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黄芪注射液对格列美脲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用药组,对照组单独灌胃100mg·kg-1的格列美脲混悬液,联合用药组静脉注射8mL·kg-1黄芪注射液5min后灌胃100mg·kg-1的格列美脲混悬液。不同时间点于股动脉采集血样,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格列美脲的血药浓度,用DAS 2.0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t1/2β、AUC分别为(44.58±2.97)h、(10.91±2.67)mg·h·L-1,联合用药组t1/2β、AUC分别为(65.67±5.37)h、(15.14±4.35)mg·h·L-1。结论:黄芪注射液对格列美脲的药动学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复方硫酸铝注射液静脉注射后的药代动力学以及肌肉和皮下注射后的全身吸收.方法兔耳静脉、股四头肌和背部皮下注射,耳静脉采血,采用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血铝浓度,DAS药代动力学程序处理血药浓度数据.结果静脉注射复方硫酸铝注射液1 mg·kg-1 (剂量均以无水硫酸铝计),硫酸铝体内药代动力学过程符合二房室模型,t1/2β为 1.08±0.46 h,AUC0-12h为 1.52±0.92 mg·h·L-1(n=5).股四头肌注射复方硫酸铝注射液80 mg·kg-1,血铝浓度略有升高,但不明显,采用梯形法计算曲线下面积,平均AUC0-24h为 2.93±1.82 mg·h·L-1(n=5),相对生物利用度约为 2.41%.皮下注射160 mg·kg-1,血铝浓度没有明显的峰值,平均AUC0-24h为 0.88±1.14 mg·h·L-1(n=5),相对生物利用度约为 0.36%.结论复方硫酸铝注射液静脉注射后血液中清除速率快,局部注射后全身吸收量很低,是一种安全的新制剂.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尼莫地平乳剂型注射剂、注射剂在动物体内的药动学特征及生物等效性.方法采用双周期二制剂交叉试验设计,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犬的血药浓度,DAS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静脉注射尼莫地平乳剂型注射剂和尼莫地平注射液的AUC0-5h分别为(355.8±114.6),(338.9±83.0)h·μg·L-1;AUC0-∞分别为(356.8±114.5),(339.9±82.9)h·μg·L-1;t1/2α分别为(0.32±0.19),(0.27±0.17)h;t1/2β为(1.6±0.5),(1.46±0.27)h.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二制剂的主要药动学参数之间差异无显著性.试验制剂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3.7±11.2)%.结论二种制剂生物等效,但乳剂型注射剂安全性高于注射剂.  相似文献   

4.
甘草甜素对大鼠体内苦参碱药动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甘草甜素对大鼠体内苦参碱药动学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血浆中苦参碱的含量,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H3PO(4三乙胺调pH值至8;35∶65),流速为1mL·min-1,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20nm。实验分为2组,A组灌胃苦参碱(70mg·kg-1),B组灌胃苦参碱(70mg·kg-1)和甘草甜素(70mg·kg-1)。应用3p97软件处理苦参碱的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结果:A组Cmax=(6.861±0.635)mg·L-1,AUC0~t=(47.105±7.062)mg·h·L-1,tmax=(1.471±0.438)h;B组Cmax=(4.122±0.965)mg·L-1,AUC0~t=(35.507±5.024)mg·h·L-1,tmax=(1.158±0.175)h。经统计学分析,2组之间Cmax、AUC、CL、t1/2α、t1/2β、K21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苦参碱与甘草甜素合用,与其单独给药比较,甘草甜素对其在大鼠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健康家犬单剂量与多剂量口服罗红霉素(Rox)缓释片的药物动力学。