗组为7.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6%。结论 对适宜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介入和溶栓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组36例患者均采用PCI治疗,对照组36例患者均采用溶栓治疗方法。结果研究组患者血管开通率97.22%明显高于对照组72.22%,再梗死率5.56%明显低于对照组11.11%,数据经统计学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9.0±5.8)d明显低于对照组(18.2±10.3)d,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11.11%和病死率2.78%明显低于对照组(25%,5.56%),数据经统计学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PCI治疗较传统溶栓术具有较好的血管开通效果,减少住院时间和再梗死发生率,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静脉溶栓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安全性及对发生心脏破裂的影响。方法 以发生AMI在24h以内收入院的75岁以上的8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1例在发病6h以内进行了静脉溶栓治疗:(t-PA18例,UK10例,SK3例)作为溶栓组。其余的55例未进行溶栓治疗作为对照组。比较了两组间临床症状、死亡率及死亡原因,特别对发生心脏破裂的情况进行了研讨。结果 在医院内的死亡率,溶栓组为35.5%,对照组为43.6%,溶栓组比对照组约减少20%。死亡原因,由于泵衰竭所致的死亡率,溶栓组为12.9%(4例),对照组为27.3%(15例),溶栓组比对照组减少52.7%。心脏破裂所致的死亡率,溶栓组为19.4%(6例),对照组为5.5%(3例),溶栓组为对照组的3.5倍。在溶栓组发生心脏破裂的6例中4例发生在AMI的12h以内,2例发生在溶栓过程中。结论 静脉溶栓治疗可以降低高龄初发AMI病人由于泵衰竭所致的住院死亡率,但需注意早期发生心脏破裂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磷酸肌酸钠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再灌注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 选择具有溶栓指征的AMI 116例,配对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8例).两组均行常规治疗及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使用尿激酶前10~30 min加用磷酸肌酸钠,先静脉推注3 g作为起始剂量,2 h后静脉滴注6 g(可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30 ml中,糖尿病患者用生理盐水),控制在1 h内滴注完毕,第2~7日,视患者情况,每日静脉滴注6 g,速度同前,连用4 d.若患者情况危急或效果不理想,可以增加剂量至10 g.7 d为1个疗程.结果 两组血压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治疗后心率、心肌耗氧量降低,血清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及肌钙蛋白T降低,心肌梗死面积缩小,左心室射血分数升高,与对照组相同时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磷酸肌酸钠具有抗AMI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