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潘红艳  刘威丽 《中国保健》2009,(18):713-71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尿白蛋白/肌酐的关系。方法:检测126名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尿白蛋白与肌酐比(ACR)、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体重指数(BMI),分析血尿酸水平与尿白蛋白排泄率的关系。结果:血尿酸水平在糖尿病正常蛋白尿组高于微量蛋白尿组及大量蛋白尿组(P〈0.05)。结论:血尿酸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肌酐比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螺内酯对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和Ⅳ型胶原(CⅣ)水平的影响。方法2型糖尿病患者60例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三组:正常尿白蛋白组、微量尿白蛋白组及临床尿白蛋白组,每组随机分为螺内酯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分别采取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静脉血和24h尿。用ELISA法测定糖尿病患者血清CⅣ和尿MCP-1,以放射免疫法测定24h尿白蛋白含量。结果MCP-1和CⅣ在微量尿白蛋白组及临床尿白蛋白组中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或〈0.05)。螺内酯治疗组治疗12周后,三组患者MCP-1、CⅣ及UAER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Ⅳ和MCP-1可能在糖尿病肾病中起重要作用,螺内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和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将356例2型糖尿病患者依据UAER进行分组:UAER〈20μg/min为无白蛋白尿组(182例),UAER20-199μg/min为微量白蛋白尿组(120例),UAER≥200μg/min为大量白蛋白尿组(54例),并对血尿酸、UAER及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无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大量白蛋白尿组的平均血尿酸水平分别为(268±77)μmol/L、(298±90)μmol/L、(363±113)μmol/L(P〈0.05)。将血尿酸值从小到大排序,四分位后分别为(220±36)μmol/L(107-255μmol/L)、(287±24)μmol/L(256-315μmol/L)、(333±54)μmol/L(316-363μmol/L)、(416±65)μmol/L(364-613μmol/L),相应的白蛋白尿(包括微量白蛋白尿和大量白蛋白尿)的患病率分别为32.5%、46.2%、48.7%、59.2%(P〈0.01)。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UAER与血尿酸呈正相关(r=0.221,P〈0.05),另外还与体重指数、血甘油三酯呈正相关。调整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高血压病史、胰岛素应用、吸烟、糖尿病病程、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血总胆固醇、血甘油三酯等因素后,血尿酸是白蛋白尿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6,P〈0.01)。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与UAER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尿Smad1的排泄水平,探讨尿Smad1对糖尿病肾病诊断方面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和暨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166例2型糖尿病患者。将他们按尿微量白蛋白与肌酐比值(AC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NAU)、低值白蛋白尿组(LAU)、高值白蛋白尿组(HAU)、极高值白蛋白尿组(VHAU)。其中,LAU、 HAU和VHAU作为糖尿病肾病组,NAU作为糖尿病非肾病组,并以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尿标本中Smad1浓度,并以尿Smad1与肌酐比值(SCR)作为标准数值,SCR取对数值。结果1.糖尿病肾病组SCR较糖尿病非肾病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糖尿病非肾病组SCR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2.LAU组SCR与NAU组没有明显差别(P>0.05)。3.VHAU组SCR较HAU组和LAU组高,HAU组较LAU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尿Smad1可以作为2型糖尿病肾病诊断的新型指标,但不能预测早期糖尿病肾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在糖尿病肾病不同时期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根据24h尿白蛋白(MAU)定量将102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A组,38例),微量白蛋白尿组(B组,34例)和临床白蛋白尿组(C组,30例),另选30例健康人群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三组糖尿病患者的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CRP水平随尿白蛋白、血肌酐的增加而升高(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cRP水平随着糖尿病肾病的进展而逐渐增高,对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及早期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尿白蛋白排泄率(ACR)尿L-FABP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糖尿病患者根据ACR分成4组:正常蛋白尿组;微量蛋白尿组;临床蛋白尿组;肾功能衰竭但未进行透析者。