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药用植物刺五加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药用植物刺五加内生真菌及其次生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旨在获得有良好抑菌活性的菌株,以寻找新型抗菌物质。方法以枯草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单增李斯特菌、酿脓链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孢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白假丝酵母为实验菌株,用菌饼法及纸片法对分离的真菌及其次生代谢产物进行了抑菌实验。结果从药用植物刺五加中分离到42株内生真菌,其中有37株真菌对至少1种实验菌株有抑菌活性,占总分离菌株的88.10%;有12株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对至少1种指示菌有抑菌活性,占总分离菌株的28.57%。结论药用植物刺五加的内生真菌及其次生代谢产物中存在着丰富的抑菌天然活性物质,这可为寻找新型抗菌物质提供资源。  相似文献   

2.
三尖杉内生真菌分离鉴定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离和鉴定药用植物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内生真菌,并对其进行抗菌活性研究,以期获得活性较好的菌株,为寻找新型抗菌物质提供资源。 方法 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出三尖杉内生真菌;利用形态学方法对其进行初步鉴定;以6种细菌为测试菌,选用菌饼法和纸片法进行抗菌活性研究。 结果 从三尖杉的茎、叶、种皮中共分离出61株内生真菌。经形态鉴定,其中产孢的52株初步鉴定属于3目,5科,9属。抗菌实验表明,有50株内生真菌对至少一种测试菌有抗菌活性,占总分离菌株的81.97%。40株内生真菌的次生代谢产物对至少一种测试菌有抗菌活性,占总分离菌株的65.57%。 结论 三尖杉内生真菌丰富多样,其中广泛分布着有抗菌活性的菌株。  相似文献   

3.
目的明确药用植物山腊梅内生菌资源及其抑菌活性。方法通过组织块法对山腊梅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并选择大肠杆菌和金色葡萄球菌为指示菌,采用打孔法对分离菌株进行抑菌活性筛选。结果从山腊梅植物中分离获得42株内生真菌,13株菌株对指示菌具有抑菌活性,占总菌株数的30.95%,2株菌株对指示菌具有明显的抑菌活性。结论山腊梅植物组织中存在丰富的内生真菌,其代谢产物具有一定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4.
药用植物三尖杉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抗菌活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药用植物三尖杉Cephalotaxus fortunei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及抗菌活性。方法:用组织培养方法从野生三尖杉的根、茎、叶中分离内生真菌,采用滤纸片扩散法对分离得到的内生真菌的代谢产物做抑菌活性研究。结果:分别从三尖杉根、茎、叶中共分离得到30株内生真菌;抑菌活性研究显示,有20株内生真菌的代谢产物至少对1种靶标菌有抑制活性,占总分离菌株的66.7%,其中菌株CFEF013对所有靶标菌均有抑制作用;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对7株具有较强抑菌活性的菌株分属镰孢菌属Fusarium 4株,壳囊孢属Cytospora 1株,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 1株,毛霉菌属Mucor 1株。结论:药用植物三尖杉内生真菌种类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内生真菌代谢产物抑菌活性良好。  相似文献   

5.
药用植物沉香内生真菌的分离及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药用植物沉香内生真菌的抗菌活性,旨在获得有良好抗菌活性的菌株,以寻找新型抗菌物质。方法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为实验菌株,用琼脂块法对分离的真菌进行了抑菌实验。结果 从沉香植物中共分离到26株内生真菌,其中有7株真菌对至少1种实验菌株有抗菌活性,占总分离菌株的26.92%。结论 药用植物沉香的内生真菌中存在着丰富的抗菌天然活性物质,这可为寻找新型抗菌物质提供资源。  相似文献   

