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肝移植术中凝血及血小板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通过观察100例肝移植手术患者术中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功能的变化规律及可能影响因素,探寻一种快捷、实用的凝血机制检查方法,有助于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 ASA Ⅲ~Ⅴ级终末期肝硬化患者100例,分别于手术前、无肝前期、无肝期15、30min、再灌注期15、60min、术毕采血检测DIC凝血全项、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和血清钙离子;并于术前、无肝前期、无肝期30min、再灌注期15、60min应用Sonoclot凝血与血小板功能分析仪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凝血酶原时间与国际标准化比值、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时间均在无肝前期和无肝期进行性延长,再灌注初期明显延长,以后逐渐好转;血小板计数随手术进行逐渐减少;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逐渐降低,再灌注期后逐渐回升;D-二聚体总体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尤以再灌注期后明显;Sonoclot曲线变化趋势为:凝血及血小板功能进入无肝期后逐渐恶化,再灌注初期最严重,此时Sonoclot曲线几乎呈一水平线;全血活化凝固时间(ACT)延长,凝结速率(clot rate)和血小板功能低下。结论 肝移植术中影响凝血与血小板功能的因素很多,存在相当大的个体差异,因此术中需要密切监测,Sonoclot凝血与血小板功能分析仪较及时、动态测定凝血和血小板功能,有利于临床早期诊断与治疗,提高肝移植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目前肝移植术后急性肾损伤的研究进展。方法 收集关于肝移植术后急性肾损伤的文献并进行综述。结果 肝移植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发生与多个危险因素相关,围术期针对危险因素进行早期防治是降低肝移植术后急性肾损伤的主要措施,术后早期诊断并及时干预可降低慢性肾脏病发生率,改善肝移植受体远期预后。结论 急性肾损伤是肝移植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影响患者预后及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中凝血功能的变化和Sonoclot凝血及血小板功能分析仪(sonoct coagution & piatelet function analgzer,SCA)在肝移植术中的应用.方法 24例择期肝移植手术患者全部采用原位经典非转流手术方法.于麻醉诱导前(TO)、手术开始后60 min(T1),无肝期30 min(T2)、新肝期30 min(T3)、新肝期120 min(T4)和术毕(T5)时分别采集桡动脉血检测,硅燥土激活的全血血栓弹性描记图(thrombelastography,TEG),指标包括R值、K值、Alpha角和MA值;玻璃珠激活的全血SCA,指标包括ACT、CR和PF值;常规凝血指标包括PT、APTT、INR、Fbg和Plt.结果 (1)SCA和TEG诊断凝血因子缺乏、纤维蛋白凝胶形成速度和血小板功能(都正常或者都异常)的Kappa值分别是0.371(P<0.05)、0.363(P<0.05)、0.438(P<0.05).gbACT与R、CR与α角、PF与MA呈正相关(r=0.790,P<0.05;r=0.766,P<0.05;r=0.502,P<0.05),CR与K呈负相关(r=-0.588,P<0.05).(2)与T0时比较,T3~T5时PT、INR、gbACT及R延长和FBG、CR、α及MA降低(P<0.05),T1~T5时APTT、T3时K延长(P<0.05),T2~T4时PF降低.结论SCA能够准确地监测肝移植术中凝血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5.
