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现代所说的疑难杂症 ,即古代所说的怪病 ,古代医家常说“怪病多痰”、“怪病多从痰治”,疑难杂症与体内的痰有密切关系。脾为生痰之源 ,脾胃为一身升降之枢 ,调节各脏腑的功能 ,从调整脾升胃降的功能来消除体内的痰 ,从而达到治疗疑难杂症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刘清 《北京中医》2009,(12):929-930
陈彤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著名中医皮外科的专家。她深得其父陈树人和公公哈锐川、丈夫哈玉民等中医名家的真传,不仅继承和发扬了哈家在中医皮外科领域的丰富经验.对外科疮疡和各种皮肤病的治疗颇具效验,并逐步形成自己独到的以中医整体观为基础、突出辨证论治思路,重视外病内治的治疗损容性皮肤病的临床特色。认为火热之邪是颜面炎症性皮肤病的主要致病邪气,损容性皮肤病者多有气滞血瘀,提出“无瘀不斑”的中医病机学流。临证治疗颜面炎症性皮肤病,多以清热解毒为主;色素增加性皮肤病则以疏肝补肾、健脾益气为主,辅以行气活血化瘀之法;并注重对。肾、脾二脏的调护。在皮肤病的预防上强调精神内守、劳逸有度和科学营养。  相似文献   

3.
刘清 《北京中医药》2009,28(12):929-930
陈彤云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三、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著名中医皮外科的专家.她深得其父陈树人和公公哈锐川、丈夫哈玉民等中医名家的真传.不仅继承和发扬了哈家在中医皮外科领域的丰富经验,对外科疮疡和各种皮肤病的治疗颇具效验.并逐步形成自己独到的以中医整体观为基础、突出辨证论治思路.重视外病内治的治疗损容性皮肤病的l临床特色.认为火热之邪是颜面炎症性皮肤病的主要致病邪气,损容性皮肤病者多有气滞血瘀.提出"无瘀不斑"的中医病机学流.临证治疗颜面炎症性皮肤病,多以清热解毒为主;色素增加性皮肤病则以疏肝补肾、健脾益气为主.辅以行气活血化瘀之法;并注重对肾、脾二脏的调护.在皮肤病的预防上强调精神内守、劳逸有度和科学营养.  相似文献   

4.
徐佳  姜希  曲剑华 《北京中医药》2019,38(12):1173-1175
陈彤云教授认为口唇由脾胃所主,慢性唇炎的核心病机在于脾阳不升、胃阴不降、气机失调、中焦不运,治疗原则为升降润燥,通过调畅气机,升阳助脾,益胃润下。  相似文献   

5.
介绍陈彤云教授诊治皮肤病经验与特色:辩证辩病,互为补充;制方效古而不泥古;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辩证论治,整体观念。并列举验案四则,以资印证。  相似文献   

6.
<正> 人有五脏,睥胃居中,为后天之根本,升降之枢纽。“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三)若脾胃升降功能失常,则百病由生。然“治脾胃之法,莫精于升降。”前贤谓:脾胃病寒热虚实固当详辨,“其于升降二字,尤为紧要,”故调治脾胃升降功能实为治疗脾胃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临证多有所获。现不揣谫  相似文献   

7.
曲剑华  陈勇 《北京中医药》2010,29(9):705-707
陈彤云教授作为第3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多年来一贯治学严谨,好学深思,对医术精益求精.其学术上坚持辨证论治、治病求本的原则.重视内治.巧用外治,善于师法前人,又乐于接受现代医学的新观点、新成果、新技术和新方法.用药博采众长,尤其善治颜面损容性皮肤病.陈老师在60年的临床、教学和科研中,逐步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学术思想与学术风格.笔者自2002年正式拜师学习,获益匪浅.现将陈彤云老师治疗颜面损容性皮肤病的典型医案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辛开苦降法与脾升胃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魏玮  郝建军  周晓莉 《中医杂志》2004,45(9):715-716
李杲倡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胃升降相因,为气机升降之枢纽,用辛开苦降法升清降浊是治疗脾胃病的大法. 1 脾升胃降是对脾胃功能的高度概括  相似文献   