方法 采用健康家犬 6只随机交叉单剂量与多剂量口服Rox缓释片与普通片 ,微生物法测定血药浓度 ,应用 3p97程序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 ,对AUC0~∞ 、AUC0~T或AUC0~τ的对数值进行方差分析、双单侧t检验等统计学处理 ,以 80 %~ 12 5 %为等效标准 ,评价缓释制剂与普通制剂的生物等效性。结果 单剂量时Rox缓释片的Tmax、Cmax、AUC0~T、AUC0~∞ 和MRT分别为(2 2 5± 0 99)h、(4 2 6± 1 70 )mg·L-1、(2 8 73± 10 4 6 )mg·h·L-1、(34 6 4± 9 5 7)mg·h·L-1和 (15 84± 1 6 3)h ,普通片的上述参数分别为 (1 33± 0 2 6 )h、(6 32± 2 79)mg·L-1、(2 8 6 8± 8 16 )mg·h·L-1、(34 4 9± 5 6 3)mg·h·L-1和 (12 95± 1 5 6 )h。多剂量达稳态时Rox缓释片的Tmax、Cmax、Cmin、AUC0~τ、AUC0~∞ 、Cav、DF和FI分别为(2 5 0± 0 4 5 )h、(4 38± 1 2 5 )mg·L-1、(0 4 9± 0 0 6 )mg·L-1、(2 4 91± 2 38)mg·h·L-1、(39 71± 6 4 8)mg·h·L-1、(1 0 4± 0 10 )mg·L-1、370 4 2 %± 98 4 1%和 15 7 36 %±11 86 % ,普通片的上述参数分别为 (1 4 2±0 38 )h、(6 13± 1 2 6 )mg·L-1、(0 4 3± 0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丁苯酞对大鼠体内硝苯地平药动学的影响。方法:取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硝苯地平10mg·kg-1)和实验组(硝苯地平10mg·kg-1+丁苯酞80mg·kg-1),每组6只,灌胃给予相应药物,于给药前和给药后0·08、0·25、0·33、0·5、1、1·5、2、2·5、3、4、5h眼底静脉丛取血0·5mL,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药浓度,以DAS2·1·1药动学程序拟合药动学参数。色谱柱为Diamon-silTMC18,流动相为乙腈-水(56:44),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238nm。结果:硝苯地平检测浓度的线性范围为0·079~5·080μg·mL-1(r=0·9983),提取回收率为75·67%~81·38%,日内、日间RSD均<7%。对照组和实验组硝苯地平的药动学参数分别为AUC0~∞:(8·23±2·23)、(4·14±1·63)mg·h·L-1,cmax:(2·76±0·79)、(1·85±0·55)mg·L-1,t1/2z:(2·9±1·27)、(2·14±0·84)h,CL/F:(2·61±0·79)、(4·96±1·47)L·h-1·kg-1,其中AUC0~∞、cmax、CL/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可使大鼠体内硝苯地平吸收减少、消除加快。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国产和进口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胶囊的人体药动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 :采用单次和多次给药的 4周期双交叉设计 ,气相色谱 电子捕获检测法 (GC ECD)测定 2 2名健康男性志愿者血浆中单硝酸异山梨酯的浓度。结果 :单次 (2 5mg)口服国产和进口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胶囊后的药动学参数分别为 :Tmax为 (5 .7±s 0 .5 )h和 (5 .8±1 .0 )h ,Cmax为 (2 3 6± 62 ) μg·L-1和 (2 42± 62 )μg·L-1,T1/ 2 为 (8.3± 1 .6)h和 (8.4± 2 .1 )h ,AUC0 3 6为 (3 .7± 0 .9)mg·h·L-1和 (3 .6±0 .9)mg·h·L-1,AUC0 ∞ 为 (4 .0± 0 .9)mg·h·L-1和 (3 .8± 0 .8)mg·h·L-1,平均滞留时间MRT为 (1 1 .5±0 .8)h和 (1 1 .4± 0 .7)h。多次 (2 5mg,6d)口服国产和进口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胶囊后的稳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 :Tmax 为 (5 .2± 0 .7)h和 (5 .4±0 .9)h,Cmax为(3 1 4± 67) μg·L-1和 (3 1 0± 5 8) μg·L-1,Cmin为(63± 1 4) μg·L-1和 (65± 1 6) μg·L-1,稳态血药浓度均值Cav为 (1 87± 3 8) μg·L-1和 (1 83± 3 8) μg·L-1,AUC0 3 6h为 (5 .0± 1 .0 )mg·h·L-1和 (4 .9± 1 .0 )mg·h·L-1,波动度DF为 (1 3 4± 2 0 )%和 (1 3 4± 1 8) %。单次和多次口服国产与进口单硝酸异山梨酯  相似文献   

8.
