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建立国人肾移植患者在移植初期3个月的群体药动学模型。方法研究对象为52例采用环孢素、吗替麦考酚酯(MMF)和糖皮质激素三联免疫抑制治疗方案的肾移植患者。收集其服药后不同时相的血样560份以及相应的生理、病理和实验室检查数据。运用非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建立麦考酚酸的群体药动学模型,考察身高、体重、年龄、性别、剂量、血清肌酐、移植术后天数、合并用药、UGT1A9启动子11个单核苷酸基因多态性等对药动学参数的影响。模型验证采用200次bootstrap。结果以一级吸收和消除的二房室模型拟合麦考酚酸的药动学过程为佳,一级速率条件算法计算。体重和移植术后时间是麦考酚酸清除率的影响因素。麦考酚酸清除率的群体药动学公式为:CL/F(L·h-1)=0.554.TBW(kg).(1-e-1.14·POD)。MPA平均清除率为31 L·h-1,与白种人的文献报道值相吻合。Bootstrap法的验证结果与模型计算值也相符。结论建立的麦考酚酸群体药动学模型有一定代表性,为采用Bayesian法进行个体化给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霉酚酸酯在肾移植患者的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肾移植患者口服麦考酚酸酯(MMF)达稳态后其活性代谢产物霉酚酸(MPA)的药动学。方法肾移植患者22 例(男14例,女8例),术后按每次1 g,每12 h 1次的给药方案用药7 d后采血检测,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MPA血药浓度,血药浓度数据用3P87药动学软件,按非房室模型拟合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MPA稳态后的药动学参数tmax为(1.27±1.06)h,ρmax为(20.83±11.71)mg·L-1,AUC0→12为(49.81±13.57)mg·h·L-1,MRT为(3.37±0.73)h,CL为(17.79±9.02)L·h-1。结论霉酚酸个体间药动学差异大,药动学参数与国内外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HPLC测定吗替麦考酚酯的含量及有关物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建立测定吗替麦考酚酯含量及有关物质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XDB-C8色谱柱(4.6mm×1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三氟醋酸溶液(三乙胺调节pH至3.9)(35∶65),流速:1.0mL·min-1。检测波长:250nm。结果各中间体及各降解产物均可与吗替麦考酚酯主峰良好分离。HPLC测定的线性范围为4.9~157.2mg·L-1,r=0.9999;方法的日内与日间精密度RSD分别为0.65%和1.02%。结论采用HPLC测定吗替麦考酚酯的含量及有关物质,方法简便,结果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一种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中吗替麦考酚酸的新方法,以进行吗替麦考酚酯的血药浓度监测。方法采用Phenomenex C18(4.6mm×150mm,5μm)色谱柱;甲醇-10mmol·L-1醋酸铵水溶液(95%水-5%甲醇)为流动相,比例为60:40;流速:1mL·min-1;柱温:25℃;紫外检测波长:250nm。结果当吗替麦考酚酸浓度在0.5~60mg·L-1时,其峰面积与浓度的线性关系良好(r=0.9995);高、中、低3个浓度的绝对回收率分别为93.80%,95.82%和98.14%,相对回收率分别为88.20%,99.50%和101.36%,日内及日间精密度的RSD均小于5%。目前采用此方法已测定20例重症肌无力患者谷浓度血样52份,大多数在1~3.5mg·L-1。临床观察的结果显示,吗替麦考酚酯可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85%患者的合并用药减少,一些患者有轻度的不良反应,但是所有患者未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本方法测定结果准确、方法简便,可用于患者的血药浓度监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本试验旨在考察我院肾移植患者术后早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PPIs)和后期停用PPIs后对霉酚酸酯(MMF)谷浓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9年~2010年在我院接受同种异体活体肾移植术的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采用他克莫司(FK506)+霉酚酸酯(MMF)+泼尼松(Pred)的三联用药方案。利用HPLC法检测血浆霉酚酸(MPA)浓度,结合临床检验结果分析PPIs对MMF的影响。结果 术后早期服用PPIs的患者MPA谷浓度为(2.58±2.63)μg·mL-1,停用PPIs后MPA浓度为(1.98±1.57)μg·mL-1,二者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移植早期应用PPIs不会降低MPA谷浓度,MMF固定剂量给药可使MPA浓度维持在目标浓度范围内。  相似文献   

6.
