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管惠彬 《四川医学》2012,33(7):1291-1293
目的探讨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特点。方法随机整理收集2010年12月~2011年11月门诊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采用常规细菌培养及免疫胶体金方法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结果 256份门诊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病原学检测结果显示:检出病原微生物136例,总检出率53.51%,其中病毒检测阳性99例(38.67%),轮状病毒感染检测阳性86例(33.59%),致病菌37例(14.45%)。结论轮状病毒感染是导致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原因,好发于9~2月。对夏秋季及有不洁饮食的婴幼儿腹泻应注意细菌学监测,便于及时发现和及早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婴幼儿腹泻病原菌的构成、分布和流行特征,为临床治疗此类疾病提供病原学基础资料。方法:收集2012年8月~2013年11月我院就诊的100例婴幼儿腹泻患儿粪便标本,采用分离培养、生化鉴定和血清分型的方法对其进行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和5种肠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等肠道致病菌的检测和分析。结果:100份标本,共分离到58株菌,检出率为58.00%。其中沙门氏菌位居所有检出菌的首位,占43.10%;其次是志贺氏菌,占25.86%。婴幼儿中病原微生物以6-12个月感染率最高,占67.57%。结论:从检测结果可以看出引发婴幼儿腹泻的病原微生物多为沙门菌,婴幼儿年龄段与腹泻患儿感染率、肠道感染患儿与致病菌比率之间有明显关系,发现有腹泻临床症状的6~12个月的婴幼儿病原微生物感染率最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析诱发婴幼儿腹泻问题的病原微生物的类型,总结不同的感染在年龄方面的差异,为预防婴幼儿感染提供临床经验。方法:以本院收治的235例婴幼儿腹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病原微生物检测,通过分析检验结果,掌握病原微生物类型与感染年龄特征。结果:婴幼儿由于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感染而产生的腹泻问题,最为首要的致病微生物种类为轮状病毒,其感染与年龄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P〈0.05)。结论:通过为腹泻的婴幼儿患者开展病原微生物检测,可以及时精准地找到致病因素,并根据感染状况选择相应的药物,给予患者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4.
陆岩平 《甘肃医药》2014,33(2):98-99
目的:研究探讨引起婴幼儿腹泻的病原微生物的种类。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240例腹泻的婴幼儿的粪便进行细菌培养,并统计病原微生物的感染率及微生物种类,并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腹泻婴幼儿中1~5个月组患儿感染率为40.38%,6—12个月组患儿感染率为62.22%,1N2岁组患儿感染率为58.16%。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微生物是轮状病毒,第二位为腺病毒,第三位为大肠埃希菌,第四位为志贺菌属,经统计学检验P〈O.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明确婴幼儿的腹泻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易发年龄段及易感微生物,可为婴幼儿预防及治疗腹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易玲 《大家健康》2016,(4):185-186
目的:对儿童细菌性腹泻中的病原微生物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探究儿童细菌性腹泻的预防与治疗。方法:选择该院2014年5月至2015年2月收治确诊的儿童细菌性腹泻患者120例,以患者粪便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对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做回顾性分析。结果:120例细菌性腹泻儿童粪便样本共检测出病原菌32株,病原菌检出率为27%。在这些病原菌当中,志贺菌占据比例相对最高,占据检出菌株的43.8%,明显高过其他菌株;药敏实验表明,儿童细菌性腹泻病原菌对头孢哌酮、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三嗪与头孢噻肟等药物具有较强的耐药性。