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观察巩膜瓣可调整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60例(80只眼)青光眼患者做常规的三角形巩膜瓣与小梁切除术,在巩膜瓣两侧做可调整缝线,术后观察眼压、前房深度、结膜滤过泡。当手术后前房形成稳定或眼压回升大于10 mm Hg时,拆除巩膜瓣可调整缝线。结果术后第1天全部前房形成良好,术后巩膜瓣可调整缝线2周内拆除,平均7 d,可调整缝线拆除后,结膜滤过泡明显增大。结论巩膜瓣可调整缝线能促进小梁切除术后早期前房的形成,有效预防术后浅前房发生,术后2周内拆线对眼压具有调节作用,提高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松解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147例效果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评价闭角型青光眼辅助巩膜瓣松解缝线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147例(159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施行辅助巩膜瓣松解缝线小梁切除术(简称松解缝线组),同期162例(174眼)PACG行常规小梁切除法(对照组),术后观察两组视力、眼压、前房形成、结膜滤泡、眼内反应等,平均随访时间30个月。结果术后早期前房形成时间(d),松解缝线组短于常规小梁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松解缝线组出院时眼压(11.77±3.37)mmHg与术前眼压(31.63±9.45)mmHg比较,差异显著(t=25.86,P=0.000)。术后长期随访眼压(14.74±2.71)mmHg低于常规小梁切除组(17.96±2.45)mmHg,差异显著(t=11.22,P=0.000)。随访中无眼部感染与恶性青光眼发生。结论辅助巩膜瓣松解缝线的小梁切除术在闭角型青光眼滤过术中能促进术后早期前房形成。增强长期眼压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改良可调整缝线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65例70眼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术中对巩膜瓣采用改良可调整缝线缝合。观察术后眼压、前房、滤过泡、可调整缝线松脱等情况。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6~24(平均11)mo。可拆除缝线拆线时间1~14(平均7.4)d。拆线前眼压13.30~28.46(平均16.86)mmHg,拆线后眼压8.40~16.57(平均10.50)mmHg,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0眼均无拆线并发症和滤过泡渗漏。术后70眼中Ⅰ度浅前房3眼,Ⅱ度浅前房2眼,浅前房发生率7%。70眼末次随访眼压9.00~16.80(平均11.45)mmHg,70眼形成扁平滤过泡55眼,微小囊样滤过泡15眼,功能性滤过泡100%。结论:改良可调整缝线在小梁切除术中安全、术后有效,可有效控制术后房水滤过水平,有利于远期眼压的控制和功能滤过泡的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在巩膜瓣可拆缝线小梁切除术全过程滤过试验的应用及效果。方法在64例(78眼)巩膜瓣可拆缝线小梁切除术全过程中应用滤过试验。即小梁切除、巩膜瓣缝合、结膜缝合后,经前房穿刺口各进行1次前房注水。通过全过程滤过试验来检验滤过情况并加以调整。观察术后前房深度,眼压,滤过泡。结果术后无发生持续性浅前房者。术后第7天眼压在11.7~18.0mmHg之间。术后7~14天,全部病例拆除可拆缝线,眼压在9.8—14.8mmHg之间。追踪观察6月,形成功能性滤过泡66眼(84.62%)。结论在巩膜瓣可拆缝线小梁切除术全过程应用滤过试验,可以有效预防术后浅前房的发生,充分发挥可拆缝线的作用,提高手术的质量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小巩膜瓣和填压缝线与拆除技术对早期恢复前房和维持滤过泡的作用。方法  32例 37眼青光眼进行小梁切除术 ,术中巩膜瓣大小为 3m m× 2 .5 m m ,填压缝线紧密缝合 ,于术后 6天切断角膜缘上线襻 ,松解拆去缝线 ,眼球按摩。结果  34例 (91.9% )前房于术后第 1天形成 ,术后 1— 2周 , 、 型滤过泡 35眼 (94.6 % ) ,平均眼压 1.86± 0 .34k Pa,2 4眼随访 3— 6个月 ,2 1眼 (87.5 % )为有效滤过泡 ,平均眼压2 .11± 0 .6 7k Pa。结论 小巩膜瓣松解填压缝线小梁切除术能减少手术并发症 ,滤过泡维持好。  相似文献   

6.