所有研究对象检测空腹血糖、肌酐、糖化和尿L-FABP。结果尿L—FABP水平在A—D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尿L-FABP可反应2型DN的进展,并成为早期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的相关关系。方法将302名T2DM住院患者根据UAE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UAER〈20μg/min)103例,微量白蛋白尿组(UAER20~200μg/min)107例,临床白蛋白尿组(UAER〉200μg/min)92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测量CIMT水平;多因素线性相关分析UAER和CIMT的关系。结果三组间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具有可比性(P〉0.05)。与正常白蛋白尿组相比,微量白蛋白尿组CIMT增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白蛋白尿组及微量白蛋白尿组相比,临床白蛋白尿组CIMT增厚,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线性相关显示,UAER与CIMT呈显著正相关(r=0.716,P〈0.001)。结论UAER与CIMT关系密切,UAER水平升高是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大血管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在糖尿病肾病(DN)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78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28例)、微量白蛋白尿组(29例)和临床白蛋白尿组(21例)。30例健康者为健康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18、TNF-α、sICAM-1水平。结果(1)糖尿病各组血清IL-18、TNF-α、sICAM-1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且血清IL-18、TNF-α、sICAM-1水平在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和临床白蛋白尿组呈逐渐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相关分析显示DN患者血清IL-18、TNF-α、sICAM-1水平与UAER呈显著正相关(P〈0.01);血清IL-18水平与血清TNF-α、sICAM-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1),血清TNF-α水平与血清sICAM-1水平亦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DN患者血清IL-18、TNF-α、sICAM-1水平与DN的程度相关;血清IL-18、TNF-α、sICAM-1在监测DN的发生和发展方面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Galectin-3、C3联合尿足细胞检测早期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本院内科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92例为疾病组,依据尿白蛋白/尿肌酐比值分为3组:正常白蛋白尿组(比值3 mg/mmol)21例,微量白蛋白尿组(比值≥3 mg/mmol且≤30 mg/mmol) 52例,大量白蛋白尿组( 30 mg/mmol) 19例,同期选择本院门诊健康体检者87例为对照组;测定各组血清肌酐(Scr)、磷(P)、钙(Ca)、血尿素(BUN)、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白蛋白(Alb)、C3、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hs-CRP及尿微量白蛋白(U-m ALB)、尿足细胞水平。结果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大量白蛋白尿组Galectin-3、C3、尿足细胞、Scr、P、Ca、BUN、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EGFR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微量白蛋白尿组、大量白蛋白尿组Galectin-3、C3、尿足细胞、Scr、P、Ca、BUN、hs-CRP水平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P 0.05),EGFR水平低于正常白蛋白尿组(P 0.05);大量白蛋白尿组Galectin-3、C3、尿足细胞、Scr、P、Ca、BUN、hs-CRP水平高于微量白蛋白尿组(P 0.05),EGFR水平低于微量白蛋白尿组(P 0.05),随着糖尿病肾脏损伤程度的加剧,Galectin-3、C3、尿足细胞、Scr、P、Ca、BUN、hs-CRP水平逐渐升高,EGFR水平逐渐降低(P 0.05)。Galectin-3、C3、尿足细胞与Scr、P、Ca、BUN、hs-CRP正相关关系明显(P 0.05),与EGFR负相关关系明显(P 0.05)。高水平的Galectin-3、C3、尿足细胞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P 0.05); C3、Galectin-3两者的AUC相近,皆小于Galectin-3+C3+尿足细胞; C3、Galectin-3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期肾病的灵敏度、特异度相近,皆小于Galectin-3+C3+尿足细胞。