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发泡工艺对超临界CO2/PP微孔发泡泡孔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超临界CO2/PP微孔发泡过程中发泡温度和饱和压力对结晶性聚合物PP泡孔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泡孔形态影响很大,温度升高,熔体黏度和表面张力降低,泡孔变大,泡孔密度减小。与发泡温度相比,CO2饱和压力对泡孔结构的影响较小。压力太低,CO2的溶解度小,泡孔壁太厚,泡孔分布不均匀。随着压力升高,CO2的溶解度增加,熔体黏度减小,所以泡孔直径和泡孔密度都增加,泡孔壁变薄。  相似文献   

2.
发泡工艺对超临界CO_2/PLA微孔发泡泡孔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超临界CO2/PLA微孔发泡过程中,发泡温度、饱和压力、剪切速率对聚合物PLA泡孔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发泡温度对泡孔形态影响很大,温度降低,熔体强度增加,泡孔塌陷和合并减少,发泡材料的泡孔密度增大,泡孔尺寸减小,但温度太低时,熔体黏度和表面张力增加,发泡样品泡孔密度较低,泡孔壁较厚;压力对发泡形态的影响也是很显著的,压力太低,CO2的溶解度小,泡孔壁厚,泡孔分布不均匀。随着压力升高,CO2的溶解度增加,发泡样品的泡孔密度增加,泡孔更加均匀;随着转子转速增加,泡孔尺寸减小,气泡成核密度增大。但是转子转速过快,泡孔沿剪切的方向被拉长,泡孔取向严重,泡体质量变差。  相似文献   

3.
挤出发泡聚丙烯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通过添加少量高熔体强度的支化聚丙烯,制备了开孔率低、泡孔密度大、泡孔尺寸小、泡孔分布均匀的聚丙烯挤出发泡材料;通过发泡材料断面的SEM分析,比较了成核剂类型和粒径对泡孔密度和尺寸的影响。以偶氮二甲酰胺为发泡剂,添加1%的成核剂,所得发泡材料的泡孔密度为5.331×106个/cm3、泡孔直径为93μm。同时发现较高的螺杆转速有利于得到均匀的泡体结构。  相似文献   

4.
以CO2为发泡剂,利用SEM、DSC等测试方法研究了聚丙烯/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PP/SBS)共混物的发泡行为。结果表明:在PP基体中引入SBS能显著改善发泡样品的泡孔形态;引入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后,共混物的泡孔尺寸降低,泡孔密度进一步增大;在高压力降速率下,共混物的泡孔形态进一步改善;当发泡温度降到105℃时,由于CO2的增塑作用,PP/SBS/PDMS共混物仍能充分发泡,而且泡孔结构更好,其泡孔密度3.4×109个/cm3,平均泡孔直径6μm左右。  相似文献   

5.
以超临界CO2为发泡剂,用自行研制的动态发泡模拟机将机械振动力场引入到PS微孔塑料成型过程中,初步研究了振动力场作用下温度对微孔塑料气泡形态的影响.实验发现,发泡温度越高,气泡核长大的速度越快,导致气泡合并甚至破裂.但发泡温度过低时,超临界CO2在PS熔体中的扩散速率较低,最终制品的泡孔密度小,气泡分布也不均匀.在微孔塑料成型过程中施加振动,有利于发泡剂在熔体中的分散和混合,从而在较低的温度(130℃)下制备出泡孔直径为18μm、泡孔密度为7×107个/cm3的微孔塑料.  相似文献   

6.
在聚丙烯(PP)中加入β成核剂(TMB-5),以超临界二氧化碳(CO2)作为发泡剂,用高压发泡釜对其进行间歇发泡。研究β成核剂用量、饱和温度、饱和压力对β成核/PP发泡材料的结晶和发泡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β成核剂有效促进了β晶的形成,发泡材料中β晶相对含量最高可达到92.4%,但增大饱和压力却会抑制β晶产生。β成核剂同时起到异相成核作用,使泡孔成核更容易,制得的样品发泡性能较好。另外,饱和温度的升高会使PP熔体强度降低,导致泡孔的尺寸增大、密度减小;而随着饱和温度降低,饱和压力升高,气体在熔体中的溶解度增大,泡孔成核数量增多,使泡孔密度增大、泡孔尺寸减小。饱和压力为22 MPa时,泡孔密度可达2.72×108个/cm3。  相似文献   

7.
微孔发泡材料的泡孔结构主要采用泡孔尺寸和泡孔密度来表征。泡孔尺寸一般使用SigmaScan和Image-pro两种图像分析软件测量,而泡孔密度主要用Kumar法和初始未发泡试样泡孔密度计算法计算。工艺条件的不同,特别是发泡温度、饱和压力、发泡时间、添加成核剂、引入另一聚合物相等工艺条件的改变,都会对发泡材料的泡孔形貌产生影响。发泡温度和饱和压力对泡孔形貌的影响尤甚,并且对泡孔结构的影响趋势是相同的,即随发泡温度或饱和压力的增加,泡孔结构由好变差,存在最佳值。加入合适的成核剂及引入另一聚合物相,亦能起到促进发泡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动态发泡工艺参数对PS微孔塑料泡孔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超临界CO2为发泡剂,用振动诱导发泡模拟装置研究了微孔塑料动态成型过程中气体饱和压力、压力释放速率、温度、气体饱和时间、稳态剪切速率、振动等工艺参数对聚苯乙烯(PS)微孔塑料泡孔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PS微孔塑料试样的泡孔结构随着气体饱和压力和压力释放速率的提高而得到改善,而温度、气体饱和时间、稳态剪切速率则存在一个最佳的操作范围,在此范围内制得的PS微孔塑料试样泡孔密度最大,泡孔尺寸最小。在稳态剪切速率一定的情况下,通过施加振动可以进一步改善泡孔结构.  相似文献   

