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骨溶解是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常见的合并症,详细分析了骨溶解产生的原因、组织学特点和它在骨水泥型假体与非骨水泥型(生物固定型)假体中的不同表现形式,阐述了骨溶解对假体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3.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痛风发作临床上极为少见。由于痛风发作时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与假体周围急性感染极为相似,故容易导致误诊。对于假体周围急性感染的患者,为了及时控制感染并同时保留假体,常常需要尽早进行关节清创灌洗术并长时间使用抗生素,而术后关节制动也会导致膝关节功能受限。因此,术前除外假体周围痛风发作等无菌性关节炎极为重要。本文报道1例长期患有糖尿病及口服激素所致全身免疫缺陷的患者因右膝骨性关节炎进行膝关节置换术,术后8周时突发发热、关节肿痛及关节功能受限,同时血白细胞、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根据现有的肌肉骨骼感染协会假体周围感染的诊断标准该患者误诊为假体周围急性感染,并进行了保留假体的关节清理灌洗术。术后患者症状及实验室炎性指标仅有短期好转,同时病原学结果显示为阴性。当关节清理术后11 d患者全身和局部症状再次出现时,对该患者进行关节穿刺,偏光显微镜下关节液晶体检测证实为急性痛风发作。使用抗痛风药物治疗后症状消失,炎症指标恢复正常,2年随访无复发。尽管假体周围通风发作十分罕见,但其仍应作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肿痛的一个鉴别诊断,目前现有的假体周围感染的诊断标准中没有设...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聚乙烯衬垫磨损后颗粒在髋和膝关节导致的骨溶解的差异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对含有聚乙烯假体的翻修患者19例,骨溶解程度、范围及假体松动程度进行分析,按部位分成两组:全髋置换组、全膝置换组。两组聚乙烯假体最长使用年限23年,最短5年。结果通过对比分析,髋关节聚乙烯骨溶解程度、范围远大于膝关节。结论聚乙烯磨损颗粒致髋膝溶解程度与颗粒大小、磨损受力方式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高龄髋膝关节置换术后致假体周围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以期为高龄患者术后感染的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0月我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31例高龄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患者为观察组,同期的31例未发生感染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BMI值、手术时间、血清白蛋白水平、基础疾病并发率、其他感染病灶存在率、引流管留置时间及髋膝部位创伤史率,同时以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指标与感染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年龄、BMI值、手术时间、基础疾病并发率、其他感染病灶存在率、引流管留置时间及髋膝部位创伤史率分别为(78.42±5.21)岁、(25.16±2.32) kg/m2、(2.56±0.30) h、58.06%、35.48%、(31.64±2.76) h及32.26%,均高于对照组的(72.60±4.81)岁、(22.87±2.14) kg/m2、(1.98±0.22) h、32.26%、12.90%、(24.08±2.53) h及12.90%,血清白蛋白水平为(31.82±3.85) g/L,低于对照组的(37.67±4.25)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上述指标均为术后假体周围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BMI值、手术时间、血清白蛋白水平、基础疾病并发率、其他感染病灶存在率、引流管留置时间及髋膝部位创伤史率均是高龄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临床上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及时采用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密度和骨代谢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前瞻性收 集该院收治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128 例,测定患者术前、术后12 个月的骨密度和骨代谢水平,分析骨密 度和骨代谢水平与Harris 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术后12 个月患者Harris 评分高于术前(P <0.05)。Pearson 线 性相关性分析显示,Harris 评分与感兴趣区域1(ROI 1)、ROI 7 骨密度呈正相关(P <0.05)。与术前比较, 术后12 个月ROI 1、ROI 2、ROI 3、ROI 5、ROI 6 和ROI 7 骨密度水平降低(P <0.05);手术前后ROI 4 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2 个月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 水平升高(P <0.05)。 结论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密度降低,可能与骨破坏有关,可影响患者术后康复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加味当归补血汤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贫血及假体周围早期骨溶解的改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18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112例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用药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琥珀酸亚铁片+阿仑膦酸钠,56例)与观察组(琥珀酸亚铁片+阿仑膦酸钠+加味当归补血汤,56例),比较2组骨密度值与血红蛋白水平.结果:治疗后,2组ROI 4骨密度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ROI 1-3,5-7骨密度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1周后与4周后,观察组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经加味当归补血汤治疗,可有效改善术后贫血症状,利于预防假体周围早期骨溶解.  相似文献   

8.
