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分析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CT和MRI表现,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方法:经病理证实的肝脏EHE10例,10例均行多排螺旋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其中5例行MR检查,包括平扫和动态增强成像;其中1例行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将影像学结果与病理结果作对照分析.结果:共检出病灶80个,最大直径3.0~44.6mm,平均(17.8-±7.0) mm,病灶分布于肝脏各段,其中31个病灶紧邻肝包膜下生长.5例患者MR检出40个病灶,T1WI均示低信号,T2WI示中高信号.5例均可见包膜回缩征,增强后10个病灶呈晕征.CT平扫10例患者共80个低密度灶,其中26个出现融合.2例患者病灶内见钙化,8例见包膜回缩征,增强扫描38个病灶呈晕征,且门脉期显示更清晰.1例选择性血管造影显示肝实质边缘斑片状染色伴周围细小血管.组织学上示病变纤维组织及血管样结构增生,其间见散在的形态不规则的上皮样细胞,其内见印戒样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10例CD34全部阳性,5例CD31阳性,4例FVIIIRAg阳性.结论:肝脏EHE可表现为单发结节和弥漫结节,多位于肝包膜下生长,结节可融合,可具有晕征及包膜回缩征,MRI对晕征的显示较CT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HEHE)的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I的表现特征.方法 搜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HEHE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MRI征象包括"棒棒糖"征、血管穿行征、包膜回缩征、病灶融合、晕环征、环形强化以及肝胆期低信号、晕征和核心模式.结果 ...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肝脏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HEA)的CT、MRI表现特征,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肝脏HEA患者的CT、MRI资料,其中4例接受CT平扫+增强扫描,2例接受MRI平扫+增强扫描,2例接受CT、MRI平扫+增强扫描.结果 8例患者中,7例为女性,均为单发病灶,病灶最大径42~68 mm,边界均清楚.6例CT表现稍低密度,其中1例可见脂肪密度,2例片状低密度囊变区.4例病灶MRI表现为T1 WI呈稍低信号,1例在反相位可见信号减低,T2 WI呈稍高、高信号.8例增强扫描,7例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5例呈"快进慢出",2例呈"快进快出",1例呈"延迟强化".6例增强扫描见"中心血管征",2例见不完整假包膜.结论 HEA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中心血管征、"快进慢出"强化方式及无假包膜表现有助于提示诊断,其确诊仍有赖于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4.
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缪建良  刘淼  陈达伟   《放射学实践》2011,26(7):736-738
目的:提高对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认识和影像诊断水平。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患者的CT、MRI和病理学资料,分析和总结其影像学征象。结果:CT平扫示肝脏多个类圆形低密度灶,2例病灶边缘可见条状钙化灶。增强后动脉期主要表现为肿瘤周边轻度强化,延迟后肿瘤实质部分无明显对比剂进入,而中央更低密度区无强化。MRI显示肝内多个类圆形病灶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病灶边缘有低信号晕环。结论:EHE具有一些特征性的影像学特点,CT和MRI检查能为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患者 男,21岁.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胀痛,全身乏力,食欲减退. 影像学检查:CT平扫肝右叶多个类圆形低密度区,部分病灶边缘可见条状钙化灶.增强后动脉期主要表现周边轻度强化,延迟后肿瘤实质部分无明显强化,而中央更低密度区无强化;MRI显示肝内多个类圆形T1WI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病灶伴边缘低信号晕圈.B超示:肝外形肿大,肝内可见多个低回声包块,边界清,周边低回声晕圈,呈"牛眼征",弥漫分布.