原位肝移植止血和凝血功能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止血和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测定肝移植术前、术中血小板、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系列指标,观察其变化规律。结果术中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延长,血小板计数(PLT)、多数凝血因子活性降低、抗凝血酶(AT)、纤溶酶原(PLG)、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α2-抗纤溶酶(α2-AP)水平降低,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AP)、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水平升高。与术前相比,新肝期各种改变更显著。结论整个原位肝移植手术过程中,凝血与抗凝功能减低,无肝期与新肝期纤溶功能亢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血栓弹力图指导下腹部创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方法,降低其发生率。方法对接受大手术的创伤患者121例,在手术后2h内采用深静脉血栓风险因素评估表和血栓弹力图检测。筛查出高危患者108例,中危患者13例。患者均采取主动和被动物理干预措施,由专人负责监督完成,高危组患者使用下肢压力梯度治疗仪,中危组患者穿弹力袜,且两组患者采取不同的物理运动治疗量,包括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双下肢足泵运动,床上活动使用卧床患者功能锻炼器进行活动,同时进行适当的药物干预。结果高危组干预前后患者72h、1周、2周的血栓弹力图参数R值、MA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中危组患者在干预后2周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72h、1周、2周后高凝患者显著减少(均P<0.05);10例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8.26%。结论采用检测血栓弹力图对腹部创伤术后患者筛查具有积极指导作用,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和药物干预方法,可有效改善凝血功能和降低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中患儿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与急性肾损伤(AKI)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9年1—12月接受亲体肝移植术患儿112例,男62例,女50例,年龄5~24个月,体重5~12 kg, ASAⅢ或Ⅳ级,肝功能Child-Pugh评分B级50例,C级62例。根据2012年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DIGO)诊断标准将患儿分为两组:术后急性肾损伤组(AKI组)和无急性肾损伤组(nAKI组)。术中均采用压力记录分析法(PRAM)进行血流动力学的实时监测,包括CVP、心指数(CI)、MAP、左心室收缩力指数(dp/dt_(max))、心动周期效率(CCE),记录再灌注早期(门静脉开放5 min内)各指标最大波动值(ΔCVP_(max)、ΔCI_(max)、ΔMAP_(max)、Δdp/dt_(max)、ΔCCE_(max))。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流动力学最大波动值与术后AKI的相关性,并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各相关因素的AUC下面积。结果所有患儿中共有45例发生AKI,发生率为40.18%。AKI组再灌注早期(门静脉开放5 min)内MAP、CI及dp/dt_(max)一过性迅速下降,最大下降值(ΔCI_(max)、ΔMAP_(max)、Δdp/dt_(max))明显大于nAKI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ΔCI_(max)、ΔMAP_(max)、Δdp/dt_(max)与术后AKI具有相关性,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4(0.65~0.83)、0.74(0.65~0.84)和0.76(0.68~0.85),截断值分析结果显示当上述指标分别大于0.25 L·min~(-1)·m~(-2)、0.10 mmHg/ms及20 mmHg时AKI的风险明显升高。结论肝移植术中再灌注早期患儿出现严重心肌抑制及心排量、血压明显下降与术后AKI具有独立正相关性,实时连续的血流动力学监测,稳定心功能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能减少术后AKI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肝移植术后患者早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发生情况,探讨其危险因素及预后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7年11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脏外科进行肝移植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Kidney Disease: Improving Global Outcomes,KDIGO)2012年修订的AKI诊断和分期标准观察肝移植术后AKI的发生情况,并根据AKI情况将患者分为两组:急性肾损伤和非急性肾损伤组,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AKI的危险因素。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患者术后30 d、90 d及1年的预后。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46例肝移植患者,术后67例发生AKI(45.9%),其中AKI 1期占70.1%,AKI 2期占22.4%,AKI 3期占7.5%;其中7例患者接受肾脏替代治疗(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RRT)(10.4%)。相比于非AKI患者及AKI 1期的患者,AKI 2~3期患者30 d及90 d生存率明显下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术前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升高、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升高、术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升高及术后24 h血红蛋白降低为AK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基于AST峰值评估的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epatic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HIRI)的严重程度与AKI的发生有关。 结论肝移植术后AKI发生率高,并且与患者短期的预后有关。