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综述传统医药在防治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依据近年来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传统医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多靶点防治痛风和高尿酸血症,通过减轻疼痛、COX、LOX及一系列的介导产物、抑制尿酸盐结晶的沉积的影响及抑制XO活性,促进尿酸排泄来防治高尿酸血症来阐明的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痛风是一种嘌呤代谢紊乱所引起的疾病。由于嘌呤代谢终产物尿酸代谢失常而引起高尿酸血症,当尿酸盐浓度超过其饱和溶解度时可形成尿酸盐结晶,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周围,引起关节周围的炎性反应,导致痛风性关节炎。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天然产物,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其对痛风和痛风性关节炎等多种疾病引起的炎症反应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该文对痛风及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和黄酮类化合物抗痛风及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旨在为筛选抗痛风及痛风性关节炎的黄酮类化合物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槲皮素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黄酮醇类化合物,药用价值高。文章从体外酶促反应体系的研究、治疗动物高尿酸血症模型效果的研究以及槲皮素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分子机理研究等方面,对槲皮素抑制黄嘌呤氧化酶(xanthine oxidase, XO)的活性、减少尿酸生成和防治高尿酸血症进行综述。综述提示以槲皮素为代表的一类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抑制黄嘌呤氧化酶治疗痛风的应用前景,槲皮素与黄嘌呤氧化酶分子结合的结构解析为合理设计抗痛风药物提供药物设计基础。  相似文献   

4.
高尿酸血症及痛风动物模型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研究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形成机制及防治途径,提供一个近于人类尿酸代谢的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兹就近年来高尿酸血症及痛风动物模型作一综述。参考文献19篇。  相似文献   

5.
痛风属于中医"痹症",是嘌呤代谢障碍引起的血尿酸增高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高尿酸血症、痛风性肾病、痛风性关节炎等,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人类生命健康。动物模型的建立和选择对于阐明痛风发病机制、寻找有效防治药物至关重要。通过不同方法诱导而成的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主要有直接补充尿酸或尿酸前体法诱导模型、氧嗪酸钾诱导高尿酸血症模型、真菌产物诱导高尿酸血症模型和药物诱导高尿酸血症模型。文章对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借助代谢组学Pathway分析方法,比较动物模型组与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患者代谢通路的异同,为进一步研究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相关代谢通路及发病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降尿酸是治疗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基本方法,目前降尿酸作用途径主要是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腺苷脱氨酶等合成酶的活性,或(且)影响肾脏尿酸转运蛋白(OAT1、OAT3、URAT1、GLUT9)等的表达,进而降低尿酸的水平。由于中药治疗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本文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pubMed、Embase等数据库,对相关文献进行筛选,总结了具有明确降尿酸作用机制的单味中药,并进行功效归类,有助于对其作用机制进一步研究,为防治痛风和高尿酸血症提供更可靠、更安全的中医治疗依据。  相似文献   