洪海军 《中国药房》2010,(13):1184-1186
目的:研究羟基喜树碱(HCPT)脂肪乳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及组织分布。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静脉注射HCPT脂肪乳后大鼠血浆及组织中HCPT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并分析药物在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并与静脉注射HCPT溶液比较。结果:HCPT脂肪乳和溶液在大鼠体内药动学过程呈二室吸收模型,t1/2α分别为(0.081±0.011)h、(0.517±0.721)h,t1/2β分别为(0.778±0.107)h、(0.3890±0.053)h,AUC(0~4h)分别为(1.619±0.223)μg·h·mL-1、(2.031±0.280)μg·h·mL-1,Cl(S)分别为(114.3±15.7)mL·h-1、(100.3±13.8)mL·h-1;与溶液比较,静脉注射HCPT脂肪乳后HCPT在肝、肺、脾、脑中的浓度更高。结论:与HCPT溶液剂型比较,脂肪乳剂型更能提高药物对肝、肺、脾、脑的趋向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进行试验制剂甲砜霉素胶囊与参比制剂市售甲砜霉素胶囊生物等效性研究。方法:男性健康志愿者20名,随机分为2组,分别交叉单剂服用试验制剂或参比制剂甲砜霉素胶囊500mg,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甲砜霉素经时血药浓度,计算药动学参数,评价2制剂的生物等效性。结果:试验制剂和参比制剂主要药动学参数t1/2为(3.7±s0.5)h和(3.1±0.6)h,tmax为(2.0±0.3)h和(2.0±0.3)h,cmax为(2.3±0.6)mg·L-1和(2.3±0.5)mg·L-1,AUC0~12为(9.0±1.4)mg·h·L-1和(9.0±1.6)mg·h·L-1,AUC0~∞为(9.8±1.8)mg·h·L-1和(9.8±1.6)mg·h·L-1。试验制剂甲砜霉素胶囊相对生物利用度(F)为(101±6)%。结论:甲砜霉素胶囊试验制剂和参比制剂为生物等效制剂。  相似文献   

10.
单剂量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的药动学及生物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单剂量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在人体内的药动学特点和国产硝苯地平缓释片的生物等效性.方法22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采用双周期交叉、自身对照试验设计.以尼群地平为内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大气压化学源-质谱联用(HPLC-MS)的方法,测定人血浆中硝苯地平的浓度.结果单剂量口服20mg受试和参比制剂后血浆中硝苯地平的Cmax分别为(52.9±31.5)ug·L-1和(52.1±35.6)μg·L-1,Tmax分别为(4.1±1.2)h和(4.7±1.9)h,t1/2分别为(6.9±3.5)h和(7.7±4.5)h,AUC0-36 h分别为(410.7±188.1)μg·h·L-1和(440.4±271.7)μg·h·L-1,AUC0-∞分别为(437.6±206.8)μg·h·L-1和(477.9±290.4)μg·h·L-1.将22名受试者的经时血药浓度录入DAS(ver 1.0)程序,Tmax进行非参数秩和检验,Cmax、AUC0-36h、AUC0-∞、t1/2经对数转换后做方差分析,并经双向单侧t检验,两制剂的tmax、Cmax、AUC0-36h、AUC0-∞、t1/2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种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4.4±40.1%)(AUC0-36h.T/AUC0-36h.R×100%).结论两种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环磷酰胺 (CTX)对化疗增敏剂丁硫氨酸亚砜胺 (BSO)在Walker 2 5 6荷瘤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Walker 2 5 6荷瘤大鼠ipCTX 2 0mg·kg-1或生理盐水 4d后 ,ivBSO 2 0 0mg·kg-1。