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李昌宁 《中国矿业》2002,11(4):59-61
分析了非均匀崩落矿岩散体在放矿过程中的流动特点,通过相似模拟实验,得出了非均匀矿岩散体在放矿过程中,放出矿石贫化的主要原因是放出口矿岩界面漏斗破裂,而不是矿岩颗粒在下移过程中的相互掺杂;在覆岩废石颗粒粒径大于或与矿石颗粒粒径接近时,采用见到废石漏斗破裂便停止放出放矿方式,可取得较好的放矿指标;当覆岩废石颗粒粒径小于矿石时,由于细小废石颗粒的穿流作用,使放出矿石过早地产生贫化,为了提高矿石回收率,就应该适当地增加废石的混入量,按照低贫化放矿方式直到见到矿岩界面正常到达出矿水平才停止放矿。采用低贫化放矿方式,低的矿石贫化率同样可以达到较高的矿石回收率。  相似文献   

2.
采用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国内外一直采用截止品位放矿法来控制出矿。低贫化放矿提高出矿品位,降低废石混入。用遗传算法确定最低贫化率,且归纳出检验矿山能否实施低贫化放矿的经验公式,在梅山铁矿实际应用中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是金属矿山地下开采应用较多的一种高效采矿方法,在覆盖岩层下进行放矿,矿石损失贫化大、回收效果差的问题非常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内外的大量研究集中在放矿理论、结构参数、覆盖层形成和出矿工艺等方面。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放矿中,放矿口尺寸的大小对放矿效果有着显著的影响,是造成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损失贫化大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为了进一步研究放矿口高度和宽度对放出矿石量、废石混入的影响,采用单进路单分段 物理放矿模型,进行了12种不同放矿口尺寸的物理放矿实验。结果表明:适当扩大放矿口宽度或降低高度,会增加放出纯矿石量、提高矿石回收率、降低贫化率,且放矿口宽度小于5 m,高宽之比在0.7~1之间时,混入废石率较小。  相似文献   

4.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是金属矿山地下开采应用较多的一种高效采矿方法,在覆盖岩层下进行放矿,矿石损失贫化大、回收效果差的问题非常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内外的大量研究集中在放矿理论、结构参数、覆盖层形成和出矿工艺等方面。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放矿中,放矿口尺寸的大小对放矿效果有着显著的影响,是造成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损失贫化大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为了进一步研究放矿口高度和宽度对放出矿石量、废石混入的影响,采用单进路单分段 物理放矿模型,进行了12种不同放矿口尺寸的物理放矿实验。结果表明:适当扩大放矿口宽度或降低高度,会增加放出纯矿石量、提高矿石回收率、降低贫化率,且放矿口宽度小于5 m,高宽之比在0.7~1之间时,混入废石率较小。  相似文献   

5.
针对无底柱分段法采矿损失贫化大这一技术难题,采用大结构参数单漏斗放矿模型,研究了放矿过程中铲入深度对放出矿石量、矿石回收率及混岩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矿端部正面废石会早于顶部废石侵入放矿过程;当铲入深度较小时,混岩率增加速率比较缓慢,放矿口会频繁出现结拱;随着铲入深度的增加,混岩率增加速率增大,且放矿口不易出现结拱;同时发现,放矿口矿岩的不均匀的流动是正面废石较早和大量侵入放矿过程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赞比亚谦比希铜矿主采区Ⅴ盘区为倾斜中厚矿体,矿岩中等稳固,应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生产中出现的矿石损失贫化较大问题,多年来一直末得到很好解决.本文从研究倾斜壁边界条件下废石漏斗的形成过程入手,查明了覆盖层废石沿上盘边壁快速到达出矿口,是导致下盘残留体过大的直接原因.由此提出导流放矿技术措施,即在采场顶部预留上盘三角矿柱,只在下盘侧与上分段采场崩透,形成导流口,将散体重力流在放矿初期引向采场的下盘侧,以此减缓顶部废石的下移速度,该措施在谦比希实施后,试验采场的矿石损失贫化率约降低6个百分点,取得了良好的技术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7.
低贫化放矿在桃冲矿业公司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了低贫化放矿工艺在桃冲矿业公司的试验和应用情况,经过几年来的生产实践表明,应用低贫化放矿可大大降低矿石贫化率,减少废石混入,提高有出原矿品位和采选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8.
端部放矿贫化损失的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放矿贫化损失指标的预测和控制方法是放矿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现有的端部放矿理论仅研究了放出体正面废石混入贫化率的计算方法,无法实现生产实际放矿过程中,对多方废石混入贫化损失指标的预测和控制。为此,研究了端部放矿过程中多方废石混入贫化损失的形成机理。在现有放出体正面废石混入贫化率计算的基础上,提出了放出体顶部废石混入贫化损失指标的计算方法,放出体侧面废石混入及放出体多方废石混入贫化和损失指标的计算方法,建立了较完整的端部放矿贫化损失指标的预测计算体系。  相似文献   

