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高载药量萘普生微乳凝胶的制备及离体经皮渗透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 制备载药量高、黏附性好的萘普生微乳凝胶,并考察其经皮渗透性能。方法 通过伪三元相图确定以Tween80和Tween20的混合物为乳化剂、卡必醇为助表面活性剂、薄荷油为油相的微乳区域;用相转变温度法制备载药微乳,将卡波姆980直接加入微乳中制备萘普生微乳凝胶;用药物透皮扩散仪考察制剂的离体经皮渗透性能;用光散射粒度仪测定微乳粒径,电子透射电镜观察制剂的微观形态。结果 Tween80-Tween20质量比为2∶1,乳化剂与助乳化剂之比为3∶1时,形成的微乳区域最大;优化微乳载体处方为:薄荷油5%、乳化剂35%、水60%,其载药量可达4%,经离体鼠皮的稳态渗透速率(Js)为(531.912±1.3)μg·cm-2·h-1,符合微乳特征;加入2.5%的卡波姆980制得外观均匀、透明的微乳凝胶,黏度由104.5 mPa·s增加到18.9 Pa·s,兼具微乳和凝胶的微观特性,Js为(640.327±0.7)μg·cm-2·h-1。结论 以卡必醇为助表面活性剂所制的萘普生微乳凝胶黏附性好、促渗和增溶作用大,有望成为萘普生的新型给药制剂。
  相似文献   

2.
纳洛酮微乳的制备及其透皮吸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水溶性药物纳洛酮微乳的制备以及作为载体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方法以肉豆蔻酸异丙酯(IPM)-水-卵磷脂-正丙醇作为微乳的组成部分,制备纳洛酮-卵磷脂油包水型微乳。采用效应面优化法,对微乳处方进行星点设计,筛选出最佳处方。采用Franz扩散池,SD雄性大鼠离体皮肤作为透皮模型,HPLC测定药物含量。结果最佳处方条件为卵磷脂:29%,正丙醇:25%,IPM:35%。按此最优条件制备的纳洛酮微乳稳态渗透速率为4.33μg·h-1·cm-2,大大高于水溶液稳态渗透速率(0.20μg·h-1·cm-2)。结论微乳对纳洛酮的经皮渗透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促渗剂对白头翁素体外经皮渗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考察几种常用促渗剂对白头翁素体外经皮渗透性能的影响,为白头翁素经皮给药系统的开发提供参考。方法:采用TK-6A型透皮扩散仪,供应室加含不同促进剂的白头翁素样品,用人皮进行体外经皮渗透实验;以HPLC测定一定时间点接受室中药物浓度,求算累积渗透量及稳态透皮速率。结果:白头翁素饱和水溶液的稳态渗透速率为(1.17±0.03) μg·cm-2·h-1,含30%、50%乙醇和3%月桂氮酮-5%聚山梨酯20、30%乙醇-3%月桂氮酮-5%聚山梨酯20的白头翁素溶液稳态渗透速率为(9.30±0.32),(18.56±0.58),(7.29±0.35),(13.77±0.16) μg·cm-2·h-1,分别使白头翁素的经皮渗透速率提高了7.9,15.9,6.2,11.8倍。结论:乙醇和月桂氮酮能显著促进白头翁素的经皮渗透,白头翁素有望开发成经皮给药制剂。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备盐酸特拉唑嗪贴剂,研究其耐热、耐寒性、刺激性及透皮吸收性能。方法:以PVA制备盐酸特拉唑嗪贴剂,小鼠皮为模型皮肤,采用Franz扩散池分别进行药物经皮释放试验和渗透试验,并测定了人体透皮速率。结果:盐酸特拉唑嗪贴剂耐热和耐寒性质良好, 对皮肤无刺激性,体外释放速率为13.52 μg·cm-2·h-1,体外透皮速率为11.87 μg·cm-2·h-1,人体平均透皮速率为11.25 μg·cm-2·h-1。结论:盐酸特拉唑嗪贴剂是一种有效的控释型外用制剂。  相似文献   

