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重症哮喘的机械通气策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根据GINA的标准,急性重症哮喘定义为至少有下述一项症状的急性发作:辅助呼吸肌活动,讲话费力,奇脉大于25mmHg,HR〉100次/min,RR〉25~30次/min,吸气峰流速或者FEV1〈50%预计值,SaO2〈91~92%。 相似文献
2.
支气管哮喘是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该病急性发作时大多数患者通过解痉、平喘、吸氧、补液及抗炎等治疗病情能够得到缓解。但临床上仍有部分患者在哮喘发作时尽管经过上述治疗,病情仍未得到缓解甚至较前有所恶化,这类患者哮喘发作时多呈重度或危重度,病情重、病程长、并发症多、死亡率高。临床常见并发症有严重低氧血症、呼吸衰竭、肺性脑病、严重心律失常、呼吸肌疲劳等,我们称之为“重症哮喘”或“难治性哮喘”。其中持续发作超过12h者称为“哮喘持续状态”。此时,药物治疗已不能很好地缓解病情。只有进行及时有效的机械通气才能为抢救成功赢得宝贵的时间。我科自2004年以来,已采用无创或有创机械通气,应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容量控制通气或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联合压力支持(PSV)、呼气末正压等多种模式成功救治了15例重症哮喘患者。 相似文献
3.
机械通气联用氯胺酮在救治重症哮喘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机械通气联用氯胺酮在救治重症哮喘中的应用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科(515041)吴洁文余文聘陈潮钦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多数病人经用合理的抗炎、平喘治疗,补充足够液体和纠正酸中毒均可得到缓解。但有部分病人虽经积极处理,哮喘仍... 相似文献
4.
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在重症哮喘机械通气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通过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判断哮喘严重急性发作时机械通气治疗的价值。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比较15例需机械通气治疗的哮喘严重急性发作患者与78例非机械通气治疗的哮喘住院患者APACHEⅡ评分的差异,计算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等指标。结果机械通气组APACHEⅡ评分中位数20,最大值30,最小值12,对照组中位数8.5,最大值17,最小值6,组间比较P<0.01。APACHEⅡ≥12时,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89.7%,准确度为91.39%;APACHEⅡ≥18时,敏感度为66.7%,特异度为100%,准确度为94.62%。结论APACHEⅡ评分可做为判断哮喘急性发作机械通气治疗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哮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重症哮喘患者采用机械通气治疗。应用低潮气量、低频率、高吸气流量、低呼吸比、高氧浓度的通气策略;SIMV通气模式。结果14例患者好转出院13例,占92.86%。1例上机后病情继续恶化2h内死亡,占7.14%。结论抢救重症哮喘过程中特别应做到及时、恰到好处地实施呼吸支持,争取时机抢救生命。允许性高碳酸血症并发症较少,抢救成功率高,是一种可行的通气策略。 相似文献
7.
17例哮喘危重状态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常规治疗无效的情况下接受了机械通气治疗。结果表明:及时机械通气可迅速改善PaO2和CO2潴留,使患者度过危险期。17例患者全部缓解出院。可见机械通气对危重型哮喘并呼吸衰竭有良好的治疗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脉波指示连续心排量(PICCO)监测技术在重症患者机械通气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46例需气管插管的重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2例)和对照组(24例),观察组患者经股动脉放置PICCO动脉导管,根据PICCO指标的动态变化调节呼吸机参数,以指导补液速度、液体平衡及血管活性药的调节。对照组行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根据中心静脉压(CVP)、血乳酸、心率(HR)及尿量等情况指导补液。观察两组治疗前(To)、治疗后12h(T1)、治疗后24h(T2)、治疗后48h(T,)的HR、CVP、MAP、氧合指数(PaO2/FiO2),记录呼吸机应用时间、ICU住院时间、28天内病死率。结果与同组Tn时点比较,两组T1、T2、L时点HR水平降低,CVP、MAP、PaO2/FiO2水平升高;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1、T2、T3时点HR水平降低,CVP、MAP、PaO2/FiO2水平升高(P均〈0.01)。观察组及对照组呼吸机应用时间分别为(7.91±2.32)、(15.32±3.79)h,ICU住院时间分别为(9.15±2.43)、(22.51±4.71)d,28天内病死率分别为13.6%、25.0%,两组比较P均〈0.01。结论应用PICCO技术可随时监测患者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可根据其结果及时调节呼吸机参数,强化液体管理可使患者早日脱机。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哮喘急性发作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000~2004年兖矿集团兴隆庄煤矿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16例重症哮喘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同时,10例经鼻气管插管,2例先经口插管后又气管切开,4例经面罩机械通气。前者起始模式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PSV),呼吸停止及人机对抗应用镇静剂者为控制/辅助模式,后者为无创正压通气(BiPAP)。低潮气量(6~8ml/kg),慢呼吸频率(8~12次/min),长呼气时间(吸:呼>1∶2),吸气压<25cmH2O,吸气时间0.8~1.0s。待气道阻力下降,症状体征改善,尽早撤机。结果16例患者均抢救成功。平均1.5h症状体征开始改善,63%上机24h症状评分2分,上机平均时间76.2h,治疗后血气指标均恢复正常,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机械通气是治疗重症哮喘急性发作的有效方法,掌握适应证,把握上机时机,选择适当的模式和参数,尽早拔管和撤机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机械通气治疗重症哮喘合并纵隔气肿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性,20岁。自幼有哮喘史。本次因进行性气促、剧烈咳嗽24小时,于1997年10月急诊入院,给予溴化异丙托品气雾剂喷雾、地塞米松10mg静推及头孢拉啶静滴,经抗炎治疗无效,6小时后气促进行性加剧,不能平卧,大汗淋漓,颈、面、胸壁及双上臂肿胀。体检:体温375℃,血压2010kPa,呼吸:34次分,心率:132次分,神清,大汗淋漓,口唇紫绀,颜面、颈部、胸部及上臂均肿胀,两肺可闻及广泛哮鸣音,胸壁及皮肤触之有捻发感,心尖部可听到Hamman征,胸部叩诊为过清音。实验室检查:周围血白细胞182×109L,中性粒细胞090,入院时动脉血气:pH75,PaCO21062kPa,PaO25… 相似文献
11.
