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柴达木盆地东部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形成了多个不整合。这些不整合在剖面上可分为5种类型,它们在地震上具有明显的反射特征。在纵向上,不整合划分为3层结构,每层结构发育着多种岩石类型,在测井曲线组合上具有各自不同的响应。不整合纵向的分层结构构成油气运移的双重通道,同时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和圈闭条件。尽管不整合的成藏条件有共同之处,但由于形成各类不整合时的应力强度、应力作用方式及地层变形程度均存在差异,导致不同类型的不整合具有各自不同的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2.
准噶尔盆地自成盆期以来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形成数个不整合。这些不整合在剖面上可分为5种类型,它们在地震上具有明显的反射特征。在纵向上,不整合分为3层结构,每层结构发育着多种岩石类型,它们在测井曲线组合上具各自不同的响应。不整合纵向的分层结构构成油气运移的双重通道,同时为油气聚集提供良好的储集空间和圈闭条件。尽管不整合的成藏条件有共同之处,但由于形成各类不整合时的应力强度、应力作用方式及地层变形程度等存在差异,导致不同类型的不整合还具有各自不同的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3.
地层油气藏类型与成藏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层油气藏分为地层不整合体油气藏、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和生物礁油气藏等4种类型。不整合发育的层状结构为油气成藏提供了有利条件,在不整合构造体内部,不整合面的上、下都发现有油气藏的存在。这种新的类型被定义为地层不整合体油气藏,它以不整合结构体体系内成藏为特点。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主要以削截不整合和褶曲不整合类型为主,超覆带易于形成复合型地层油气藏。地层油气藏与不整合关系密切,具有明显的成藏规律。不整合展布具有区带性;与传统上把不整合理解为遮挡性面状体的认识不同,不整合还能提供优质的储集空间;不整合油气成藏受多因素影响,并对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大港油田埕北断阶带不整合与油气运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大港油田埕北断阶带存在的多个不整合对于油气的长距离、大规模运移及油气的富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地震剖面综合解释显示,埕北断阶带不整合可划分为削截不整合、断褶不整合、褶皱不整合、超覆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5 种类型,油气沿不整合运移的规律受不整合类型控制。在测井曲线组合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岩心观察,将不整合面上、下分为三段式结构:底砾岩、风化泥岩和半风化岩石。这种结构构成油气运移的双重通道,它将不同时代的储集层、断裂等连接起来,组成区域性的运移通道网络。埕北断阶带不整合不仅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而且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受不整合纵向结构和类型控制形成了多种类型的油气藏。  相似文献   

5.
东营凹陷八面河地区发育多期不整合,其中孔店组底界的区域性不整合对研究区深层油气成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大量地震资料解释结果表明,八面河地区发育削超、平超和削平3种不整合类型。根据岩性及测井资料分析,将不整合在纵向上划分为不整合之上岩石、不整合之下风化粘土层和半风化岩石3层结构;受风化淋滤作用影响,半风化岩石的储层物性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不整合构成了八面河地区油气侧向运移的重要通道,众多油气显示或油气藏均位于不整合上、下40 m范围内。研究区不同的不整合类型与其上、下岩性相配置,可形成12种不整合岩性组合模式,对油气运聚成藏具有不同的控制作用。在八面河地区削超型和平超型不整合分布区,若纵向上为砂—泥对接岩性组合,可在不整合之上的孔店组形成地层超覆油气藏;在削超型和削平型不整合分布区,若纵向上为泥—砂对接岩性组合,可在不整合之下形成潜山油气藏。  相似文献   