7.
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的构建是研究痛风发病机制和进行抗痛风药物研制的实验基础。目前制备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主要是给动物饲喂、注射嘌呤或尿酸,同时抑制尿酸的排泄,也可通过使模型动物的尿酸酶活性受抑或失活,减少尿酸分解来提高血尿酸浓度。部分学者选用与人类一样缺乏尿酸酶的禽类作为模型动物也取得了较好的升高血尿酸的效果。本文综述了高尿酸血症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水蛭素抗痛风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利用次黄嘌呤复制小鼠高尿酸血症模型,尿酸钠诱导大鼠急性痛风性炎症模型,观察水蛭素对急性高尿酸血症尿酸水平及其诱导炎症的影响;利用氧嗪酸钾诱导小鼠慢性高尿酸血症模型,观察水蛭素对慢性高尿酸血症小鼠血清尿酸、尿素氮水平及血清、肝脏黄嘌呤氧化酶活性,肾脏的病理学改变、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葡萄糖转运体9(GLUT9)表达的影响。结果水蛭素可显著降低次黄嘌呤引起的高尿酸血症小鼠血清尿酸水平,显著抑制由尿酸钠引起的大鼠足跖急性肿胀;可显著降低由氧嗪酸钾引起的慢性高尿酸小鼠血清高尿酸水平,降低血清尿素氮水平,显著抑制GLUT9的表达,减轻肾脏病理学损伤。结论水蛭素具有显著的抗高尿酸血症及抗痛风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保护肾脏作用及调节GLUT9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中药药理与临床》2015,(6):226-230
尿酸排泄需要依赖上皮细胞的转运体,尿酸转运体的异常会导致高尿酸血症的发生。中药治疗高尿酸血症的研究逐步受到关注,并取得显著进展,近年来大量的实验研究表明,萆薢、土茯苓、车前草等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具有降尿酸的作用,此外临床上一些中药复方也常用于防治高尿酸血症和痛风。中药降尿酸机制主要是通过调控尿酸转运体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本文主要从中药有效成分及组分、单味中药、中药复方三个层次对中药调控尿酸转运体研究进行综述,为中医药防治高尿酸血症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痛风止痛散治疗高尿酸血症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痛风止痛散对高尿酸血症血尿酸和尿尿酸作用的研究,探讨该方的药效学作用,为临床治疗高尿酸血症提供依据。方法:运用次黄嘌呤致小鼠高尿酸血症模型的实验,通过眼球采血和尿液采集来测定给药后其血清尿酸和尿尿酸含量的变化。结果:痛风止痛散有明显的降低血液中血尿酸的作用,并且其作用效果优于同类药物正清风痛宁缓释片。结论:痛风止痛散具有降低高尿酸血症血尿酸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青年高尿酸血症的综合防治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综合防治青年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青年高尿酸血症105例,分为痛风定组52例,口服痛风定胶囊3粒,一天3次,疗程4周;综合防治组53例,在口服痛风定胶囊基础上均给予适时饮食指导和生活调理,疗程4周。结果:综合防治组降尿酸总有效率为83.02%,而痛风定组降尿酸总有效率为59.62%,两组总有效率间的差别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综合防治对青年高尿酸血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且方便安全。  相似文献   

12.
体内血清尿酸浓度长期过高时,可诱发痛风并引起一系列代谢性疾病。近20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饮食结构的改变,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发病率不断增高。降低血清尿酸水平是高尿酸血症与痛风防治的首要方法,但目前临床应用的降尿酸西药均具有较严重的毒副作用。降尿酸中草药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安全有效,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应用及开发不同筛选方法从这些中草药中寻找高效、安全的药效物质已成为高尿酸血症及痛风防治药物研究的热点。本文对降尿酸中草药提取物、提取物部位及活性单体成分等药效物质筛选方法进行了综述,发现降尿酸药效物质筛选方法主要有体内法和体外法,体内法主要应用于筛选药材提取物降尿酸活性与机制,体外方法多用于单体活性成分筛选且以黄嘌呤氧化酶(XOD)抑制剂筛选为主,分子对接联用同源建模及亲和超滤联用液质联用(AUF-LC-MS)技术已成为促尿酸排泄成分及XOD抑制剂筛选的新趋势,而体外细胞模型将为促尿酸排泄药中草药药效物质筛选开辟新途径。综述为高尿酸血症及痛风的中草药药药效物质筛选及药物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高尿酸血症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使尿酸生成增多或排泄减少所致的代谢性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高尿酸血症及痛风发病率日趋上升,部分患者发展为尿酸性肾病、痛风性关节炎,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关于痛风预防的研究报道中,饮食疗法为数不少,但人体尿酸内源性尿酸占80%,外源性尿酸占20%;仅靠饮食控制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现代医学降尿酸药物疗效显著,但有一定的毒副作用,长期服用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目前很多医务工作者致力于传统中医药的研究,通过临床及动物实验研究,取得良好的疗效.本文就中医药防治高尿酸血症及痛风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4.
正泄化浊瘀方临床主要用于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痰瘀痹阻证)的治疗,临床疗效确切。前期实验及临床研究表明~([1]),其具有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抑制尿酸生成,促进尿酸排泄,降低血尿酸水平的作用,能明显改善痛风及高尿酸血症的临床症状。本研究以有机阴离子转运蛋白(OATs)尿酸盐转运蛋白为切入点,探讨泄化浊瘀方治疗高尿酸血症(痰瘀痹阻证)的作用机制。1材料与方法1.1药品:泄化浊瘀方(土茯苓30g,萆薢、薏苡仁各  相似文献   