9.
李东垣创脾升胃降学说,认为升降逆乱常同时存在,提出治疗脾胃病往往两脏皆要同时顾及,这样才起效快、效果好,其典型代表方为升阳益胃汤。  相似文献   

10.
浅谈脾升胃降及其临床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脾胃是升降运动的枢纽机体内脏的营卫运行、经络贯通、胃肠出入都体现了升降的活动形态。在脏腑的气化过程中,清气主升,浊气主降,清升浊降维持着正常的生理活动。李东垣云:“盖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而精气先输脾归肺,上行春夏之令,以滋养周身,乃清气为天者...  相似文献   

11.
综合李东垣的脾升胃降学说、叶天士的脾胃分治学说,提出治疗脾胃病往往两脏皆要顾及。在兼顾脾胃、斡旋中州的同时,要灵活地分而治之:治脾要切记脾主升、喜燥之特性,治宜温补升阳燥湿;治胃须牢记胃喜润而下降为顺,治宜清润通降。  相似文献   

12.
皮肤病的产生与脏腑功能关系密切,历代医家多从心肺论治。然而皮肤病还可从脾论治。本文通过分析脾的生理病理,参考临床经验,联系现代科研,论证了皮肤病的出现与脾的相关性,总结出皮肤病从脾治4法,以求更好指导临床皮肤病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1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观察2002年10月~2006年10月在本院门诊治疗的胃食管返流病(GERD)患者1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87例和对照组81例.其中中药治疗组男32例,女55例,最大年龄68岁,最小年龄19岁,平均32.5岁,西药对照组男34例,女47例,最大年龄62岁,最小年龄20岁.……  相似文献   

14.
15.
正脾升胃降,是指脾气的运动趋向是上升,胃气的运动趋向是下降。脾气升胃气降是脾胃之气协调平衡的本质。胡珂系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其从事内科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30余载,善治脾胃等消化系统疾病。胡珂主任医师认为气机升降失常是脾胃病的基本病机,调畅气机是治疗脾胃病之关键。脾胃病具有易虚易实、易寒易  相似文献   

16.
现代研究提出肠-脑-皮肤轴理论,表明肠、脑、皮肤之间在结构、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联系,中医理论认为脾胃为人体气机升降、阴阳斡旋的枢纽,脾气升清上达脑窍,脾气散精外达肌肤腠理,通过脾胃中焦的转枢将脾胃与脑、皮肤相联系,与现代研究肠-脑-皮肤轴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文章根据肠-脑-皮肤轴及中医“脾升胃降”理论探讨肠、脑与皮肤的关系,并提出健脾降浊、理气调神法在皮肤病中的论治。  相似文献   

17.
陈达灿教授从事皮肤病临床工作30余年,总结了"中土为枢,从脾论治"疑难皮肤病的学术思想,在临床上取得良好的疗效.他认为脾与皮肤病的发病关系密切,是防病治病的核心,岭南地区皮肤病突出脾病为主要矛盾;提出了治疗上祛湿不忘调脾、调理多个脏腑从脾人手,疑难重症慢性皮肤病需补脾,升降失常、寒热错杂之证求之于脾,儿童尤须固护脾胃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升脾降胃汤联合西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博爱县中医院收治的幽门螺杆菌性胃炎患者78例,按1∶1的比例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给予甲硝唑片,1次2粒,1 d 2次,口服,服用7 d;阿莫西林胶囊,1次4粒,1 d 2次,口服,服用7 d;奥美拉唑肠溶胶囊,1次1粒,1 d 2次,口服,服用14 d。治疗组39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升脾降胃汤(党参、延胡索、娑罗子、竹茹、半夏、茯苓、白芍、柴胡、升麻、枳壳、乌贼骨),1 d 1剂,水煎取汤汁500 mL,分早晚2次服用。连续治疗14 d。结果:治疗组治愈14例,显效12例,有效10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2.31%(36/39);对照组治愈8例,显效9例,有效11例,无效11例,有效率为71.79%(28/39)。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症状缓解时间、Hp转阴率方面,治疗组治疗后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升脾降胃汤联合西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性胃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湿疹是因湿邪侵袭或内生湿热引起的疾病,与湿有关,湿易困脾,脾易生湿,健脾、补脾使湿得运、得化,采用香砂六君汤加减、三仁汤加减,取得佳效。  相似文献   

20.
万鹏 《四川中医》2011,(11):104-105
基于小儿"脾常不足"、"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生理特点,和"禀赋不耐"的皮肤病发病因素,结合临床治疗小儿皮肤病的案例,提出了在临证论治小儿皮肤病时,要注重调补脾土、充实形气,切忌苦寒伤阳、祛邪伤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