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肾病血清Galectin-3、C3、尿足细胞水平升高,其与2型糖尿病患者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Galectin-3、C3、联合尿足细胞检测早期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肾病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不同阶段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浆趋化素(chemerin)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方法 健康对照组为65名健康体检者,2型糖尿病患者195例(2型糖尿病组)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及临床白蛋白尿组,每组各65例。用酶联免疫法检测4组研究对象的血浆趋化素浓度。结果 2型糖尿病组血浆趋化素浓度为(150.20±21.99)μg/L, 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62.13±18.90)μg/L](P<0.001);微量白蛋白尿组[(143.63±22.33) μg/L] 及临床白蛋白尿组[(173.21±23.91) μg/L]血浆趋化素浓度高于正常白蛋白尿组[(100.35±20.11) μg/L](P均<0.01);临床白蛋白尿组又高于微量白蛋白尿组(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伴肾病患者趋化素水平与糖化血红蛋白(β=0.216,P=0.038)、总胆固醇(β=1.867,P=0.048)、高敏C反应蛋白(β=12.330,P<0.001)、尿白蛋白(β=37.184,P<0.001)均独立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趋化素水平升高,可作为早期糖尿病肾病的检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胱抑素C( CysC)、β2-微球蛋白(β2-MG)和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比值(UmAlb/UCr)与尿蛋白程度的相关性,为DN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参照目前糖尿病合并DN公认的诊断指标,收集处于Ⅰ期正常白蛋白尿期24h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30 mg/24 h]、Ⅱ期微量白蛋白尿期(30 mg/24 h≤UAE<300 mg/24 h)和Ⅲ期大量白蛋白尿期(UAE>300 mg/24 h)的糖尿病患者各52例(A组),35例(B组)和21例(C组),健康对照组50例.检测研究对象血清CysC、β2-MG水平和UmAlb/UCr.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组血清CysC、β2-MG水平升高,B、C组各检测指标均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组间比较,各检测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着临床分期的发展,血清CysC、β2-MG水平和UmAIb/UCr均上升.血清CysC、β2-MG和UmAlb/UCr与UAE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486,0.536和0.858,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CysC、β2-MG和UmAlb/UCr与蛋白尿分期密切相关,随着尿蛋白程度的发展,血清CysC、β2-MG水平和UmAlb/UCr均升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的影响。方法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78例,随机分成罗格列酮治疗组(DM+RSG组,n=40例)和格列吡嗪治疗组(DM+GLP组,n=38例),观察时间为6个月。所有患者在开始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及结束时检查空腹血糖(FPG)、早餐后2h血糖(P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尿白蛋白排泄率(UAE),尿白蛋白排泄率用随机晨尿的尿白蛋白/尿肌酐(ACR)比值表示;比较24h平均收缩压(MASBP)和24h平均舒张压(MADBP)。结果治疗6个月后DM+RSG组和DM+GLP组FPG、PPG、HbA1c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DM+RSG组ACR由治疗前21.8±6.3mg/mmol降至14.6±4.8mg/mmol(P〈0.01),DM+RSG组治疗前后MASBP和MAD-BP降低值同DM+GLP组治疗前后MASBP和MADBP降低值,经统计学分析均有明显的差异(P〈0.05),经直线相关分析尿白蛋白排泄率同MASBP和MADBP呈直线正相关关系(r=0.521和0.489,P〈0.05)。结论本组研究发现罗格列酮具有减少尿白蛋白排泄的作用,提示罗格列酮具有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肾脏病变和心血管并发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99mTcm-DTPA核素肾动态显像对糖尿病肾病(DKD)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为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选择83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糖尿病肾病分为4组:(1)正常白蛋白尿组(DM1组)25例,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200μg/min或〉300 mg/24 h,同时,血肌酐≤133μmol/L;(4)肾衰竭组(DM4组)4例,血肌酐&gt;133μmol/L,同期选择25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NC组),均行99mTcm-DTPA核素肾动态显像法测定各组患者肾小球滤过率(GFR),并对其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DM1组总肾GFR与NC组相比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2、DM3、DM4组肾小球滤过率(GFR)均明显低于NC组(P〈0.01)。