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祖铭  罗春华 《海南医学》2008,19(8):136-13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血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血小板压积(PCT)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二组,其中急性脑梗死组233例,对照组255例,用Sysmex2100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所有受试者静脉血PLT、MPV、PDW、P-LCR、PCT进行测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PLT减少,MPV、PDW、P-LCR均升高,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MPV、PDW、P-LCR增高,PLT下降,临床上对具备脑梗死高危因素或脑梗死确诊者应积极监测外周血小板的数量及参数,特别是MPV可作为急性脑梗死病情预估与预后判断的重要指标,MPV增高的患者,可适当给予预防性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心病患者急性发作、缓解期血小板参数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动脉血pH值、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O2)的相关性。方法将受试者209例分为3个组,其中缓解期组84例、急性发作期组68例、健康对照组57例,分别用AVLCAMPACT3型血气分析仪对动脉血pH值、PO2、PCO2进行检测,同时用Sysmex2100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静脉血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大血小板比率(P-LCR)进行测定。结果与对照组和缓解期组比较,肺心病急性期组pH值、PO2、PCO2、PLT、MPV、PDW、PCT、P-LCR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现为PLT、PCT显著降低,PDW、MPV、P-LCR显著升高。急性期组pH值、PO2与PLT、PCT呈正相关(P<0.05),与P-LCR呈负相关(P<0.05);PCO2与PLT、PCT呈负相关(P<0.05),与PDW、MPV、P-LCR呈正相关(P<0.05)。结论肺心病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与病情急性发作、缓解密切相关。肺心病急性加重期血小板参数明显异常,且与动脉血pH值、PO2、P...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常规检测中血小板(PLT)计数及相关参数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血小板压积(PCT)在急性白血病中的疗效观察与预后判断,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意义.方法选取急性白血病(AL)53例,采用Sysmex XE-5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PLT、MPV、PDW、P-LCR、PCT,并与正常对照及治疗前后对比.结果初诊时AL的PLT、PCT和MPV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和<0.05),PDW、P-L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初诊与部分缓解组比较,PLT、PCT明显升高(P<0.05),MPV、PDW、P-L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完全缓解组比较,PLT、PCT明显升高(P<0.01),MPV、P-LCR明显降低(P<0.05),PDW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对急性白血病的疗效观察与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以198例肝硬化患者作为肝硬化组(分为A、B、C组),同时以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利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分别检测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结果肝硬化组MPV、PDW、P-LCR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PLT、PCT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肝硬化各组之间比较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肝硬化级别的增加,MPV、PDW、P-LCR逐渐升高(P<0.05),而PLT、PCT逐渐降低(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可作为临床判定肝硬化损害程度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谢先余 《吉林医学》2012,33(27):5869-5870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变化在2型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患者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对40例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2型糖尿病无微血管病变18例,2型糖尿的有血管病变22例)及健康对照组16例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的检测。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2型糖尿病组MPV、PDW显著升高(P<0.01),PLT显著降低(P<0.05),P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2型糖尿病无微血管病组相比,有微血管病变组MPV、PDW显著升高(P<0.01),PLT显著降低(P<0.05),P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测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可能成为临床判断2型糖尿病是否并发血管病变客观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大血小板比率(P-LCR)与脑梗死、下肢静脉血栓的相关性。方法:测定脑梗死组40例、下肢静脉血栓组28例及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40例的PLT、PCT、MPV、PDW及P-LCR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脑梗死组MPV、PDW、P-LCR检测结果分别为:11.3±1.1fl、15.1±2.8fl、(34.9±7.9)%,对照组分别为:10.3±0.8fl、12.6±1.6 fl、(27.8±5.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下肢静脉血栓组MPV、PDW、P-LCR检测结果分别为11.0±1.1fl、14.6±3.3fl、(33.5±8.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V、PDW、P-LCR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危险因子,也可以作为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一个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小板参数,包括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的变化与血管性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SysmeXE-21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分别对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100例健康对照者的PLT、MPV、PCT、PDW进行测定,同时利用Himchi-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其空腹血糖水平(FPG)。结果:①糖尿病组与对照组相比:MPV、PDW显著增高(P<0.01);PLT减低(P<0.05);而PCT变化无统计学差异;②糖尿病有血管病变组与无血管病变组相比:空腹血糖水平无显著差异,但有血管病变组MPV和PDW均显著高于无血管病变组(P<0.01),而PLT计数比无血管病变组减少(P<0.05);③PCT测定值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MPV和PDW显著升高,PLT减低;糖尿病有血管病变者和无血管病变者PLT、MPV和PDW明显改变,提示检测血小板参数如PLT、MPV和PDW对监测2型糖尿病有无血管病变发生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临床意义。方法:选取ITP合并AMI的患者11例(ITP&AMI组);经冠脉造影检查确诊为AMI,排除血液系统疾病的患者30例(AMI组);临床诊断为ITP的患者30例(ITP组);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利用全自动血细胞五分类分析仪检测上述患者入院时及治疗后血小板的5项参数[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大血小板比率(platelet-large cell ratio,P-LCR)、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及未成熟血小板比率(immature platelet fraction,IPF)],对比研究各组间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变化。