6.
陆相盆地中不整合体系与油气的不均一性运移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常波涛 《石油学报》2006,27(5):19-23
不整合体系类型及其分层结构特征是不整合体系内油气不均一性运移的主要控制因素.在陆相盆地内,可依据构造应力性质、强度及不整合时空表现形式来划分不整合体系,其中断褶不整合与褶皱不整合最有利于油气运移,不同类型不整合体系的空间叠置导致油气在宏观上运移的不均一性.现今不整合体系的形成与地质历史时期地层所受的风化、剥蚀和大气水淋滤作用及后期的水进沉积作用关系密切.不整合体系在纵向上的三段结构特征与古风化带的垂向分层规律之间具有紧密联系.不整合体系中的薄层砂砾岩和风化淋滤带的中段是有利的油气运载层,中部风化粘土层中裂缝发育特征是油气窜层运移的关键,油气在不整合体系内始终沿着级差最大的方向以"线状"优势运移,在优势通道上的有利圈闭内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7.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惠民凹陷南坡中生界顶部不整合共发育3种类型:削截不整合、超覆不整合和平行不整合,并在纵向上分为3层结构:底砾岩或水进砂体、风化粘土层和风化淋滤带,不整合的每层结构都具有各自的测井响应特征和识别标志。由于每层结构的岩性不同,可形成7种配置关系。通过岩心观察和样品测试分析,曲堤地区不整合风化淋滤带次生孔隙发育。不整合对于研究区内的油气起到了运移和聚集成藏双重作用,因此,开展不整合控藏作用研究,对惠民凹陷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准噶尔盆地二叠系不整合面及其油气运聚特征   总被引:62,自引:8,他引:62  
准噶尔盆地二叠系存在的多个不整合面对于油气的长距离大规模运移及油气的富集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地震剖面综合解释显示,二叠系不整合面共分4种类型:断褶不整合、削截不整合、超覆不整合、平行不整合,油气沿不整合面运移规律受不整合类型控制。在测井曲线组合对比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岩心观察,将不整合面上、下分为三段式结构:A底砾岩、风化黏土层、风化淋滤带。这种结构成油气运移的双重通道,它把不同时代的储集层、断裂等连接起来,组成区域性的运移通道网络。准噶尔盆地二叠系不整合面不仅是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而且是油气聚休的良好场所,在不整合面之下形成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在不整合面之上形成地层超覆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9.
惠民凹陷南部馆陶组底部不整合与油气运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渤海湾盆地惠民凹陷南部馆陶组底部不整合的地质录井、测井资料识别分析基础上.将不整合剖面岩性结构划分为7种类型。编制了研究区不整合剖面岩性结构类型平面分布图,分析了其在平面和剖面上的变化特点。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馆陶组底部不整合具有形成圈闭的有利条件,但不具备油气在区内进行较长距离运移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0.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不整合面对于油气的运移、聚集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着重考虑不整合与油气成藏关系的前提下,采用地震地层学的方法将该区的不整合划分为上超/削蚀、上超/整一、整一/削蚀、整一/整一4种类型。不同类型的不整合在地震剖面上具有不同反射特征,对油气的控制作用也不同,上超/削蚀型、整一/削蚀型不整合对油气成藏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是经历了多个原型盆地发育演化的大型叠合盆地,具有多期构造运动,发育多个区域构造不整合面。通过对构造层序和主要构造不整合分布的研究,总体上可以将塔里木盆地划分为5个一级构造层序和13个二级构造层序;主要构造不整合显示出一定的分布特征,大体从隆起区、斜坡区和坳陷区,常由高角度不整合、微角度或平行不整合到整合接触带。高角度不整合带,对油气的分布、运聚成藏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和破坏作用。不整合的发育,可以成为油气侧向运移的良好通道;可以为油气提供良好的储集场所和空间;也可以使先期油气藏遭到破坏和封闭重建,发生二次成藏。阐明不整合界面的特征,可以对分析盆地演化、古隆起古地貌恢复提供有利的依据.对油气的运移、聚集、成藏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东营凹陷形成多期不整合面。其中新生界与中古生界不整合广泛分布于凹陷之中,其上覆地层与下伏地层的接触关系多为削超样式。不整合结构层中的风化粘土层,经过成岩压实作用,极易固结,形成非渗透层,具有很好的封堵效应。由于风化淋滤作用,不整合面下的风化砂砾岩、碳酸盐岩等的渗透性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成为输导油气甚至储集油气的有利场所。油气在不整合中运移主要通过2种方式:不整合结构层侧向输导和不整合“天窗”式垂向输导。受不整合削超或平超式、砂/泥型或泥/砂型等多种岩性组合的控制,东营凹陷南斜坡多发育地层超覆、不整合削截油藏。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盆地前石炭系顶面不整合面特征及其控油作用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本文详细地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前石炭系顶面不整合(面)的形成机理、平面展布特征、不整合的控油及对油气的运、聚、保、破的作用。结果表明:断褶不整合、褶皱不整合、超覆不整合是控油意义较大的不整合,前石炭系顶面不整合面及其上、下的可渗透层是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岩溶作用形成的次生储层和不整合面上的超覆砂体储层是油气聚集的良好场所。   相似文献   