(2)尿微量白蛋白(mAlb)、血肌酐(Scr)未见异常时,总肾GFR即可出现异常(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化血红蛋白、年龄是影响GFR的主要因素(P〈0.01),BMI、尿素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亦与GFR的下降有关(P〈0.05)。GFR与病程、收缩压、HbA1c、Scr呈显著负相关(r=-0.156、-0.183、-0.272、-0.302,P〈0.05)。结论 GFR的下降不仅存在于有蛋白尿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也存在于正常清蛋白尿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99mTcm-DTPA核素肾动态显像可早期诊断糖尿病肾病,并了解肾功能受损程度、进程以及为临床治疗和随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祁华琪  申娟 《现代保健》2014,(15):145-147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钙对冠心病患者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影响。方法:选取不稳定心绞痛患者62例,年龄(52.8±2.6)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瑞舒伐他汀钙20 mg)和B组(瑞舒伐他汀钙10 mg),每组31例,治疗6周。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液生化指标、SAA及MCP-1并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的SAA、MCP-1、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TG)较治疗前水平均降低(P〈0.05),A组较B组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A组较B组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相对较高剂量的瑞舒伐他汀钙可更好地降低冠心病患者SAA及MCP-1水平,发挥其对抗动脉粥样硬化、稳定粥样硬化斑块、降低心血管事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联合丹参治疗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于河北省儿童医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116例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孕妇为研究对象,年龄为20-35岁,孕龄为26-34孕周。按照自愿原则,将其分为 A 组(n=26,采用硫酸镁+低分子肝素钙+丹参治疗),B组(n=28,采用硫酸镁+低分子肝素钙治疗),C 组(n=30,采用硫酸镁+丹参治疗), D组(n=32,以硫酸镁为主的综合治疗)。4组孕妇的年龄、孕龄、体质量指数、孕次、产次、视网膜病变程度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河北省儿童医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并与之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对4组患者治疗后自觉症状改善率、水肿消退率、平均动脉压(MAP)、24 h 尿蛋白定量、产后出血量、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溶指标及血脂水平[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po)A、apoB]、视网膜病变发生率及并发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患者自觉症状改善率显著高于 D 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87;P〈0.05),与B,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885,0.3849;P=0.50)。A 组患者的水肿消退率显著高于B,D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300,4.3467;P〈0.05),与 C 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958,P〉0.05)。本研究结果亦显示,A组患者的 MAP及24 h尿蛋白定量显著较D组下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77,4.962;P〈0.05),但 A 组患者的产后出血量和 B组、C组、D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597,1.0769,1.5185;P〉0.05)。A 组患者的 PT、APTT、Fg、DD水平与B组、C 组、D 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T:t=5.2556,3.3639,4.8820;P〈0.05。APTT:t=2.3112,2.8467,3.6866;P〈0.05。Fg:t=5.6714,3.7992,20.8247;P〈0.05。DD:t=4.2668,9.7201,7.0460;P〈0.05)。此外,A 组患者 TG、TC、apo-B水平下降,而 HDL 及 apo-A 水平增加,与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814,2.8891,2.5326,1.7170,4.2828,t=2.2076;P〈0.05)。治疗后 A组、B组患者的视网膜病变发生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1720,2.8769;P〈0.05)。C组和D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1249,1.4603;P〉0.05)。治疗后 A组分别与B,C,D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416,1.9408,1.8047;P〉0.05)。