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库车坳陷东部地区侏罗纪的湖盆边界作了界定,着重对库车坳陷东部侏罗纪湖盆的北部边界进行了阐述,指出库如力—夏克阔坦东部是库车坳陷东部地区的沉积边界。  相似文献   

2.
运用天然气地球化学分析技术,详细剖析了济阳坳陷孤北潜山带天然气的组成、稳定碳同位素及轻烃色谱特征,从中提取出了反映天然气母源及热演化程度的有效信息,并依据天然气成因类型划分标准对其进行了分类.认为该区天然气皆为有机成因的热解气,其中古近系沙四段和奥陶系储层的天然气为油型气;石炭-二叠系储层的天然气部分为煤型气,部分为煤型气和油型气的混合气.  相似文献   

3.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新生代沉陷特征探讨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应用回剥分析方法(Backstripping analysis)选取有代表性的四条剖面地层,计算了库车盆地中、新生代地层的沉降速率和沉积速率,其中构造沉降在早三叠世、早白垩世、上新世分别达到32.45m/Ma、37.35m/Ma和59.82m/Ma的高峰,沉积速率曲线也清楚的揭示了库车盆地在演化过程中沉降速率起伏变化的特点。结合地震剖面上的构造证据以及岩相古地理、古生物化石证据,分析了库车盆地在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过程,认为库车盆地自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经历了挤压,应力松弛,构造伸展,挤压,应力松弛,再挤压等六个构造活动阶段,说明了盆地演化过程中构造活动的阶段性。由盆地的沉降特点、构造的活动性质,分析认为库车盆地是由三叠纪早期的前陆盆地经历了中生代应力松弛、盆地伸展以及晚白垩世的挤压隆升和剥蚀,经过早第三世的海侵,在新生代再次复活,是再生的前陆盆地。  相似文献   

4.
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气源追踪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组成、碳同位素、天然气轻烃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气源追踪研究表明:须家河组天然气不含H2S,属于典型的煤成气.其中川西坳陷整体表现为须二天然气以自生自储为主,不排除下部小塘子组和马鞍塘组源岩对其有一定贡献.须四上亚段天然气也以自生自储为主,在有断达深部的断裂发育地区可能有下部(如须二)天然气窜层运移至该层,须四下亚段天然气主要来自须三段.须五段天然气则主要为自生自储为主.  相似文献   

5.
通过色谱-质谱技术,系统剖析了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具有不同丰度重排藿烷的原油饱和烃与芳烃分子组成特征,并应用芳烃参数对原油中高-异常高丰度重排藿烷的成因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具有高-异常高丰度重排藿烷的原油其二环+三环芳烃占总芳烃相对百分含量很高,平均值大于98%;而低丰度重排藿烷类的原油中其相对百分含量较低,说明陆源高等植物可能为重排藿烷的重要生物来源。原油中重排藿烷类化合物相对丰度与氧芴(OF)含量具有正相关性,揭示两者形成过程可能具有相似的沉积环境。研究区原油甲基菲比值MPR值主要介于1.00~1.18之间,对应的Ro值分布范围为0.88%~0.92%,暗示这些原油中重排藿烷类化合物相对丰度的高低与成熟度关系不大。有鉴于此,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原油中重排藿烷类化合物的相对丰度主要受控于烃源岩沉积环境和生物来源。在弱氧化-弱还原环境中,水体盐度较低,陆源高等植物的贡献越大越有利于重排藿烷类化合物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对比分析了库车坳陷与川西坳陷的构造演化、变形区、变形层、滑脱层系,认为两者在构造变形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库车坳陷的应力特征以压性为主,横向上变形特征差异较小,纵向上由北向南变形强度逐渐减弱;川西坳陷的应力特征,在晚三叠世须四段一晚侏罗世蓬莱镇组时,表现为很强的扭动特征,构造变形在平面上变化较大,不同区块主变形期及变形特点差异明显,造成深坳陷及斜坡带断裂构造不发育,油气垂向输导作用较差。  相似文献   

7.
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巴什基奇克地区油砂油抽提物成分分析表明该油砂油确实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氧化与生物降解作用,油砂油的烃源岩的母质成分以侏罗纪时期淡水深湖相,且有机质来源以高等植物为主,有机质成熟度较高,且处于生烃高峰期。由于该地区石油成藏晚,后期构造运动强烈,使原有的油气藏受到破坏,油气溢出到地表形成油砂,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新生代沉降特征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回剥分析方法(Backstripping analalysis)选取有代表性的四条剖面地层,计算了库车盆地中、新生代地层的沉降速率和沉积速率,其中构造沉降在早三叠世、早白垩世、上新世分别达到32.45 m/Ma、37.35 m/Ma和59.82 m/Ma的高峰,沉积速率曲线也清楚的揭示了库车盆地在演化过程中沉降速率起伏变化的特点.结合地震剖面上的构造证据以及岩相古地理、古生物化石证据,分析了库车盆地在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过程,认为库车盆地自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经历了挤压,应力松弛,构造伸展,挤压,应力松弛,再挤压等六个构造活动阶段,说明了盆地演化过程中构造活动的阶段性.由盆地的沉降特点、构造的活动性质,分析认为库车盆地是由三叠纪早期的前陆盆地经历了中生代应力松弛、盆地伸展以及晚白垩世的挤压隆升和剥蚀,经过早第三世的海侵,在新生代再次复活,是再生的前陆盆地.  相似文献   