以邻 苯二甲醛柱前衍生反相HPLC为检测手段 ,测定血浆中BSO的浓度 ,以 3P87对实验数据进行拟合 ,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荷瘤大鼠静脉注射BSO 2 0 0mg·kg-1,体内的动力学过程为二室模型 ,T1/ 2α为 (11 1± 2 4 )min ,T1/ 2 β为 (6 5± 14 )min ,CLs为(12 8± 1 3)ml·min-1·kg-1,AUC为 (2 6 2± 2 6 )mg·L-1·h ;BSO在CTX治疗组荷瘤大鼠体内的动力学特征也是二室模型 ,T1/ 2α为 (8 2± 1 8)min ;T1/ 2 β为 (42± 3)min ;CLs为 (13 4± 1 9)ml·min-1·kg-1,AUC为 (2 5 2± 35 )mg·L-1·h。结论 CTX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 ,用药组BSO的消除显著快于未经CTX治疗的大鼠 (P <0 0 5 ) ,其余各参数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2.
去氧氟尿苷及其代谢物在肿瘤病人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主要研究了去氧氟尿苷(5'-deoxy-5-fluridine)及其主要代谢物5-氟尿嘧啶在肿瘤病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肿瘤病人口服800mg去氧氟尿苷胶囊,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别测定肿瘤病人体内中的去氧氟尿苷和其主要代谢物5-氟尿嘧啶的血药浓度.结果肿瘤病人体内去氧氟尿苷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为6.45±1.71mg·h·L-1,末端相消除半衰期t1/2为0.65±0.23h,峰时间和峰浓度分别为1.00±0.37h和5.11±1.36mg·L-1.5-氟尿嘧啶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为222.7±86.3μg·h·L-1,末段消除相的半衰期t1/2为0.65±0.50 h,峰时间tmax和峰浓度Cmax分别为的0.93±0.26h和199.11±89.14μg·L-1.比较不同肿瘤病人的药动学参数,胃癌病人对去氧氟尿苷的吸收与肝癌和结肠癌病人有差异,去氧氟尿苷在不同肿瘤病人体内代谢成5-氟尿嘧啶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去氧氟尿苷在三种肿瘤病人体内的吸收可能有差异,其主要药代动力学特征没见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口服抗肿瘤药赛特铂(satraplatin)在大鼠的药动学。方法 :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法测定体内赛特铂的总铂浓度。结果 :剂量为 5 0mg·kg- 1和 10 0mg·kg- 1时 ,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 :T12 β(4 3±s 34)h和 (5 8± 38)h ,Tmax(5 .0± 2 .0 )h和 (6 .0± 1.0 )h ,Cmax(12 .6± 2 .5 )mg·L- 1和 (13.4± 1.5 )mg·L- 1,AUC0 ∞(4 2 2± 12 0 )mg·h·L- 1和 (70 2± 118)mg·h·L- 1。组织分布以肝、肾最高。 4 8h后药物排出已基本完成 ,主要经粪便排出 ,约 5 5 % ,尿排出小于 6 % ,2 4h胆中排出0 .2 3%。结论 :赛特铂的药时曲线为口服一级吸收2室模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 2种非那雄胺片的药动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 ,评价其生物等效性。方法 :采用随机交叉试验设计 ,2 2名健康男性志愿受试者单剂量口服 4 0mg受试品和参比品 ,以RP -HPLC法测定血药浓度。结果 :受试品和参比品的药动学参数分别AUC0 2 4 为 (15 97±s 6 10 ) μg·h·L- 1和 (15 6 9± 6 2 9)μg·h·L- 1,AUC0 ∞ 为 (16 80± 6 0 7) μg·h·L- 1和(16 75± 6 2 8) μg·h·L- 1,Tmax 为 (2 .4± 0 .3)h和(2 .3± 0 .3)h ,Cmax为 (2 80± 112 ) μg·L- 1和 (2 84±110 ) μg·L- 1,T1/ 2 分别为 (2 .9± 0 .8)h和 (3.3±1.0 )h。以进口分装非那雄胺 (商品名保列治 )片为参比制剂 ,非那雄胺片生物利用度F0 2 4 为 (10 3±18) % ,F0 ∞ 为 (10 1± 16 ) %。