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左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效果的影响.方法 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成功植入CRT起搏器/除颤器(CRT-P/D)患者41例.根据逆行心脏静脉多体位造影确定左心室导线起搏部位,按照右前斜位30°心脏长轴造影分为基底部组(n=15)、室中部组(n=26)和心尖部组(n=0);按照左前斜位45°心脏短轴造影分为前壁组(n=9)、前侧壁组(n=10)、侧壁组(n=12)、后侧壁组(n=10)和后壁组(n=0).随访记录并比较各组基线(术前),术后7d,3、6、12、18、24个月时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QRS时限、心功能(NYHA分级)、6 min步行试验、明尼苏达(Minnesota)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评分、CRT参数变化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①41例患者无应答率为19.5%(8/41);术后各随访时间点与基线时相比,所有患者LVEF升高、LVEDD下降、QRS时限缩短、心功能改善、6 min步行试验距离增大、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评分下降(P<0.05);②随访3个月后各时间点,非前壁(前侧壁、侧壁或后侧壁)组在LVEF、心功能、6 min步行试验及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改善均优于前壁组(P<0.05);LVEDD下降各组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侧壁、侧壁和后侧壁组间相比,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各随访时间点,基底部与室中部组间相比,LVEF、LVEDD、QRS时限、心功能、6 min步行试验及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所有患者术后随访CRT参数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工作正常,无心力衰竭再入院、导线脱位、膈肌起搏、囊袋感染等不良事件.结论 ①CRT可使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长期获益;②左心室导线起搏部位前壁者CRT疗效可能较前侧壁、侧壁或后侧壁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左心室导线不同植入部位在心脏再同步治疗( CRT)中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07年12月,因慢性心力衰竭( CHF)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行CRT植入的患者共45例,根据左心室导线植入部位不同将上述患者分为,左心室导线植入心侧静脉或心后侧静脉或心外侧静脉组32例( A组)、左心室导线植入心中静脉或心大静脉组13例( B组)。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后1周,3、6个月及此后每6个月进行随访,对患者心功能( NYHA分级)、QRS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6 min步行试验(6-MWT)等进行比较,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45例患者中死亡5例,其余40例患者完成临床随访5年,其中A组29例,B组11例,A组与B组患者比较术后1、3、5年QRS时限缩短(161.45±16.60) ms、(149.07±17.48) ms、(140.59±19.90) ms对(174.82±15.52) ms、(165.73±11.59) ms、(156.73±15.11) ms,LVEF增加0.39±0.07、0.41±0.07、0.44±0.08对0.33±0.07、0.35±0.08、0.37±0.09、LVEDD缩小(69.69±9.13) mm、(65.41±10.06) mm、(62.48±10.09) mm对(76.45±5.80) mm、(74.55±5.99) mm、(71.00±7.61) mm,6-MWT延长(316.28±56.70) m、(349.41±66.81) m、(374.00±70.48) m 对(274.27±47.59) m、(300.27±61.14) m、(322.45±71.30) 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完成临床随访的A组与B组患者比较术后1、3、5年心功能改善(2.31±0.81)级、(2.24±0.74)级、(2.14±0.78)级对(2.82±0.87)级、(2.55±0.94)级、(2.45±0.93)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左心室导线植入部位不同,CRT患者的长期疗效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36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内传导阻滞的患者行双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全部患者均经冠状静脉窦植入左心室导线至心脏静脉。治疗后随访12个月,观察心功能,6min步行距离,QRS波宽度,心室间运动延迟,左心室收缩、舒张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二尖瓣反流面积。结果31例治疗后心功能改善,有效率86.1%(31/36)。心功能从Ⅲ~Ⅳ级(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改善为Ⅱ~Ⅲ级;6min步行距离从(362±153)m提高至(528_+165)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QRS波从(164.74±33.76)ms缩短至(129.45±42.27)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室间运动延迟时间从(65.19±21.50)ms缩短至(33.25±13.62)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心室舒张末内径从(66.52±10.23)mm缩小至(60.63±9.97)mm(P〈0.05),左心室收缩末内径从(55.73±10.62)mm缩小至(47.45±11.3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从30.35%±4.69%提高至42.27%±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二尖瓣反流面积从(7.52±3.62)cm2减少至(4.33±2.07)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脏再同步治疗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有效方法,能使心脏活动再同步化,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治疗(CRT)起搏器更换时原左心室导线处理的方法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共10例患者,分为以下3组:拔除原导线组、保留原导线植入新导线组和续用原导线组。患者的处理主要根据CRT起搏器更换前的阈值测试和术中心脏静脉造影结果,以及是否存在和原导线相关的并发症。导线的拔除都在心脏静脉实时造影下进行,以防出现心脏静脉撕裂。结果拔除原导线组中有4例患者成功地进行了导线的拔除。保留原导线组中患者均保留了原导线,植入了新的左心室导线。续用原导线组中的患者根据术前的阈值测试续用了原导线。结论对CRT患者原左心室导线的拔除在心脏静脉造影监测下进行是安全、可行的,困难者则可保留原导线。  相似文献   

5.
