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庆大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球的物理化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为载体材料,经乳化聚合法制备了不同配方的硫酸庆大霉素毫微球胶体溶液,对粒度及分布,药物的包封率和载药量,表面动电位,表面张力,浊度,比重、粘度,折射率,酸度及外观形态等物理化学特性进行了观察,测定和对比。实验结果有助于全面了解庆大霉素毫微球的物理化学特性,并为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U型管电泳法研究作为药物载体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球的电学特性。研究表明: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球荷负电;其表面动电位与稳定剂浓度和pH值呈正相关;和载体材料的加量呈负相关;稳定剂和表面活性剂种类对表面动电位有影响;离子强度的影响呈非线性关系;而实验条件下电解质的影响不明显;模型药物(庆大霉素)的加入可使表面动电位下降。本研究为载药毫微球制备工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硫酸庆大霉素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球制备工艺研究张强,廖工铁。华西医科大学药学院。中国药学杂志1996;31(1)∶24目的:探讨影响庆大霉素毫微球(GM-NP)主要特性的制备工艺条件。方法:以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为载体,用乳化聚合法(一步法和二步法)...  相似文献   

4.
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球的电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U型管电泳地研究作为药物载体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球的电学特性,研究表明,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球荷;其表现动电位与稳定剂深度和PH值呈正相关;和载体材料一呈负相关,稳定剂和表面活性剂种类对表面动电位有影响;离了强度的影响呈非线性关系;而实验条件下电解质的影响不明显;模型药物的加入可使表面动电位下降。本研究为经毫微球制备工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刚红  李健 《中华实用医学》2005,7(4):126-126
微球作为载体是制各生物分子长效注射剂的一种常用手段,微球骨架或膜材料一般由生物可降解聚合物组成,如:淀粉、明胶、白蛋白、聚乳酸等,其中PLA与PLGA最为常用。生物大分子药物的长效注射剂一般采用微球(Wicrosphere)或毫微球(Nanosphere)为载体,药物被包裹在其中。微球直径在1-250μm之间,毫微球直径小于1μm,注入人体内后,药物可以通过扩散、溶蚀等机制从载体释放出来。第一个上市的长效微球注射剂为促黄体激素释放激素控释微球剂。用于治疗激素分泌失调引起的前列腺癌、性早熟、子宫内膜移位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自制的胰岛素毫微球给糖尿病大鼠口服、灌肠后的血糖变化,以研制一种生物利用度高的胰岛素非注射制剂。方法 应用pH≥7时溶解的甲基丙烯酸Ⅲ经乳化聚合法制成胰岛素毫微球给糖尿病大鼠口服、灌肠、观察用药后不同时间的血糖变化。结果 糖尿病大鼠口服胰岛素毫微球后,血糖在0.5h开始降低,1~3h达高峰,7h内血糖维持在较低水平。胰岛素毫微球给糖尿病大鼠灌肠后,0.5~1h降糖作用达高峰,降血糖作用强于口服给药,但持续时间较口服给药短,3~5h血糖维持在较低水平,7h血糖恢复接近用药前水平。结论 自制的胰岛素毫微球无论口服还是灌肠对糖尿病大鼠均有明显的降糖作用,灌肠组降血糖作用起效快,降血糖作用强于口服给药,但持续时间较口服给药短。结肠对胰岛素毫微球有良好的吸收作用。  相似文献   

7.
口服胰岛素毫微球对糖尿病大鼠的降糖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制一种生物利用度高适合餐后血糖变化模式的胰岛素口服制剂。方法 应用自制的甲基丙烯酸Ⅲ胰岛素毫微球给糖尿病大鼠口服 ,观察用药后血糖变化。结果 糖尿病大鼠口服甲基丙烯酸Ⅲ胰岛素毫微球后 ,血糖在 0 5小时开始降低 ,1~ 3小时达高峰 ,7小时内血糖维持在较低水平 ,胰岛素水溶液和不含胰岛素的毫微球无降血糖作用。结论 甲基丙烯酸Ⅲ胰岛素毫微球降糖作用明显 ,符合餐后血糖变化模式。  相似文献   

8.
动脉栓塞微球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栓塞微球属于物理化学靶向制剂,通过插入动脉的导管将微球输到靶组织或靶器官,阻断对靶区的血液供应。本文主要介绍了动脉栓塞微球在肿瘤治疗和止血方面的原理与应用,按成球材料对其进行分类,并作了总结。  相似文献   

9.
口服胰岛素毫微球的特性及降血糖作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研究口服胰岛素毫微球(INS-NP)的理化性能及对大鼠的降血糖作用。  相似文献   

10.
微球、纳米球制剂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微球(microsphere)、纳米球(nanosphere)技术是由上世纪末发展起来的新型给药技术。微球系指药物溶解或分散在辅料中形成的粒径为1~2 5 0um微小球状实体,而粒径在10~10 0 0nm之间的通常称之为纳米球(又称毫微球、纳米粒)。微球制剂系指药物与适宜的辅料通过微型包裹技术制得的微球,然后再按临床不同给药途径与用途制成的各种制剂。药物以微球、纳米球的形式给药后,可使药物具有靶向和控释作用,改变了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从而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毒副作用[1 ] 。目前有关微球、纳米球技术应用的文献报道非常多,但根据包裹的核心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