6.
滇牡丹内生真菌的分离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滇牡丹内生真菌的种群组成及其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获得抗菌活性较好的菌株,以寻找新型抗菌物质。方法 采用内生菌常规分离法对健康滇牡丹植株的根、茎、叶进行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以11 种指示菌,采用纸片扩散法对分离获得的内生真菌进行抑菌活性实验。结果 从滇牡丹植物中分离到81株内生真菌,经形态鉴定,分属于19个属。抑菌实验表明,有46株内生真菌对至少1种指示菌有抑制作用,占分离总菌株的56.8%。 结论 滇牡丹内生真菌中存在着丰富的抗菌天然活性物质,可为寻找新型抗菌物质提供资源。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药用植物车前可培养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抑菌活性特征。方法:通过组织块法对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并选择小麦全蚀病菌、枸杞黑果病菌、番茄灰霉病菌、黄瓜枯萎病菌和黄瓜立枯病菌5 种植物病原真菌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4 种细菌作为指示菌,采用对峙法和改进的菌块法测定抑菌活性。结果:从车前根茎叶组织器官中分离出13 株内生真菌,以茎部最多,叶部次之,根部最少;经形态学初步分类鉴定归于2 个目,2 个科,5 个属;其中有11 株菌对1 种或多种植物病原真菌指示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占菌株总数的84.6%,6 株内生真菌对1 种或多种供试细菌指示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占分离菌株总数的46.2%;3 株活性菌株PAEFS001、PAEFS007、PAEFS008 分别对5 种供试植物病原真菌指示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菌株PAEFS001 属于束丝菌属,菌株PAEFS007 和PAEFS008 同属于曲霉属;1 株活性菌株PAEFS003 分别对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2 种供试细菌指示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属于梭孢霉属;药用植物车前内生真菌具有明显的抑菌活性,抑制植物病原真菌的范围较宽,对革兰氏阳性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明显,具有一定的选择性。结论:从药用植物车前内生真菌寻找新的抑菌活性物质是可行的,通过对其进行开发和利用,对提高药用植物车前的综合利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4种药用半红树植物内生真菌的抗菌活性,旨在获得有良好抗菌活性的菌株,以寻找新型抗菌物质。方法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念珠菌为试验菌株,用琼脂块法对分离的真菌进行了抑菌试验。结果从4种植物中共分离到52株内生真菌,其中有18株真菌对至少1种试验菌株有抗菌活性,占总分离菌株的34.6%。结论海洋植物的内生真菌中存在着丰富的抗菌天然活性物质,这可为寻找新型抗菌物质提供资源。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离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内生真菌,研究内生真菌的分布并初步探讨和筛选具有抑菌和抗肿瘤活性的特异菌株。方法利用组织分离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分离、鉴定内生真菌;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作为受试对象,采用对峙法和管碟法分别对内生真菌及其发酵代谢产物的醋酸乙酯萃取相进行抑菌实验;采用MTT法对内生真菌代谢产物醋酸乙酯萃取相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检测。结果从铁皮石斛中分离得到28株内生真菌,分子鉴定结果显示,分离的内生真菌归属于10个属,其中镰刀菌属为优势属。抑菌实验结果显示28株内生真菌中,有7株至少能对1种指示菌有抑菌作用,其代谢产物的醋酸乙酯萃取相对3种指示菌和Hep G2细胞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结论铁皮石斛内生真菌种群丰富,从中分离得到的内生真菌具有潜在的抑菌和抗肿瘤活性,为进一步开发抑菌、抗肿瘤候选药物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广西野生金线莲内生真菌的抗菌活性,旨在获得有良好抗菌活性的菌株,以寻找新型抗菌物质。方法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为实验菌株,用琼脂块法和纸片扩散法对分离的真菌进行了抑菌实验。结果 从广西野生金线莲植物中共分离到23株内生真菌,其中有6株真菌对至少1种实验菌株有抗菌活性,占总分离菌株的26.0%。结论 广西野生金线莲内生真菌中存在着丰富的抗菌天然活性物质,这可为寻找新型抗菌物质提供资源。  相似文献   

