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了解因心房纤颤于急诊就诊患者的房颤基础病因、房颤类型以及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情况,为急诊心房颤动治疗的规范化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6月~2008年12月因心房颤动于我院急诊科就诊的3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基础病因和房颤类型的构成比、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状况及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情况.结果:心房纤颤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338例急诊就诊房颤患者中主要病因依次为冠心病(42.90%)、高血压(27.81%)、糖尿病(25.15%)、心脏风湿性瓣膜病(3.25%)、心功能不全(0.89%).其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81例,患病率为24.2%.年龄、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为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因素(P<0.05.P<0.01).本组患者中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的治疗率低,脑卒中组和非卒中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年龄、冠心病、高血压和糖尿病为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与抗凝治疗效果有关;在急诊心房颤动治疗中应注重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评估,合理选择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NVAF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危险因素,评估CHADS2评分预测卒中风险的准确性.方法选择收治并确诊的82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无瓣膜病变心房纤颤患者为病例组,未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无瓣膜病变心房纤颤患者82例为对照组.结果与未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无瓣膜病变心房纤颤患者相比,缺血性脑卒中无瓣膜病变心房纤颤患者的各项危险因素均明显增高P<0.05;除心衰、高血压、年龄>75岁、糖尿病、脑卒中等传统危险因素外,体重指数超高、冠心病、嗜酒、高脂血症、左房面积扩大及左心室舒张功能降低等因素均致使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增高P<0.05.结论 NVAF患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不仅与CHADS2评分上各项危险因素相关,且与体重指数超高、冠心病、嗜酒、高脂血症、左房面积扩大及左心室舒张功能降低等因素亦有密切关系,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积极进行治疗,以达到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张家口坝上地区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张家口坝上地区城乡居民缺血性卒中发病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3年1月至2012年1月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同时选取无卒中病史的健康体检者120例为对照,调查分析以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纤颤、吸烟、酗酒、肥胖等多种因素。结果:病例组高血压、糖尿病、心房纤颤、血脂异常、腹型肥胖、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暴露率高于对照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纤颤、吸烟、酗酒、腹型肥胖与脑卒中独立相关。结论:张家口坝上地区高血压、糖尿病、心房纤颤、高脂血症、吸烟、酗酒、腹型肥胖为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非瓣膜病心房纤颤(NVAF)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调查抗栓治疗现状及预后.方法 随访收集近年在我院住院的NVAF患者的有关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29例NVAF患者基础疾病以冠心病为主207例(62.9%),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为3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提示年龄(P=0.0001)、房颤类型(P=0.006)、高血压(P=0.04)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高危因素.抗栓治疗能降低脑卒中发病率(P<0.01).结论 年龄、房颤类型及高血压是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华法林在本地区的应用率极低,坚持服用阿司匹林也能使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143例心房纤颤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总结我科诊治的143例心房纤颤患者,对其心房纤颤类型、合并疾病、并发症、治疗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持续性房颤105例,阵发性房颤38例,其中有高血压患者占50.3%。27例患者曾患脑梗死。进行复律治疗28例,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76例。结论心房纤颤病因中高血压和冠心病占主要地位,主要危害是血管栓塞,基层医院对其治疗需进一步规范,预防其危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影响沿海地区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为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我院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150例,门诊正常患者75例,跟踪调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颈动脉狭窄、偏心斑块、冠心病、心房纤颤、吸烟、年龄是沿海地区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分层分析发现年龄〉65岁,同时患冠状动脉疾病病史、高血压、吸烟并伴有颈动脉狭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明显增加。