结论:在导致儿童细菌性腹泻的众多病原菌中,志贺菌、弧菌属与气单胞菌是主要的致感染病原菌。在预防和治疗儿童细菌性腹泻中,需要充分考虑病原菌情况,予以积极有效的防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方法 选择2014年8月—2016年7月在我院就诊的儿童细菌性腹泻患儿8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进行病原微生物检验,分析临床检验结果.结果 86例儿童细菌性腹泻患儿中检出致病菌71例,其中志贺菌30例,比例为34.88%;致病性大肠埃希菌12例,产毒性大肠杆菌11例,沙门菌11例,底单胞菌7例.结论 志贺菌是导致儿童细菌性腹泻的主要原因,应做好患儿病原微生物检验,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0~5岁小儿急性腹泻微生物检验的结果.方法 选取清丰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治的200例急性腹泻患儿,收集所有患儿的粪便样本进行细菌培养检测,分析所有患儿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情况.同时比较不同年龄、性别以及月份的病原微生物检出情况,不同病原微生物的季节分布特点.结果 在检验结果中显示,导致患儿出现急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分析不同性别和年龄小儿急性腹泻的常见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方法:选择2015年度在本院小儿急性腹泻疾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所有患儿的粪便进行细菌培养以及鉴定,观察不同性别和年龄小儿急性腹泻的常见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结果:本次采集的样品标本为100例,其中60例(60.00%)检出病原微生物,包括致病菌16例(26.67%)、病毒38例(63.33%)、真菌以及寄生虫共6例(10.00%); 55.00%为男性,45.00%为女性,不同性别对于病原微生物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0~8月龄组患病率为11.67%,9~17月龄组患病率为21.67%,18~26月龄组患病率为30.00%,27~35月龄组患病率为23.33%,36~44月龄组患病率为16.67%,45~53月龄组患病率为8.33%。结论:小儿急性腹泻病原微生物主要为病毒感染,其中最多为人轮状病毒,性别对于急性腹泻发生率无影响,1~2岁的患儿小儿急性腹泻发病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分析腹泻婴幼儿粪便中轮状病毒(RV)阳性率情况。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3月~2012年10月收治的75例腹泻婴幼儿,采用金标免疫层析法对所有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分析不同年龄婴幼儿粪便中轮状病毒检出率的差异。结果:75例腹泻婴幼儿粪便样本中,共检测出35份样本轮状病毒抗原阳性,阳性率为46.67%。各年龄段患儿粪便中轮状病毒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将A群轮状病毒抗原检测作为急性婴幼儿腹泻粪便检查的首选项目,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临床误诊的发生。婴幼儿急性腹泻时应进行大便常规检查与轮状病毒抗原检测,以准确确定病原菌,给予正确、有效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腹泻儿童粪便标本中病原微生物检验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选取 2018 年 5 月至 2019 年 9 月我方医院收治的 46 例腹泻患儿并收集其粪便标本。 对所有标本进行病毒及细菌检测。 结果 46 例粪便样本中检测出 43 株病原菌,阳性检出率为 93.48% ,其中志贺菌检出 22 株,检出率为 51.16% ,明显高于其他种类,差异显著( P<0.05 )。志贺菌 22 株对头孢哌酮的耐药菌株检出例数为 11 ,耐药率为 50.00% ( 11/22 ),志贺菌 22 株对头孢噻肟的耐药菌株检出例数为 10 ,耐药率为 45.45% ( 10/22 )。 其中志贺菌 22 株对阿莫西林的耐药菌株检出例数为 3 ,耐药率为 13.64% ( 3/22 ),耐药率相对较低。 孤菌属 13 株对氨苄西林的耐药菌株检出例数为 7 ,耐药率为 53.85% ,同样较高。 结论 腹泻儿童粪便标本中检测出病原菌、耐药性可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其中志贺菌是导致儿童腹泻的重要种类,孤菌属是发生率其次的病原菌,并且志贺菌对头孢哌酮、头孢噻肟等头孢类药物耐药率较高,值得临床关注。  相似文献   

13.