吗替麦考酚酯胶囊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建立HPLC-MS/MS测定人血清中霉酚酸(MPA)的浓度,研究MPA的人体药动学过程及吗替麦考酚酯(MMF)胶囊的生物等效性。方法18名健康志愿者按2×2交叉试验方案设计,分别单剂量poMMF胶囊的参比制剂或受试制剂1 000 mg,HPLC-MS/MS测定MPA的血药浓度。以非房室模型计算药动学参数,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双单侧t检验判断2种制剂的生物等效性。结果参比制剂及受试制剂中MPA的主要药动学数据tmax分别为(0.76±0.25)和(0.73±0.27)h,ρmax分别为(33.10±9.60)和(33.58±11.93)mg·L-1,AUC0→t分别为(86.46±16.16)和(83.19±17.18)mg·h·L-1,AUC0-inf分别为(89.55±16.84)和(86.52±18.28)mg·h·L-1,t1/2分别为(16.52±4.10)和(16.89±4.95)h,ke分别为(0.044 2±0.009 8)和(0.044 12±0.011 5)h-1,MRT0→t分别为(13.15±2.46)和(12.52±2.47)h,VRT0→t分别为(253.13±57.35)和(245.97±69.57)。受试制剂相对于参比制剂的生物利用度F为(96.32±9.88)%,统计学分析表明,2种制剂生物等效。结论该方法准确、灵敏,无杂质干扰。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血清中麦考酚酸(霉酚酸)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并监测肝移植病人霉酚酸血药浓度。方法 应用OASIS固相萃取小柱提取血清中霉酚酸,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色谱柱为Symmetry C18(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乙腈-2.5mmol·L-1 KH2PO4 缓冲液(50∶50),pH为4.5,流速为1.0mL·min-1,柱温25℃,检测波长210nm。结果 霉酚酸在0.1~10.0μg·mL-1内定量线性良好(r=0.9999),精密度和回收率均良好,成功用于肝移植病人霉酚酸血药浓度测定。结论 本方法适用于肝移植病人霉酚酸血药浓度的测定,但临床测定结果较文献报道的肾移植病人口服麦考酚酸酯后MPA血药浓度数据低,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赵莉  吴悦  刘晓  李朋梅  张镭  张相林 《中国药学杂志》2010,45(17):1343-1347
 目的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eal-time PCR)技术测定IFN-γ mRNA的表达水平,并研究其在肾移植患者术后免疫抑制治疗疗效评价中的应用。方法 取肾移植后患者外周血分离淋巴细胞,提取总RNA,使用定量PCR测定干扰素(interferon, IFN)-γ mRNA表达水平。结合治疗药物监测结果和临床检验结果分析。结果 IFN-γ对免疫抑制方案、肾功能、移植后时间和年龄不同的肾移植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不同药效有较好的区分。结论 IFN-γ可作为肾移植免疫抑制剂的药效学指标,为个体化给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四川清风藤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四川清风藤(Sabia schumanniana Diels.)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结果从四川清风藤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出7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为3,11-二氧-△12-齐墩果烯(Ⅰ),11-氧-3β羟基-△12-齐墩果烯(Ⅱ),3β羟基-△9(11),12-齐墩果二烯(Ⅲ),3-氧,△9(11),12-齐墩果二烯(Ⅳ),3β,11α-二羟基△12-齐墩果烯(Ⅴ),5-氧-阿朴菲生物碱(Ⅵ),β-谷甾醇(Ⅶ)。结论化合物Ⅱ和Ⅲ为首次从四川清风藤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采用UPLC-MS/MS和HPLC-UV测定肾移植患者麦考酚酸(MPA)血药浓度,考察方法间的相关性, 建立普遍适用的测定结果换算关系。方法 分别采用UPLC-MS/MS测定肾移植患者全血及血浆的麦考酚酸浓度,HPLC-UV测定肾移植患者血浆的麦考酚酸浓度,测定结果采用LEVENE和LSD法进行方差分析, 用Spearman法进行相关性比较。结果 经过统计分析得到3种方法互换方程式,分别为:Y质谱血浆=1.612 X质谱全血+0.686;Y液相血浆=1.414X质谱全血测定-0.206;Y液相血浆=0.848 X质谱血浆-0.692。结论 UPLC-MS/MS测定肾移植患者全血及血浆麦考酚酸浓度与HPLC-UV测定肾移植患者血浆的麦考酚酸浓度,3种方法浓度结果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通过方程式可进行结果互算。