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非浸润性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1999年1月—2005年12月中山医院手术切除的21例非浸润性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患者病历资料并对其进行随访,分析肿瘤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效果。结果21例非浸润性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中,男性17例,女性4例;12例为腺瘤,4例为交界性肿瘤,5例为原位癌;19例位于胰头,2例位于胰体尾;临床表现均以腹痛为主(11/21),黄疸少见(3/21),部分无症状(4/21); CA19-9水平多正常(17/20)或仅轻度升高(3/20),CT主要表现为囊性占位,其中5例可见病灶与主胰管相通。19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2例行胰体尾切除,无手术死亡;术后20例患者得到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4个月,至随访结束,除1例失访,1例死于心肌梗塞外,其他患者均存活且未见肿瘤复发。结论非浸润性导管内乳头状黏液肿瘤手术治疗效果极佳,在其尚未恶变前予以切除能改善患者生存;对术后复发的评估可能需要长期的跟踪随访。  相似文献   

2.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einotls neoplasm.IPMN)是一种少见的胰腺囊性肿瘤。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IPMN起源于胰腺主胰管或分支胰管内的导管上皮.向胰管内呈乳头状生长并分泌大量黏液.进而导致胰管扩张或囊性灶形成。IPMN具有潜在恶变可能.可由良性腺瘤逐步进展为交界性肿瘤、原位癌或浸润性腺癌.前二者预后相对较好,而一旦发展为浸润性腺癌.则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3.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in pancreas,IPMN)是由胰腺导管内能够分泌黏液的高柱状上皮细胞呈乳头状增生形成的肿瘤,伴有主胰管或其侧支胰管的囊性病变,与胰腺癌相比具有低度恶性、生长缓慢的特点.在临床工作当中,笔者遇到1例IPMN且合并肝内外胆管扩张的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提高对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Ts)的认识,以改善其诊治水平。方法对1993年5月至2003年12月收治的15例IPMTs病人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及病理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中男性12例,女性3例。年龄33~76岁,平均58岁。上腹痛为最常见症状。B超和CT检查,均提示有不同程度的胰管扩张和囊实性占位。11例行ERCP检查,发现十二指肠乳头肿大和黏液溢出者7例。14例行手术治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2例,胰体尾切除1例,全胰切除1例)。术后病理诊断胰头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腺癌3例、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腺瘤伴局部癌变6例、胰头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腺瘤伴不典型增生3例、胰头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腺瘤2例,术后除1例因肝广泛转移而死亡外,其余病人均健在,存活期最长1例已13年。结论胰腺有囊实性占位伴胰管全程扩张的病人应考虑IPMTs,ERCP发现十二指肠乳头增大有黏液溢出者可确诊该疾病。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术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56例胰腺IPMN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类型IPMN的个体化治疗效果及预后.男性38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61±7)岁.其中主胰管型26例,分支胰管型18例,混合型12例.对累及主胰管或有临床症状的48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包括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9例,胰体尾切除术17例,全胰切除术2例.8例病灶最大径<3 cm且无任何临床表现的分支胰管型患者未行手术治疗,予定期观察.结果 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为27.1%(13/48),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术后病理证实非浸润性肿瘤31例;浸润性癌17例,其中淋巴结阳性7例.主胰管型、混合型和分支胰管型病例中浸润癌分别占46.2%(12/26)、3/12和2/18,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385,P =0.041).非浸润性肿瘤与浸润性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和24.6%;淋巴结阳性患者术后生存期低于淋巴结阴性的浸润性癌患者(P =0.017).8例未行手术治疗患者随访期间病灶无明显变化.结论 IPMN恶性程度较低,进展缓慢,预后较好.累及主胰管的IPMN患者浸润性癌的比例较高,应积极手术治疗.最大径<3 cm的无症状分支胰管型患者可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初步探讨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治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十年来收治的21例胰腺囊性肿瘤的病例资料.