关注AKI发生的危险因素,有助于进一步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对提高肝移植术后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肝移植术中血栓弹力图(TEG)和常规凝血监测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行肝移植手术的患者40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后(T1)、无肝期10 min(T2)、新肝期后15 min(T3)、关腹前30 min(T4)四个时点测定静脉血Pl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时间(TT)、激活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动脉血TEG指标:反应时间(R)、血块形成时间(K)、角度(α)、最大振幅(MA).结果 R与PT、INR、APTT成正相关(r分别为0.891、0.931、0.702,P<0.05或P<0.01),与FIB成负相关(r为-0.706,P<0.05).α与PT、INR、APTT成负相关(r分别为-0.864、-0.844、-0.678,P<0.05或P<0.01).MA与FIB、Plt成正相关(r分别为0.779、0.817,P<0.01),与PT、INR、APTT成负相关(r分别为-0.843、-0.829、-0.704,P<0.05或P<0.01).结论 肝移植术中TEG指标和常规凝血监测指标存在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背景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为肝移植术后常见严重并发症,其发生威胁患者生存.文献报道AKI发生率差异较大,原因可能与不同研究中AKI的诊断标准不一致有关. 目的 探讨肝移植术后AKI早期诊断的最新进展,以便积极预防、尽早治疗. 内容 综述肝移植术后AKI的常用诊断标准及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并讨论可能的诊断新指标. 趋向 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是目前诊断AKI最常用的生物标志物,但近年来研究指出,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calin,NGAL)、肾损伤分子-1(kidney injury molecule-1,KIM-1)、胱抑素C(Cystatin C,Cys-C)等新型生物学标志物或许可替代Scr,成为早期诊断AKI的理想指标.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肝移植术后并发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1月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肝胆胰外科159例DCD肝移植受者临床资料,根据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组织临床实践指南中AKI诊断标准将159例受者分为AKI组(34例)和对照组(125例)。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受者年龄和术前血清白蛋白。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两组受者术前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术前体质指数(BMI)、供肝冷/热缺血时间、术中输液量、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中尿量、手术时间、术中去甲肾上腺素总用量及总住院天数。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受者性别、术前乙型肝炎、术中低血压、术后感染、肝移植术式及术后再次手术情况。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肝移植术后AKI发生率为21.4%(34/159)。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AKI组与对照组受者术前MELD评分、术前血清白蛋白、术中输液量、术中出血量、术中尿量、手术时间、术中低血压及术后再次手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763, t=-2.250, Z=2.040, Z=2.092, Z=-3.303, Z=-2.170, χ2=8.227, χ2=5.294, P均<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MELD评分、术前血清白蛋白、术中尿量和手术时间是DCD肝移植术后并发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DCD肝移植术前应改善受者一般情况,提高围手术期营养水平,术中控制液体出入量,合理使用利尿剂和缩短手术时间,以降低受者术后AKI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发生急性肾损伤(AKI)供肾对肾移植受者及移植肾预后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1年9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器官移植科71例供肾捐献前发生AKI供者(AKI 1、2和3期分别为31、16和18例)及78例非AKI供者,AKI组对应受者136例(AKI 1、2和3期供者对应受者分别为70、32和34例),非AKI组对应受者154例。采用成组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正态分布计量资料。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受者/移植肾生存曲线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AKI组供者入院时血清肌酐以及供肾获取时血清肌酐、尿素氮、血红蛋白和尿蛋白阳性比例分别为(91±51)μmol/L、(206±126)μmol/L、(17±16)mmol/L、(121±28)g/L、53.5%(38/71),非AKI组分别为(66±33)μmol/L、(53±24)μmol/L、(9±4)mmol/L、(108±22)g/L和21.8%(17/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88、-10.096、-0.432和-3.066,χ2=16.065,P均<0.05)。AKI 1期、AKI 2期和AKI 3期供者入院时血清肌酐以及供肾获取时血清肌酐和白蛋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275、15.012和3.840,P均<0.05)。非AKI组对应受者术后1个月血清肌酐、术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发生及移植肾存活比例分别为(106±47)μmol/L、9.1%(14/154)和98.1%(151/158),AKI组对应受者分别为(126±82)μmol/L、25.0%(34/136)和86.8%(118/1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61,χ2=13.234和9.445,P均<0.05)。AKI与非AKI组供者对应受者移植肾存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45,P<0.05);AKI与非AKI组供者对应受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07,P>0.05)。不同AKI分期供者对应受者移植肾及受者存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643和1.257,P均>0.05)。 