手术后病理所见:肿瘤切面灰白,无明显包膜,瘤内有出血坏死,瘤细胞呈上皮样,体积较胖,排列成巢状、梁索状,有明显的血管腔隙或微小管腔,胞浆嗜酸,常呈空泡状,肿瘤性血管内皮细胞浸润肝窦和静脉,瘤细胞大,无包膜.可见大片胶原纤维化以及坏死,CD34阳性.病理诊断: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图1~4).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50岁.因右上腹不适、隐痛3月,来我院就诊,由于自身原因未行血常规、肿瘤标志物等血液检查,直接要求行CT增强检查,平扫时肝左右叶见多发欠规则形低密度影,边界不清,密度不均,CT值约23 ~ 30 HU,增强扫描后部分病变边缘呈轻度强化,似呈“牛眼征”,肝右叶部分病变呈周边明显异常强化,平衡期呈等或稍高密度改变....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总结脊柱原发性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CT和MRI表现并复习文献,以提高该病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5年12月间经病理证实的6例脊柱EHE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6例均以脊柱区疼痛为主要症状,其中3例伴周围神经症状。4例行CT检查,5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影像学观察内容包括病灶的部位、骨质改变、密度/信号特点、强化特征及周围组织侵犯。结果:6例骨EHE中,发生于椎体5例,附件1例。病灶多呈皂泡状(2例)或蜂窝状(2例)溶骨性骨质破坏,3例伴硬化边,1例伴椎体压缩性骨折。CT平扫呈稍低密度,且密度不均,内伴小点状/斑点状高密度影。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高信号,信号欠均匀。CT/MRI增强扫描病灶呈中等/明显强化,密度/信号不均。椎间盘均未受累,1例伴脊膜尾征。结论:脊柱EHE多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呈皂泡状或蜂窝状;伴或不伴硬化边;可伴脊膜尾征;骨膜反应、累及椎间盘少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EHE)的CT、MRI及18 F-FDG PET/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经病理证实的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患者的CT、MRI及18 F-FDG PET/CT检查图像资料,总结其影像特点。结果2例骨EHE中,1例为全身多发骨骼病变,1例仅为胸11椎体病变。CT表现病灶为边缘清晰,轻度硬化并呈分叶状改变的膨胀性溶骨性骨质破坏,病灶内见散在斑点状高密度影,周边软组织及椎间盘未见明显受累。MRI病灶呈稍长T 1、长T 2信号,其内可见散在斑点状低信号影,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病灶外周可见增强无强化的低信号环。18 F-FDG PET/CT主要表现为病灶部位的溶骨性骨质破坏伴SUV摄取值的升高。结论CT、MRI及18 F-FDG PET/CT检查能帮助评估骨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病灶性质及范围,协助下一步诊疗方案的确定。  相似文献   

9.
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伴脾脏转移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例报告 患者,女,32岁.间断右上腹钝痛1年余,逐渐加重伴食欲下降1个月入院.疼痛以夜间为重,时感右肩部放散痛,偶伴恶心、呕吐,吐后疼痛无明显缓解,左侧卧位可减轻疼痛.病程中无发热、黄疸,无黑便及黏液脓血便,略消瘦.既往无肝炎、结核、疟疾病史,3年前行剖腹产,无输血史.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MRI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26例患者的MRI表现。结果26例中共473个结节,结节大小为0.5~12.0cm,其中直径>5.0cm的16个结节,平均直径(2.2±0.2)cm。单发结节型1例,表现为T 1WI低信号,T 2WI稍高信号,无明显特征性征象,增强后动脉期片絮状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呈向心逐渐强化;多发结节型17例,在T 1WI均呈低信号,其中6例病灶内见出血灶,呈斑片状高信号;7例见包膜“皱缩征”;12例在T 2WI见“靶征”;多数病灶在DWI呈中心低信号、外周环形高信号,ADC图呈中心高信号、外周环形低信号;增强后12例呈环形渐进性向心强化,4例呈持续环形强化,1例伴肝小静脉阻塞综合征动脉期明显强化,但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显示不清;17例中“棒棒糖征”8例,“瘤内血管征”5例;融合型8例,除包含多发结节型病灶特点外,病灶可相互融合,融合病灶增强后7例呈云絮状渐进性强化,1例呈环形渐进性向心强化;8例均有“靶征”、“棒棒糖征”和局部包膜“皱缩”,其中5例见“瘤内血管征”。