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了解脑积水不同时段动物蛛网膜绒毛内皮细胞CD31、vWF因子变化情况.方法 通过经枕大池-四脑室内注射入硅油的方法,建立犬脑积水模型.观察术后实验犬行为学改变,根据改良Tarlov评分标准对犬神经功能进行评分.各实验组动物分别于术后3d(急性期)、2周(亚急性期)及12周(慢性期)时行磁共振检查了解脑积水形成情况并进行脑室测量.并通过免疫萤光组织化学实验观察不同时期脑积水犬蛛网膜绒毛内皮细胞的CD31,vWF因子的表达.结果 四脑室注射硅油法建立犬脑积水模型成功.注射后实验犬出现脑积水症状,Tarlov评分下降,磁共振影像显示脑室进行性扩大.在整个静脉窦内皮细胞上,都显示CD31阳性,包括蛛网膜绒毛表面的内皮细胞,其显色强度与窦内皮细胞无异.蛛网膜绒毛内皮细胞CD31因子的表达在脑积水各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没有差异.在假手术对照组,蛛网膜绒毛顶端内皮细胞的vWF的表达较窦壁内皮细胞明显减弱.在脑积水急性期,vWF表达的增加尚不明显;但随着脑积水的进展,亚急性组、慢性组蛛网膜绒毛顶端内皮细胞的vWF的表达明显增加.结论 四脑室注射硅油法可以建立模拟临床的犬脑积水模型.实验动物脑积水进展期蛛网膜绒毛顶端内皮细胞vWF的变化可以提示蛛网膜绒毛吸收脑脊液的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2.
实验性脑积水分流后脑顺应性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梗阻性脑积水犬模型,观察脑积水分流前、后及阻断分流后脑顺应性的变化。方法:随机将成年健康杂种犬18只分为2组。实验组(12只),向四脑室注入氰基丙烯酸凝胶诱导脑积水,诱导术后第8周,测量实验犬颅内压及其低压(5~15?mmHg)、高压(15~25?mmHg)时的脑顺应性,随后对脑积水犬进行脑室-腹腔分流手术;第10周再次测量分流后的颅内压和脑顺应性,并阻断分流管;第11周做颅内压和脑顺应性的最后测量。实验前和每次测量前,犬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对照组(6只),仅注入等量的生理盐水。结果:实验组MRI证实有10只犬形成脑积水。分流前的颅内压实验组(9.98±1.84)mmHg明显高于对照组(3.82±1.19)mmHg,P<0.01;分流后颅内压恢复正常(4.28±1.25)mmHg,P>0.05,阻断分流管后很快恢复到分流前状态。高压时的脑顺应性在脑积水分流前、后和阻断分流后3个阶段是逐渐降低的[(0.065±0.008) ml/mmHg,(0.053±0.013) ml/mmHg,(0.032±0.005) ml/mmHg,P<0.05]。结论:犬梗阻性脑积水模型很适合脑积水的病理生理和治疗研究,脑顺应性下降可能是脑积水分流失败后呈急性恶化发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梗阻性脑积水行三脑室底造瘘术脑池显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梗阻性脑积水行三脑室底造瘘术后脑池显像的表现。方法15例梗阻性脑积水患者行神经内窥镜下三脑室底造瘘术前后均行脑池显像,比较其前后的差异。结果梗阻性脑积水患者在三脑室底造瘘术后脑池显像有放射性药物返流入侧脑室内,并且延迟清除,类似于交通性脑积水的脑池显像表现。结论放射性药物返流入侧脑室的原因尚不清楚.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后脑脊液的流动可能存在“返转”现象。  相似文献   

4.