5.
布洛芬微乳的制备及其透皮吸收研究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制备布洛芬微乳,考察布洛芬微乳对离体小鼠皮的透皮能力。方法 Zetapals多功能电位/粒度分析仪测定布洛芬微乳的粒度及其分布。用稳定性实验考察布洛芬微乳的稳定性。用改进的Franz扩散池研究布洛芬微乳的透皮速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布洛芬的含量。结果 布洛芬微乳液滴的平均粒径均为57.9nm。布洛芬微乳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布洛芬的平均透皮速率为(189.79±11.71)μg·cm-2·h-1,透皮吸收行为符合Fick’s第一定律。结论 布洛芬微乳有很强的透皮能力,有望成为布洛芬的新型透皮给药制剂。  相似文献   

6.
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法进行实验,以延胡索乙素为指标,HPLC测定样品的含量,考察止痛凝胶膏剂的体外释放和经皮渗透行为。经统计分析,24 h内延胡索乙素累积释药率和释药速率为81.9%,2.26 μg·cm-2·h-1;24 h累积经皮渗透率和速率分别为12.53%,0.27 μg·cm-2·h-1,48 h内累积经皮渗透率和速率为20.31%,0.22 μg·cm-2·h-1,表明止痛凝胶膏剂具有较好的释放和透皮性能,透皮行为符合零级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7.
复方氢溴酸加兰他敏凝胶的体外透皮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氢溴酸加兰他敏凝胶剂中加入氢溴酸东莨菪碱前后的透皮特性。方法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分别以离体SD大鼠皮肤和新西兰家兔皮肤为渗透屏障,HPLC测定接受液中氢溴酸加兰他敏与氢溴酸东莨菪碱的含量,比较单方与复方的透皮速率。结果氢溴酸加兰他敏凝胶中加入氢溴酸东莨菪碱,2种成分的含量测定不相互干扰(P>0.05),且透皮速率发生改变。氢溴酸加兰他敏单独与复方后透过鼠皮的速率分别为43.88,86.67μg·cm-2·h-1,透过兔皮的速率为26.49,75.49μg·cm-2·h-1;氢溴酸东莨菪碱单独与复方后透过鼠皮的速率分别为104.66,170.96μg·cm-2·h-1,透过兔皮的速率分别为17.87,75.93μg·cm-2·h-1。结论氢溴酸加兰他敏与氢溴酸东莨菪碱复方后增加彼此的透皮速率,有利于发挥这2种药物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几种促进剂对双氯芬酸钠离子导入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施卉  吴超  邱利焱  金一 《中国药学杂志》2006,41(12):921-923
 目的考察3种促进剂在不同浓度条件下双氯芬酸钠凝胶体外经皮离子导入渗透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羟丙甲基纤维素为基质,制备了分别含有月桂氮酮、肉豆蔻酸异丙酯和油酸的双氯芬酸钠经皮离子导入凝胶,采用改良Franz纵向释放池,以人体皮肤为透皮屏障,进行药物凝胶的离子导入经皮试验。结果3种促进剂均有促进效果,其中肉豆蔻酸异丙酯渗透速率不高,渗透效果不理想;含有不同浓度月桂氮酮的凝胶具有一定渗透速率;含油酸的凝胶的渗透速率较高。结论其中以3%油酸的促进效果最好,在0.2 mA的电流下,渗透速率达到(29.34±0.65)μg·cm-2·h-1。  相似文献   