报告1例双侧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溶解关节行右侧髋关节翻修术患者的护理。护理重点:术前心理护理、患者身体准备,术后生命体征监测、体位护理、引流管护理、有效的康复训练、出院指导等。  相似文献   

9.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丢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术后假体周围骨量丢失的原因及相关影响因素,提高THA手术疗效,有效指导临床。方法 83例THA及股骨头置换患者,年龄16~83岁,平均61.16岁。按性别、术时年龄、股骨柄假体形状、股骨柄的长度、手术入路、THA病因诊断、骨水泥固定方式、术后开始负重时间不同分组,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测量THA术后股骨柄假体及髋臼假体周围的骨密度,以对侧作为对照,得出骨丢失量,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性别、术时年龄、股骨柄假体形状、股骨柄的长度、手术入路、THA病因诊断、骨水泥固定方式、术后开始负重时间对术后BMD变化没有影响。结论 ①DEXA可以定量性的判定THA术后假体周围的骨量丢失,用以预测假体松动或关节不稳。②尽管THA术后假体周围BMD的改变与性别、术时年龄、股骨柄假体形状、股骨柄的长度、手术入路、THA病因诊断、是否用骨水泥固定、术后开始负重时间等无明显的相关性,但与假体手术操作技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骨水泥对全髋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万仑  胡豇  刘仲前 《四川医学》2002,23(8):798-799
目的 探讨骨水泥对全髋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 (DVT)形成的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全髋置换术患者 181例 (183髋 ) ,其中骨水泥组 10 2例 (10 3髋 ) ,非骨水泥组 79例 (80髋 )。结果 骨水泥组 34例发生深静脉血栓 ,发生率为33.33% ,非骨水泥组 5例发生深静脉血栓 ,发生率为 6 .33%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结论 骨水泥能增加全髋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全髋置换时应尽量不用骨水泥 ,必需时应做好术前、术中及术后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1.
股骨假体厨国骨折是髋关节置换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髋关节重建对外科医师面临的挑战之一。近年来随着接受髋关节置换手术以及髋关节翻修手术患者的增加,其发病率呈增长趋势。假体的存在使其治疗更为棘手,尤其是对高龄体质差、有严重骨质疏松或骨量丢失的患者,其治疗难度更大,如治疗不当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痛苦和损失。[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骨小梁金属(TM)髋臼与钛合金金属(Ti)髋臼术后短期临床预后及髋臼侧骨密度(BMD)变化,观察TM对人工全髋关节术后髋臼侧骨质变化的影响.方法 随访TM组患者15例和Ti组患者13例,比较两组病例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观察X线平片上髋臼假体与骨界面有无放射性透亮线,根据Hodgkinson系统予以分级;利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分别于髋臼Ⅰ、Ⅱ和Ⅲ区取直径为1 cm的圆形感兴趣区域(ROI)测量BMD.结果 两组病例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病例Hodgkinson系统分级皆为0级,未见假体松动移位.DEXA测量结果显示:Ti组术后患侧髋臼假体周围所有ROI的BMD值较健侧均有明显下降(P <0.05);TM组术后患侧髋臼假体周围各ROI的BMD值与健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ROI Ⅰ区和Ⅱ区术后BMD变化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ROIⅢ区BMD变化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M髋臼和Ti髋臼对术后髋臼侧骨质保留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保留股骨颈与传统非骨水泥股骨柄全髋关节置换(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术后的股骨近端骨密度变化。方法 将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间接受THA手术的72例(72髋)患者随机分为A、B两个治疗组,每组各36例(36髋),A组采用CFP股骨柄/TOP髋臼杯(德国Link公司)实施THA手术;B组采用传统全髋假体(非骨水泥Bicon-Plus臼杯/Endoplus股骨柄,瑞士施乐辉公司)实施手术。分别于术后3周、6个月及1年随访时采用DiscoveryA型双能X线吸收仪对股骨假体周围7个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的BMD进行测定,并计算BMD变化率。结果 术后3周,各区的BMD测定结果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3周的BMD测定数据结果比较,在术后6个月及12个月,A组股骨近端各个测量区的BMD未见显著改变(P>0.05);而B组ROI1、ROI2术后6个月及12个月的BMD较术后3周时明显减小(P<0.05),ROI7术后12个月的BMD较术前3周也明显减小(P<0.05)。A组术后6个月及12个月ROI1的平均BMD变化率显著高于B组(P<0.05);另外,A组术后12个月ROI7的平均BMD变化率也显著高于B组(P<0.05)。结论 相比传统股骨柄设计的Endoplus假体,CFP股骨假体THA术后12个月其假体周围BMD水平更高,股骨近端的载荷传递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折的护理方法。