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青岛为实证研究区域,从理论角度探讨了道路全局和局部邻近中心性的地理含义及其各自优缺点,认为全局邻近中心性(GCC)反映的是网络上各点到网络“质心”的距离,可从全局角度反映区位重要性;局部邻近中心性(LCC)反映小范围空间区域的重心,与局部路网密度相关。进一步根据核密度估计(KDE)的机理证明,在城市地理空间结构的实际应用案例中适宜采用KDE法来进行空间分析。本文以手机话务量数据反映的城市居民活动空间结构为例讨论了邻近中心性核密度估计(CC-KDE)的应用,发现与居民活动相关性最高的是核密度全局邻近中心性(GCC-KDE),因为全局邻近中心性核密度估计(GCC-KDE)综合了到网络“质心”距离与道路网络局部密度双重因素,故反映城市人口等与道路密度相关的社会经济现象更有效。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时空分异及分区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构建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采用Kernel密度曲线等深入分析1990年、2000年和2010年河南省126个县域的耕地集约利用程度及其时空规律,并采用双重自组织模型进行耕地集约利用分区。结果表明:1县域耕地集约利用度的Kernel密度曲线呈现典型的单峰分布模式,分布曲线由"尖峰形"向"宽峰形"发展并整体向右移动,表明河南省耕地集约利用整体水平上升,县域差异扩大。2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空间差异显著,"北高南低"、"东高西低"、"平原区高,山地丘陵区低"的特征明显;大多数县域耕地集约利用度随时间变化稳步提高,但提高水平差异较大;耕地投入强度和耕地产出效率的提升幅度较大,耕地利用强度和可持续性状况提升较慢。3采用双重自组织模型将126个县域划分为东部黄淮平原区、北部平原区、东南丘陵平原区、中南平原区、西部山地丘陵区等5个耕地集约利用区,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Jay Lee Junfang Go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2017,31(6):1154-1177
We examined three different ways to integrate spatial and temporal data in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methods (KDE) to identify space–time clusters of geographic events. Spatial data and time data are typically measured in different units along respective dimensions. Therefore, spatial KDE methods require special extensions when incorporating temporal data to detect spatiotemporal clusters of geographical event. In addition to a real-world data set, we applied the proposed methods to simulated data that were generated through random and normal processes to compare results of different kernel functions. The comparison is based on hit rates and values of a compactness index with considerations of both spatial and temporal attributes of the dat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patiotemporal KDE (STKDE) can reach higher hit rates while keeping identified hotspots comp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STKDE methods is tested using the 2012 crime event data in Akron, Ohio, as an example. The results show that STKDE methods reveal new perspectives from the data that go beyond what can be extracted by using the conventional spatial KDE. 相似文献
4.
积极推进土地利用转型潜力及其评价研究,是丰富和完善土地利用转型理论的重要途径。通过拓展土地利用潜力概念,对土地利用转型潜力定义、内涵、形成机制与评价的理论框架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① 作为土地利用及LUCC的结果,土地利用转型具有土地利用形态“变化”和“可调控”的重要特征,这是土地利用转型潜力形成与释放的前提;② 土地利用转型潜力是指为适应区域发展综合需求,通过采用相应技术、政策等手段,在特定转型阶段所能实现最优土地利用形态与土地利用形态现状的差异;③ 土地利用转型潜力以基于“强效”“快速”政策调整及工程技术措施的土地利用形态调整和基于“自发土地利用”的土地利用转型引导为形成机制;④ 应以系统论和动态视角为基础,通过分析土地利用转型过程与机理,构建基于土地利用转型情景模拟的土地利用转型潜力评价理论框架。研究取得的成果和结论具备进一步激发土地利用转型理论研究及其在土地管理决策等方面积极作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厦门旧城建设步行街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厦门旧城区西南部为例,对商业街土地利用和商服业现状作了详尽的调查和分析,在阐述旧城区商业街存在总体地位下降,以服装店为主的零售商业功能过于突出,购物环境容量不足等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以“步行街区”作为厦门旧城商业街更新发展的对策,并据此对步行街区建设涉及到的部分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7.
城市道路结构是影响城市商业集聚的重要因素,研究二者之间的关联对于商业布局和道路规划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本文以武汉市都市发展区为例,运用空间句法模型计算道路结构指标,采用GIS核密度法计算2014年商业兴趣点(C-POI)密度以分析商业集聚的空间结构,通过双变量相关分析道路结构变量与商业集聚程度的关联关系。结果显示:①道路结构指标中,与商业集聚关联最强的是道路全局集成度。在各商业类型中,与道路结构相关程度最大的是金融保险服务集聚。②道路连接值和全局集成度值分别与商业POI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呈现“高—高”集聚的空间关联模式;总深度值与商业POI密度呈现显著负相关,呈现“高—低”集聚的空间关联模式;商业POI密度随控制值升高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③商业集聚分布呈现为“核心—过渡区—边缘区”的多核心多层次结构,“高—高”集聚与“高—低”集聚模式集中分布于“核心”及其附近的“过渡区”。 相似文献
8.
