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早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早期结直肠癌患者91例,其中42例患者接受EMR治疗(EMR组),49例患者接受ESD治疗(ESD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不同直径病灶完全切除率和整块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复发率和残留率.结果 EMR组的总体手术时间、病灶直径≥2.0 cm患者和<2.0 cm患者的手术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ESD组(P<0.05);ESD组直径≥2.0 cm病灶的完全切除率和整块切除率均明显高于EMR组(P<0.05);EMR组的术后复发率和残留率均明显高于ESD组(P<0.05).结论 对于早期结直肠癌病灶直径≥2.0 cm的患者,ESD治疗效果更好,但其对手术操作要求较高,且存在并发症发生率较高的风险,临床需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不同术式.  相似文献   

2.
姬朝霞 《甘肃医药》2022,(9):811-813
目的:分析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食管癌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早期食管癌患者1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接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治疗,观察组接受ESD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更长(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整块切除率及侧切缘阴性率、垂直切缘阴性率、治愈切除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早期食管癌患者采用ESD治疗,术后恢复及并发症情况与EMR相当,但前者切除效果更好,且复发率更低,应用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内镜下黏膜剥离(ESD)与黏膜切除(EMR)治疗早期消化道神经内分泌肿瘤(NE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6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江北院区消化内科收治早期NET接受内镜手术治疗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治疗方案不同分为EMR组和ESD组,各49例。患者分别接受EMR或ESD治疗后,组织病理学评价肿瘤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2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584、4.749、17.204,P均=0.000);EMR组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切除病灶平均直径均优于ESD组(χ~2/P=6.282/0.012,4.141/0.042、t/P=4.132/0.000);ESD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EMR组高(χ~2=6.682,P=0.010);术后随访12个月EMR组4例患者复发再次行ESD治疗。结论 ESD有助于提高肿物彻底清除效果,临床治疗效果优于EMR,但手术安全性较差,手术时间长、并发症多,需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4.
丁彬彬  周红兵  陈世华  黄智聪 《安徽医学》2023,44(12):1483-1487
目的 比较内镜下黏膜套扎切除术(EMR-L)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NET)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株洲医院消化内科住院并行内镜下切除治疗的直径<10 mm的60例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EMR-L组(n=30例)和ESD组(n=30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肿瘤完整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肿物大小及肿瘤完整切除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EMR-L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于ES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EMR-L组术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3.33%,ESD组2例术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6.66%,两组患者均无穿孔,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EMR-L组及ESD组6月后随访均未有复发病例。结论 EMR-L组较ESD组,能缩短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更少,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对比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在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NENs)治疗上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内镜中心2013年4月~2017年4月共41例ESD患者和28例EMR患者进入本研究,对2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及随访。结果:2组患者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EMR治疗组在手术操作时间、手术费用上显著少于ESD治疗组(均P<0.01)。在术中失血量、住院天数上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ESD治疗组和EMR治疗组完整切除率均为100%。EMR组1例发生术中穿孔(发生率3.4%,病变位于胃体,直径1.8cm),ESD组无术中穿孔事件发生。2组均未发生气胸、大出血、化脓性感染等严重并发症。随访至今,均无复发病例。结论:针对本研究,EMR具有手术花费少、操作时间短等优点;而在肿瘤病变直径较大时ESD可能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消化道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60例消化道肿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接受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的30例患者纳入EMR组,同期接受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且一般资料与EMR组均衡的30例患者纳入ESD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肿瘤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情况以及术后1个月病灶残留情况。