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环塔里木盆地农业气候因子的变化特征与趋势.[方法]利用1951-2005年的逐月气候资料分析.[结果]在全球变暖的大气候背景下,过去55 a中环塔里木盆地年平均气温显著升高,增温速率在0.22℃/10 a以上.各季节及生长季平均气温都有所增加,冬季最大,达到0.5℃/10 a.冬季和秋季最高温增加均较明显.冬季、年平均和春季平均最低气温增加显著.生长季的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增温速率都不明显.对降水量的分析结果表明,春季降水量、年降水量和生长季平均降水量有明显增加趋势.[结论]通过分析该地区农业气候变化特征,以期为有效管理区域农业、水资源,改善生态系统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以线性倾向估计方法对青田县1971-2010年的逐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降水量进行分析,考察该区近40年的主要气候特征的变化。结果显示:近40 a来,青田县降水呈增多趋势,但春秋季降水为减少趋势,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气温均呈升高趋势,且年内各月均为升高,并以2月升高明显。  相似文献   

3.
济宁市近4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翠翠  李春光  张泽铭  李军  郭卫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7):4304-4305,4363
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对济宁市(包括11个县市区)1970-2009年的气温、降水和日照资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近40年济宁市历年和四季的平均气温、平均最高和平均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冬季气温上升幅度最大,平均最低气温的上升速率大于平均最高气温的上升速率;年降水量的变化分为明显的2个阶段,前30年稳定下降,而后10年呈上升趋势,济宁市降水总体呈略上升趋势;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夏季下降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对乌兰察布地区1971—2010年的降水与气温进行了分析。趋势分析表明,近40年来乌兰察布地区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其中春、秋季降水量为增加趋势,夏、冬季节降水为减少趋势;年平均气温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并在1987年以及1997年发生了明显的跃变;小波分析发现年降水量存在着5年、10年、20年以及28年左右的周期,年平均气温存在着6年、15年、20年以及28年左右的周期;旋转主因子分析发现乌兰察布地区夏秋季降水、气温的区域划分具有一致性,南部地区降水多,气温高;北部地区降水少,气温低,但北部地区气温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5.
40年来浙江省农业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961-2000年基本气候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浙江省农业气候具有气温升高、降水增多、光照减少等明显特征。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索近50年来洞庭湖区农业气候变化特征,根据洞庭湖区1961~2010年气温、降水、日照等要素资料进行曲线拟合分析,得到了洞庭湖区气温和降水变化有较为明显的周期性变化,气温总体趋势变暖;干旱周期在拉长,目前处于干旱期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根据阳信县1971-2010年的气温、降水、日照时数等有关资料,利用统计特征量值、气候变化倾向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阳信县年平均气温具有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并以每10 a 0.2℃的趋势增温,增温趋势显著;年降水量的变化总体呈减少趋势,以每10 a 45.4 mm的速度减少,多雨期和少雨期交替出现,变化周期由前期9~10 a到后期2~4 a;年日照时数呈显著减少趋势,以每10 a 131.1 h的趋势减少,各季变化趋势与年平均的变化趋势一致,其中春季日照时数减少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威海市近40年气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5~2004年威海市所辖4个气象台站气温的观测资料,对威海市近40年的气温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40年来威海市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0.355℃/10年),特别是1989年以后增温非常明显,1994年是近40年来最暖的一年。气温以1988年为界分为冷、暖2个阶段,前段为冷期,后段为暖期。对于威海市气温上升,贡献最大的是冬季,而最低气温对于威海市升温的贡献又比最高气温大。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近4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1年至2001年呼和浩特地区的气象资料,分析了40 a来气温、降水、日照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地区的季节和年平均气温以及最低、最高气温均呈明显上升趋势,且季节温度升高率:冬季>夏季>秋季>春季;降水总体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不是很大,各年际之间呈跳跃性摆动;年平均日照时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且下降幅度很大,各年际之间呈现周期性变化;年潜在蒸散量(ET0)总体呈升高趋势,但季节变化有较大差别。研究结果充分表明,呼和浩特地区气候正在趋于暖干化,日照时数变短,这对本区发展农牧业具有很大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天津农业科学》2020,(1):86-90
本研究利用黑龙港流域典型县域(南皮县)1967—2015年逐日气温、降水、日照等气象资料,应用有序聚类分析与气候倾向率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旨为探寻农业气候资源变迁规律及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研究依据。分析表明,南皮县年均气温有升高趋势,每10年平均升高0.263℃,以冬季增温最为显著,每10年平均升高0.531℃;稳定通过0℃与10℃的活动积温呈上升趋势,每10年分别平均增加62.82℃和49.75℃。年均降雨量有减少趋势,不同季节增减不同,春季降雨量略有增加,其他季节不同程度减少。结合当地粮食生产布局,冬季积温增加对小麦种植和生长有一定影响,夏秋季降雨减少增加了玉米产量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松嫩平原作物气候生产潜力分析及其气候变化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松嫩平原1951-2005年36个气象站的历史资料,分析了近44年温度、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采用机制法,计算了松嫩平原农作物的气候生产潜力。在MAPGIS、SAS的支持下,探讨了农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变化规律,分析了气候变化对气候生产潜力的影响,建立了气候因子与作物气候生产潜力之间的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12.
松嫩平原西部土地面积大、农业生产水平低,生产条件落后,农村产业结构层次低、差,农村社会经济十分落后,自然灾害频繁、盐碱、风沙、干旱制约着当地农业发展,但本区土地资源和水资源却比较丰富,生产特别是粮食增产潜力很大。在现有条件下大力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和宜农荒地开发,加强粮食生产;实施集约化和适度规模化经营,促进农业产业化,走水土资源开发与治理保护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本区综合发展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松嫩平原地下水位动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梅桂  黄永明  蔡贺  朱巍 《湖北农业科学》2014,53(18):4306-4312
选用松嫩平原地下水位多年动态监测资料,绘制地下水位动态曲线,论述松嫩平原不同地貌单元及不同含水层地下水位年际及年内动态变化特征,分析探讨影响地下水位变化的各种因素,指出人为因素是引起松嫩平原地下水位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避免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可以有效保护松嫩平原地质环境.  相似文献   

