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多肽PSMA-P1及PSMA-P2负载患者自体的树突状细胞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的临床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选择8例非激素依赖型且HLA-A2阳性的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分离出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PBMC).用重组人粒细胞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白细胞介素4(rhlL4)体外诱导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培养至第5天经催熟24h后,以PSMP1多肽与PSMP2多肽片段(HLA-A2阳性)进行负载。将成熟DC经皮内注射.观察患营的临床疗效.指标有客观缓解率、临床收益率和毒副反应。结果:8例前列腺癌患者血液中Th1细胞因子水平(IL-2,IL-12。IFN-γ/TNF-α)明显升高(P〈0.05);3例患者肿瘤标志物PSA降低,2例平稳.1例升高。1例患者胸腔积液消失。3例早期患暂随访10~13个月,其中2例目前病情稳定,1例死于其他并发症。主要毒副反应为乏力及注射部位处轻微疼痛。结论:前列腺癌术后行多肽负载的DC瘤苗治疗,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免疫功能,且不良反应少,可明显控制PSA升高,缓解病情,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索拉菲尼联合树突状细胞与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抗肝细胞癌生长作用。方法体外培养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与树突状细胞,采用不同剂量索拉菲尼6.9μmol/L、13.8μmol/L、20.8μmol/L联合树突状细胞与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作用于小鼠H22肝癌细胞,应用酶联免疫分析技术测定二者联合对肝癌细胞增殖抑制率。结果随着索拉非尼剂量增加,对H22肝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增强,与索拉非尼相比,抑制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236,P0.05;4.4 mg/ml剂量除外);索拉非尼在13.25 mg/ml时联合DC-CIK细胞对肝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最强,与索拉非尼4.4 mg/ml剂量联合DC-CIK细胞作用相比,抑制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2.175,P0.05)。结论索拉非尼联合树突状细胞与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共同作用于肝癌细胞,能够提高索拉非尼杀伤肝癌细胞作用,且对肝癌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性,为进一步提高分子靶向药物临床治疗肝细胞癌的疗效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125I放射性粒子永久植入治疗前列腺癌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探讨^125I放射性粒子永久植入治疗前列腺癌的疗效、适应证和并发症。方法应用Prowess2.42治疗计划系统经直肠超声引导,^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前列腺癌患者5例,临床分期T2b 4例,T3 1例。Gleason评分7分3例,6分1例,9分1例。术前PSA5.3~8.7ng/ml。结果治疗后随访12—18个月。5例患者PSA明显下降,12个月后均低于0.5ng/ml;术后3个月开始前列腺体积缩小;术后短期出现不同程度的尿路刺激症状,IPSS评分上升,尿流率下降,但3个月后逐渐好转。患者未出现血尿、血便、直肠溃疡等严重并发症。结论^126I放射性粒子永久植入适用于临床局限性前列腺癌,疗效好,并发症少,并有较好的放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前胶质瘤的免疫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较多的有淋巴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s)、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s)及树突状细胞(Des)诱导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s)。本研究旨在比较了上述3种杀伤细胞对神经胶质瘤的体外杀伤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细胞)回输治疗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的护理方法.方法:对9例采用自律CIK细胞回输治疗的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的护理进行分析总结.结果;CIK细胞回输治疗后,本组6例患者的症状及肝功能均有明显改善,3例免疫功能改善,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可耐受,在治疗中加强护理干预,可促进患者症状的改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采用自体CIK细胞治疗,对难治性慢性丙型肝交具有改善肝功能,提高机体免疫,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半相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集21例晚期肝细胞癌(肝癌)患者健康一级直系亲属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诱导成异体半相合CIK细胞后回输给患者,回输4个周期。评估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随访半年,21例患者的存活率为81%(17/21),疾病稳定患者11例,疾病进展患者10例(含4例死亡病例)。6例患者治疗期间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1例出现皮疹。与治疗前相比,患者治疗后第4周期的血小板数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治疗后第1、4周期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红蛋白,肝、肾功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同种异体半相合CIK细胞治疗晚期肝癌患者能够有效改善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大都在可耐受范围,是一种较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共培养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66例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患者,观察组化疗4周期后予DC-CIK生物治疗,对照组常规化疗,观察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改变及临床疗效,记录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1个月后胃癌患者外周血CD3~+、CD4~+、CD8~+、CD4~+/CD8~+比例均有不同程度提高(P0.05)。