结论对于老年患者,积极控制血压、血脂,防治冠心病对于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具有积极意义,特别对于其中伴有吸烟、颈动脉狭窄以及颈动脉粥样斑块偏心指数较高的患者,早期积极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影响沿海地区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为预防缺血性脑卒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我院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150例,门诊正常患者75例,跟踪调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颈动脉狭窄、偏心斑块、冠心病、心房纤颤、吸烟、年龄是沿海地区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分层分析发现年龄大于65周岁,同时患冠状动脉疾病病史、高血压、吸烟并伴有颈动脉狭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病风险明显增加.结论 对于老年患者,积极控制血压、血脂、防治冠心病对于预防缺血性腩卒中的发生具有积极意义,特别对于其中伴有吸烟以及颈动脉狭窄、颈动脉粥样斑块偏心指数较高的患者早期积极干预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心房纤颤合并脑卒中的临床特征。方法:对37例合并心房纤颤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合并心房纤颤的脑卒中患者神经系统损害较严重,腔隙性脑梗塞发生率低,死亡率较高。结论:心房纤颤是引起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且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本文收集5年312例罹患过第一次缺血性脑卒中的住院患者,经过12个月随防,结果51例罹惠第二次缺血性脑卒中,第1年复发率8.6%。本文对7种危险因素(高血压、心律失常、糖尿病、心力衰竭、心肌梗塞、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高脂血症)进行了分析,表明第二次缺血性脑卒中,仅有高血压(P<0.05)及高血压十心律失常(P<0.01)与第1次脑卒中比较有显著差异。结果还表明心电图证实:房颤(P<0.01)及心力衰竭(P<0.01)也是明显增加第二次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与无房颤和高血压患者相比,伴有房颤和高血压患者的复发率是前者的3倍。因此,控制缺血性脑卒中惠者的高血压、心房纤颤、心力衰竭,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脑卒中复发机会,对预防复发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脑卒中再发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目的:评估国人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以期为缺血性脑卒中的二级预防提供参考. 方法:提取在南京卒中注册项目中登记的缺血性脑卒中随访2年的患者,对脑卒中的主要可控危险因素进行分层:无、有但已控制和有但未控制.采用Cox比例危险模型评估脑卒中再发的风险. 结果:登记患者第1年的脑卒中总体再发率为11.2%.在分析的危险因素中,高血压、心房纤颤和吸烟对脑卒中再发的影响显著.高血压患者有效控制血压、心房纤颤患者使用抗凝药均可使其再发危险减半(P<0.001).停止吸烟1年以上可使脑卒中再发的危险比率(HR)从1.71降至1.39(P<0.05).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水平对于脑卒中再发危险的影响无显著差异(HR为1.69和1.64,P>0.05). 结论:国人缺血性脑卒中的再发率稍高于西方人群的水平.控制高血压、心房纤颤患者使用抗凝药、戒烟可有效降低脑卒中复发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老年房颤患者口服华法林抗凝(oral walfarin anticoagulation, OAC)治疗不足的状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收集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在河北省博野县医院门急诊及住院确诊为老年房颤患者476例。使用华法林抗凝的患者为抗凝组,未使用华法林治疗的患者为非抗凝组。登记其一般情况、疾病特征、合并疾患及抗凝治疗等,对患者进行CHA2 DS2-VASc风险评分,评估房颤患者的抗凝状况并对华法林使用的影响原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全部入选的476例老年房颤人群中,144例(30.25%)使用华法林抗凝。持续性房颤、糖尿病史、慢性心力衰竭史、缺血性卒中/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史、 CHA2 DS2-VASc评分高者更多使用OAC治疗,合并冠心病的房颤患者由于更多用抗血小板药物而较少OAC治疗;患者依从性差、医生及患者担心出血为影响非华法林组抗凝药物使用的主要原因;在华法林组,使用药物剂量为0.65~3.50 mg/d, INR平均值为1.77±0.59;在多因素回归分析中,持续性房颤、慢性心力衰竭史、缺血性卒中/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史及非冠心病是使用OAC治疗的预测因子。结论老年房颤患者中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严重不足,且未能严格遵循血栓栓塞风险评估进行抗凝;持续性房颤、慢性心力衰竭史、缺血性卒中/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史及非冠心病是使用OAC治疗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状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在杭州市富阳区第一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MHD治疗的尿毒症患者20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期间是否发生脑梗死分为缺血性脑梗死组23例和非脑梗死组185例。对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并分析MHD患者发生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结果  208例患者发生缺血性脑梗死23例,脑梗死发生率为11.06%;对2组患者各临床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缺血性脑梗死组患者在糖尿病、冠心病、心房颤动、透析前收缩压、透析前舒张压、尿酸(UA)等方面均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患者(均P<0.05),而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透析年限、透析频率、高脂血症、吸烟史、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口服拜阿司匹林、口服他汀类药物、血磷(phosphorus,P)、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白蛋白(albumin,ALB)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冠心病、糖尿病、透析前收缩压、透析前舒张压、心房颤动和UA属于MHD患者发生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MHD患者发生缺血性脑梗死的比例较高,其中冠心病、糖尿病、透析前收缩压、透析前舒张压、心房颤动和UA属于MHD患者发生缺血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在MHD患者治疗中应给予相应的防治措施以降低脑梗死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高龄与中低龄老年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情况。