方法对该患者进行术前及术后心理护理,术后严密观察病情,积极预防各种并发症,由专科护士实施引导式教育功能训练,做好预防再次发生骨折的健康宣教。结果患者骨折已愈合,且按时回院复诊患者生活基本自理。结论合理做好围手术期护理,实施专科护士指导的引导式教育功能训练,能预防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及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的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9年2月陆军特色医学中心关节四肢外科收治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感染患者17例,其中男8例,女9例,平均年龄61.7岁(38~77岁);急性感染(Ⅱ型)3例,慢性感染(Ⅳ型)14例,根据病原菌选择敏感的抗生素治疗并根据感染分期选择...  相似文献   

16.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无菌性松动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磨损颗粒诱导的假体周围骨溶解。目前,国内外关于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在磨损颗粒诱导的假体周围骨溶解中作用机制的研究颇多。这些研究表明,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在破骨细胞的分化及增殖过程中直接或者间接地发挥了重要的调节作用,通过促进破骨细胞的活化和增殖进而使骨代谢平衡被打破,最终导致骨吸收作用增强,人工关节假体周围骨组织丢失,引起假体周围骨溶解和无菌性松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密度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和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密度的变化情况。方法: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观察16例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股骨和胫骨假体周围的骨密度。股骨假体周围分为4个兴趣区,胫骨假体周围分为3个兴趣区,对各个区内的平均骨密度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术后12个月内假体周围各分区平均骨密度均有显著的降低(P<0.05),股骨假体周围骨密度平均降低15.73%,胫骨假体周围平均降低15.16%,术后前3个月内骨密度降低最为显著。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密度明显降低。采用DEXA可以早期、准确的观测骨密度变化。  相似文献   

18.
彭文学  李雪红 《吉林医学》2012,33(35):7719-7720
目的: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及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及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4例,按Vancouver分型,其中,B1型3例,B2型1例。1例B1型采用钢丝环扎固定;2例B1型骨折采用异体皮质骨板加钢丝环扎、自体髂骨混合植骨;1例B2型保留假体行骨折切开复位锁定钢板钢丝内固定及自体髂骨植骨术。结果:术后随访3~24个月,4例患者骨折达骨性愈合,未发生骨折不愈合和术后感染。随访Harris评分比术前明显提高,平均82分,所有患者均可下床行走。结论:假体选择不当、术中追求假体与股骨皮质紧密配合强行击入假体柄、外伤等是造成人工髋关节置换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主要原因。采用骨折切开复位,异体皮质骨板加钢丝环扎、自体髂骨混合植骨不但能提供良好的固定支撑作用,而且长条异体皮质骨作为生物接骨板恢复假体周围骨折骨量并且没有应力遮挡效果,可促进骨折愈合,是一种有效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及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系统性红斑狼疮全髋置换术中输血致过敏性休克的抢救护理体会,为临床实践提供一定借鉴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全髋置换术中输血致过敏性休克患者的病例资料、抢救和护理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该患者行左侧髋关节置换术,术中输血出现过敏性休克,巡回护士发现输血反应及时,经过麻醉医师、巡回护士积极抗休克、抗过敏治疗后,该名系统性红斑狼疮全髋置换术中输血致过敏性休克患者转危为安,在痊愈后出院。结论过敏反应是输血时常见的不良反应,一旦发生过敏性休克,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为了提高此类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不但要对抢救患者的基本知识加以熟练的掌握,对娴熟的护理操作技术加以熟练运用,且要持有认真的科学态度,对患者保持高度的同情心和强烈的责任心,做到抢救处理具有及时性和准确性,使患者可以在最佳的时机得到最佳的抢救效果,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20.
脂肪栓塞综合征(FES)多见于多发性长骨骨折等严重创伤的患者。全髋置换术后并发FES比较少见。本文报道1例全髋置换术后3.5h死亡,尸体解剖证实为肺脂肪栓塞的患者,并对FES的发病机理、诊断和治疗进行讨论。病例女性60岁,工人。因右股骨颈骨拆三刃钉内固定术后5a,股骨头缺血坏死入院。既往有胃下垂胃大部切除史。入院检查心肺正常,右下肢肌肉萎缩,右髋屈60°,伸0°,内收、外展均受限,托马斯征(+),“4”字试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正常。术前每天肌肉注射密钙息100u,治疗两周后在硬膜外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