9.
丹皮酚微乳凝胶剂的制备及体外透皮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制备丹皮酚微乳和微乳凝胶剂,并对其含量、理化性质和体外透皮特性进行考察。方法:以IPM为油相,卵磷脂/APG为表面活性剂,1,2-丙二醇为助表面活性剂,在室温下采用磁力搅拌法滴加水到油相中,制备丹皮酚微乳。采用HPLC测定丹皮酚微乳中丹皮酚的含量。采用透射电镜和激光粒径测定仪分别测定微乳的形态和粒径。以卡波姆940为基质,制备丹皮酚微乳凝胶。采用Franz扩散池对微乳、微乳凝胶的体外透皮特性进行了考察。结果:制备的丹皮酚微乳为O/W型微乳,外观圆整、均匀,粒径 32 nm,含量稳定。丹皮酚饱和水溶液、微乳、微乳凝胶的稳态渗透速率分别为47.846,103.760,70.401 μg·cm-2·h-1,12 h的累积渗透量分别为657.179,1 266.484,881.217 μg·cm-2。结论:丹皮酚微乳、微乳凝胶的12 h累积渗透量和渗透速率均优于丹皮酚饱和水溶液,可为丹皮酚经皮给药提供一种新的剂型。  相似文献   

10.
马钱子碱微乳的制备及其体外透皮吸收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制备马钱子碱微乳,考察马钱子碱微乳对离体小鼠皮的透皮能力。方法Zetapats多功能电位/粒度分析仪测定马钱子碱微乳的粒度及其分布。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研究马钱子碱微乳的透皮速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马钱子碱的含量。结果所制备的含1%马钱子碱的微乳液滴的平均粒径为(48.0±1.7)nm,马钱子碱的平均透皮速率为(47.36±2.87)μg·cm-2·h-1,透皮吸收行为符合Fick’s第一定律。结论马钱子碱微乳促进了马钱子碱的透皮吸收,显现出持续、延时的转运特点,载有马钱子碱的微乳有希望成为马钱子碱的透皮吸收给药的有前途的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11.
高乌甲素微乳体外透皮吸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研究高乌甲素微乳的体外透皮能力.方法: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和离体小鼠皮肤作为透皮屏障,通过HPLC测定高乌甲素质量浓度,计算透皮速率,筛选高乌甲素微乳最佳组方.结果:高乌甲素微乳外观澄清透明,其粒径、载药量、渗透系数分别为16.6 nm,5.21 g·L-1,12.74 cm·h-1,粒径分布范围窄.结论:高乌甲素微乳具有良好透皮能力,达到预期要求.  相似文献   

12.
酮洛芬微乳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袁悦  李三呜  王思玲  刘华 《中国药学杂志》2006,41(21):1647-1650
 目的选择适宜比例的油、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和水制备酮洛芬微乳制剂,以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经皮渗透量。方法以伪三元相图为基础,依据微乳区域大小,初步筛选微乳处方,用改进的Franz扩散池研究酮洛芬微乳的透皮速率,进一步优化处方。结果油相、表面活性剂以及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质量比均对微乳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酮洛芬微乳制剂处方为含药1.25%,油相(IPM)3%,混合表面活性剂(Labrasol/PlurolOleique)30%和水,其稳态渗透速率为(46.47±2.1)μg·cm-2·h-1。结论所制备的微乳具有很好的透皮速率,有望成为酮洛芬的新型经皮给药制剂。  相似文献   