李恒  唐知进  米雪 《国际眼科杂志》2009,9(6):1153-1154
目的:观察一种改良式巩膜瓣可拆除缝线法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6例28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施行小梁切除联合虹膜周边切除术,术中对巩膜瓣采取改良式可拆除缝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12(平均8.7)mo。可拆除缝线拆线时间3~17(平均8.33)d,拆线前眼压12.23~18.86(平均15.25)mmHg,拆线后眼压为10.00~17.30(平均11.96)mmHg,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8眼均无拆线并发症出现和滤过泡渗漏;术后28眼中Ⅰ度浅前房1例,Ⅱ度浅前房1例,浅前房发生率7%;28眼末次随访眼压10.00~17.30(平均12.55)mmHg;28眼最终形成扁平滤过泡20例,微小囊样滤过泡8例,功能滤过泡100%。结论:改良式巩膜瓣可拆除缝线法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中安全、有效,有利于远期眼压的控制和功能滤过泡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可调整缝线及丝裂霉素C在小梁切除术中的应用及手术后的效果。方法:对65例65眼各种类型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术中一次性应用丝裂霉素C联合巩膜瓣可调整缝线,术后随访3mo~1a,观察手术前后的眼压、术后切口对合、前房形成、滤过泡形态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术后第1d前房形成63眼(96.9%),浅Ⅰ级前房1眼(1.5%),浅Ⅱ级前房1眼(1.5%);术后7~10d出院时眼压平均为13.6mmHg,6mo眼压平均为14.9mmHg,1a眼压平均为16.7mmHg。所有病例术前术后视力不变或略有提高;出院时均有弥散滤过泡形成。可调线依据眼压、前房、滤过情况于术后1~2wk时酌情拆除,必要时辅以眼球按摩辅助滤过形成,眼压可以下降2~8mmHg。结论:可调整缝线、丝裂霉素C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疗效确切,操作简便,适合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8.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36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6例(36眼)青光眼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包括巩膜瓣下小梁切除,抗代谢药物的联合应及可拆除的调整式缝线。术后观察前房形成、眼压及滤过泡情况。结果 术后3眼发生浅前房,发生率为8.33%,经调整缝线后前房深度恢复正常。随访3~12月,眼压控制在9~17mmHg(1mmHg=0.133kPa)。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可有效地控制滤过量而减少术后浅前房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术中调整巩膜瓣缝线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MMC)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对58例(58眼)难治性青光眼采取小梁切除术,术中调整巩膜瓣缝线并应用MMC。观察术后视力、滤过泡、角膜、前房、晶状体、眼底、眼压等。随访6~18月。结果术后有50眼(86.21%)的眼压≤21mmHg;3眼(5.17%)加用眼局部降眼压药物治疗,眼压〈30mmHg;5眼(8.62%)的眼压无改善。结论在小梁切除术术中调整巩膜瓣缝线联合应用MMC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中改良巩膜瓣的制作方法,观察术后巩膜瓣的大小及缝合与房水滤过量和滤过泡形成的关系。方法对11例(20眼)不同类型的青光眼行小梁切除,术中制作4mm×6mm巩膜瓣,巩膜瓣的后缘与巩膜床间作3针跨度为4mm的闭合式缝合,并形成前房,观察术后早期房水滤过量和滤过泡的形成。结果术后随访半年,术后末次随访平均眼压(8.53±2.55)mmHg,与术前平均眼压(24.9±15.36)mmH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89,P=0.0001)。滤过泡:7d内Ⅰ型15眼,7d后~半年Ⅰ型13眼。术后均无前房形成迟缓。结论小梁切除术中大巩膜瓣的制作及闭合式缝线技术,术后早期前房自然恢复快,功能性滤过泡形成早,眼压控制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X”形缝线压迫巩膜瓣防止青光眼术后前房恢复延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凌平  何巧云  徐勇玲 《眼科》1997,6(1):44-45
采用“X”形缝线压迫巩膜瓣技术治疗各型青光眼21例(24只眼),术后前房形成时间均在术后24小时之内,平均随访时间:10个月,滤过泡形成良好,平均眼压1.8±0.41kPa(13.5±3.1mmHg),小梁切除术用“X”形线压迫巩膜瓣可以有效地降低眼压并能防止青光眼术后前房恢复延缓。  相似文献   

12.