西宁地区婴幼儿病毒性腹泻的病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婴幼儿腹泻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在全部感染性腹泻中病毒性腹泻占较高比例。我科对西宁地区(海拔2260m)2004年4月-2004年12月284例腹泻患儿腺病毒、轮状病毒感染情况进行了检测和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儿童细菌性腹泻80例病原微生物和药敏检测结果 .方法 选取80例儿童细菌性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儿的粪便制成标本,进行微生物检测和药敏检验,了解儿童细菌性腹泻病原微生物分布状况及药敏状况,指导临床用药.结果 80例患儿经标本培养,检出71株存在病原微生物,检测阳性率为88.8%.其中志贺菌35株,弧菌属12株,肠致病性大肠杆菌18株,其他病菌6株.志贺菌占有率与弧菌属、肠致病性大肠杆菌、其他病菌相比均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药敏试验检测结果 显示,志贺菌、弧菌属、肠致病性大肠杆菌、其他菌株对头孢哌酮、头孢三嗪、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均具有一定耐药性.其中志贺菌对头孢哌酮、氨苄西林耐药性超过50.0%;弧菌属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耐药性超过50.0%;肠致病性大肠杆菌对头孢哌酮、头孢三嗪、氨苄西林耐药性超过50.0%;其他菌株对氨苄西林的耐药性达50.0%.结论 引起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较多,包括志贺菌、沙门氏菌属、肠致病性大肠杆菌等,志贺菌占有率最高,且各类病原微生物对头孢哌酮、头孢三嗪、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常见抗生素均具有一定耐药性,临床需加强对病原微生物药敏试验检测,及时根据各细菌实际耐药性状况,合理用药,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儿童细菌性腹泻病原微生物和药敏检测结果。方法以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我科收到的195例培养阳性的细菌性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病原微生物和药敏检测,分析所有患儿的病原菌分布以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所有患儿不同病原菌分布的结果不同,药敏试验结果所占据的结果不同。结论临床上指出导致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菌主要为沙门菌,临床加强对病原微生物药敏试验进行检测,可根据各细菌实际耐药性状况对患儿进行合理用药,综合提高患儿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腹泻婴幼儿的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依据婴幼儿腹泻特点提出合理的治疗措施。方法此次我院纳入的实验资料为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参与诊治的222例腹泻婴幼儿,对所有婴幼儿的资料予以回顾性分析,同时给予病原微生物检验,观察分析不同年龄段腹泻的婴幼儿阳性检出率、不同病原微生物感染发生率。结果此次分析的222例腹泻婴幼儿中病原微生物检验阳性结果占据61.26%。1至3岁婴幼儿发生腹泻的概率最高,占据66.00%。轮状病毒感染占据39.63%;沙门菌属感染占据13.51%;大肠埃希菌感染占据18.01%;志贺菌感染占据4.95%;其它感染占据24.32%。结论婴幼儿腹泻中轮状病毒成为主要的诱发因素,给予婴幼儿及时的病原微生物检验,对于治疗婴幼儿腹泻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17.
18.
<正> 为探讨婴幼儿腹泻的感染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笔者对1995年以来就诊的2054例急性腹泻患儿的粪便常规、培养及轮状病毒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2054例均为5岁以下急性腹泻初诊患儿。其中1岁以下634例(30.87%),1~2岁401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196例婴幼儿腹泻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接受检查的196例婴幼儿腹泻患儿资料,所有患儿均行病原微生物检验,计算不同年龄组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阳性率,并对不同类型病原微生物感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96例腹泻婴幼儿,检验结果呈阳性患儿共计153例,且所有患儿确诊为病原微生物感染,阳性率达78.06%。153例阳性患儿中,男性98例,女性55例。25d~6月阳性患儿44(75.86%)例,7月~12月阳性患儿32(91.43%)例,1~3岁阳性患儿52(83.87%)例,4~7.3岁阳性患儿25(60.98%)例。经比较,不同年龄组患儿阳性率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对不同类型病原微生物感染情况加以分析,其中轮状病毒69(35.20%)例、柯萨奇病毒7(3.57%)例、腺病毒9(4.59%)例、埃可病毒4(2.04%)例、志贺菌25(12.76%)例、大肠埃希菌9(4.59%)例、沙门菌21(10.72%)例,气单胞菌属4(2.04%)例和白色假丝酵母菌5(2.55%)例。结论:患儿年龄与病原微生物感染具有密切关联,且以7月~12月和1~3岁年龄组患儿阳性率最高。轮状病毒是最为常见的致病微生物,应引起临床医生关注。充分重视病原微生物检验的重要性,对致病微生物加以有效监测,并于早期予以明确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引起患儿患细菌性腹泻疾病的病原微生物的种类,以及其耐药性。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78例细菌性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上述患儿的粪便进行微生物检验,总结致病菌的分布,并对主要致病菌进行药敏实验,总结其耐药性。结果在选取的78例患儿粪便标本中,38例检测出致病菌,其检出的阳性率为48.72%,其中沙门氏菌有32例(84.21%),为导致该病的主要细菌,检测的其他致病菌有志贺菌、大肠杆菌、弧菌属和合并真菌感染。药敏试验显示,沙门氏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哌酮及头孢三嗪等抗生素都有较高的耐药性。结论沙门氏菌为引起患儿细菌性腹泻的最主要致病菌,该菌的耐药性较强,为临床治疗和预防患儿细菌性腹泻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