13.
微乳的处方因素对伊维菌素体外透皮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玲  周建平 《中国药学杂志》2006,41(15):1154-1157
 目的研究微乳的处方因素对伊维菌素体外透皮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进的Franz扩散池作为离体皮肤的渗透实验装置,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皮肤接收液中药物浓度。以单位面积的累计渗透量(Q)和渗透系数(Js)为指标,考察了微乳处方的油相比例、混合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和载药量对离体鼠皮透皮吸收的影响,比较了处方中加入促渗剂前后微乳释放液的渗透行为,并考察不同载体(O/W型微乳、W/O型微乳、胶束和三相溶剂系统)的体外透皮性能。结果处方中油酸最佳比例为16.1%,当其用量超过该值时,渗透效果反而下降;混合表面活性剂的质量分数为38.81%,12 h的累积渗透量达到最大值;体系载药量为2%时,渗透速率为92.97μg·cm-2·h-1,之后随载药量的增大,渗透速率显著下降;促渗剂的加入对透皮微乳的渗透速率和累计渗透量无显著改善作用,但可一定程度地减小时滞;O/W型微乳剂型的体外渗透性能最佳。结论微乳制剂作为透皮制剂载体较胶束溶液、三相溶剂系统优越,其可能是提高的浓度渗透梯度和油酸导致的角质层屏障功能降低而促进药物皮肤透过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制备O/W型土槿皮乙酸(PAB)微乳,并进行体外经皮渗透性能研究。方法通过绘制伪三元相图确定PAB微乳形成的区域,以微乳的体外经皮渗透速率为指标进一步优化筛选PAB微乳的处方,并对微乳的外观、形态、粒径分布等进行表征;以大鼠皮肤为渗透屏障,利用V-C扩散池比较了PAB微乳和PAB过饱和水溶液的体外经皮累积渗透量及皮肤滞留量。结果优选的PAB微乳处方为IPM-Cremophor EL-Transcutol P-水(0.2∶0.97∶1.83∶7),所制备的微乳澄清透明,透射电镜(TEM)观察结果为均匀的球形或近球形,平均粒径为(18.7±1.9)nm。PAB微乳与PAB过饱和水溶液24 h累积渗透量分别为(50.31±4.63)、(6.27±1.33)μg/cm2,皮肤滞留量分别为(6.28±0.31)、(0.51±0.13)μg/cm2,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PAB微乳新型给药系统可有效促进PAB的经皮渗透及提高其皮肤滞留量,为PAB皮肤给药抗真菌新制剂的设计提供了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骨愈方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体外透皮释药情况.方法:采用垂直式Franz扩散池进行小鼠离体皮肤透皮吸收试验,以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含量为指标,考察乙醇体积分数和药物浓度对HSYA透皮性能的影响.结果:药液质量浓度和乙醇体积分数的增加均有利于HSYA透过皮肤;选择生药质量浓度1 g·mL-1,乙醇体积分数70%.结论:70%乙醇可显著促进HSYA的皮肤透过作用,为骨愈搽剂的制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马建芳  罗华菲  王浩 《中国药学杂志》2012,47(21):1727-1731
 目的 制备睾酮热熔压敏胶贴剂,并对其体外透皮性能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热塑性弹性体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SIS)热熔压敏胶基质制备睾酮透皮贴剂,采用Franz扩散池,以离体裸鼠皮肤为屏障进行体外透皮实验。通过药物累积透过量和稳态透皮速率筛选载药量和促渗剂,并将优化处方制备的贴剂与上市产品进行体外透裸鼠皮和猪皮实验的比较。结果 睾酮热熔压敏胶贴剂最佳处方载药量2%,促渗剂肉豆蔻酸异丙酯(IPM)的用量为6%,体外透皮行为符合零级释放动力学;体外透裸鼠皮或猪皮实验,自制贴剂优于上市贴剂。结论 SIS热熔压敏胶在透皮给药系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醇质体与脂质体作为非那甾胺经皮传输载体的给药特性。方法制备非那甾胺醇质体和脂质体,用透射电镜观察它们的形态,测定其粒径、电位、包封率及载药率等参数,并用人皮进行体外经皮渗透研究。结果非那甾胺醇质体和脂质体粒径分别为(92±4.0)和(129±6.1)nm,两者的表面荷电性相反。醇质体的包封率与脂质体接近,但是前者的载药率是后者的6倍多。醇质体的经皮渗透速率(1.34μg·cm-2·h-1)是脂质体的3.2倍;24 h时药物在皮肤中滞留量为醇质体(24.3±3.0)μg·cm-2比脂质体(9.7±1.1)μg·cm-2,药物在表皮层和真皮层的分布比例呈明显的倒置现象。结论醇质体与脂质体相比较,能显著促进非那甾胺的经皮吸收,而脂质体在减少全身吸收、突出局部疗效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