9.
针对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放矿损失贫化大这一技术难题,以大结构参数单进路放矿模型为基础,通过物理模拟实验进行了3种崩矿步距、7种铲入深度下的21组放矿实验。从放矿口出现废石的早与晚、出现废石时顶部废石漏斗凹陷深度、放出纯矿石量、损失与贫化等方面分析了铲入深度与崩矿步距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崩矿步距越大,正面废石侵入时间越晚;铲入深度越大,正面废石侵入时间越早。4.6 m崩矿步距条件下,铲入深度为5.32 m时,矿石回收率达到最优值59%左右,此时混岩率为16%左右。  相似文献   

10.
张建肇 《采矿技术》2022,22(1):11-14
出矿截止品位是影响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放矿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为研究放矿效果,以单分段单进路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放矿为研究对象,结合物理模拟试验,进行不同出矿截止品位下的放矿试验,揭示出矿截止品位对放出矿岩量、回收率和贫化率等放矿指标的影响特征.研究发现:在当前分段高度20 m、崩矿步距3 m的条件下,放出矿岩量超过2400 g后,正面废石混入,每放出1000 g矿岩,当次矿石品位下降约6%;放出矿岩量超过5500 g后,当次出矿品位达到75%,此时顶部废石开始混入,每放出1000 g矿岩,当次矿石品位下降约12%,在当前采场结构条件下,出矿截止品位每增加10%,贫化率和回收率分别降低3.2%、4.6%.随着出矿截止品位的增加,矿石量和回收量降低速度逐渐增加,放出废石量和贫化率降低速度逐渐减小;控制出矿截止品位可以改善放矿效果,降低矿石损失及贫化,矿山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放出矿岩总量判断回采进路内矿石品位是否到达出矿截止品位.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端部放矿时矿石损失贫化的原因以及损失率和贫化率计算中存在的问题,采用随机介质放矿理论,视端部放矿时的放出体为旋转体,推导了端部放矿时贫化率和损失率的计算公式。测量出矿岩散体流动参数后,根据该计算公式,可给出不同放矿方式下的贫化率和损失率。结合一具体工程实例,计算了该矿山端部放矿时的理论损失率和贫化率,并与现场实践结果进行了对比。对比结果表明,理论预测值与实际值基本相符,说明所建立的贫化率与损失率的计算公式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决大厂铜坑矿放矿过程中矿石贫化的问题,开展放矿方式的物理试验模拟研究。利用大型物理放矿模型,分别进行平面放矿和斜面放矿两种不同放矿试验,然后以矿石回收率和贫化率为检测指标,对所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在大厂铜坑矿推行斜面放矿方式是可行的,推荐采用斜面放矿方案。  相似文献   

13.
根据有底柱分段崩落法覆岩下放矿的特点,胡家峪铜矿在多年的出矿管理实践中,探索了少量放矿,依次放矿,等放矿方法,使矿山出矿损失贫化指标一直保护较好的水平。  相似文献   