结果 EMR组肿瘤整块切除率以及完全切除率均明显低于ESD组,手术时间短于ESD组,术中出血量大于ESD组,住院时间长于ESD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ESD组(均P0.05)。术后1个月EMR组的病灶残留率高于ESD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MR和ESD在治疗消化道肿瘤中均有良好效果,其中在手术时间及并发症控制上,EMR优于ESD,但在术中出血量、肿瘤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住院时间上,ESD明显优于EMR。临床上在选择手术方式时,需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30):39-43
目的 回顾性分析透明帽辅助下内镜黏膜切除术(EMR-C)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直径<7 mm 与≥7 mm 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4 年1 月至2018 年12 月福建省立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内镜下透明帽辅助下黏膜切除术(EMR-C)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病理结果证实为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110 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直径大小分为直径<7 mm 组(n=65)及直径7~15 mm 组(n=45),比较两组间行EMR-C 和ESD 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整块切除、组织学完全切除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直径<7 mm 组及肿瘤直径≥7 mm 组中,EMR-C 及ESD 两组性别、年龄、类癌直径、距肛门齿状线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径<7 mm 组共65 例,其中行EMR-C 31 例,整块切除29 例(93.5%),组织学完全切除29 例(93.5%),术后出血1 例(3.2%)。行ESD 34 例,整块切除31 例(91.2%),组织学完全切除31 例(91.2%),术后2 例出血(5.8%)。直径<7 mm 组中,EMR-C 及ESD 两组的整块切除、组织学完全切除及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7~15 mm 组共45 例,20 例行EMR-C,整块切除11 例(55.0%),组织学完全切除13 例(65.0%),术后出血1 例(5.0%)。25 例行ESD 中,整块切除24 例(96.0%),组织学完全切除24 例(96.0%),术后出血1 例(4.0%)。直径7~15 mm 组中,EMR-C 组与ESD 组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成功随访92 例(83.6%),均无复发、转移及死亡。结论 肿瘤直径<7 mm 的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EMR-C 与ESD 均能有效且安全切除,而≥7 mm 者,ESD 完全切除率明显高于EMR-C,建议应用ESD。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早期胃食管交界处癌与胃癌的临床、病理差异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疗效分析,从而评价ESD治疗早期胃食管交界处癌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9年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ESD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为早癌的338例患者,根据病灶位置,将157例早期胃食管交界处癌为研究组与181例胃癌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多因素分析年龄≥62.5岁、男性、平坦型腺癌、分化型腺癌及黏膜下层浸润为早期胃食管交界处癌的独立危险因素(OR=2.182、2.299、2.497、2.425、2.939,P < 0.05)。早期胃食管交界处癌手术时间[(104.14 ± 58.49)min vs. (73.39 ± 45.06)min,P<0.001]长于胃癌组,治愈性切除率低于胃癌组(70.7% vs. 80.7%,P=0.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Kaplan?Meier分析,两组总生存率(log?rank P=0.889)及治愈性切除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P=0.712);单因素分析病灶直径≥2 cm(91.3% vs. 67.6%,P=0.002)、未分化腺癌(21.7% vs. 0.9%,P < 0.001)、黏膜下层浸润(60.9% vs. 13.5%,P < 0.001)、淋巴脉管浸润(4.3% vs. 0,P=0.027)、有溃疡(23.9% vs. 5.4%,P < 0.001)是早期胃食管交界处癌非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结论:ESD是治疗早期胃食管交界处癌的安全有效方法,但病灶直径≥2 cm、病理类型分化差、黏膜下层浸润、淋巴脉管浸润、有溃疡的早期胃食管交界处癌ESD治疗治愈性切除率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与黏膜切除术(EMR)治疗胃早期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内镜及病理确诊为早期胃癌及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的患者进行EMR(39例)和ESD(45例)治疗,分别对其整块切除、完全和不完全切除、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出血、穿孔、复发率等进行统计,利用卡方检验对两者的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在未伴发溃疡的情况下,不论病灶大小,ESD组整块切除率和完全切除率均明显高于EMR组(P<0.01),在伴发溃疡的情况下,不论病灶大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不论病灶大小及是否伴发溃疡,ESD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均远长于EMR组(P<0.05),且ESD组的术中出血率明显高于EMR组(P<0.05),但术后出血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只有在伴发溃疡的情况下,ESD发生穿孔的风险性才高于EMR组(P<0.05);(3)ESD组术后患者均无局部复发,而EMR组术后患者分次切除病变局部复发率明显高于整块切除(P<0.05)。结论 ESD在治疗胃早期病变中整块切除和组织完全切除率明显高于EMR,且术后几乎无复发。但ESD操作时间较长,术中存在较高的穿孔、出血风险性。  相似文献   