9.
详细研究了库车坳陷卡普沙良河剖面恰克马克组叠层石的形态及内部构造、微量元素、氧碳同位素特征。指出该叠层石的形成环境为咸水湖盆。从恰克马克组沉积为湖盆扩张期这一事实出发,认为叠层石的发育与干盐湖无关,而可以作为海泛存在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碳氧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下奥陶统碳酸盐岩储层是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的主要油气产层.利用碳氧稳定同位素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可分析影响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的因素.中-下奥陶统的碳酸盐岩可在垂向上把δ13C和δ18O值的变化趋势划分为三段,二者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中-上奥陶统岩层碳氧稳定同位素比值明显下降,证明中-下奥陶统经历过一次短暂的抬升暴露和随后的大面积海水加深淹没事件.海水淹没时期,大量C转到海水之中,海水中沉淀出的碳酸盐岩的δ13C值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1.
在岩心精确描述基础上,根据电测曲线和地震属性资料,分析研究区内的岩石类型、沉积结构与构造、沉积序列等相标志,结合区域沉降背景,得出研究区为泛滥平原上发育的曲流河沉积体系;并识别出河床、堤岸、河漫和牛轭湖4个亚相。在相认识的前提下,对南北-东西两个方向的沉积相连井剖面和工区沉积相平面加以研究,认为库车组自下而上沉积演化的规律是由平水期以河床为主的组合亚相,到高水位时期的以堤岸为主的组合亚相,最后再到洪泛期的河漫亚相,整体体现出了一个湖进上升半旋回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塔里木盆地库车地区早第三纪伸展盆地的证据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库车坳陷早第三纪伸展构造的证据有三,一是盆地在早第三纪时虽然沉陷范围较大,但沉陷速率较低。其沉降速率与处于伸展构造环境的侏罗、白垩纪盆地相似,而与处于挤压构造环境的三叠纪前陆盆地和晚第三纪前陆盆地相去甚远;二是在盆地东部吐格尔明背斜的北冀与南面塔北隆起的下第三系砾岩中发育有高角度的同生正断层;三是在盆地下第三系地层中发现的灰质砾岩、含砾灰岩等海相沉积和海相腹足类化石及膏盐层均运离古南天山造山带分布,剖面上也不具有前陆盆地沉积典型的楔状沉积的特征,由此不仅说明本区早第三纪海侵的存在,而且还说明在早第三纪发生过伸展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渤海湾盆地庙西北洼PL-14-6-1井古近系烃源岩系统的取样分析,通过色谱—质谱(GC-MS)分析技术,剖析了烃源岩中饱和烃的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烃源岩有机质的母质来源、沉积环境和热演化程度。研究结果表明,较高的(C19+C20)/C23三环萜烷和C24四环萜烷/C26三环萜烷比值以及C27、C28、C29规则甾烷呈不对称“V”字形分布,指示烃源岩母质来源为混源型,既有陆源高等植物的输入,也有低等水生藻类的贡献。三环萜烷以C21为主峰碳的似正态分布和C26+长链三环萜烷“翘尾巴”的分布,表现出湖相的分布模式。Pr/Ph和伽马蜡烷/C30藿烷分别为1.45~1.92和0.03~0.16,反映烃源岩形成于淡水弱氧化—弱还原的沉积环境。烃源岩成熟度随地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东二段烃源岩主要处于低成熟阶段,东三段和沙一段烃源岩有机质演化已进入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14.
15.
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对鄂尔多斯盆地富县地区奥陶系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将其组分、烷烃气碳同位素、氦同位素、氩同位素等与盆地中部主要气田进行了对比,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综合分析了天然气的成因类型.指出该地区奥陶系天然气具有"干燥系数大、二氧化碳含量高、烷烃气碳同位素组成轻、热演化程度高"的特点,与靖边气田奥陶系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非常接近.应用国内学者建立的甲烷碳同位素与镜质体反射率关系方程式计算了富县地区奥陶系天然气的Ro约为3.33%,处于过成熟演化阶段.利用天然气成因判别图版综合分析,认为富县地区奥陶系天然气为油型气和煤成气的混合气体,且以油型气为主.  相似文献   

16.
The free oils, adsorbed oils and oil-bearing fluid inclusions have been extracted separately and analyzed by GC and GC-MS in reservoir rock samples collected from the Kuche Depression.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molecular compositions of oil-bearing fluid inclusions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the free oils (the current oils). Compared with the current oil, the oil-bearing fluid inclusions are characterized by relatively high values of parameters Pr/nC17and Ph/nC18, low values of Pr/Ph, hopanes/steranes, C30-diahopane/C30-hopane and Ts/Tm, low content of C29Ts terpane and high maturities as indicated by C29 steranes 20S/(20R+20S). In addition, the oil-bearing fluid inclusions correlate very well with the oils in northern and central Tarim Basin, which were derived from Cambrian-Ordovician marine source rocks. The adsorbedoils appear to be an intermediate type between free oils and oil-bearing fluid inclusions. The above analytical data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at least two oil-charging episodes for these reservoir rock samples. The early charging oils were derived from Cambrian-Ordovician marine source rocks, and the later charging oils, from Triassic-Jurassic terrestrial source rocks. The primary marine oils were overwhelmingly diluted by the following terrestrial oils.  相似文献   

17.
库车盆地依南气田构造变形特征及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库车盆地依南气田的构造变形特征及动力学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依南气田所在的依深背斜为一具被动顶板的大型双重逆冲构造,其上覆依奇克里克背斜为一大型断层传播褶皱。它们具有分段和左行左列的雁列式展布特征。受印藏碰撞远距离效应的影响,背斜构造自晚第三纪中新世康村组沉积期开始形成,主要的作用力来源于碰撞作用所传递过来的构造挤压应力,多期自北而南的冲断作用是气田构造形成的根本原因。挤压作用不仅形成了大规模的逆冲断层及大型的断层相关褶皱,而且还产生了左行走滑作用,使断层在发生向南逆冲运动的同时还发生左行走滑运动,从而使背斜构造在走向上发生转折,并呈现出左行左列的走滑构造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