14.
崩落矿岩散体流动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崩落矿岩散体物理力学性质出发,对矿岩散体流动规律进行了理论分析,把矿岩散体流动规律研究分为两个过程:整体流动和细小颗粒渗透流动。通过试验探明了放出体形和大小受矿石块度组成的影响情况;同时,采用不同矿石颗粒和废石颗粒组成,对覆盖岩层下放矿进行室内试验,分析了废石层细小颗粒渗透的过程和机理,以及细小颗粒渗透作用对放矿贫化的影响,为放矿贫化研究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结构参数对其放矿的损失与贫化有着较大的影响,本文采用单分段、单进路的放矿模型,研究了放矿过程中进路宽度对放矿量、回收率和贫化率的影响,分析了放矿效果产生变化的原因。实验发现:(1)随着进路宽度的增加,同一崩矿步距内的放矿量明显增加,进路口眉线处矿岩结拱现象大幅减少;(2)增加进路宽度可显著提高矿岩的流动性,进路宽度每增加0.5m,矿石回收率约提高1.3个百分点;(3)随着进路宽度的增加,矿石产生贫化的时间延迟,贫化率增长速度减小,但最终贫化率呈小幅度增加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放矿效果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进路宽度的增加提高了滑动微面以内的矿岩总量,因而大幅提高了放出的矿石量;另一方面是在出矿过程中,进路宽度越大,进路内矿岩被重复扰动的区域越小,进而减缓了废石的侵入速度。  相似文献   

16.
概述了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放矿计算机模拟(SLS)系统的特点及功能,分析了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截止品位放矿、无贫化放矿和低贫化放矿的特点和适用条件。利用SLS系统对3种放矿方式进行多分段放矿模拟研究后认为,截止品位放矿的贫化率最大;无贫化放矿与截止品位放矿相比较,在矿石回收率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贫化率可大幅度降低,在8%以下,当不能一步到位地施行无贫化放矿时,可采用低贫化放矿,逐渐提高截止品位,从而过渡到无贫化放矿。  相似文献   

17.
露天转地下开采,回填废石层在放矿过程中对矿石的损失和贫化有一定的影响。回填废石层下放矿损贫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回填层厚度、废石的粒径和非均匀度3个方面,对不同试验者的实验数据重新处理,总结出了回填废石层下放矿贫化率和损失率的数学模型,并结合司家营铁矿Ⅲ采场的露天转地下工程进行了回填废石粒径与非均匀度的设计。通过颗粒流数值正交试验方法,分别从绝对因素和相对因素回归建立了贫化率λ、回填层厚度h、回填层粒径d、回填层粒径非均匀度K4个因素和损失率之间的关系,为类似条件下的回填层合理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一般而言,制约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回采指标优劣的关键参数包括放矿方式、分段高度、进路间距与崩矿步距等。随着国内外相关采矿设备的发展,上述放矿参数也在逐步增大。以松湖铁矿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采矿为例,在分析现有放矿参数存在的问题后,提出了从放矿方式、进路间距、放矿步距(崩矿步距)三个方面优化确定合理的放矿参数。借助Image Pro Plus图像处理软件,对井下出矿进路爆堆及地表摊平矿堆进行拍照分析,确定了松湖铁矿崩落法采场实际矿岩块度粒级。根据相似物理模型试验要求,相似比选择为1∶100,通过对比5 mm以下原矿与10 mm以下原矿、5 mm以下原矿与6 mm以下配矿的椭球体形态参数,确定了采用6 mm以下配矿散体用来模拟原矿全粒级的放矿椭球体形态。在上述基础上,通过开展单口放矿试验与多口放矿试验,以回贫差作为评判指标,推荐松湖铁矿采用无贫化放矿方式组织生产作业,确定了最佳进路间距宜采用13.5 m,并且综合确定了最优崩矿步距为4 m。采用上述放矿参数之后,贫化率由现在的21.35%降低至8.77%,损失率由现在的23.61%降低至13.4%,改善了崩落法采矿的回采指标,为松湖铁矿深部矿体回采参数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论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放矿方式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放矿方式有3种:一为现行截止品位放矿;二为无贫化放矿;三为低贫化放矿。对3种放矿方式的特点和适用条件分析后认为,现用截止品位放矿的贫化率最大和经济效益最差;无贫化放矿与前者比较,在矿石回收率基本相同的情况下,贫化率降低到8%以下,经济效益最高;当不能一步到位地施行无贫化放矿时,可用低贫化放矿,逐渐提高截止品位而趋向无贫化放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