14.
巴楚—麦盖提地区不整合面特征与油气分布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巴楚-麦盖提区块经过多期构造运动,形成了多个不整合面,而这些不整合面与油气藏的形成密切相关。迄今为止,该区块发现的岛山气藏与和田河气均与不整合面有关。通过对巴楚-麦盖提区块主要不整合面发育特征的分析和研究,认为自震旦系至第四系共发育6个不整合面,其中主要的不整合面为奥陶系顶、三叠系顶和上新统底部的3个不整合面,按不整合面的性质及其与油气的关系可划分为4种类型,它们均不同程度地控制着油气藏的类型及分布。  相似文献   

15.
海拉尔盆地不整合的形成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43,自引:16,他引:43  
基于不整合与油气有密切的关系,首先阐述了采用地质、地震、测井资料所识别的不整合面,并将其分为区域不整合和局部不整合2种主要类型,探讨其成因认为,不整合的形成与频繁构造活动、长期遭受风化剥蚀、大气水淋滤等有关。然后指出:与不整合有关的油气藏为变质岩侵蚀残丘、顺向断块风化壳、地层不整合遮挡等类型,且具有高凸起上的低断块和低凸起上的高断块易于聚集油气的分布规律;不整合面易于形成高孔渗带,既可以改善储集体的渗透性,又是油气二次运移的良好通道;不整合对油气的生成和成熟有一定的影响。最后,预测斜坡带上发育的地层超覆不整合油气藏是下一步勘探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不整合对于油气运移聚集的重要性   总被引:46,自引:8,他引:38  
文中所谓的不整合,包括非整合、不整合和假整合。我国已经发现了不少与不整合有关的油、气藏。有的油藏位于不整合面上,有的油藏在不整合面上的沉积底部砂砾岩或底砂岩中,有的则是由不整合面封闭形成的地层油藏,也有的是基岩或潜山油藏。在不整合面的上下,油藏和气藏广泛分布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不整合下面的岩层经长期风化侵蚀溶解淋滤,岩石的孔隙性和渗透性均有所增强。由于不整合系油、气长距离运移的通道,它能把不整合面上下相距甚远的生油岩和储集岩互相联系起来。再加上在不整合上下分布有类型众多的圈闭。石油和天然气在从生油区沿不整合面运移的过程中,就聚集在圈闭之中,形成了类型众多的油、气藏。由于二次生油,不整合对于油、气破坏可能不大。所以不整合对于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是非常有利的。  相似文献   

17.
运移输导体系是远源油气藏的核心内容,是油气实现长距离运移、聚集和成藏的关键纽带。以库车前陆盆地南部斜坡带中—新生界远源油气藏为例,在明确油气时空分布基础上,研究多种输导要素类型及其组合特征,针对不同油气运移输导体系开展2D成藏模拟实验,探讨油气长距离运移输导机理,为区内下步勘探部署提供参考依据。研究表明:库车前陆盆地南部斜坡带中—新生界发育断层、不整合与砂岩层等3类油气输导介质,3类输导介质组合形成了2类油气输导体系:近源坳陷区油源断层—不整合垂向油气输导体系和远源斜坡区不整合—中浅层正断层—砂体横向油气输导体系。近源坳陷区油源断层是关键的垂向油气运移通道,远源斜坡区白垩系/前白垩系、古近系/白垩系不整合面和广泛分布的白垩系—古近系砂岩层为侧向油气运移通道。模拟实验表明油气实现长距离运移、聚集和成藏取决于进入输导层的原油量、圈闭与调节正断层距离、不整合面结构等3个因素:进入输导层的原油量决定了油气运移动力—浮力的大小;圈闭与调节正断层距离决定了油气的优先充注序列,砂体上倾方向的岩性尖灭带或低幅度构造最具成藏优势;具备高孔渗砂岩的不整合结构体具有物性和动力的双重优势,是油气横向运移核心路径。白垩系/前白垩系不整合面分布的非均质性是造成白垩系油气分布差异的重要因素,古近系/白垩系不整合面的广泛分布是区内古近系油气成藏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