观察组血清肿瘤标志物CEA在治疗后1个月为(11.36±2.62)ng/m L,而对照组为(22.16±13.45)ng/m L,观察组CEA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客观缓解率15.2%,疾病控制率33.3%。结论:DC-CIK细胞联合化疗晚期胃癌,可延缓疾病进展,改善患者免疫功能,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直肠超声(TRUS)引导下经会阴^125I粒子永久性组织间植入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PCa)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0例临床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采用TRUS下经会阴^125I粒子永久性组织间植入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1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并发症少,术后3月内PSA均下降到正常值以下,随访9—38个月,PSA≤0.2ng/mL,均无生化失败,均存活。结论^125I粒子永久性组织间植入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临床疗效好,生化失败少,远期并发症少,生活质量高,是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良好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125I粒子植入治疗前列腺癌的疗效、适应证和并发症。方法:应用直肠超声引导及治疗计划系统,125I粒子经会阴穿刺植入前列腺治疗前列腺癌患者7例,临床分期T,。2例,T2。2例,T2b3例,Gleason评分5分l例,6分1例,7分4例,9分1例,PSA9~50μg/L。结果:经8~17个月随访,所有患者PSA均下降至接近于O(〈O.003μg/L),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125I粒子适用于局限性前列腺癌,近期疗效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初步评价125Ⅰ放射性籽源植入术联合内分泌疗法治疗前列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术中经直肠超声引导及治疗计划系统软件经会阴穿刺植入125 Ⅰ放射性籽源并同期行手术去势或药物去势治疗前列腺癌患者29例.结果:术后6个月~5年随访,发现29例患者前列腺体积及前列腺特异抗原(PSA)均有不同程度降低,8例淋巴结转移患者及4例骨转移患者转移灶均缩小,术前骨痛及排尿症状均有好转,且无一例出现尿潴留及便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125Ⅰ放射性籽源植入术并内分泌疗法对各期前列腺癌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前列腺癌综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125 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C期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组11例,均通过前列腺穿刺活检确诊为前列腺癌,Gleason评分6~9分,经内分泌治疗后确认进展为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时平均PSA为10.91ng/ml,临床分期均为C期,行直肠B超引导下,经会阴穿刺植入放射性125 I粒子治疗.结果 全组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30~70min,平均植入粒子49粒,均于术后3~6d出院.术后随访3~71个月,平均31个月.完全有效3例,部分有效1例,病情稳定3例,无效3例,失访1例,PSA无进展生存率70%(7/10).无效患者3例中,2例PSA无进展生存期达2年以上,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125 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C期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与前列腺酸性磷酸酶(PAP)多肽联合致敏自体树突状细胞(DC)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HRPC)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选择HLA-A201阳性HRPC患者16例,分离患者外周血中单核细胞,加入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与白介素(rhIL-4)诱导成DC。用PSA(KLQCVDLHV)、PSMA(ALDVYNGLL)与PAP(LLHETDSAV)3种多肽联合冲击DC后近腹股沟淋巴结富集区皮内多点接种致敏DC,隔周1次,共进行4次接种,于最后1次接种后1~2周内进行免疫学与近期临床疗效的监测。结果:未见1例出现Ⅱ级以上不良反应(寒颤、发烧、注射部位红肿、皮疹等)。患者接种DC后外周血中IL-2、IL-12和IFN-γ水平呈明显上升趋势(P<0.01);迟发型超敏反应(DTH)试验阳性率为36.4%(4/11);5例患者外周抗原特异性IFN-γ+CD8+T细胞比例明显增加(5/11);6例患者PSA水平下降(6/16);1例患者腹腔积液减少;1例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灶缩小。3例患者临床反应达到部分缓解(PR),7例患者稳定(SD),6例患者进展(PD)。结论:PSA、PSMA和PAP多肽联合负载自体DC免疫治疗方法可明显改善HRPC患者免疫功能,有效激发特异性T细胞免疫应答,控制并缓解病情,是治疗晚期HRPC的一种安全与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实时直肠超声引导经会阴穿刺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T1~T2c期前列腺癌患者45例。结果:45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60~120(平均90)min,植入^125I粒子数40~75(平均56)枚。术后随访12~48个月,血PSA〈1μg/L29例,血PSA为1~2μg/L 11例,血PSA≥2μg/L5例。结论: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局限性前列腺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前列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SA mRNA及蛋白表达,探讨其与前列腺癌微转移的关系。方法取抗凝血,Ficoll离心分离单个核细胞,RT-PCR检测PSA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SA蛋白表达。