10.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7,(4):349-351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46例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23例接受ESD治疗的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为治疗组,另23例接受内镜黏膜切除术(EMR)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病灶大小、平均手术时间、病灶切除情况、术后并发症。结果:治疗组病灶平均直径、平均手术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完整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安全有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璩辉  丁云  夏超 《河北医学》2022,(6):918-924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不同浸润深度早期胃癌(GC)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141例早期GC患者,根据浸润深度将患者分为黏膜层(M)组112例和黏膜下层(SM)组29例。两组均进行ESD手术。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胃肠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完整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随访12个月期间肿瘤复发情况,比较未复发和复发患者年龄、性别和肿瘤浸润深度等一般资料;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早期GC患者ESD术后复发的因素。结果:M组ESD手术中出血量、切除病灶直径、手术时间均明显低于SM组,肿瘤治愈性切除率则明显高于SM组(P<0.05); M组和SM组ESD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 141例患者ESD术后复发共22例,M组ESD术后3个月至12个月的复发率均显著低于SM组(P<0.05);早期GC患者ESD术后复发与患者年龄、合并糖尿病、肿瘤浸润深度、肿瘤直径、肿瘤分化程度、手术时间和切除病灶直径有关(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  相似文献   

12.
周海华  袁帅  石胜利  沈洁  徐建平 《海南医学》2016,(10):1662-1663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巨大息肉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6月至2015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消化道巨大息肉患者6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组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组,每组30例。比较两组的整块切除率、复发率、出血率和穿孔率。结果 ESD组整块切除率为90.0%(27/30),复发率为0(0/30),出血率为76.7%(23/30),穿孔率为3.3%(1/30);EMR组整块切除率为13.3%(4/30),复发率为36.7%(11/30),出血率为33.3%(10/30),穿孔率为6.7%(2/30);经统计学分析显示,ESD组的整块切除率和出血率高于EMR组,复发率低于EM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穿孔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D在治疗消化道巨大息肉方面有效性及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与环周预切开的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with circumferential incision,EMR?CI)在结直肠早期病变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纳入我院2013年7月—2017年8月收治的结直肠早期病变患者91例,根据息肉部位及治疗方式分为结肠息肉ESD组、结肠息肉EMR?CI组、直肠息肉ESD组、直肠息肉EMR?CI组,共4组。比较不同治疗组的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复发率,评估临床疗效及手术安全性。结果:结肠息肉ESD组与EMR?CI组比较,操作时间明显延长[(77.93 ± 56.78)min vs.(57.79 ± 34.04)min,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在直肠中,操作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1.07 ± 44.08)min vs.(47.86 ± 23.07)min,P > 0.05]。结肠和直肠两类息肉在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息肉复发率上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在结肠1~3 cm的息肉可以优先选择行EMR?CI手术。但是ESD可能仍是>3.0 cm大小的结直肠息肉的首选方法,而当进行ESD操作困难时,EMR?CI可作为二线治疗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临床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5年10月诊治的104例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患者,按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内镜黏膜下切除术( EMR),观察组患者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ESD),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对照组少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病灶直径比较对照组小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病灶整块切除率、纵向切缘阴性率、横向切缘阴性率、治愈性切除率比较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临床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病灶切除更彻底,安全性较高