在无时空考虑的密度估计算法基础上,分别加入了案件点之间的时间临近相似性、空间临近相似性和时空临近相似性的考虑,利用DP半岛2006~2007年的街头抢劫犯罪数据为基础计算无时空临近相似性、时间临近相似性、空间临近相似性和时空临近相似性4种不同算法所得到的犯罪热点图,并以之预测2008年的街头抢劫。通过Natural breaks(Jenks)分级方法和等比例面积选取两种方式来划定热点区域进行预测并进行PAI指数得分比较,结果表明时空临近相似性的密度估计算方法在犯罪预测的优势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9.
选取H市中心城区DP半岛作为研究区域,以岛上2006-2011 年发生的街头抢劫案件(共373 起) 作为研究对象,将DP半岛内街头抢劫案件的时空分布特征分别从宏观和局部微观两个尺度层面进行系统的分析。首先,对岛上的街头抢劫案件按年、月和小时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其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2007 年开始的严打使案件数量逐年减少,直到2010 年才略有回升;春节期间(二月前后) 的案件数量明显高于其他月份;晚上22:00-23:00 期间是案件高发时段。其次,利用Kernel 密度方法对研究区街头抢劫犯罪的宏观空间分布进行整体的辨别,剥离出犯罪热点空间分布,分析热点与道路网和土地利用的关联性,结果表明热点多分布于主干道、通达性高的节点或土地利用混合度高的地方。最后,选出4 个最主要的热点从微观尺度进行分析,PAI 指数表明这4 个热点在时间上是稳定的,从2006 年到2011 年一直存在。依据“热点时空类型矩阵”的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模式,将这4 个稳定热点归类到不同微观时空模式,并对每类模式下的街头抢劫犯罪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控对策,以便优化警力资源的配置、最大限度抑制和减少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Alina Ristea Mohammad Al Boni Bernd Resch Matthew S. Gerber Michael Leitn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2020,34(9):1708-1739
ABSTRACT Sporting events attract high volumes of people, which in turn leads to increased use of social media. In addition, research shows that sporting events may trigger violent behavior that can lead to crime. This study analyses the spati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crime occurrences, demographic, socio-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together with geo-located Twitter messages and their ‘violent’ subsets. The analysis compares basketball and hockey game days and non-game days. Moreover, this research aims to analyze crime prediction models using historical crime data as a basis and then introducing tweets and additional variables in their role as covariates of crime. First,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and correlation between crime and tweets during the same temporal periods. Feature selection models are applied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best explanatory variables. Then, we apply localized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model for crime prediction during basketball and hockey games, and on non-game days. Findings from this study show that Twitter data, and a subset of violent tweets, are useful in building prediction models for the seven investigated crime types for home and away sporting events, and non-game days, with different levels of improvement. 相似文献
11.
基于江西省宗教场所数据,以市县作为基本研究单元,以佛教、基督教、道教和伊斯兰教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传统数理统计方法、ESDA以及空间分析方法,对江西省主要宗教场所的时空演变进行分析并总结出宗教发展阶段演变模式。结果表明: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宗教在时间和空间上发展皆不均衡,时间上表现为改革开放以来四大宗教场所总量攀升,佛教数量增加最为明显,基督教增长速率最快,佛教和基督教在空间呈现正的相关性,并形成集聚趋势;空间上,优势宗教的区域空间格局变化明显,优势宗教在空间分布较为分散,并且形成多种优势宗教共同占优区域,同时四大宗教密集区从南往北扩散形成南北带状分布;宗教发展阶段演变模式表明宗教的发展演变有其内部动力机制,并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宗教之间的竞争融合和相互制衡使宗教的发展演变经历宗教离散阶段、优势宗教集聚阶段并最终形成宗教大融合。 相似文献
12.
James A. Cheshir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2013,27(2):309-325
Surnames (family names) have been overlooked as a valuable source of spatially referenced population data. Presented here is a methodology, based on 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 which is used to identify the areas of Great Britain where any surname is most concentrated. This not only indicates a surname's geographic origin in the country but also its current spatial extent and spatial relationship with other surnames and place names. We argue that such analysis can provide baseline and change measures, and an empirical basis to change forecasting. Such analysis offers valuable insights into national, regional and local changes in 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testimony to the relevance of GIScience to population genetics, historical geography and genealogy. 相似文献
13.
选取H市中心城区2009年和2010年发生的街头抢劫案件为研究对象,构建地理加权泊松回归GWPR模型,探讨不同性质土地利用对案件影响的空间差异性。研究表明,各类用地与街头抢劫的关系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其中,位于中心区外围的传统居住区和部分新建社区等居住用地对街头抢劫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对街头抢劫的影响总体上显著性不强,但与其中的商业设施点类型密切相关,独栋高层的商业综合体会使犯罪数量下降,而临街商铺形式的商业设施点则是犯罪高发区域;工业用地仅对老城区的街头抢劫产生正向影响;公园绿地总体上与街头抢劫案件呈负相关性,但城市开敞绿地多的地方案件数量也较多;交通设施用地与街头抢劫的关系则受到交通设施、道路等级、路网形态的影响。最后通过聚类分析发现,土地利用对案件影响的主导因素的空间分异模式与不同的城市功能分区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可以对每个功能分区根据其街头抢劫发生的主导因素制定相应的土地利用规划导则。 相似文献
14.