重症哮喘合并纵隔气肿致Ⅱ型呼衰临床少见,如不及时抢救愈后差,现报道我院抢救成功一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通气模式对重症哮喘患者的疗效。方法我院2011至2014收治的重症哮喘患者60人,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给予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SIMV+PSV)及适应性支持通气(ASV),每组30人。比较两组患者呼吸力学指标,血气以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与SIMV+PSV组相比,ASV组的潮气量(VT)明显升高(P0.01),呼吸频率(RR)(P0.01)、气道峰压(Ppeak)(P0.05)、气道阻力(R)(P0.05)明显降低;ASV组的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均明显低于SIMV+PSV组(P0.01)。ASV组患者上机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ASV通气模式有利于降低重症哮喘患者的机体炎症反应,减少呼吸功并改善高通气力学,减少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13.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
<正>目前,机械通气(MV)已广泛用于ICU。由于原发神经系统损伤使用MV的患者约占20%。近5年来,我院专科神经重症病房(NICU)约有50%患者需要MV治疗,而报道显示,MV使用率最高的NICU可达80%。重症神经系统损伤与单纯的肺部疾病比较,不仅可造成呼吸功能衰竭,更易引起泵衰竭或混合性损伤。因此,神经重症损伤患者应用MV,面临更多的难题和挑战,需潜心探索。 相似文献
14.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2)
目的观察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在急性重症哮喘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呼吸科收治的急性重症哮喘患者12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瑞思迈VPAPⅢ自动同步无创双水平正压呼吸机进行通气治疗,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氧合指数及动脉血氧饱和度(SaO_2)〕,采用Hogg方法评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哮喘症状评分,并观察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PaO_2、PaCO_2、氧合指数、Sa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aO_2、氧合指数、SaO_2高于对照组,PaCO_2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哮喘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哮喘症状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率为6.6%,对照组为1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急性重症哮喘效果确切,能有效改善患者血气指标,减轻哮喘症状,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16.
危重哮喘机械通气治疗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发作危重症哮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4年11月收治的246例急性发作危重哮喘中15例危重型哮喘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同时13例经气管插管,起始模式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应用静脉内注射肌松剂者为控制/辅助模式,低潮气量(6~8ml/kg),慢呼吸频率(10~12次/min),长呼气时间(吸:呼>1:2),吸气压<25cmH2O,吸气时间0.7~1.0秒。2例经面罩行机械通气,为双水平正压通气。结果15例患者均抢救成功,平均1.25小时症状体征开始改善,机械通气24小时症状评分≤2分,平均机械通气时间59.8小时,治疗后血气分析指标均恢复正常,最高呼气峰流量(PEF)值显著增高(P<0.01)。结论机械通气是治疗急性发作危重症哮喘的有效方法,应注意把握适应证,适当的模式和参数。 相似文献
17.
18.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7,(4)
目的对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进行阐述,并对机械通气在治疗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应用和临床疗效进行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8月收治的50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采用机械通气进行治疗。跟踪观察患儿的临床症状变化,并详细记录患儿生理指标变化。结果在进行治疗前所有患儿均有发热、四肢末梢循环不良和皮疹等症状,部分患儿存在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紊乱。经治疗后,50例患儿中有1例因医治无效死亡,其余经过系统治疗均康复出院,且经过检查患儿血糖浓度、白细胞计数、胸片检查等均呈现正常状态。患儿平均住院时间15.2d,通气时间(85.0±15.2)h。结论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治疗过程中及早采取机械通气可以改善治疗效果,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机械通气抢救重症哮喘已取得相当成功率,但仍有部分病例难以治愈[1]。重症哮喘当出现咳痰无力时,多数患者出现痰栓阻塞段支气管,如果痰栓不清除,将影响机械通气的效果。作者用支气管灌洗及介入药物治疗在机械通气后缓解仍不明显的重症哮喘患者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2000~2003年收治的重症哮喘20例,男13例,女7例,平均年龄42岁,诊断标准参照文献[2]。入院后常规治疗无好转,行支气管镜引导下经鼻气管插管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通气模式为:压力支持同步间隙指令通气(P SIMV),参数调节为:FiO2(吸入氧浓度)50%~80%,Pcontrol(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