结果 21例胰腺囊性肿瘤患者中胰腺浆液性囊腺瘤11例,黏液性囊腺瘤6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2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2例;其中仅7例患者伴有相应的症状和体征,其他均为健康体检时所发现.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其中8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例行胰体尾切除术、1例行腹腔镜下胰尾切除术、2例行胰腺肿瘤摘除术、4例行胰腺节段切除术;1例囊腺癌患者仅可行姑息手术,其余20例患者随访11~96个月,均未出现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 任何影像学检查都不能准确判断胰腺囊性肿瘤的具体病理类型;及时手术探查是防止肿瘤癌变的重要手段,除了已经获得明确诊断、肿瘤较小且无明显症状的浆液性囊腺瘤之外,都应该积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诊治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1982年由日本Ohhashi等首先报道,以后陆续有少量病例报道,近十年以来报道的病例数明显增加,目前国外文献中上百例报道也有数篇,但国内仅见1篇8例报道。对该肿瘤曾有过多种不同命名,如产黏液癌、高分泌黏液癌、导管内乳头状肿瘤、导管高分泌黏液肿瘤、导管内癌、导管产黏液肿瘤、导管扩展型黏液性囊腺瘤和囊腺癌、黏液性导管扩展症、胰管扩展型产黏液肿瘤等。1996年WHO颁布IPMN的诊断标准,以期将其与胰腺黏液性囊腺瘤或胰腺黏液性囊腺癌区分开来。在临床与病理方面,IPMN与后者也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是一类少见的胰腺囊性肿瘤,以胰腺导管上皮细胞乳头状异常增生合并大量黏液产生为特点。IPMN根据累及胰管不同,可以分为主胰管型、分支胰管型及混合型,病理学上表现为腺瘤至浸润癌多种类型。根据细胞形态及表达黏蛋白不同,可以分为胃型、肠型、胰胆管型及嗜酸细胞型。笔者结合既往文献及团队实践经验,分析组织病理学分型在胰腺IPMN中的临床意义,旨在提高外科医师对胰腺IPMN不同组织病理学类型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的诊治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 总结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IPMT)的诊治经验,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自1993年5月至2000年8月共收治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患者8例,男性6例,女性2例,年龄33-72岁,平均54岁,患者均行B超和CT检查,均提示有不同程度的胰管扩张,5例发现胰头囊实性占位,5例行ERCP检查,发现十二指肠乳头增大和粘液溢出者3例,血清CA19-9值6.5-108U/ml(平均66.88U/ml),CEA值有1例为32.2ng/L,其余均为小于15ng/L。结果 8例患者中只有3例在入院时诊断为IPMT,除1命名中层得拒绝手术外,7例均进行了手术治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胰头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腺癌2例、胰头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腺瘤伴局部癌变2例、胰头导管内乳头状液性腺瘤伴不典型增生1例、胰头导内乳头状粘液性腺瘤2例,术后患者均健在,最长1例已6年,结论 胰腺有囊性占位伴胰管全程扩张的患者应考虑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ERCP发现十二指肠乳头有粘液溢出者可确诊该疾病,术前要鉴别良恶性较困难,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术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Hou BH  Ou JR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8):1409-1411
目的 探讨胰腺囊性肿瘤的合理手术方式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方法 对1997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32例胰腺囊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男性6例,女性26例,年龄24~76岁.胰腺浆液性囊腺瘤16例;胰腺黏液性囊腺瘤9例,其中1例为黏液性囊腺癌;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4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3例.肿瘤位于胰头颈部12例,位于胰体尾部20例.结果 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无围手术期死亡;10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行保留十二指肠胰头切除术、13例行胰体尾切除术(其中2例行腹腔镜下胰体尾切除术)、3例行胰腺肿瘤摘除术、4例行胰腺中段切除术;1例囊腺癌患者仅行姑息手术.术后发生胃瘫3例、胰瘘5例,均经保守治疗痊愈.全组29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个月~10年,3例患者于术后4~34个月分别死于癌转移或其他疾病,其余26例患者均存活,且未发现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 胰腺囊性肿瘤术前应首选无创的CT检查,及时手术探查是防止肿瘤癌变的重要手段;具体的手术方式选择应按个体化原则,并应遵循损伤控制性手术原则;保留器官的手术方式更要重视术后胃瘫、胰瘘等并发症的处理.  相似文献   

11.