结果:治疗前,ITP&AMI组与AMI组比较,MPV、PDW、P-LCR、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P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TP&AMI组与ITP组比较,PDW、IPF、P-L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MPV无统计学差异;AMI组与ITP组比较,MPV、PDW、P-LCR、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PF差异不明显;ITP&AMI组及ITP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MPV、PDW、P-LCR、PLT、IPF差异明显;AMI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MPV、PDW、PLT、IP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P-L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TP&AMI组治疗后PDW、P-LCR、PLT、IPF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间MP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TP&AMI组治疗前后PDW、P-LCR、PLT、IP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P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TP组及AMI组治疗前后MPV、PDW、P-LCR、PLT、IP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小板参数有助于ITP合并AMI患者的病情诊断、疗效观察及对预后的预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与血小板各参数的关系。方法:采用XE-2100型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同时对110例糖尿病患者(其中有微血管病变63例,无微血管病变47例)和7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大血小板比率(P-LCR)测定;采用日本AU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应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空腹血糖(FPG)。结果:糖尿病患者MPV、PDW、PCT、P-LCR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有微血管病变组MPV、PDW、P-LCR均明显增高(P<0.01);且MPV与FPG呈正相关(r=0.55,P<0.01)。结论:密切观察糖尿病患者的MPV、PDW、P-LCR值,可以为早期预示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小板(PLT)、血小板容积比(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为冠心病的诊断提供可参考依据。方法共纳入85例诊断为急性冠心病(ACS)心肌缺血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时从门诊随机抽取90例无心脏疾病史的人群作为对照组。空腹抽取肘部静脉血2 ml进行血细胞分析,比较两组人群PLT、PCT、MPV、PDW的差异。结果病例组患者PLT、PC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人群,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而MPV、PDW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人群,差异比较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血中PLT、PCT、MPV、PDW的含量水平对辅助诊断ACS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外周血血小板(PLT)及其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测定59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和60例健康对照者的PLT及其参数,用日本雅培CD-3700型多项目血球自动计数仪。结果与健康组对比,肝炎肝硬化患者的PLT计数明显降低(P<0.01),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增高(P<0.01);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增大,PLT比率(P-LCR)增高(P<0.01);随着肝硬化患者Child Pugh评分升高,PLT明显下降,MPV、PDW、P-LCR明显上升,A、B、C三组之间其PLT、MPV、PDW相互比较,差异均具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 PLT及其参数是临床判定肝硬化的肝功能损害程度、出血倾向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放化疗对肿瘤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影响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放化疗前及放化疗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用SF-3000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测定31例肿瘤患者放化疗前及放化疗后静脉血的血小板数(PLT)、血小板比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和大体积血小板比率(P-LCR),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肿瘤病人治疗前各参数与正常对照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PLT、MPV、PCT、P-LCR在放化疗后患者组均明显低于放化疗前(P<0.01或P<0.05),PDW则与放化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肿瘤放化疗患者血小板参数的测定对观察其骨髓抑制状况和病情估计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血小板参数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门诊或住院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分为糖尿病合并冠心病(DM+CHD)、冠心病(CHD)、糖尿病(DM)和对照四个组,分别检测hs-CRP及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大血小板比率(P-LCR)、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五项血小板参数的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DM+CHD)组hs-CRP、MPV、PCT、P-LCR和PDW水平显著高于CHD、DM和对照组(P〈0.01),PLT数量显著低于CHD、DM和对照组(P〈0.01)。PLT计数:对照组〉DM组〉CHD组〉(DM+CHD)组,呈降低趋势,hs-CRP、MPV、PCT、P-LCR、PDW水平:对照组〈DM组〈CHD组〈(DM+CHD)组,呈升高趋势。hs-CRP与PLT呈负相关(r=-0.725,P〈0.05),与MPV(r=0.801,P〈0.01),PCT(r=0.747,P〈0.05),P-LCR(r=0.713,P〈0.05),PDW(r=0.724,P〈0.05)均呈正相关。结论 hs-CRP及血小板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有显著相关性,hs-CRP及血小板参数是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病情观察和评价的有用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小板相关参数和尿酸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测定冠心病组和对照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及尿酸(UA),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MPV、PDW及UA水平明显升高,且与病情程度相关;PLT、PCT水平明显降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小板相关参数异常和尿酸水平升高与冠心病密切相关。提示可将血小板相关参数、尿酸作为冠心病诊断和治疗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特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及血小板计数(Plt)的动态变化,并探讨其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6月~2013年1月诊治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88例,另取我院保健门诊体检的健康儿童40例作为对照,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各样本Plt、MPV、PDW及P-LCR血小板参数的变化。结果对照组Plt显著高于ITP组(P<0.01),而对照组MPV、PDW及P-LCR显著低于ITP组(P<0.01)。Plt、MPV、PDW及P-LCR血小板参数在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Plt会随着病情的加重逐渐减低(P<0.05),然而MPV、PDW及PLCR则随着病情的加重逐渐升高(P<0.05)。ITP患者治疗后Plt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而MPV、PDW及PLCR则显著减低(P<0.01)。结论 Plt、MPV、PDW及P-LCR血小板参数的检测有助于ITP的鉴别诊断、病情判断及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16.