<正>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能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心力衰竭住院率和全因死亡率[1-2],已成为合并心脏不同步者的一线治疗手段。在CRT的发展过程中,超声心动检查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虽然在传统超声的基础上,组织多普勒、三维超声等新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指标来预测CRT疗效。超声检测心脏扭转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因其独特的  相似文献   

6.
心脏再同步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通过心脏同步起搏装置来治疗心衰的最新方法,大量循证医学证据CRT可以有效地提高部分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减少慢性心衰的病死率和再住院率。近年来,国内外已出台了CRT治疗的指南。但关于CRT的应用适应证、疗效评价和长期预后等方面目前仍存在着诸多争议。本文回顾分析了新近的CRT临床试验,并对CRT治疗适应证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双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28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内阻滞患者行双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全部患者均经冠状静脉窦植入左心室导线1根至心脏静脉,术后平均随访20.6个月,观察心功能,QRS波宽度,左心室收缩、舒张末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二尖瓣反流面积。结果24例患者治疗后心功能改善,有效率85.7%,心功能从Ⅲ~Ⅳ级(NYHA分级)改善为Ⅱ~Ⅲ级,QRS波从(160±58)ms缩短至(132±53)ms,P<0.05,左心室舒张末内径、收缩末内径分别从(73.54±9.96)mm、(64.25±11.32)mm缩小至(68.75±8.63)mm和(58.51±10.78)mm,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从0.23±0.09提高至0.32±0.10,P<0.01,二尖瓣反流面积从(8.03±4.27)cm2减少至(5.15±4.02)cm2,P<0.01。结论双心室再同步起搏是慢性心力衰竭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束支阻滞对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效果的影响.方法 159例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CRT治疗,其中6例已植入永久起搏器,其余153例患者根据体表心电图QRS波形态分为左束支阻滞(LBBB)、右束支阻滞(RBBB)、非特异性室内阻滞(IVCD)、右束支伴左侧分支阻滞(RBBB伴LHB)及室内伴左侧分支阻滞(IVCD伴LHB)5组,比较植入术前及术后6个月心功能(NYHA分级)、QRS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153例患者年龄21~ 84(61.43±12.54)岁,其中男118例,女35例.LBBB组治疗后心功能(3.13±0.55对2.84±0.65)、QRS时限[173.37±28.54)ms对(156.29±22.25)ms]及LVEF[(0.31±0.07)对(0.39±0.09)]、LVEDD[(73.09± 10.81) mm对(68.18± 11.36) mm]、LVESD[(61.38±11.60)mm对(55.20±13.25)mm]等均明显改善(P<0.01).RBBB组治疗后各项指标未得到显著改善(P>0.05),IVCD组与RBBB伴LHB组治疗后LVEF显著提高,LVEDD缩小(P<0.05),而IVCD伴LHB组除QRS时限外,心功能、LVEF、LVEDD、LVESD等指标均得以改善(P<0.05).此外,RBBB组与IVCD组超声心动图指标的改变不及LBBB组(P<0.05),而RBBB伴LHB组及IVCD组超声心动图指标改善程度与LBBB组相近(P>0.05).应用Cox回归分析显示LBBB者较其他束支阻滞类型生存期长(风险比0.30,95%可信区间0.12~0.77,P<0.01).结论 LBBB者对CRT的反应性优于RBBB者,IVCD者疗效可能介于两者之间,而RBBB伴LHB或IVCD者疗效优于单纯RBBB或IVCD者.  相似文献   

9.