,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热活检钳联合圈套器辅助牵引在胃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ESD治疗的120例胃肿瘤病人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病人术中均使用了热活检钳联合圈套器圈套辅助牵引技术,对照组病人术中未使用任何辅助牵引技术;比较2组肿瘤一次性完整切除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及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术后随访情况,评价其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肿瘤一次性完整切除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2组病人ESD术后病理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活检钳联合圈套器体外牵引技术具有操作方便、组织损伤少、牵引效果好等优点,能够有效保证ESD手术视野的清晰性,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穿孔、病变残留、瘤体误入胸腹腔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早期贲门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科2011年1月—2015年4月45例早期贲门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2015年5月—2016年4月对27例早期贲门癌及癌前病变患者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通过操作时间、完整切除率、术后并发症等对比,分析两种术式的优缺点.结果 72例病灶均一次性完整切除,EMR手术时间11 min~27 min,ESD组手术时间28 min~87 min.术后复查EMR组有1例发现高级别上皮内瘤变,予以ESD治疗.ESD组随访期间未发现复发病例.2组均未发生穿孔,2组出血发生率相近.结论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操作时间上有明显优势,但是存在病灶残留、术后复发的缺点,黏膜内镜下剥离术虽然手术时间长,但是病灶切除完整彻底,更适合于早期贲门癌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黏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电子胃镜检查及病理确诊的60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经超声内镜确定其侵犯深度未超过黏膜下层,卢戈氏液碘染色明确病变边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剥离病变。观察ESD成功率、剥离病变大小、手术时间、并发症及复发率等。结果:60例64处食管黏膜病变接受了ESD治疗。其中2例病变术中黏膜下注射后病变抬举差,术中黏连不易剥离且易出血转外科手术。另1例术后病理证实癌变且基底有癌变组织残留,行外科根治手术。ESD成功率95.0%(57/60)。病变直径为1.9~6.5 cm,平均3.6 cm。ESD手术时间为35~118 min,平均59 min。2例患者术后胃管引流有暗红色血性液体,内镜下见术后创面活动性出血,电凝成功止血,ESD术后出血发生率3.4%(2/58)。3例在ESD术中发现有小穿孔,应用软组织夹成功缝合穿孔,术后保守治疗成功,未转外科手术;ESD穿孔发生率为5.2%(3/58)。术后57例患者均随访,创面基本愈合,染色内镜及病理证实无病变残留和复发。5例环周剥离病变患者,术中术后给予激素治疗,其中4例术后创面无明显狭窄,1例术后3个月发生食管狭窄,给予3次(间隔2周)球囊扩张后狭窄缓解。结论:ESD治疗食管粘膜病变疗效可靠。出血和穿孔是其主要的短期并发症,食管狭窄是其主要远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王华欣  张桂琴  胡秀玲 《当代医学》2021,27(20):102-104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黏膜剥离术(ESD)治疗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接收的97例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EMR组(n=49)与ESD组(n=48).EMR组实施EMR治疗,ESD组实施ESD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残留率及复发率.结果 术后,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SD组患者病灶直径≥2 cm的整块切除率及完全切除率均高于EMR组,治疗后ESD组残留率及复发率均低于EM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D和EMR治疗结直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癌患者均有效,但ESD整块切除率及完全切除率均高于EMR,且复发率较低,临床治疗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与传统外科手术治疗表浅食管癌的疗效并比较其有效性及安全性,为表浅食管癌的治疗提供借鉴和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月1月—2018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表浅食管癌患者共920例,其中ESD组和外科手术组各460例,收集、分析其临床资料并密切随访。结果:ESD组平均手术时间[(74.05±1.84)min]、住院天数[(8.13±0.20)d]和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9.6%)均明显低于外科手术组[(240.90±6.88)min、(18.96±0.42)d、2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有较高的完全及治愈性切除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中满足ESD手术绝对或相对适应证的患者较外科手术组具有更低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P<0.05),其中符合绝对适应证的ESD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淋巴结转移及非治愈性切除是诱发表浅食管癌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ESD治疗表浅食管癌的临床效果与传统外科手术相当,术后并发症更少,生存率更高,可以作为满足ESD适应证的表浅食管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以内镜黏膜切除术(EMR)为基础的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和黏膜下肿瘤的一种微创新技术。ESD在我国的发展不到5年[1],ESD并发症发生率高,尤其是出血[2];因此临床护理和观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