15.
高尿酸血症是仅次于糖尿病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也是心脑血管、肾脏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黄酮类作为土茯苓的主要有效成分,通过抑制黄嘌呤氧化酶(XOD)的活性,从而使尿酸的生产减少,起到降低体内尿酸的作用。相关文献以及基础研究中多次出现土茯苓治疗高尿酸血症的机制研究,此文章将对这一机制研究作一系统综述,有望能够为临床治疗高尿酸血症的药物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正尿酸是黄嘌呤氧化酶催化黄嘌呤与次黄嘌呤发生氧化作用生成的,当血清尿酸水平高于420μmol/L时即可定义为高尿酸血症,此时尿酸可析出结晶,并可在组织内沉积,引起组织学改变,导致痛风、痛风性关节炎、痛风肾病[1]。高尿酸血症并不完全发展为痛风,当高尿酸血症患者出现尿酸盐结晶沉积、关节炎、肾病、肾结石等症状时,才能诊断为痛风。由此可见黄嘌呤氧化酶代谢异常是高尿酸血症出现痛风症状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茶树根抗痛风实验研究,探讨该药抗痛风的药效学作用。方法:采用尿酸钠结晶植入法观察茶树根水煎剂的抗急性痛风性关节作用;采用腹腔注射尿酸酶抑制剂和尿酸法观察茶树根水煎剂对高尿酸血症的作用.结果:茶树根水煎剂对痛风性关节炎小鼠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高尿酸血症模型小鼠的血尿酸和血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都有明显的降低作用,能促进高尿酸血症模型小鼠的尿尿酸的排泄.结论:茶树根具有良好的抗痛风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是长期嘌呤代谢紊乱导致尿酸生成增多和(或)排泄减少,血液中尿酸浓度高出正常范围的一种代谢性疾病,临床可表现为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也可因尿酸盐沉积引起相应组织的病变,如尿石症、痛风性关节炎、尿酸性肾病、痛风等[1]。高尿酸血症与痛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存在密切的相关性[2]。车树强教授致力于中医肾病临床研究,治疗高尿酸血症及长期高尿酸血症导致的痛  相似文献   

19.
痛风合剂治疗高尿酸血症及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痛风合剂(痛风1号、痛风2号)的抗炎、镇痛、消肿及降尿酸作用。方法:通过对高尿酸血症小鼠的实验,观察其降尿酸作用;观察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的右后踝肿胀度、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大鼠滑膜组织和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及其抗炎、镇痛及消肿作用。结果:①痛风1号能显著抑制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大鼠的右后踝肿胀度、血清IL-1β、TNF-α水平及关节滑膜炎性细胞浸润,减少尿酸盐晶体沉积;②痛风2号可降低高尿酸血症小鼠的血尿酸水平。结论:痛风合剂具有显著的抗炎、镇痛、消肿及降尿酸作用。  相似文献   

20.
<正>痛风是一种常见的代谢紊乱,是由关节和软组织中尿酸单钠(MSU)晶体的沉积引起,高尿酸血症是其发生发展的先决条件[1]。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已成为现阶段我国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谢性疾病。截至本世纪第一个十年我国高尿酸血症人数已达1.2亿,其中痛风患者超过1 700万人,且正以每年9.7%的年增长率迅速增长[2]。由此防治高尿酸血症与痛风的发生、发展成为社会关注和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