11.
五味子中内生拮抗活性细菌的分离与筛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金岩  孙晶波  高洁 《中草药》2014,45(7):996-1001
目的 从不同地区采集五味子植株,分离内生细菌,并进行菌群密度、拮抗菌筛选和抑菌活性研究。方法 采用平板分离法分离内生细菌并纯化典型菌株;平板对峙法测定体外拮抗活性;生长速率法测定抑菌活性。结果 不同种植地、五味子不同器官中内生细菌的菌群密度差异较大,野生的较栽培的大;五味子各器官中,根中的内生细菌最多,其次为茎,叶片中最少。从分得的大量内生细菌中共纯化出302株内生细菌,拮抗菌比率平均为24.19%。从中选出了12株对五味子茎基腐病菌、人参根腐病菌、棉花枯萎病菌、番茄灰霉病菌、人参黑斑病菌具有较好拮抗作用的菌株。12株菌株的发酵产物对供试病原菌菌丝生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JYg-2对人参根腐病的抑制率最高,达80.02%。结论 五味子植株体内存在大量内生细菌,并且含有一定比率的拮抗菌,拮抗活性稳定。因此五味子内生细菌可以成为开发拮抗菌资源的重要途径,并具有较大潜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北五味子活性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以北五味子提取物出率及其五味子甲素、乙素、总木脂素等指标对北五味子乙醇回流提取法、乙醇渗滤提取和超临界流体萃取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3种提取方法对比显示,虽五味子浸膏率无显著变化,但超临界流体萃取方法总木脂素、乙素、甲素的含量均高于传统回流和渗滤提取方法。结论超临界流体萃取应用于北五味子活性成分的提取,具有省时、高效、节能等优点,可作为工业生产提取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北五味子活性成分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北五味子活性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以北五味子提取物出率及其五味子甲素、乙素、总木脂素等指标对北五味子乙醇回流提取法、乙醇渗滤提取和超临界流体萃取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3种提取方法对比显示,虽五味子浸膏率无显著变化,但超临界流体萃取方法总木脂素、乙素、甲素的含量均高于传统回流和渗滤提取方法。结论超临界流体萃取应用于北五味子活性成分的提取,具有省时、高效、节能等优点,可作为工业生产提取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刘继艳  王冰  李超宇  于淼 《中草药》2024,55(9):3179-3189
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的功效。在《中国药典》2020年版中规定五味子的药用部位是干燥成熟果实,含有木脂素、多糖、萜类及黄酮等化合物,具有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抗肿瘤、抗氧化、抗炎、抑菌等作用。近年来研究显示五味子藤茎、叶、果梗和根等非药用部位同样含有木脂素、多糖、萜类及黄酮等活性成分,其中一些活性成分含量高于药用部位,但非药用部位常作为杂质被废弃,不仅未得到充分利用还造成资源浪费。基于已公开发表的文献,对五味子非药用部位的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总结,为深入开发五味子非药用部位提供参考和数据支撑,为五味子非药用部位的综合利用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测定五味子及其不同炮制品中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五味子酯甲、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和五味子丙素的含量。方法 色谱柱为依利特 ODS-C18(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为乙腈(A)-水(B),梯度洗脱(0~17 min,A为50%;17~25 min,A为50%~55%;25~30 min,A为55%~75%;30~35 min,A为75%;35~40 min,A为75%~65%;40~45 min,A为65%~50%);体积流量:1.0 mL·min-1;柱温:30 ℃;检测波长:217 nm。结果 与生品相比,五味子经醋制和酒制6种木脂素的含量均有所增加;且酒制品中的含量高于或等于醋制品中的含量。结论 本实验所建立的HPLC方法稳定可靠、简便可行,可用于五味子中木脂素类成分的同时定量分析,为五味子饮片及其炮制品的质量评价和质量控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五味子为我国传统的中药之一,具有多种药用功效,该文对近些年来五味子多种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做一综述,以利进一步的研究与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7.
东北地区野生五味子资源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文献资料研究的基础上,选择代表性地区,对东北地区野生五味子资源进行实地调查,并对市场信息进行收集。调查发现,野生五味子资源破坏较大,实现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需要进一步加强资源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我国广西产的野生南方红豆杉内生真菌进行分离,并研究其抗菌活性,旨在筛选具有良好抗菌活性的真菌菌株,以寻找新型抗菌物质。 方法 以组织块分离法获得内生真菌,并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白色念珠菌为实验菌株,用琼脂块法和纸片扩散法对分离的菌株进行抗菌活性筛选。 结果 从南方红豆杉根、茎、叶中共分离到34株内生真菌,其中有8株真菌对至少1种实验菌株有抗菌活性,占总分离菌株的23.53%。 结论 南方红豆杉内生真菌种类多样,而且存在着丰富的抗菌天然活性物质,这可为寻找新型抗菌物质提供可利用的候选菌株。  相似文献   

19.
Aggregated beta‐amyloid (Aβ) and elevated plasma levels of homocysteine have been implicated as critical factor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lzheimer's disease. The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and possible mechanism of four structurally similar dibenzocyclooctadiene lignans (namely schisandrin, schisantherin A, schisandrin B and schisandrin C) isolated from the fruit of Schisandra chinensis (Turcz.) Baill. (Schisandraceae) against Aβ25‐35 and homocysteine toxicity in PC12 cells was studied. Exposure of PC12 cells to 0.5 µm Aβ25‐35 caused significant cell death,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apoptotic cells, elevated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increased the levels of the pro‐apoptotic protein Bax and caspase‐3 activation. All these effects induced by Aβ25‐35 were markedly reversed by schisandrin B and schisandrin C pretreatment, while schisandrin and schisantherin A had no obvious effects. Meanwhile, schisandrin B and schisandrin C reversed homocysteine‐induced cytotoxicit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chisandrin B and schisandrin C protected PC12 cells against Aβ toxicity by attenuating ROS production and modulating the apoptotic signal pathway through Bax and caspase‐3. Further structure–activity analysis of Schisandra lignans and evaluations of their neuroprotective effects using AD animal models are warranted. Copyright © 2010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