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比较环孢素A,庆大霉素和硒制剂对细胞免疫功能的不同影响,本实验观察了大鼠短期服用环孢素A,庆大霉素和硒制剂后外周血多种淋巴细胞分子和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并对3组药物进行了对比。方法将24只大鼠分为4组,分别ig给药。于第3天取血并分离淋巴细胞。用荧光单克隆抗体(mAb)标记淋巴细胞分子并提取淋巴细胞总RNA。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分子MHC-Ⅱ,CD4,CD8,ICAM-Ⅰ和IL2-R的表达水平,基因差异显示分析法检测多基因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心肌组织中CD4+,CD8+淋巴细胞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环孢素A,庆大霉素和硒制剂都抑制淋巴细胞分子ICAM-I,CD4和CD8的表达,同时3组心肌组织中CD4+和CD8+淋巴细胞数降低,心肌组织中CD4+淋巴细胞数与CD4分子表达水平明显正相关(P<0.000 1)。3组的细胞分子表达和心肌淋巴细胞数的降低程度依次为环孢素A>庆大霉素>硒制剂。不同的是,环孢素A还负调MHC-Ⅱ和IL2-R的表达水平,而庆大霉素却正调MHC-II和IL2-R的表达,硒制剂负调MHC-Ⅱ,正调IL2-R的表达。3组都表现出对凋亡基因gig18和一个450 bp左右的待测基因的正调表达。结论①短期服用环孢素A,庆大霉素和硒制剂,都抑制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对ICAM-I,CD4和CD8等细胞分子的表达,但抑制程度不同;②三者对淋巴细胞MHC-II和IL2-R的表达调控具有明显差异;③三者都正调淋巴细胞凋亡基因gig18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固相萃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浆麦考酚酸(MPA)浓度,探讨MPA与其代谢产物间的转化。方法用固相萃取法处理样品,以泼尼松为内标物,C18硅胶键合相为固定相,甲醇-四氢呋喃-水(60∶2∶50)作流动相,在波长254 nm处紫外定量检测。结果MPA浓度在0.2~40 μg·mL-1范围内与色谱峰高呈良好线性关系,血浆MPA回收率为92.3%~103.1%,绝对回收率为50.2%~53.7%。最低检测极限为0.2μg·mL-1,批内与日间(n=5)RSD为3.34%和4.70%。结论本法用于MPA测定具有准确、灵敏、简便等特点,能满足临床常规血药浓度监测。  相似文献   

13.
替罗非班在家兔血栓模型中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替罗非班(tirofiban)对动物血栓模型的干预,观察在动脉粥样硬化(AS)血栓形成过程中替罗非班对血栓成分、血小板聚集率(PAR)和糖蛋白Ⅰb(GPⅠb)的影响。方法20只雄性新西兰白兔,高胆固醇喂养18周,建立AS模型,并随机分为两组:替罗非班组(n=10)和模型组(n=10);另取5只雄性新西兰白兔用普通颗粒饲料喂养作为对照组。第18周末腹腔注射拉塞尔喹蛇毒液(RVV)150μg·kg-1,0.5 h后行耳缘静脉或耳缘中央静脉留置针注射血管紧张素Ⅱ(ATⅡ)30μg·kg-1。24 h后重复1次,建立血栓模型。第二次注射时,替罗非班组经电子蠕动泵给予替罗非班注射液0.4μg·kg-1·min-1静滴,模型组和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静滴,于注射前和注射后8 h取静脉血,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率。处死动物取斑块和血栓部位的动脉壁进行病理组织形态学观察,高倍光镜分析血栓成分差异。取血栓进行GPⅠb免疫组化检测。结果镜下观察替罗非班组血栓成分以红细胞为主,模型组的血栓成分以大量血小板为主;替罗非班组和模型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替罗非班组与模型组相比较,替罗非班静滴后明显降低了血小板聚集率(P<0.05),GPⅠb在替罗非班组血栓中的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减少。结论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可明显降低PAR和GPⅠb,减少血栓成分中的血小板数量,为临床上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HPLC测定人血浆中总的和游离麦考酚酸(MPA)及其代谢物葡糖苷酸结合物(MPAG)含量的方法。方法游离和总的药物含量测定的预处理方法分别采用超滤法和乙腈蛋白沉淀法。色谱条件:Kromasil C8(4.6mm×150mm,5μm);柱温:30℃。流动相:乙腈-0.1%三氟醋酸(55:45,pH2.2),流速:1.2mL·min-1。柱后添加0.2mol·L-1NaOH溶液,流速0.15mL·min-1。MPAG采用紫外检测,检测波长为295nm;MPA采用荧光检测,荧光激发波长342nm,发射波长425nm。结果血浆内源性杂质和常用合并用药对样品测定无干扰,MPA,MPAG的总质量浓度分别在0.~40和10~250mg·L-1,游离质量浓度分别在0.010~1.0和2.5~100mg·L-1内线性关系良好。MPA,MPAG的日内、日间RSD均小于10%,样品提取后在24h内及3次冻融后稳定性良好。结论本方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可靠,可用于MPA和MPAG的药动学研究及常规的血药浓度监测。  相似文献   

15.