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9年6月在北京市东城区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轻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47例,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 评分≤3分,根据年龄分为高龄(≥80岁)老年组113例和中低龄(60~79岁)老年组134例。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牛津郡社区卒中计划(Oxfordshire Community Stroke Project,OCSP)分型、病因分型、危险因素及预后情况。结果 高龄老年组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合并糖尿病、既往卒中史、房颤史、卒中后肺炎比例均高于中低龄老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性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瓣膜性心脏病、抗血小板、抗凝、神经功能进展、实验室检查结果、OCSP分型、病因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两组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合并糖尿病、既往卒中史、房颤史、卒中后肺炎均是高龄老年患者与中低年龄老年患者3个月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P<0.05);高龄老年组患者预后不良率及病死率均高于中低年龄老年组患者(P<0.05)。结论 高龄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合并糖尿病、既往卒中史、房颤史、卒中后肺炎比例较高,为老年轻型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危险因素,此类患者临床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海军离休干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病因和治疗等相关情况。方法选择68例70岁以上海军离休干部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68例患者中诊断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和持久性房颤的分别为14.7%、13.2%、72.1%;冠心病、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引起房颤的主要原因(67.6%、50.0%、52.9%);房颤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生率为19.1%。结论冠心病、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引起海军离休干部房颤的主要原因;房颤患者中持久性房颤比重高;血栓栓塞是房颤的重要并发症,抗凝治疗率低,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5.
背景 目前80岁以上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比例普遍偏低,这类人群的抗凝实际情况与指南存在较大差距,抗凝方案的选择缺乏临床证据。目的 调查80岁以上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抗凝方案的选择及预后情况。方法 从HIS系统筛选2016年9月-2018年9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首次诊断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或既往诊断但未进行抗凝治疗的80岁以上患者51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出院时抗凝治疗方案不同将患者分为华法林组、利伐沙班组、达比加群酯组、不抗凝组。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合并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疾病、心肌病、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心房颤动类型(持续性心房颤动、阵发性心房颤动、永久性心房颤动)、缺血性脑卒中史、出血史、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卒中风险评分(CHA2DS2-VASc评分)、出血风险评分(HAS-BLED评分)、抗凝治疗时间、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情况、不良反应(出血事件、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死亡)等情况。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出现死亡、缺血性脑卒中、出血事件的影响因素。结果 516例患者中接受抗凝治疗137例(26.6%),其中口服华法林21例(4.1%)、口服利伐沙班67例(13.0%)、口服达比加群酯49例(9.5%);不抗凝治疗患者379例(73.5%),其中应用单药抗血小板266例(51.6%)、应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53例(10.3%)、未应用抗血小板药物60例(11.6%)。4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合并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疾病、心肌病、心力衰竭、COPD)、缺血性脑卒中史、出血史、eGFR、CHA2DS2-VASc评分、HAS-BLED评分、出血(轻度、中度、严重)、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及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华法林组、利伐沙班组、达比加群酯组抗凝治疗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HA2DS2-VASc评分、抗凝治疗方案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因素(P<0.05),抗凝治疗方案是患者发生死亡事件的影响因素(P<0.05),HAS-BLED评分是患者发生出血事件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80岁以上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比例较低。不抗凝治疗(包括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增加了患者死亡、缺血性卒中风险,而华法林与新型口服抗凝药相比同样安全有效,未增加出血及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6.