郭凌霄 《吉林医学》2010,31(13):1800-1801
目的:探讨急性脑损伤血小板及其参数的变化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急性脑损伤患者82例,伤后5 h内入院,观察其入院时采集的静脉血中血小板(PLT)及其参数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大小血小板比率(P-LCR)和血小板比积(PCT),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脑损伤患者PLT低于正常对照组,MPV则高于对照组,PDW、P-LCR和PC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LT和MPV在急性脑损伤早期即发生了变化,可为急性脑损伤颅内出血的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为更好地防治HP感染相关性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血清HP抗体,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比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以及大血小板比率(P-LCR).结果:HP阳性组与HP阴性组比较,PLT、PCT、P-L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P阳性组的MPV、PDW较阴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感染可能影响骨髓增生功能,导致血小板MPV及PDW降低.  相似文献   

18.
刘琪 《医学研究杂志》2011,40(9):128-131
目的探讨痛风患者急性期与缓解期血尿酸水平与血小板相关参数以及CD62p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67例痛风患者,在急性期和缓解期分别用全自动生化仪,血细胞分析仪和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尿酸(UA)含量、血小板数量(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以及CD62p的量,统计软件分析血尿酸与各指标相关性,87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痛风患者急性期、缓解期与正常对照组MPV,PDW依次逐渐增高,UA、CD62p、PLT,PCT依次逐渐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按照血尿酸含量将痛风患者分为重度和轻中度高尿酸血组,重度组PLT、PCT,CD62p则显著高于轻中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MPV和PDW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UA与PLT和PCT,CD62p呈正相关(P<0.05),与MPV和PDW相关性不明显。结论高尿酸血症导致PLT升高,CD62p表达量急剧上升,促使血小板活化,参与血栓形成,可能最终导致血液高凝。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缺氧性脑损伤血小板参数的监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与血小板参数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63例缺氧性缺血性脑损伤患儿,其中HIE组40例,HIE合并颅内出血组23例;36例咽下综合征患儿为对照组。测定各组患儿血小板参数。结果脑损伤组血小板(PLT)和血小板比积(PCT)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血小板平均容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则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HIE组与HIE合并颅内出血组比较除PLT在HIE合并颅内出血较HIE组有显著降低(P<0.05)外,PDW、MPV及PCT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窒息新生儿检测血小板参数,有助于判断缺氧性缺血性脑损伤情况及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Graves病(Graves disease,GD)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择2009年7月至2009年12月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门诊GD患者共275例,其中治疗后缓解199例(缓解组),无缓解76例(无缓解组)。检测2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distribution width,PDW)、大血小板比率(platelet-large cell ratio,P-LCR)以及血小板平均体积和大血小板比率治疗前后的差值(△MPV和△P-LCR)。结果治疗前缓解组和无缓解组相比,MPV和P-LC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缓解组和无缓解组MPV、PDW及P-LCR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2组的PDW、△MPV和△P-LCR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P-LCR大于24.85%和治疗后小于30.55%均提示GD缓解的可能性较大。结论治疗后缓解组的MPV、PDW和P-LCR与治疗前相比均下降。2组治疗前后PDW、△MPV和△P-LC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提示血小板参数特别是P-LCR的变化可作为GD治疗效果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