Fujino  Y  Suzuiki  Y  Yoshikawa  T  黄辉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7,13(7):498-498
该研究的目的是根据临床病理学特征评估胰腺胰管内乳头状黏液腺瘤(IPMN)的外科治疗结果。作者运用临床病理学对75例有IPMN的病人进行检查并评估适当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包括全胰切除、胰腺部分切除(胰十二指肠切除、远端胰腺切除和中段胰腺切除)。IPMN分成两种类型:主胰管型33例,分支胰管型24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分析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T)的诊治经验及预后,以期提高对该病的治疗水平。方法:1993年5月至2006年8月,共29例IPMT病人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男17例,女12例。现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病理学分类以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术后病理证实,本组共有11例是类腺瘤,2例交界性肿瘤,16例腺癌。其中,主胰管型11例,分支胰管型16例,混合型2例。2例病人由于病变累及全胰而施行全胰切除术,其余病人分别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6例)、胰体尾切除术(7例)及局部切除术(4例)。在腺癌病例中,有37.5%(6/16)发生淋巴结转移。结论:IPMT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对主胰管直径≥10mm、肿瘤直径〉40mm以及主胰管型病例,应高度怀疑恶性病变的可能性。如术前考虑IPMT有恶性可能,则应施行合并淋巴结清扫的根治性切除术。  相似文献   

13.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分主胰管型、混合型和分支胰管型。主胰管型、混合型和有症状的分支胰管型IPMN建议行手术切除,对恶性IPMN,需行规则性胰腺切除。对良性和交界性IPMN,可行功能保留性胰腺手术。对暂时不行手术切除的IPMN病人,应定期随访。IPMN的治疗决策需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包括病人的预期寿命、身体状况、治疗意愿、依从性、随访的条件等加以综合评估,最后形成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至2014年12月10年间收治58例IPMNs病人的临床资料、病理分型、治疗方式。男性36例,女性22例,男女比例为1.6:1,年龄39~82岁,中位年龄67岁。58例IPMNs病人均行手术治疗。其中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1例(53.45%),胰头部局部切除术9例(15.52%),胰体尾切除术7例(12.07%),胰体部局部切除术4例(6.90%),胰尾切除术4例(6.90%),胰尾联合脾切除1例(1.72%),全胰腺切除2例(3.44%)。结果58例IPMNs病人中主胰管型26例;分支胰管型9例;混合型23例;术后病理:腺瘤26例,交界瘤13例,非浸润癌10例,浸润性癌9例;全组的中位生存期为42.6个月;1、2和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4.5%、79.3%和65.5%。其中病理类型为浸润性癌的病人1、2、5年生存率分别为62.5%、47.5%、12.5%。结论IPMN是一种比较罕见的肿瘤,手术治疗是目前比较好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5.