吗替麦考酚酯分散片人体药动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吗替麦考酚酯分散片在健康人体的药动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并求证其生物等效性。方法男性健康志愿者20名,随机交叉单剂量口服吗替麦考酚酯受试分散片和参比胶囊各1.0g,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其活性代谢物霉酚酸浓度。应用DAS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和相对生物利用度,评价其生物等效性。结果口服受试和参比制剂后的主要药动学参数:t1/2分别为(16.26±3.79)和(16.85±3.97)h;tmax分别为(0.67±0.22)和(0.78±0.29)h;ρmax分别为(24.07±7.04)和(25.58±9.02)mg·L-1;AUC0-48分别为(56.84±12.81)和(59.06±15.96)mg·h·L-1;AUC0-∞分别为(62.25±12.63)和(64.58±15.28)mg·h·L-1。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比较的相对生物利用度F0-48为(97.95±13.73)%。结论两制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叶下珠复方Ⅱ号通过抑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结肠癌相关转录因子1(CCAT1)的表达,恢复小分子RNA let-7a(microRNA let-7a)的表达,从而发挥抗肝癌的作用机制。方法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正常肝细胞LO2与肝癌HepG2细胞lncRNA CCAT1的表达,比较2种细胞的表达差异。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肝癌HepG2在不同浓度的叶下珠复方Ⅱ号与5-氟尿嘧啶(5-FU)作用24,48,72 h后细胞增殖的情况。体外培养肝癌HepG2细胞,设空白组,叶下珠复方Ⅱ号高、低质量浓度组(1.6,0.8 g·L-1),应用Real-time PCR检测各组lncRNA CCAT1,microRNA let-7a和其靶基因高迁移率蛋白A2(HMGA2),N-RAS基因(N-RAS)mRNA表达改变;采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各组HMGA2和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的蛋白表达。结果 与LO2细胞比较,肝癌HepG2细胞lncRNA CCAT1的表达明显上调(P<0.05)。通过MTT比色实验测定出叶下珠复方Ⅱ号和5-FU作用于肝癌HepG2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649,0.044 648 g·L-1;与空白组比较,叶下珠复方Ⅱ号高、低质量浓度组(1.6,0.8 g·L-1)均可抑制肝癌HepG2细胞增殖(P<0.05),叶下珠复方Ⅱ号高质量浓度组(1.6 g·L-1)最为显著。Real-time PCR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叶下珠复方Ⅱ号高、低质量浓度组(1.6,0.8 g·L-1)lncRNA CCAT1 的表达明显抑制(P<0.05),高质量浓度组microRNA let-7a表达明显上调(P<0.05),叶下珠复方Ⅱ高、低质量浓度组HMGA2 mRNA表达均明显下调,高质量浓度组N-RAS mRNA表达明显下调(P<0.05)。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与空白组比较,叶下珠复方Ⅱ号高、低质量浓度组(1.6,0.8 g·L-1)的HMGA2,Cyclin D1蛋白表达均明显下调(P<0.05)。结论 叶下珠复方Ⅱ号可以通过抑制HepG2细胞lncRNA CCAT1表达,恢复microRNA let-7a表达,并抑制其下游相关靶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进而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发挥抗肝癌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朋梅  张相林  唐崑  张镭 《中国药学杂志》2007,42(19):1490-1492
 目的建立用高效液相色谱快速测定人血浆中霉酚酸浓度的方法,对我院肾移植病人霉酚酸血药浓度进行监测。方法血浆样品加20μLH3PO4酸化,乙醚提取,萘啶酸为内标,采用Kromasil 100-5C8(4.6 mm×150 mm,5μm)色谱柱,以甲醇-乙腈-0.05 mol·L-1 KH2PO4(用磷酸调pH2.8)(12∶38∶50)为流动相,流速0.5 mL·min-1,柱温25℃,检测波长254 nm。结果霉酚酸在0.191~24.45 mg·L-1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8),最低定量限为0.191 mg·L-1(S/N=10)。高、中、低3个质控样品的平均方法学回收率为89.7%~101.5%,提取回收率大于85%,日内、日间精密度的RSD均小于10%。监测肾移植患者环孢霉素或他克莫司的谷浓度同时,测定其MPA血药浓度,82.3%的患者MPA浓度小于2 mg·L-1,低于有效治疗谷浓度。结论本法简便、灵敏、重现性好,可用于肾移植病人服用霉酚酸酯后霉酚酸血药浓度监测和霉酚酸酯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18.