结论 :方差分析及双单侧t检验表明 ,2种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测定肾病患儿口服咪唑立宾后体内血清药物浓度,研究咪唑立宾在中国肾病患儿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14例肾病患儿,口服咪唑立宾片达到稳态,分别在服药前(0 h)以及服药后2、3、4、6、8、12 h采血,共86个采血点。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物浓度数据,分别用非房室模型法和一房室模型法进行药代动力学参数拟合。结果:非房室模型法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Tmax为(2.5±0.52) h、Cmax为(3.33±1.75) mg·L-1、AUC0-t为(18.05±10.43) h·mg·L-1、AUC0-∞为19.23±11.47 h·mg·L-1、V为(42.06±27.73) L、CL为(12.72±8.63) L·h-1、t1/2为(2.36±0.47) h,MRT0-t为(4.45±0.45) h。一房室模型法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为Tmax为(2.1±0.65) h、Cmax为(2.91±1.42) mg·L-1、AUC0-t为(18.86±10.80) h·mg·L-1、AUC0-∞为(20.04±11.89) h·mg·L-1、V为(37.94±23.26) L、CL为(12.23±6.93) L·h-1、t1/2为(2.17±0.47) h。结论:本研究测定人血清中咪唑立宾浓度简便准确,初步建立咪唑立宾在中国肾病患儿中的药代动力学模型,可以针对Tmax、Cmax和AUC等药代动力学参数调整用药剂量,提高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大鼠口服及静脉注射3-正丁基苯酞(NBP)的药动学研究方法。方法以雄性Wistar大鼠为实验对象,分别采取静脉注射和口服给药2种方式,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取血,采用高效液相反相色谱检测法(RP-HPLC)测定大鼠血浆中NBP的含量,选用Hypersil ODS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0.05 mol·L~(-1)醋酸钠溶液-乙睛(50:50,V/V)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28 nm。应用3P97药动学软件处理血药浓度数据,获得药动学参数。结果 NBP在0.050 38~21.23μg·mL~(-1)(r=0.999 7)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其中定量下限为0.050 38μg·mL~(-1);日内和日间精密度均小于4.8%,低、中、高浓度的NBP提取回收率均在80%以上。NBP药动学过程符合双隔室开放模型。大鼠静脉注射NBP 5、10、20 mg·kg~(-1)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_(1/2)(2.67±0.72)h、(2.23±0.92)h、(2.27±0.52)h;AUCo_(0-t)(8.15±1.46)mg·h·L~(-1)、(7.23±1.55)mg·h·L~(-1)、(14.05±1.67)mg·h·L~(-1)。口服60、240和360 mg·kg~(-1)NBP的主要药动学参数依次为P_(max)(2.90±0.94)μg·mL~(-1)、(5.46±0.56)μg·mL~(-1)、(9.46±1.61)μg·mL~(-1);AUC_(0-t)(7.11±2.90)mg·h·L~(-1)、(14.00±0.82)mg·h·L~(-1)、(24.33±2.86)mg·h·L~(-1)。结论本法灵敏度高、专属性强、易操作,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NBP的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丹参注射液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检测丹参注射液静脉用药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方法 :大鼠iv丹参注射液 ,以丹参酸甲为检测指标 ,用高效液相色谱 (HPLC)测定不同时间血浆药物浓度。计算丹参酸甲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参数。结果 :大鼠iv丹参注射液 (相当于丹参酸甲4 0mg·kg-1) ,药动学参数 :T1 2α0 .2 9± 0 .2 3h ,T1 2 β1.75± 0 .99h ,Vd0 .83± 0 .70L·kg-1,Cl 0 .33±0 .16L·h-1·kg-1,AUC(0 -inf) 148± 66mg·h-1·L-1。结论 :大鼠iv丹参注射液 ,血药浓度 时间曲线呈二室开放模型  相似文献   

18.