穹隆为基底结膜瓣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以穹隆为基底结膜瓣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的效果、并发症及适应证。方法我院行抗青光眼手术的患者42例(49只眼)作为试验组,和试验组构成相近的文献报导的以角膜缘为基底可调整缝线小梁毁除术为对照组。试验组做以穹隆为基底结膜瓣可调整缝线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12月,观察眼压、滤过泡、视力、前房深度及并发症。结果眼压、滤过泡、浅前房、前房积血、低眼压、脉络膜脱离等与对照组及有关文献报导无显著差异。但试验组角膜切口轻度渗漏较多。结论以穹隆为基底结膜瓣可调整缝线与以角膜缘为基底结膜瓣可拆除缝线小梁切除术一样有效、安全,但操作更简便、省时。对大于50岁的各型原发性青光眼是适用的。为防止角结膜缘切口渗漏,第一针可调整缝线的拆除时间和眼球指压按摩时间最好在术后6天以后。  相似文献   

13.
小梁切除术后巩膜瓣缝线拆除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本文对60眼小梁切除术后,在一定时间内拆除巩膜瓣缝线,指压按摩观察眼压,前房深度与滤过泡,结果:平均眼压从术前5.78kPa(1kPa=7.5mmHg)下降到术后的1.69kPa,前房形成正常98.3%。结论:小梁切除术后巩膜瓣缝线拆除可减少并发症,控制滤过,操作简单,可广泛应用青光眼手术中。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常规小梁切除术联合巩膜瓣可调节缝线、丝裂霉素C、前房穿刺术、角膜缘球结膜切口连续缝合)治疗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对79例(105只眼)青光眼患者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检查前房深度、滤过泡情况和眼压。结果术后随访12~72个月,平均33个月。本组病例术后浅前房发生率低,为21.90%,术后早期滤过泡均形成良好,随访眼压控制理想。本组手术成功率高,为84.76%。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能有效减少青光眼滤过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86例92眼。做以角膜缘为基底的结膜瓣,制作4mm×4mm的巩膜瓣,将沾有0.25mg/ml丝裂霉素C液的棉片(5mm×5mm)置于巩膜瓣上,用结膜瓣遮盖棉片5分钟后取出。用平衡盐溶液100ml充分冲洗,用2ml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在角膜缘内0.5mm作1前房穿刺口。作常规小梁切除及虹膜周边切除。10-0尼龙线作改良可拆式缝线缝合巩膜瓣的两个边。术后5~10天视前房及眼压情况拆除巩膜可拆式缝线。结果 92眼术毕前房即形成,拆除缝线后,眼压7.10~18.86mmHg,平均12.53mmHg(1mmHg=0.133kPa)。滤过泡呈弥漫微隆起,术后未见脉络膜脱离或浅前房。结论 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疗效更确实,手术更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缝线植入Schlemm管开口部成形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33例41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施行了缝线植入Schlemm管开口部成形联合小梁切除术。手术方法是做二层巩膜瓣并切除深层巩膜瓣,剪除Schlemm管外壁,并从管断端口分别植入Schlemm管内6-0尼龙线,穿透性小梁切除及相应虹膜剪除,水密缝合浅层巩膜瓣。术后观察眼压、前房形成、眼内炎性反应、视力、术后并发症以及滤过泡形成等情况。结果随访6m~48m,平均(24.98±14.41)m。术后末次随访平均眼压(16.35±4.88)mmHg(1mmHg=0.133kPa),较术前平均眼压(24.17±12.85)mmHg,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t=3.674,P=0.001)。33例41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术后随访眼压经局部降眼压药物治疗,眼压≥22mmHg者3例3眼占7.32%,有效率达92.68%。术前与术后不同时间随访平均眼压值比较,经配对t检验法分析结果显示差异有显著意义。对15例19眼术后随访≥36m青光眼患者,术前、术后眼压差值(12.66±12.72)mmHg,术后眼压与术前眼压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的意义(t=3.446,P=0.005)。