结论肝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MRI有一定特征性,局部包膜形态“皱缩”,T 2WI见“靶征”,增强后出现双环征,门静脉期见“棒棒糖征”及“瘤内血管征”对诊断有重要帮助,同时发现病灶近包膜分布,并且出现病灶相互融合时,更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上皮样肉瘤(ES)的CT、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ES的CT、MRI和病理学表现.结果 5例ES中,发生于左前臂、左足、右眼眶、左外耳道、左侧阴茎根部各1例.3例行CT扫描,2例呈类圆形,1例呈铸状.1例边界清楚,1例部分边界不清,侵犯周围组织.CT平扫密度均不均匀,伴有斑片状低密度区,其中1例为囊实性肿块;增强扫描肿块不均匀强化,1例边缘及分隔轻度强化,1例中度渐进性强化;1例体积较小,密度均匀.其中2例行MRI扫描,T1WI:2例病灶以等信号为主,1例病灶内见稍高信号区;T2WI:2例病灶呈高信号为主混杂信号,1例病灶内见少量斑片状等或低信号,MRI增强扫描病灶呈不规则环状强化,内有斑片状坏死区无强化.免疫组织化学:Vimentin阳性率100%(5/5),CK阳性率80%(4/5),EMA阳性率100%(3/3),CD34阳性率50.0% (2/4),HMG45阴性率100%(5/5),S-100阴性率75.0% (3/4),SMA阴性率66.7%(2/3),CD31阴性率50.0%(1/2).结论 ES的CT和MRI表现均有一定的特点,单发或多发,边界不清,CT平扫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不均匀轻到中度强化,边缘条状或片状强化;MR T1WI呈均匀等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显著强化.  相似文献   

12.
肝脏淋巴瘤CT和MRI表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提高对肝脏淋巴瘤CT及MRI表现的认识。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肝脏淋巴瘤,其中霍奇金病(HD)5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9例。2例原发性肝NHL分别为手术及穿刺证实,另22例在发病时或随访过程中肝脏出现占位性病变,治疗后肝脏病灶均有缩小或消失,以此推断淋巴瘤肝脏浸润。21例行CT扫描,8例行MRI扫描。结果:①病变表现形式:肝脏单发病灶8例(33%),多发病灶15例(63%),肝脏弥漫性浸润1例(4%)。②CT表现:平扫肝脏病变绝大多数呈低密度(13/14),增强扫描显示病灶无明显强化(11/21)或仅表现为轻度强化(10/21)。③MRI表现:T_1WI肝脏所有病变均呈低信号,T_2WI大多数(6/8)呈高信号,增强扫描表现为无明显强化(3/8)或轻度强化(5/8)。④本组有6例血管穿过病灶或病灶沿血管浸润而血管本身无明显狭窄、包绕等受侵表现。结论:肝脏淋巴瘤多数平扫呈低密度或低信号(T_1WI),边界清楚,增强扫描大多数无明显强化或轻度强化。病灶内有血管穿过或病灶沿血管浸润而血管本身无明显受侵可能具有一定特征。结合临床资料,仔细分析肝脏病灶特点,肝脏淋巴瘤可以被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肝类癌的CT及MRI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类癌的CT及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08年11月间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类癌患者资料.4例行CT检查,8例行MRI检查,分析其影像表现特征.结果 11例中肿瘤多发2例,表现为2个或2个以上的结节状病灶,其余9例均为单发.CT检查4例患者病灶均表现为平扫边界清楚低密度,中心可见不规则更低密度区;增强后动脉期病灶实质部分不均匀强化,中心更低密度区无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边缘仍轻度强化,强化程度较动脉期减低,中心坏死区始终无强化.MRI 8例患者中7例T_1WI表现为边界清楚的不均匀低信号,T_2WI病灶呈高信号,中心可见不规则低信号;增强后动脉期病灶边缘不均匀强化,病灶中心可见不规则无强化低信号区,门静脉期及延迟期病灶边缘仍轻度强化,边缘显示不清,病灶中心无强化低信号区范围较动脉期缩小.1例患者T_1WI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囊状低信号影,囊内可见高信号,T_2WI病灶呈高信号;增强后动脉期病灶边缘不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呈低信号.结论 平扫和动态增强CT扫描及MRI能反映原发性肝类癌的影像特点,具有一定特征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混合型肝癌的CT及MR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混合型肝癌的CT和MRI表现.18例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5例行MR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观察其影像特征.