单纯神经内窥镜手术治疗三脑室内囊性颅咽管瘤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纯神经内窥镜手术在三脑室内囊性颅咽管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三脑室内囊性颅咽管瘤伴有梗阻性脑积水的11例患者,应用神经内窥镜缩小肿瘤体积、解除梗阻性脑积水、穿通囊内分隔并行囊腔与第三脑室和/或侧脑室的内造瘘术,术后辅以放射治疗.结果 11例患者术后颅内压增高症状均消失、术前症状改善.影像学复查(CT及MRI)见肿瘤均缩小、脑积水明显减轻或消失.除1例少儿术后昏睡2 d外,余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三脑室内囊性颅咽管瘤并伴有脑积水者,采用单纯神经内窥镜手术,术后辅以放射治疗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严重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腔镜技术治疗脑积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腔镜技术对不同性质脑积水的治疗及其效果。方法:应用腹腔镜、神经内窥镜及神经内窥镜与腹腔镜联合应用技术,对93例脑积水进行治疗。腹腔镜治疗组(应用腹腔镜行V-P肝膈间隙分流术)52例,神经内窥镜治疗组41例(包括与腹腔镜联合应用治疗5例),采用透明隔造瘘术23人次,脉络丛电灼术18人次,第三脑室底造瘘术18人次,脑室内囊肿造瘘术11人次,分流管脑室端调整术8人次,鞍区囊性肿瘤并发脑积水的神经内窥镜手术7例,神经内窥镜与腹腔镜联合应用下侧脑室—肝膈间隙分流术5例,松果体区病变并发脑积水的神经内窥镜手术3例。结果:随访3个月至4年,应用腹腔镜行V-P肝膈间隙分流术治疗脑积水优于常规V-P手术;神经内窥镜治疗41例,其中35例有效, 6例无效,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应用腹腔镜、神经内窥镜及神经内窥镜与腹腔镜联合应用技术可使大部分脑积水得到控制,使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三脑室的神经内镜解剖学特点,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在15例尸颅标本、10例脑积水患者手术中用神经内镜观察三脑室的解剖结构。其中在尸颅标本采用经侧脑室额角、枕角和三脑室后部入路观察脑室;在脑积水患者中均采用经额角入路。结果:经额角入路可以观察三脑室底部、后部;经三脑室后部可以观察三脑室前壁的漏斗隐窝、视交叉隐窝和A2。结论:经额角入路观察范围最大,是到三脑室内神经内镜手术的最常用入路,经此入路可以同时完成多种手术。经三脑室后部是观察三脑室前壁的最佳角度。  相似文献   

7.
磁共振水成像在脑积水内镜治疗围手术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磁共振(MR)水成像技术对梗阻性脑积水患者的诊断意义,及其在脑积水内镜治疗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观察和测量56例梗阻性脑积水患者的常规加三维稳态构成干扰(3D-CISS)序列MR影像,分析三脑室扩大程度与三脑室底厚度的相关性。对其中行内镜三脑室底造瘘手术(ETV)的15例患者和内镜辅助的脑室腹腔分流手术(EAVPS)的6例患者进行围手术期MR常规加3D-CISS扫描的影像学评价。结果 梗阻性脑积水患者三脑室扩大程度与三脑室底的厚度有明显的负相关性。ETV术前3D-CISS扫描有助于充分了解三脑室扩大程度、三脑室底厚度、基底动脉的方位,可明确三脑室解剖变异;EAVPS术前3D-CISS扫描可了解分流管是否被黏连或异位,室间孔(Monro孔)的大小。术后行3D-CISS扫描可测量瘘口大小、观察脑脊液的流动方向、评价手术效果。结论 MR水成像可精确显示脑脊液和脑室系统的结构,为脑积水内镜治疗围手术期评价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神经内窥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的经验.方法: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57例梗阻性脑积水患者在我院应用神经内窥镜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记录.结果:57例中,2例因术中出血放弃,55例(96.5%)造瘘成功,随访3~60个月,平均17.5个月,症状明显缓解48例(87.3%),无改变或缓解不明显5例(9.1%),恶化4例(7.3%);共6例(10.5%)改V-P分流术治疗.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神经内窥镜下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安全可靠,可作为梗阻性脑积水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冯文  高晋健  吴建兵  杜春富  赵鹤翔 《四川医学》2012,33(12):2103-2104
目的评价神经内窥镜对脑积水的治疗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2010年12月神经内窥镜下行不同治疗方式的50例不同类型脑积水患者的临床资料。10例梗阻性脑积水患者行第三脑室底造瘘术(endoscopicthird ventriculostomy,ETV),18例行透明隔造瘘术加内窥镜下引导脑室-腹腔分流术(ventricular-peritoneal shunts,V-P);22例交通性脑积水患者采用脉络丛绒毛凝固术及内窥镜下引导脑室-腹腔分流术。结果随访3~50个月,患者脑积水症状均有所改善。全部患者无死亡。4例出现短暂高热,经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2例行三脑室底造瘘术后脑积水无改善,改行V-P分流术。4例分流管堵塞行分流管调整术。结论经神经内窥镜治疗脑积水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0.