结果(1)血清PSA>40.0ng/ml者23例,两者均表达的19例,阳性符合率82.61%(19/23);血清PSA <20.0ng/ml者16例,两者均表达的5例,阳性符合率31.25%(5/16);(2)PSA mRNA及蛋白的阳性表达与临床分期、Gleason评分均呈正相关;(3)血清PSA<20.0ng/ml的16例患者随访18个月,1例PSA mRNA及蛋白均表达阳性者,于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半年内死于癌转移。结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SA mRNA及蛋白的联合检测是判断前列腺癌微转移的有效手段之一,并可预示前列腺癌的病理分级和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经直肠超声引导经皮冷冻消融治疗寡转移前列腺癌(OPC)的疗效。方法:前瞻性收集2014年3月~2017年1月于我院行经直肠超声引导经皮冷冻消融治疗的16例OPC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并进行随访研究。所有患者在确诊后均行经直肠超声引导经皮冷冻消融治疗。随访时间12~28个月。研究主要终点为PSA有效率(PSA较治疗前下降≥50%)及完全有效率(PSA下降≥85%)。结果:9例患者术后3个月PSA下降≥50%,PSA有效率为56.2%,其中5例患者PSA下降≥85%,完全有效率为31.2%。随访期内2例患者出现PSA进展,PSA进展时间分别为16、18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仅1例患者出现下尿路症状(LUTS),2例患者出现排尿困难,保守治疗后好转。结论:经直肠超声引导经皮冷冻消融是OPC患者的有效治疗方式,具有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安全、微创等优点。但该技术目前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缺乏对患者远期疗效的评估,因此需要进一步累计病例数及临床经验以得出明确结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接受近距离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001~2010年接受近距离治疗的局限性前列腺癌患者67例。随访术后PSA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分析影响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64例(95.5%)获得平均33.9(4~112)个月的随访。术前PSA平均为20.04ng/mL,术后最低PSA值平均为1.15ng/mL,40例(62.5%)患者最低PSA值〈1ng/mL,26例(40.6%)患者最低PSA值〈0.5ng/mL,达最低PSA值时间平均为术后11(1~26)个月。术后常见短期不良反应有:发热4例,血尿8例,便血3例。长期不良反应有:尿路刺激症状19例,便血7例,血尿2例,尿失禁2例,尿潴留1例。结论近距离治疗是局限性前列腺癌的有效治疗方法,疗效肯定,并发症发生率低,严重不良反应少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直肠超声引导下经会阴125I粒子永久植入治疗前列腺癌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本组前列腺癌患者5例。年龄61 ̄83岁,平均70.4岁。临床分期T2bN0M0者2例,T3aN0M0者3例。Gleason评分6分者2例,7分者1例,8分者2例。术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4.5 ̄17.5ng/ml。T3a期患者植入治疗前先行内分泌治疗。术前制定治疗计划,经直肠超声引导下经会阴125I粒子永久植入操作。术后观察PSA水平变化,连续3次PSA升高即为生化复发,观察术后尿路和直肠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5例患者均术后恢复顺利。术后随访18个月,PSA均明显下降,PSA为0.1ng/ml者3例,0.01ng/ml者1例,0.04ng/m1者1例。5例患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尿路刺激症状,但6个月后逐渐好转。4例术后出现排便次数增多,术后3个月均好转。未发现尿失禁、直肠溃疡等并发症。结论经直肠超声引导下经会阴125I粒子永久植入治疗前列腺癌的疗效确切,创伤较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利用树突状细胞呈递肿瘤抗原的特性提高细胞毒T淋巴细胞 (CTLs)对肾癌细胞的杀伤活性。 方法 肾细胞癌患者骨髓来源的有核细胞体外经GM CSF和IL 4诱导产生树突状细胞 ,负载肿瘤裂解物后诱导自体CTLs产生。用细胞毒试验和ELISA测定CTLs杀伤活性和细胞因子的分泌。 结果 肾癌患者自体来源的DC Tuly能 (1)增加CTLs增殖 ,16d时使T细胞增殖达 4 3倍 ;(2 )上调CTLs中CD3 和CD8 T细胞群 ;(3)诱导产生的CTLs对自体肾癌细胞具有高杀伤率 ,显著高于异体肾癌和异种肿瘤细胞 (P <0 .0 5 ) ;(4)上调TNF α分泌。 结论 DCs能呈递Tuly抗原。诱导产生抗原特异性CTLs,提示DC Tuly具有为肾癌患者制作疫苗和进行特异性CTLs过继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经会阴冷冻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 超声引导下经会阴冷冻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12例.以PSA、前列腺MRI和全身骨扫描作为评定指标,疗效评价包括完全反应(CR)、部分反应(PR)、病情稳定(SD)和病情恶化(PD).主观反应根据骨痛、排尿异常和血尿等症状的变化评定.分析其即刻和迟发并发症.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105±34)min.均未输血.术后平均住院(6±2)d.随访6~30个月,平均18个月.CR 3例、PR 5例、SD 2例、PD 2例.本组总有效率(CR+PR) 66.7%,PSA无进展生存率 83.3%.主观反应均明显改善.拔除尿管后,控尿满意7例;5例尿失禁3~7 d后,恢复控尿.术后出现尿道坏死组织2例,尿道直肠瘘1例,会阴部不适1例.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会阴冷冻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安全有效,但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后明确.  相似文献   

20.
多西紫杉醇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多西紫杉醇3周方案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的疗效、毒副反应。方法对HRPC患者进行3周方案化疗:多西紫杉醇75mg/m2(第一天),泼尼松5mg,口服hid,21d为一周期。反应严重的患者之后的给药剂量改为70mg/m2。观察患者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水平、病灶的变化、毒副反应。结果12例患者经治疗后PSA均有下降,5例PSA下降〉50%。治疗前后PSA中位数分别为28和18,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复查MRI中2例出现病灶减小。所有患者骨扫描未见新发灶,骨痛的患者中50%有不同程度缓解。主要的副反应为骨髓抑制。结论多西紫杉醇3周方案对于我国HRPC患者的疗效是肯定的,但毒副反应对化疗进程影响很大,本研究建议将不能耐受的患者药物剂量降为70mg/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