14.
吉林松嫩平原区地下水动态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开展吉林松嫩平原区地下水动态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析了吉林松嫩平原区地下水动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吉林松嫩平原区气温逐渐升高,平均气温累计上升2℃;降水量逐渐减少,特别是西部地区降水量减少的趋势更加明显;同时地下水开采量不断增加,2008年达到28亿m3。在多种因素驱动下,区域地下水水位发生明显变化,潜水水位在西北部扇形地下降尤为明显,其他地区较为稳定,部分地区有所回升;承压水水位总体下降较快,个别地区有所回升。[结论]研究区地下水环境的总体恶化趋势不可避免,但可通过制定科学规划、合理开采地下水资源来减缓恶化进程,实现区域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5.
郭晓东  张晶  田辉  朱威  张梅桂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844-12846
[目的]为开展吉林松嫩平原区地下水动态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析了吉林松嫩平原区地下水动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吉林松嫩平原区气温逐渐升高,平均气温累计上升2℃;降水量逐渐减少,特别是西部地区降水量减少的趋势更加明显;同时地下水开采量不断增加,2008年达到28亿m3。在多种因素驱动下,区域地下水水位发生明显变化,潜水水位在西北部扇形地下降尤为明显,其他地区较为稳定,部分地区有所回升;承压水水位总体下降较快,个别地区有所回升。[结论]研究区地下水环境的总体恶化趋势不可避免,但可通过制定科学规划、合理开采地下水资源来减缓恶化进程,实现区域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6.
过去50年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干热风发生的时空演变规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研究近50年来中国黄淮海麦区小麦干热风时空变化特征,针对其变化趋势,提出有效防御干热风的科学对策。【方法】基于黄淮海地区68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的逐日气象资料,采用中国气象局发布的气象行业标准“小麦干热风灾害等级”指标,系统分析近50年来黄淮海冬小麦高温低湿型干热风年平均发生日数与过程次数的时空分布特征,针对其变化趋势,提出有效防御干热风的主要途径和技术措施。【结果】(1)1961-2010年,黄淮海地区冬小麦轻度、重度高温低湿型干热风出现的平均日数和过程次数随时间的变化总体呈减少趋势,其中1960-1980年和2001-2010年均为缓慢减少时期,1981-2000年变化则不太明显。1968年各地干热风危害均最为严重,1987年危害均最轻;(2)近50年来,该区轻度、重度干热风灾害的年际变化很大,这和该时期气象要素匹配程度有关。各地20世纪60年代干热风发生最严重。其次,为20世纪70年代和最近10年。20世纪80、90年代危害较轻;(3)就空间平均分布状况而言,该区轻度和重度干热风年平均发生日数和干热风过程次数分布具有一致性,总体呈中间高、两头低的趋势,且地区间差异都很显著,同纬度地区的内陆高于沿海。河北省的北部和西北部、河南省的东南部一带等地干热风危害最轻,河北省南部、河南省西北部等地危害最重,该地作物产量受到冲击很大,生产相对更脆弱。【结论】1961-2010年,中国黄淮海地区冬小麦干热风灾害总体表现为减少趋势,但由于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气象要素温度、水分、风速等匹配组合的差异,干热风灾害年际变化很大,地区间差异显著,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仍有可能发生。实际生产中,必须重视小麦干热风灾害的防御,可从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和化学措施着手来减少干热风对小麦生产的影响和危害。  相似文献   

17.
松嫩平原盐碱化形成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谷洪彪  宋洋  潘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6895-16898
土壤盐碱化形成影响因素研究是开展土壤水盐运移规律、水盐运移模拟研究、水盐调控、预测预防土壤盐碱化以及进一步改善、改良和治理开发利用该区盐碱地的基础。在回顾松嫩平原盐碱化成因及形成影响因素研究历史的前提下,总结并分析地质构造因素、水文地质因素、气候因素和人为因素等对盐碱化形成的影响,并给出松嫩平原盐碱化形成影响因素体系架构图,确定出影响松嫩平原盐碱化形成过程中的可控与不可控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研究工作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8.
以松嫩平原北部为研究区域,在ArcGIS软件的支持下,采用克里金差值方法分析了表层土壤砷和深层土壤砷在水平方向上的空间分异规律。从自然和人类活动两方面对土壤砷的水平空间分异进行了影响因素研究:在R软件的支持下对高程、坡度和距河流远近等因素与表层土壤和深层土壤的砷含量的变化量进行相关分析,并用Kruskal-Wallis test方法对土壤砷含量变化量与土地利用类型进行秩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研究区内表层土壤砷与深层土壤砷空间分布格局较为相似,表层土壤砷的分布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空间继承性。土壤砷水平迁移活动明显,人类活动加速了土壤砷的水平迁移,表层土壤主要表现为砷流失,土壤砷含量水平下降,但人类干扰强度的差异也造成了部分区域土壤砷的富集,从而使得表层土壤砷的空间分异强度弱于深层土壤砷的空间分异强度。  相似文献   

19.
以参与式林业理论为切入点,通过对松嫩平原库区进行实地调研,针对其在生态环境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提出成立农民林业协会的方式,并在库区林业建设中得到应用,同时通过建立评估系统对参与式林业的设计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管理,最终使库区林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