探讨不同模态影像重建后模型进行配准和融合,为颅脑手术导航中患者的颅脑重要结构可视化方法奠定基础。通过获得并建立不同模态的颅脑数据集,利用3D—DOCTOR4.0对MR冠状位断层数据集中的白质,MR轴位断层数据集中的灰质和脑室分别进行“Trainingarea”和阈值分割,并对分割后的结构进行人工校正。利用Mimics8.01软件对CT轴位断层数据集中的颅骨进行自动阈值分割。分别对上述分割后的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并将三维重建数据导入到Mimics软件中进行模型配准和融合。在计算机中对融合后的三维结构进行任意角度的观察和体视学测量。结果重建出数字人颅骨、脑灰质、白质和脑室系统,融合结果显示颅腔内脑结构空间分布正常,内部白质和脑室空间位置融合良好。由此得出:根据不同模态颅脑影像中解剖结构的特点,可以分别进行三维重建,并对重建后的模型进行配准与融合。  相似文献   

11.
杨丛  詹升全 《海南医学》2005,16(7):29-29,137
目的 总结神经内镜下行第三脑室底一脚间池造瘘术治疗梗阻性脑积水的经验,探讨该手术方式的优越性。方法 对30例梗阻性脑积水采用经额入路行第三脑室底一脚间池造瘘,手术全过程在神经内镜下进行。结果 复查MRI,脑室恢复至正常大小11例,明显缩小19例。结论 神经内镜下行第三脑室底一脚间池造瘘术治疗阻塞性脑积水,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疗效好。  相似文献   

12.
神经内镜治疗导水管梗阻性脑积水12例临床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神经内镜下手术治疗12例导水管水平梗阻性脑积水的初步体会。方法 12例脑积水患中导水管水平阻塞为原发性10例,继发于顶盖区肿瘤2例。均采用神经内镜经侧脑室额角入路,经室间孔行三脑室底脚间池造瘘。结果 12例患造瘘术过程顺利,术中术后并发症少而轻,12例中术后3个月已随访的患9例,7例有效,2例无效。结论 神经内镜是治疗导水管梗阻性脑积水的有效手段,近期疗效满意。术中应针对三脑室底不同的特点采用适当的造瘘方法.随访应以确定颅内压是否正常、症状是否消失作为判断疗效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颅脑术后的CT扫描,熟悉术后颅脑病损情况及其对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各种颅脑手术后的CT扫描和临床资料,通过CT表现特征,了解颅脑病损情况,结合临床表现评估其预后。结果颅脑术后CT主要表现为:手术创面、脑水肿与脑肿胀、出血、脑梗死、脑积水、感染、脑疝、肿瘤复发与转移、脑萎缩等。结论颅脑术后CT扫描有助于了解颅脑继发病损情况,及时发现各种并发症,有助于预后判断和指导临床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治疗或辅助治疗颅内病变。方法应用蛇牌硬直内镜对27例颅内病变进行治疗或辅助治疗,其中侧脑室蛛网膜囊肿7例;三脑室颅咽管瘤8例;三脑室脑囊虫病2例,丘脑胶质瘤3例;松果体区肿瘤2例(以上22例均合并单侧或双侧梗阻性脑积水),血管母细胞瘤2例;桥小脑角胆脂瘤3例。结果随访12—36个月,24例有效,3例死于肿瘤扩散,病变全部或部分切除,合并脑积水患者高颅压明显缓解,13例患者术后行伽玛刀治疗。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神经内镜适合治疗颅内病变合并脑积水,脑囊虫病,脑深部胆脂瘤,并可以辅助显微外科手术,并与伽玛刀结合治疗颅内肿瘤有它的独到优势,而且手术创伤小,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adiobiological response of cultured rats hippocampal neurons irradiated with Gamma knife and provide theoretic basi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of stereotactic radioneurosurgery. Methods The expression of FOS, HSP70 and neuronal [Ca^2+]i were monitored in the cultured rats hippocampal neurons after irradiated with doses of 10,30,50 and 70 Gy respectively .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47例梗阻性与交通性脑积水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CT图像显示第三脑室、双侧脑室扩大而第四脑室正常或不显示为导水管狭窄的征像;四脑室亦明显扩大而蛛网膜下腔消失或极度狭窄为第四脑室正中孔闭锁的特征;脑室系统均匀扩大且蛛网膜下腔增宽时为交通性脑积水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第四脑室脉络丛乳头状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3,16(9):674-676,680
目的:总结第四脑室脉络丛乳头状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2年4月至2003年2月11年间收治的12例第四脑室脉络丛乳头状瘤患者的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均存在脑积水。脑积水引起的颅内压增高是其最主要的临床表现,并有特征性影像学改变。通过显微外科技术11例获得全切除,1例次全切除,无手术死亡和严重并发症。结论:该肿瘤可通过CT和MRI检查明确诊断.手术足其最佳的治疗选择,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