9.
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物理发泡剂,进行软质聚氯乙烯(PVC)的发泡试验研究。探讨了实验过程中主要助剂用量对发泡材料的宏观性能和微观泡孔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VC用量为100份,交联剂为0.5份,泡孔调节剂为6份时,发泡材料各项性能较为优异。添加了成核剂纳米Ca CO3后,相比于纯PVC发泡体系,发泡材料的表观密度都有所减小,当成核剂含量为5份时,发泡材料的表观密度最小,为0.294 g/cm3,发泡倍率最大为3.873倍。材料微观的泡孔分布更为均匀,泡孔密度提高到原来的近3倍,泡孔的平均直径较没有添加成核剂的体系缩小了近一半,平均孔径为35.7μm。  相似文献   

10.
振动剪切场下超临界CO2/PS微孔塑料气泡成核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超临界CO2 为发泡剂 ,用自行研制的电磁动态发泡模拟机 ,将机械振动力场引入到PS微孔塑料成型过程中 ,初步研究了稳态剪切力场和动态剪切力场对微孔塑料气泡成核的影响。实验发现 ,提高转速可以提高熔体的剪切应力 ,从而提高气泡成核率 ,但不如施加振动效果明显。施加振动后 ,泡孔直径随振幅和振频的增加而减小 ,泡孔密度随振幅和振频的增加而提高。在低温 (13 0℃ )、低压 (9MPa)下制备出泡孔直径约为 2 0 μm、泡孔密度约为6× 10 7个 /cm3 的微孔塑料。  相似文献   

11.
微孔塑料物理发泡泡孔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单介绍了国际上微孔塑料物理发泡的最新进展,阐述了微孔塑料物理发泡的机理,详细介绍了国际上微孔塑料泡孔控制的研究进展。海岛模型和细胞模型是研究泡孔长大的基本模型,理论上细胞模型更接近细胞长大的实际情况。影响泡孔长大的因素很多,综合起来可分为两大类:体系的物性参数和工艺参数,综合有关文献定性地得出了有关因素对泡孔长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0是一种常用的工程塑料,有许多优良的性能,微孔发泡后的PET材料性能得到显著改善.本文介绍了PET微孔发泡的研究进展,展望了PET微孔发泡材料的开发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微孔塑料连续挤出加工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发泡剂注入聚合物熔体、均相聚合物/发泡剂形成和微孔发泡三个方面综合评述了微孔塑料连续挤出加工技术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4.
为了改善聚丙烯(PP)的微孔发泡性能,将PP与高密度聚乙烯(HDPE)共混,提高其熔体强度;然后在PP/HDPE共混体系中加入少量滑石粉,研究滑石粉的用量对共混体系熔体强度及微孔发泡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滑石粉的加入使体系的熔体强度提高,发泡样品的泡孔结构变得更均匀。而且,随着滑石粉用量的增加,泡孔尺寸减小,泡孔密度增加。  相似文献   

15.
微发泡木塑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温安华  薛平  贾明印 《塑料工业》2006,34(6):1-4,11
针对PE/木纤维、PVC/木纤维、PP/木纤维、PS/木纤维四种微发泡木塑复合材料体系,介绍了国内外在性能改进及工艺设备方面取得的一些进展。分析了目前该领域的现状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并展望了微发泡木塑复合材料未来的应用领域及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16.
崔健 《塑料工业》2001,29(4):22-23,31
采用单螺杆挤出机进行了硬质聚氯乙烯低发泡管材挤出成型,研究了树脂牌号、预塑化对管材性能和泡孔结构的影响,探讨了口模与定型模的匹配问题,对比了普通口模与专用口模的差异及其对管材外观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经预塑化的PVCS-1000树脂生产的管材具有优良的外观和理想的泡孔结构。专用发泡口模与普通口模相比,在压缩比相同的前提下,平行段长度由110mm缩短为50mm。  相似文献   

17.
加工参数对微孔PC泡孔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肖兆新  管蓉  蒋亚静  李应林 《塑料工业》2007,35(5):27-29,43
采用模压法成功制备了薄型微孔聚碳酸酯(PC)片材,研究了加工参数(发泡时间、发泡压力和发泡温度)对泡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泡孔尺寸随发泡时间的延长先减小后增大,随发泡压力的增加而减小,随发泡温度的增加而增大;泡孔密度的变化趋势随与泡孔尺寸的变化趋势相反;相对密度则随加工参数的增加而降低。通过比较各加工参数对泡孔性能的影响,可以发现发泡时间对微孔PC片材泡孔性能影响最大,且最佳的发泡时间约为8min。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微细发泡注塑成型工艺中微泡长大的数学模型,建立了成型工艺和微泡尺寸之间的数学关系。在对该数学模型进行数值分析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熔体温度、注塑时间、模具温度、初始填充量对微泡尺寸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reports the study of microcellular injection molding of low-density polyethylene- (LDPE) based composites. The effects of adding nanoclays and polymer additives in LDPE as well as rheological property of materials on the cell morphology,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surface properties of microcellular injection molded LDPE based composites are presented. For the microcellular injection molding process, when 3 wt% of nanoclays are added into LDPE-based polymers, the cell morphology can b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due to the nucleating effects resulting from the broad interface areas between polymer and nanoclays. Also, the addition of low melt flow LDPE into high melt flow LDPE could achieve smaller and denser bubbles in the polymer matrix than neat high melt flow LDP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