徐敏 《实用全科医学》2008,6(10):1042-1043
目的探讨老年人心房颤动并发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方法将2002-2007年收治的216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分为脑卒中组40例、对照组(无脑卒中组)176例,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分析病史、体征、辅助检查及合并疾病、用药情况。结果脑卒中组与对照组中,其脑卒中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70岁、持续性房颤、高血压、糖尿病、左心房增大、未抗栓治疗是老年房颤并发脑卒中的高危危险因素。控制危险因素,合理应用抗凝、抗血小板药,可减少老年人心房颤动并发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评估中老年心房颤动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间未明确病因的中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定为研究组,并选择同期住院非冠心病房颤患者62例定为对照组,分析研究组危险因素,并对所有患者进行冠脉造影检查,观察两组患者与冠心病关系。结果高血压患房颤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因素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持续性房颤为45.45%,明显高于本组阵发性房颤16.17%(P〈0.05),与对照组持续性房颤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ST-T改变为47.37%,与本组非ST-T改变及对照组ST-T改变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老年为心房颤动高发人群,如有危险因素或并发危险因素,未明确病因合并持续性房颤且ST-T改变患者,应考虑为冠心病引发,但不能确诊,仍应以冠脉造影检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8.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HATCH评分系统包括高血压(H)、年龄(A)、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和心力衰竭(H)五项因素.研究发现,高龄、高血压、心衰和卒中等心血管合并症在房颤病程进展中的重要作用,明确了HATCH评分在评估房颤及转律治疗后的进展中的重要地位.然而由于忽略了患者特征、心房心肌病危险因素,HATCH评分敏感性较低,未来需要将HATCH评分与心房基质相关指标相结合评估房颤病程的进展.  相似文献   

19.
背景 近年来,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关注,新近的临床研究主要集中于脑卒中和血栓栓塞事件的预防和治疗。目的 评估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房颤及冠心病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0月首次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入住北京医院神经内科病房的患者406例,从中选取同时满足房颤和冠心病诊断标准的60岁以上老年患者共计164例作为脑血管病组,并从心内科同期住院患者中选取年龄、性别、共病种类与其相匹配的房颤合并冠心病但无脑血管病患者164例作为非脑血管病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含人口统计学信息、疾病种类、用药种类、血压、心率、合并心脏基础疾病及其他疾病、实验室指标、超声心动图结果、治疗方案;分别通过CHA2DS2-VASc评分、CHADS2评分评估患者的脑卒中及血栓栓塞发生风险,应用HAS-BLED评分评估出血风险,并在其出院后通过定期电话随访、门诊及住院志查询等方式随访至少6年,记录其死亡、再住院次数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探讨影响其远期预后的因素。结果 脑血管病组合并高脂血症比例、慢性胃肠病比例低于非脑血管病组,LVEDD、CHA2DS2-VASc评分、CHADS2评分、HAS-BLED评分高于非脑血管病组(P<0.05)。脑血管病组164例患者失访2例(失访率1.2%),死亡80例(49.4%),根据生存结局分为死亡组(80例)和存活组(82例)。死亡组患者年龄大于存活组,收缩压、舒张压、合并高血压比例、合并高脂血症比例、血清蛋白、使用他汀类药物比例低于存活组,心率和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慢性肾病比例及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D-二聚体、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高于存活组(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每增加10岁〔HR=1.63,95%CI(1.05,2.51)〕、陈旧性心肌梗死〔HR=2.19,95%CI(1.14,4.22)〕和D-二聚体≥148 μg/L〔HR=6.99,95%CI(2.10,23.28)〕是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房颤及冠心病患者远期死亡的危险因素,高血压〔HR=0.28,95%CI(0.11,0.72)〕和使用他汀类药物〔HR=0.38,95%CI(0.19,0.78)〕是患者远期死亡的保护因素。结论 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在首次发生脑血管病后,其远期死亡与并存的脑血管病无关,而与增龄、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及D-二聚体水平有关,维持适当高的血压水平和应用他汀类药物可能会降低远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探讨本地区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及相关有效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本院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所致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及门诊对照组正常患者6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分析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颈动脉狭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房颤、吸烟等。分层分析中60岁以上,同时伴有高血压、冠心病及吸烟的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几率增加。结论:对于60岁以上伴高血压高血脂的吸烟患者应早期进行颈动脉彩超检查,加强药物预防,加强宣传教育,鼓励戒烟,降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