亓维东  宿燕岗 《心脏杂志》2011,23(6):817-819
心脏再同步治疗的适应证不断拓宽,但即使按指南建议选择患者,仍有部分患者对治疗无反应,本文就心脏再同步治疗适应证的进展及可能的疗效预测指标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对慢性心力衰竭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24例接受CRT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Ⅲ~Ⅳ级(NYHA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0.35,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55mm,QRS时限≥120/TIS。植入前超声心动图及组织多普勒检查以评价心功能及心脏收缩不同步指标,并指导左心室电极导线的植入。植入后3、6个月及随后的每6个月进行随访,随访内容包括临床症状、心电图、LVEDD、LVEF及多普勒超声评价心脏收缩同步性指标。结果随访时间(12.0±4.6)个月,结果显示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QRS时限植入后较植入前缩短[(137.50±38.96)ms对(144.60±45.78)ms,P=0.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植人后LVEDD较植入前明显缩小[(6.24±0.89)cm对(6.78±0.42)cm,P=0.03];LVEF则明显提高(0.36±0.09对0.31±0.03,P〈0.01),左心房内径(LAD)也较术前明显缩小[(4.22±8.43)cm对(5.32±7.63)cm,P=0.01]。心脏收缩不同步指标与植入前相比也明显改善。结论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CRT治疗可改善左心室功能,逆转左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观察左心室(LV)大小和术后急性期收缩压(SBP) 变化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 )疗效的影响。方法: 分别于术前及术后 6 个月评估21例CRT患者的心功能及超声参数。至术后 6个月时,NYHA 至少下降1级,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至少降低10%的为CRT反应较好组,余为反应较差组。结果: 术后6个月时,反应较好组和其基线期相比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升高[(32±9)% vs. (45±10)%,P<0.05)]、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显著降低[(237±54)ml vs. (151±45) ml,P<0.05]、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显著降低[(68±8) mm vs. (55±6) mm,P<0.05]、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显著降低[(165±46) ml vs. (84±31) ml,P=0.01]、NYHA 的分级由术前6/8(III/IV)降至术后11/3(II/III);反应较差组和术前相比有所改善,未达到统计学意义。反应较好组术后7d SBP均显著升高(P<0.05),反应较差组下降。结论: 心力衰竭患者CRT治疗反应较好与治疗前左心室较小和术后急性期SBP升高有关联性。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探讨左室起搏电极部位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效果的影响。方法 121例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接受CRT,其中93例将左室电极植入侧后静脉、侧静脉或后静脉(A组),另16例植入心中静脉(B组)、12例植入心大静脉(C组);所有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行纽约心功能(NYHA)分级,常规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A组患者术后NYHA分级得到显著改善,QRS波时限变窄,左室射血分数显著提高,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收缩末内径显著缩小(P<0.01);B组患者超声心动图部分指标及QRS波时限显著改善,但其NYHA分级无显著改变;而C组患者术后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改善(P>0.05)。结论 CRT时应尽可能将左室电极置于左室侧壁或侧后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术后左心室导线脱位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方法共8例[其中CRT3例,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5例]在术后4周内发现左心室导线脱位,脱位时间发现在3—24(10±6)d,发现时的临床表现分别为:新出现膈神经刺激3例、心电图发现左心室起搏失夺获2例、心功能恶化3例次及复查X线胸片发现1例。结果8例9人次均成功处理左心室导线脱位,其中6例7人次利用原左心室导线成功复位,2例发现后未及时复位并原左心室导线内保留了PTCA导丝,未能成功拔除。给予重新成功植入新的左心室导线,未出现并发症。结论CRT术后近期左心室导线脱位给予及时处理是安全、可行的,对脱位的左心室导线需评估后依不同情况分别作出相应的处理。  相似文献   

17.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