同时, A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D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344,P〈0.05),但与 B组和 C 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0,2.1819;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丹参治疗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较单一用药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谷氨酰胺强化早期肠内营养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患者肠屏障功能及近期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临床实验,将56例MODS患者分为常规肠内营养治疗组(A组,n=28)和谷氨酰胺强化肠内营养治疗组(B组,n=28),两组患者接受等氮[0.2 g/(kg·d)]、等热量[30 kcal/(kg·d)]的治疗,氮与热量比为1:140.A组常规给予肠内营养(能全力,纽迪希亚制药),B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L-丙氨酰-L-谷胺酰胺0.4 g/(kg·d)(力肽,华瑞制药),另选取同期本院健康查体人员作为对照组(C组,n=15),分别采血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内毒素(LPS)浓度、D-乳酸水平,留尿测尿乳果糖/甘露醇(L/M)比值,观察患者留驻ICU时间及死亡率.结果 治疗前A、B两组患者血浆LPS、D-乳酸浓度、尿L/M比值较C组显著增高(P〈0.01);治疗后两组血浆LPS、D-乳酸浓度、尿L/M比值皆有降低,B组较A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B组患者留住ICU时间及死亡率低于A组.结论 谷氨酰胺强化早期肠内营养能较常规肠内营养更好地降低MODS患者肠道通透性,维护肠屏障功能,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血C-反应蛋白(CRP)在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不同时期的变化,探讨CRP的检测在预防和诊治2型糖尿病肾病中的应用意义。方法116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尿白蛋白排泄率和肌酐水平分为正常尿蛋白组30例,微量白蛋白尿组37例,大量尿蛋白组24例和终末期肾衰组25例,并设健康对照组40例。测量各组CRP,并应用统计学方法比较2型糖尿病各组与正常对照组CRP的差异。结果2型糖尿病各组血清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其水平随蛋白排泄率的升高而升高。相关分析显示,CRP与病程(r=0.606,P〈0.01)、UAER(r=0.671,P〈0.01)、甘油三酯(TG)(r=0.405,P〈0.05)、肌酐(Cr)(r=0.324,P〈0.05)呈显著正相关。结论CRP与糖尿病肾病有关,且与糖尿病肾病的程度相一致。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罗格列酮对高脂饮食诱导的实验性胰岛素抵抗大鼠胰腺组织NF-κB和MCP-1的表达水平的影响,从而探讨罗格列酮的抗炎机制。方法 将34只清洁级近交系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10只),单纯高脂喂养组(HF组,12只),高脂饮食+罗格列酮干预组(HFR组,12只)。17周后,应用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肾组织NF—κB p65的含量;免疫组化SP法检测MCP-1的表达。结果与A组相比,HF组及HFR组NF—κB在肾脏组织的含量均明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HF组相比,罗格列酮处理后,NF-κB的表达明显下调(P〈0.01)。MCP-1在各组的表达的变化与NF—κB的趋势相同。结论高脂饮食可诱导正常大鼠NF-κB以及其下游的分子MCP-1在胰腺中的高表达,罗格列酮可减少NF-κB和MCP-1的高表达,提示抗炎治疗对延缓糖尿病的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影响2型糖尿病(T2DM)视网膜病变(DR)进展的危险因素,以利于早期发现病变。方法 260例T2DM患者根据有无视网膜病变及病变程度分为无视网膜病变组(NDR,88例)、T2DM合并非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组(NPDR,92例)和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组(PDR,80例),检测DR可能相关临床因素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组间的年龄、性别、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体质指数(BMI)、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糖尿病病程、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血管生成素2(Ang-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DR组病程、ACR、Ang-2、VEGF明显高于NDR组和NPDR组,NPDR组高于ND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NDR组比较,NPDR组和PDR组载脂蛋白B100(ApoB 100)升高,收缩压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但二者在NPDR和PDR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DR和NPDR组间舒张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HbA1C、VEGF、ACR、收缩压与DR独立相关,OR值及95%CI分别为1.823(1.280~2.643)、1.376(1.121~1.843)、1.268(1.116~1.612)、1.205(1.101~1.375)、1.052(1.015~1.091)。结论糖尿病病程、ACR增加、长期血糖控制不佳、血压、血脂控制不良及促新生血管形成的生长因子包括VEGF和Ang2均是导致DR进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