提出一种基于FCD数据的城市有效路网密度的评价方法,主要是从城市路网的静态布局结构和动态交通流量两个方面对城市路网数据以及FCD数据进行核密度估计分析,得到城市有效路网密度等级的分布特征,继而通过理论与实际道路网密度等级差异对比分析,发现路网中差异区域,为城市路网规划提供可靠的依据。以广州市中心城区越秀、荔湾内的主要路网数据以及2010年五一期间中心城区内出租车的FCD数据为例,利用上述评价方法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区域内人民中路、人民南路、白云路、中山六路和中山七路路段的理论与实际密度等级差异性明显,表现为路段上密度核的数量与核影响范围差异大,其中尤为突出的是人民中路和人民南路,从理论有效路网密度的分析角度,两个路段都是高密度区域,与实际交通流量存在较大的密度分异。 相似文献
15.
对福州市6宗典型居住用途宗地的容积率、建筑密度、人均用地面积、公共服务设施、绿地率等方面进行调查,采用模糊数学法、专家咨询法等对居住用地的集约利用潜力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价,确定每宗土地的集约利用潜力等级,得出福州市居住用地总体客积率偏高、建筑密度偏大的结论,提出在今后城市居住用地规划中应当适当下调客积率或建筑密度,提高居住用地的居住质量和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17.
利用信息熵、灰色关联等分析方法对岳阳市2009—2015年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变化规律、土地利用绩效指数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时间上,岳阳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持续增长,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耕地的大幅增加以及园地、林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等地类的减少;2空间上,岳阳市各地区信息熵存在较大差异,中心城区信息熵明显高于其他区域,且经济发展水平与信息熵值呈正相关;3岳阳市土地利用绩效指数逐年上升,其中经济绩效对综合绩效的带动作用最明显,公平绩效则相对滞后;4与土地利用绩效相关性最显著的是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但关联系数都较低。 相似文献
18.
中国金融抑制水平测度及时空动态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2001~2015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借鉴现有研究成果测算区域性金融抑制水平,运用核密度和动态度分析其时空演化规律,通过GIS技术采用四分位数分类方法展现其演化过程。研究表明:① 经济危机对区域金融抑制水平具有正向冲击作用,被冲击区域主要是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经济危机时期的区域金融抑制水平存在一定的“马太效应”。② 经济危机过后,政府政策使得各地金融发展水平逐渐恢复,金融抑制水平逐渐缓解;然而政府对金融发展的政策性支持具有局限性,降低金融抑制水平需逐步提高金融市场化程度,依靠市场促进金融发展。③ 依据经济危机前后金融抑制水平变化对比,尝试性提出金融抑制水平可作为宏观经济运行趋势的风向标。 相似文献
19.
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6037个地名作为研究对象,利用ArcGIS10.5核密度的空间平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方法,以多语种地名的视角,分析新疆各语种地名空间分布特征及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研究发现:汉族与维吾尔族为农耕民族,因生产方式对地形、坡度的挑剔和水源的依赖等特征,新疆汉语和维吾尔语地名多分布于山前冲积平原,以天山山脉为界,天山北麓汉语地名集中分布,南麓维吾尔语地名分布密集;蒙古族与哈萨克族为游牧民族,因其换季游牧需要广阔草场等特性,蒙古语地名多分布于天山北麓以西的缓坡、低山、高平原地区,总体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哈萨克语地名集中分布于阿尔泰山、塔尔巴哈台山及伊犁河谷的中山区。总体上,新疆多民族多语种地名的分布特征与地形海拔、坡度等地理环境条件和以此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运用位序—规模法则与核密度方法,以近30年来各港口货物吞吐量及集装箱吞吐量为主要指标,刻画环渤海地区港口体系的规模分布特征,分析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 总体看,环渤海地区港口体系具有一定位序—规模分布特征,但不同阶段、不同规模的港口在位序分布上出现明显分化,港口区域化特征愈发明显。② 港口货物吞吐量位序—规模分布的无标度区数量先增后减,最终由单分形变为双分形结构。区域港口体系经历了高位序平衡发展、中小港口突破、大中小港口差异化发展、枢纽港竞合下的港口融合四个阶段。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位序—规模分布的变化轨迹呈现外接式分割发展、枢纽港形成及新兴港口融入、支线港大型化和集装箱网络整合四个阶段。两者在发展节点上基本吻合;港口集中化与分散化交织进行,货物总吞吐量的分散化早于集装箱运输,分散趋势较为明显。③ 环渤海地区港口体系位序—规模演化的作用机制突出表现为自然经济地理约束下的大港口主导作用明显、区域化和竞争压力倒逼港口合作并推动港口实现自组织协调、能源输出特征及转型推动新兴港口快速成长三方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