结论高分期AKI供者供肾经过积极维护能达到与低分期AKI供者供肾相似的移植效果,高分期AKI供者供肾经专业评估筛选后可作为扩大供肾来源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监测肝切除术中肾脏局部氧饱和度(rSKO2)的变化,评估其与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2020年9月至2021年10月择期在全麻下行开腹肝切除术的患者99例,男77例,女22例,年龄60~80岁,BMI 18~30 kg/m2,ASA Ⅱ或Ⅲ级。根据改善全球肾脏病预后(KDIGO)标准判断术后7 d内是否发生AKI,并将患者分为两组:AKI组和非AKI组。记录基础值(T0)、麻醉诱导即刻(T1)、手术开始即刻(T2)、肝门阻断即刻(T3)、肝门阻断后5 min(T4)、10 min(T5)、肝门开放即刻(T6)、肝门开放后10 min(T7)、20 min(T8)、30 min(T9)、手术结束时(T10)的rSKO2。记录肝门阻断时间、液体输注量、出血量等术中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中rSKO2与AKI的相关性。
结果 术后7 d内有16例(16%)患者发生AKI。与AKI组比较,非AKI组T1、T3—T7、T9、T10时rSKO2水平明显升高(P<0.05)。术中rSKO2绝对值低于70%(OR=3.87,95%CI 1.17~15.37,P<0.05)或下降幅度大于基础值的20%(OR=4.96,95%CI 1.53~18.66,P<0.05)与术后AKI发生呈正相关。
结论 术中rSKO2下降与术后AKI发生呈正相关,NIRS监测rSKO2可以较好地反映患者术中肾脏氧供需状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肝移植术后发生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终末期肝病患者肝移植术后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肝移植术后发生ALI的危险因素。结果13例患者(13%,13/100例)被诊断为肝移植术后ALI。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大量输血(输血量超过5000ml)和严重的再灌注损伤(血清丙氨酸转氨酶超过600U/L)是肝移植术后急性肺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术中大量输血的患者发生ALI的危险增加12.7倍;严重的再灌注损伤发生ALI的危险增加7.0倍。结论大量输血和再灌注损伤是肝移植术后发生ALI的两个重要危险因素。ALI是肝移植术后严重的多因素并发症,有很高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围术期输血和心脏移植术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心外科行心脏移植术的6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排除标准最后纳入63例患者,其中男53例、女10例,平均年龄(44.3±12.9)岁。将20例心脏移植术后使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的患者作为RT组,另外将没有使用CRRT的43例患者作为非RT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围术期输血资料及临床预后等指标。结果两组术前基线特征基本一致。两组在围术期输注红细胞量和血浆量、术后24 h出血量、是否再次手术探查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围术期输注红细胞量是AKI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15)。相关性分析显示肾损伤程度与围术期输注红细胞量呈正相关(r=0.686,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923(95%CI 0.852~0.995,P<0.001)。经ROC曲线计算发现围术期输注红细胞超过18 mL/kg将增加心脏移植术后AKI发生率。结论围术期输血和心脏移植术后AKI密切相关,临床中输血越多肾损伤发生率越高、预后越差,建议可开展多种节约用血措施。  相似文献   

17.
18.
Donation after cardiac death (DCD) liver transplant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frequency of hepato-biliary complications. The implications for renal function have not been explored previously. The aims of this single-center study of 88 consecutive DCD liver transplant recipients were (1) to compare renal outcomes with propensity-risk-matched donation after brain death (DBD) patients and (2) in the DCD patients specifically to examine the risk factors for acute kidney injury (AKI; peak creatinine ≥2 times baseline) and 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 eGFR <60 mL/min/1.73 m(2) ). During the immediate postoperative period DCD liver transplanta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incidence of AKI (DCD, 53.4%; DBD 31.8%, p = 0.004). In DCD patients AKI was a risk factor for CKD (p = 0.035) and mortality (p = 0.017). The cumulative incidence of CKD by 3 years post-transplant was 53.7% and 42.1% for DCD and DBD patients, respectively (p = 0.774). Importantly, increasing peak perioperative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 surrogate marker of hepatic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was the only consistent predictor of renal dysfunction after DCD transplantation (AKI, p < 0.001; CKD, p = 0.032). In conclusion, DCD liver transplant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frequency of AKI.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hepatic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may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post-transplant renal dysfun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