结果 18例行CT检查的患者平扫表现为边界不清楚的低密度肿块(15例),并有淋巴结肿大(5例)、血管侵犯(7例)、卫星灶(5例)、假包膜(9例)、肝内胆管扩张(1例)等恶性肿瘤的特征;5例行MR检查的患者平扫T1WI序列上表现为低或略低信号,T2WI序列表现为高或略高信号,1例伴有淋巴结肿大,1例伴有血管侵犯,4例伴有假包膜.在CT、MR的动态增强上,大部分肿瘤在动脉期表现为肿瘤内部或周边不均匀强化,在静脉期肿瘤部分区域可见不均匀性高密度或信号(在动脉期图像上相对应为低密度信号区),延迟期仍可见对比剂潴留而呈高低混杂密度或信号.结论 平扫和动态增强CT及MR扫描能反映混合型肝癌的影像特点,具有一定特征性,有助于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颅内多发性胶质瘤的CT与MRI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颅内多发性胶质瘤(MCG)CT与MBI特征,探讨其在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MCG15例,其中CT检查4例,MRI检查7例,CT+MRI检查4例。对其临床及CT、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共检出病灶34个,病灶主要分布于额叶、颞叶、顶叶。CT平扫病灶大多呈低密度或等密度,MR T1WI大多表现为低或等信号(96.1%),T2WI均表现为高信号(100%);瘤周多为轻度或中度水肿及占位效应;增强扫描病灶大多表现为明显不均匀或花环样强化。结论 MCG具有一定的CT与MRI特征,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但其在影像学诊断上仍需与转移瘤、多发性硬化、多发性淋巴瘤鉴别。  相似文献   

16.
周围神经鞘瘤的CT和MRI表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丁小南  袁建华  王志平   《放射学实践》2009,24(3):305-308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鞘瘤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病理证实的周围神经鞘瘤的CT和MRI表现,其中发生在颈椎和胸椎椎间孔内的2例、颈部1例、枕部1例、纵隔1例、胸壁1例及下肢7例。结果:肿瘤均呈椭圆形,边界清楚光滑,沿神经走行方向生长,2例有邻近椎间孔扩大。CT显示肿瘤包膜密度高,包膜内肿瘤组织密度低于肌肉组织。MRI T1WI显示肿瘤呈中~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有不均匀强化。其中显示靶征4例,神经出入征3例,脂肪包绕征8例,脂肪尾征7例及脑脊液尾征1例。结论:周围神经鞘瘤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和MRI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泌尿生殖系统孤立性纤维瘤(SFT)的CT与MRI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SFT患者的影像学资料,6例均行CT检查,1例行MRI扫描.结果 6例SFT中,肾脏、前列腺、睾丸、子宫、阴道及尿道各1例,均为单发圆形或类圆形肿块,5例边界清楚,1例边界欠清,大小约1.0 cm ×0.9 cm~ 15.2 cm×14.1 cm,平均约8.3 cm×7.1 cm.CT平扫3例呈等稍低均匀密度,3例呈不均匀等密度,伴斑片状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动脉期肿块不均匀明显强化,延迟期肿块进一步持续强化,3例内见坏死无强化区;4例肿块内或表面可见粗大供血血管.MRI 1例T1WI呈等稍低信号,T2 WI呈等稍低信号,其内见小斑片状高信号及粗大的流空血管.结论 CT或MRI表现为孤立性、类圆形、实性肿块,边界清楚,密度或信号均匀或不均匀,增强动脉期明显不均匀强化,延迟期肿块进一步持续强化,尤其看到肿块内粗大的供血血管时,应考虑SFT可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肝右叶发育不良的 CT 及 MRI 表现特点,并确立诊断标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月-2013年7月经 CT 及 MRI 扫描并确诊肝右叶发育不良18例,总结其 CT 及 MRI 表现,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分析。结果:所有病例都有肝右叶体积减小,肝左叶增大16例,尾状叶增大12例,肝脏右叶门静脉或其分支缺如或纤细18例,肝内外胆管扩张18例,并发有肝内外胆管结石12例,部分病例伴有胆囊的异常,胆囊右后旋9例、胆囊切除9例,并发肝内肿瘤8例,脾脏增大9例。结论:通过分析 CT 或 MRI 影像征象,结合病史可以明确肝右叶发育不良的诊断,并对其治疗进行指导,预后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