全胰切除术21例疗效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全胰切除术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对2003年4月至2006年6月21例接受全胰切除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行全胰切除术的患者中1例联合横结肠切除,1例联合全胃切除,9例行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部分切除端端吻合术,9例行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部分切除人造血管间置术,其中联合腹腔干切除8例,联合腹腔干、肝固有动脉切除4例,联合腹腔干、肝总动脉切除和肠系膜上动脉部分切除端端重建1例。12例(57.1%)发生术后并发症;5例(23.8%)术后30d内死亡。术后每日胰岛素用量18~28U,均能较好地控制血糖。生活质量较术前有明显提高。16例获得随访,中位生存期为9.2个月(1.2~13.0个月),其中胰腺导管癌中位生存期为7个月(1.2~9.0个月),侵袭性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中位生存期为11.3个月(10.0~13.0个月)。结论全胰切除术不提高生存期,而并发症和手术死亡率增加,但可改善生活质量,可作为胰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手术选择,对胰腺导管腺癌则必须考虑手术的必要性。全胰切除术后糖尿病是可控的。  相似文献   

16.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是近几年才被逐渐认识的一类胰腺囊性肿瘤,约占临床诊断胰腺肿瘤的7.5%和手术切除胰腺肿瘤的16.3%,具有产生大量黏液蛋白、胰腺导管囊性扩张和伴有导管内乳头生成的特点。本文总结我院近年来诊治的24例IPMN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摘 要] 目的 探讨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IPMN)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IPMN患者,所有患者均于术前行动态增强三期螺旋CT和MRCP检查,并行外科手术治疗取得病理结果。结果 主胰管型IPMN 25例,表现为主胰管扩张伴管壁结节样突起;分支胰管型IPMN 12例,表现为单发囊性病变或葡萄串样多发囊性病变伴腔内分隔或结节样突起;混合型IPMN 13例,表现为主胰管扩张和囊性病变合并存在。结论 所有类型的IPMN都具有与胰管相通,并引起肿瘤上下游胰管扩张的特点。多层螺旋CT和MRCP对发现和诊断胰腺IPMN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方法 收集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手术切除的76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病史资料,并进行随访,分析其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结果 76例患者中,男性49例,女性27例;肿瘤位于胰头者63例,胰体尾10例,全胰3例;32例为非浸润性肿瘤(腺瘤16例,交界性肿瘤6例,原位癌10例),44例为浸润癌,两者在发病年龄及黄疸、消瘦、无症状患者、CA199升高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十二指肠切除59例,联合门静脉切除重建4例,胰体尾切除6例,局部切除2例,节段性胰腺切除2例,全胰切除3例;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28.9%,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非浸润性及浸润性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及35%;非浸润性肿瘤患者7例切缘阳性,其中1例术后67个月复发转移;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及淋巴结状况是影响浸润性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非浸润性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手术疗效极佳,而浸润癌患者的预后较差;及早手术是防止病变进展及改善预后的关键;术后必须进行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9.
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T)的诊治经验,提高对该病治疗水平。方法自1985年5月至2004年3月共收治IPMT病人13例,男8例,女5例。所有病人均有不同程度的胰管扩张,8例进行了ERCP检查,发现胰管扩张,胰液溢出5例。结果除1人外,其他病人均接受了手术治疗,手术效果良好。术后病理诊断为胰头导管乳头状黏液性腺癌3例;胰头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腺瘤伴局部癌变2例;胰头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腺瘤伴不典型增生2例;胰头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腺瘤5例。结论IPMT与胰腺导管癌不同,ERCP有助于诊断本病,积极的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方法 收集1999年1月至2008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手术切除的76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的病史资料,并进行随访,分析其临床特征及手术疗效.结果 76例患者中,男性49例,女性27例;肿瘤位于胰头者63例,胰体尾10例,全胰3例;32例为非浸润性肿瘤(腺瘤16例,交界性肿瘤6例,原位癌10例),44例为浸润癌,两者在发病年龄及黄疸、消瘦、无症状患者、CA199升高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十二指肠切除59例,联合门静脉切除重建4例,胰体尾切除6例,局部切除2例,节段性胰腺切除2例,全胰切除3例;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28.9%,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非浸润性及浸润性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及35%;非浸润性肿瘤患者7例切缘阳性,其中1例术后67个月复发转移;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及淋巴结状况是影响浸润性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非浸润性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手术疗效极佳,而浸润癌患者的预后较差;及早手术是防止病变进展及改善预后的关键;术后必须进行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