尼莫地平多晶型化学稳定性影响因素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尼莫地平2种晶型的分解动力学。方法 采用差热分析(DTA)研究了尼莫地平2种晶型的分解动力学;采 用HPLC研究了光线和湿度对2种晶型化学稳定性的影响。结果 2种晶型的热分解反应级数均为1级,晶型Ⅰ,Ⅱ的活化能 分别为161.33和208.77 kJ·mol-1,频率因子A为1.68×1013和1.54×1017s-1。结论 2种晶型均具有热稳定性;2种晶型亦均 具有光敏性,其稳定性顺序为晶型Ⅰ>Ⅱ;湿度对2种晶型的化学稳定性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黄连解毒汤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模型小鼠病理改变及免疫损伤的影响,探讨黄连解毒汤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可能机制。方法 24只DBA/1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甲氨喋呤组和黄连解毒汤组,每组6只,采用Ⅱ型胶原诱导建立CIA小鼠模型,给药组给予黄连解毒汤水煎液(5 g·kg-1)和甲氨喋呤(0.5 mg·kg-1)干预,观察小鼠关节肿胀症状,每3 d进行关节炎指数评分,评分达到峰值后取材;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粒细胞、单核细胞、T淋巴细胞;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检测关节炎症因子表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T)扫描踝关节;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关节组织病理改变。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关节肿胀,关节炎指数评分明显升高(P<0.05);外周血粒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5),单核细胞、T淋巴细胞比例明显降低(P<0.05),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例(NLR)显著升高(P<0.01);关节组织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表达升高(P<0.01);Micro-CT可见踝关节明显骨质破坏,病理可见到关节周围组织存在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滑膜增生。与模型组比较,黄连解毒汤组小鼠关节肿胀症状明显减轻,关节炎指数评分明显降低(P<0.05);外周血T淋巴细胞比例升高,NLR显著降低(P<0.01);关节中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的表达显著下降(P<0.01);骨破坏及关节组织病理损伤情况明显改善。结论 Ⅱ型胶原导致CIA小鼠全身和关节局部炎性免疫损伤,黄连解毒汤干预减轻炎性免疫损伤,并且对关节局部的作用更为显著,从而抑制CIA小鼠关节病变和骨破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北豆根总生物碱的抗病毒感染作用及其与Ⅰ型干扰素(IFN-Ⅰ)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 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流式细胞术、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北豆根总生物碱对甲型流感病毒(H1N1)、水疱性口炎病毒(VSV)和脑心肌炎病毒(EMCV)在细胞内复制的影响。构建H1N1病毒感染小鼠模型,将小鼠分为空白组、H1N1模型组、北豆根总生物碱组(10、20、30 mg·kg-1)和奥司他韦组(40 mg·kg-1),研究北豆根总生物碱对感染小鼠的体质量和生存率的影响。Real-time PCR检测北豆根总生物碱对细胞中IFN-Ⅰ通路的激活作用,并在干扰素受体1(IFNAR1)敲除的A549细胞(IFNAR1-/--A549)检测北豆根总生物碱抗病毒感染作用与IFN-Ⅰ通路的关系。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病毒感染模型组中的病毒大量增殖(P<0.01);与模型组比较,北豆根总生物碱在体外显著抑制H1N1、VSV和EMCV的复制(P<0.01),在体内抑制H1N1病毒感染小鼠体质量降低,提升小鼠生存率(P<0.05)。此外,北豆根总生物碱激活IFN-Ⅰ通路并依赖该通路发挥抗病毒感染作用。结论 北豆根总生物碱通过激活IFN-Ⅰ通路发挥体内和体外的抗病毒感染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