41眼青光眼患者中术后形成滤过泡9例10眼占24.39%,其中眼压≥22mmHg者2眼占20%。术后有滤过泡与无滤过泡青光眼患者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平均眼压差值的均值比较,经成组t检验法分析结果显示无显著性意义(t=-1.824,P=0.076)。1例双眼术后均出现前房形成迟缓,经阿托品眼药水散瞳后前房形成良好。除8眼术后第1天前房形成不良外,余例术后第1天均前房形成良好。有12眼(29.27%)术后出现前房积血。术后一过性眼压升高(眼压≥22mmHg)4眼。术后一过性低眼压(眼压≤6mmHg)10眼。术后随访早期(术后1m内)一过性眼压升高2眼。术后2眼出现前房内纤维蛋白渗出,其他病例术后均无明显的前房炎性反应。术后均无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缝线植入Schlemm管开口部成形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降眼压效果肯定、安全,术后并发症少,适应症广,术后管理容易,为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抗青光眼新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应用可拆除巩膜瓣缝线的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64例(87只眼)闭角型青光眼在小梁切除术中应用可拆除巩膜缝线,术后观察前房、滤过泡形成情况,测量眼压、视力。结果术后Ⅰ度浅前房4只眼,Ⅱ度浅前房1只眼,其发生率是5.75%;术后随访3~16个月,眼压的控制率是97. 70%。结论术后加用可拆除巩膜缝线的小梁切除术可降低术后前浅房的发生,可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术中同时羊膜植入巩膜及球结膜瓣下滤过泡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6例46眼青光眼患者施行小梁切除联合巩膜及结膜瓣下羊膜植入术。术后随访6—24个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球结膜滤过泡形成良好,无透明泡、漏水泡或扁平泡出现。最终随访时平均眼压(15.86±4.00)mmHg(1kPa=7.5mmHg),明显低于术前(29.65±5.76)mmHg。最终随访时形成功能性滤过泡42眼。结论小梁切除联合巩膜及结膜瓣下羊膜植入术能有效地促进青光眼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避免了诸如结膜菲薄型青光眼或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球结膜下筋膜囊黏连所引起的远期术后滤过泡形成不良的并发症。[眼科新进展2007;27(3):224-225]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现代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效果。方法我院于2003年8月~2006年1月采用现代改良小梁切除术(小梁切除术+前房穿刺+丝裂霉素C+巩膜瓣可调缝线)治疗青光眼患者128例(149眼),术后随访3个月~1年,观察手术前后的眼压、术后切口对合、前房形成、滤过泡形态及并发症的情况。结果术后第1天前房形成138眼(92.6%),浅Ⅰ级前房8眼(5.4%),浅Ⅱ级前房2眼(1.3%),浅Ⅲ级前房1眼(0.7%)。术后7~10天出院时眼压平均为13.2mmHg,6个月眼压平均为15.3mmHg,1年眼压平均为17.5mmHg。出院时滤过泡形态分微小囊状型(Ⅰ型)1眼,弥漫扁平型(Ⅱ型)145眼。可调线依据眼压、前房、滤过情况于术后1~2周时酌情拆除,必要时辅以眼球按摩辅助滤过形成,眼压可以下降2~8mmHg。结论现代改良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疗效确切,适合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20.
改良小梁切除联合巩膜瓣可拆除的连续缝合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小梁切除联合巩膜瓣可拆除的连续缝合对青光眼术后维持前房的作用。方法36例42眼开角型和闭角型青光眼施行此改良的手术。做以角膜缘为基底部的结膜瓣,用显微巩膜咬切器行小梁咬切,并做巩膜瓣连续缝合,结膜下组织和结膜分开缝合。结果36例42眼术后1周眼压在21mmHg以下者37眼(88.09%),术后2周42眼的平均眼压15.23mmHg,较术前平均眼压降低21.34mmHg(1mmHg=0.133kPa),早期形成前房,滤过泡满意。结论改良青光眼小梁切除联合巩膜瓣可拆除的连续缝合能减少手术后并发症,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