黄芩苷胶囊的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建立人血浆中黄芩苷浓度的高效液相-紫外(HPLC-UV)测定方法,测定志愿者口服黄芩苷胶囊后的血药浓度,估算其药动学参数并对供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生物等效性进行评价。方法:18名健康志愿者随机单剂量交叉口服黄芩苷试验胶囊和参比片750mg,血浆样品采用固相萃取法处理后,进行HPLC-UV测定。结果:受试及参比制剂中药物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cmax分别为(91±s33)μg·L-1和(86±29)μg·L-1,tmax分别为(7.4±1.3)h和(7.4±1.0)h,AUC0~24分别为(586±233)μg·h·L-1和(579±173)μg·h·L-1,AUC0~∞分别为(616±249)μg·h·L-1和(613±180)μg·h·L-1。黄芩苷试验胶囊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1±18)%。结论:本方法操作简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准确性好。试验胶囊与参比片生物等效。  相似文献   

19.
不同剂量亚砷酸注射液在兔体内的药物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静脉注射不同剂量亚砷酸注射液后 ,主成分三氧化二砷在兔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特征。方法 :大白兔分别静脉注射亚砷酸注射液 0 .3,0 .95 ,3mg·kg-1后于各时间点耳静脉采血 ,分离血清 ,用原子荧光分析仪测定砷浓度 ,所得血药浓度 时间数据用 3P97药动学软件处理 ,求得药动学参数。结果 :亚砷酸注射液药 时曲线均符合二室模型T1/2α分别为 0 .10 81± 0 .0 0 9,0 .2 96 8± 0 .0 0 33,0 .89± 0 .14h ;T1/2 β分别为 9.9± 0 .3,12 .2± 0 .8h ,7.0± 0 .8h ;Cls分别为 ( 17.0± 0 .9)× 10 -5,( 13.0± 1.0 )× 10 -4 和 ( 33.6± 2 .3)× 10 -4 L·h·kg-1;AUC分别为 ( 176 6 .8± 5 7.4)、( 315 0 .0± 78.7)和 ( 45 48.5± 191.5 )mg·L-1·h-1。结论 :亚砷酸注射液在兔体内分布快 ,消除较缓慢 ,并表现为线性药动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解热药YL2 0 0 0中小檗碱在正常和发热大鼠体内的药物动力学。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技术分别测定正常大鼠和干酵母致发热大鼠血浆中小檗碱的含量 ,使用3P87软件处理小檗碱的时量数据 ,计算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 在正常和发热大鼠体内 ,小檗碱的达峰时间分别为(3 4± 0 3)h和 (0 3± 2 1)h(P <0 0 5 ) ,峰值血药浓度分别达 (0 15 4± 0 0 2 3)mg·L-1和 (0 2± 0 6 )mg·L-1,T1/ 2(ke)分别长达 (6± 3)h和 (6± 5 )h ,T1/ 2 (ka)分别为 (1 2±0 4 )h和 (0 1± 2 8)h ,CL/F(s)值分别为 (4 0± 1 9)mg·kg-1·h-1/ (mg·L-1)和 (6± 6 )mg·kg-1·h-1/ (mg·L-1) ,AUC( 0~T) 值分别为 (1 8± 0 3)mg·L-1·h-1和 (0 7± 0 5 )mg·L-1·h-1(P <0 0 5 )。结论 发热降低小檗碱在体内的AUC( 0~T)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