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鲁山县草店金矿床位于豫西熊耳山—外方山有色贵金属重点成矿区,华北地台南缘与秦岭造山带相接带,矿区见大面积燕山期花岗岩,出露地层主要为中元古界熊耳群变质火山岩系,属于薄脉状构造破碎带蚀变岩型矿床,矿体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含矿构造破碎带以NW、NWW向为主,其次有NE、近EW及近SN向。在总结草店金矿床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根据矿区包裹体成分、温度、碳同位素特征及成矿时代等数据分析,认为该矿床的成矿流体来源于岩浆水和变质水组成的混合水,形成温度249.5℃左右,深度2 km左右,属于受构造控制的燕山晚期中低温热液金矿床。  相似文献   

2.
康山金矿位于东秦岭-大别山钼成矿带内,断裂发育,岩体众多,钼-金-铅锌矿床发育,成矿条件优越。康山金矿受控于EW向马超营断裂带与NE向康山-七里坪断裂带交会部位,分布在深部隐伏的中酸性岩顶部。矿区内蚀变分带既有面状分布,也有线状分布,主要蚀变有钾化、黄铁绢英岩化、硅化、青磐岩化和碳酸盐化等。矿区内矿脉(体)呈NE向展布,具有成群、成带近等间距分布规律。矿石类型有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蚀变及矿化受岩体与脉体联合控制。通过分析区域成矿条件,总结矿区成矿规律,建立了“岩浆成岩(斑岩)成矿(Mo-Cu(Au))-岩浆期后气-液交代蚀变成脉(石英脉)成岩(蚀变岩型)成矿(Au-Pb-Ag)组合模式”,并认为在康山金矿深部或外围可能也存在斑岩型Mo-Cu(Au)矿床。蚀变岩型矿床是区内主要的矿床类型之一。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了隆或金矿的成因与NE向断层密切相关,NE向断层最早可能为一条同生控相断层。所有已知矿床沿该断层分布,因此,北东向同生断层可能是隆或穹隆主要的控矿构造和流体通道,与隆或穹隆一起构成该区的一级控矿构造。综合分析了矿区成矿地质条件,为在矿区外围找矿提供了找矿标志,指出了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4.
镇安西部棋盘沟矿区内的钨矿体主要为石英脉型钨矿,产出于矿区内近SN向断裂中,矿石中金属矿物以白钨矿为主,矿体规模大且品位高,但矿区内未见有岩浆岩体出露,因此明确其成矿流体来源是理解矿床成因的关键。为了探究成矿流体特征,分析了主成矿阶段形成的白钨矿与石英颗粒中主要发育的气液两相包裹体,结果显示包裹体均一温度介于291.4~423.7 ℃之间,热液盐度[w(NaCl)]为5.1%~7.7%,流体的密度范围为0.52~1.08 g/cm3。这表明矿区成矿流体属于中高温、低盐度流体,与典型热液钨矿流体相似,H、O同位素测定结果显示其主要来源为岩浆水,S同位素落入岩浆岩S同位素组成范围内,反映矿区钨矿来源于岩浆热液。与周边矿区似层状钨矿流体包裹体相比,棋盘沟矿区成矿流体均一温度明显较高,说明近SN向构造是成矿热液运移的主要通道,在成矿流体运移过程中,顺着该区NNE向断裂裂隙上升,形成石英脉型白钨矿。随着成矿热液温度持续降低,矿液沿层间裂隙灌入形成似层状型白钨矿。  相似文献   

5.
沈家湾金矿床位于凤太矿集区西南部。结合以往资料,在总结沈家湾金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地质条件基础上,分析了矿床成因,并对矿床深部进行了成矿预测。研究表明:热水喷流形成的矿源层、NWW向剪切构造带叠加NE向断裂的构造样式,以及广泛发育的中酸性岩脉共同控制了金矿体的形成与就位;矿床成因属于与热水沉积有关的、受构造与岩浆改造的蚀变岩型金矿床,改造阶段为主成矿期。矿区化探异常、多期岩浆活动指示矿床深部有较大成矿潜力,并具有热液接触交代型金矿床的形成条件。  相似文献   

6.
通过于大格勒沟脑金矿区开展基础地质工作,分析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控矿因素,探讨矿床成因和成矿作用。该金矿床矿(化)体赋存于NE向破碎蚀变带中,且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硅化、黄铁矿化和绢云母化等围岩蚀变与金成矿关系密切;矿床成因类型为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成矿机理为大规模构造活动及远程岩浆活动所产生的含矿热液沿区域性断裂带运移,并在断裂带内沉淀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7.
甘肃白马山金矿床成因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白马山金矿床位于南秦岭南成矿亚带。矿体呈NE向"雁列式"展布,受地层(灰岩、板岩)和NE向次级断裂的复合制约,NE向次级断裂是矿区主要的控矿因素(构造),矿体赋存于灰岩与大理岩的接触部位以及板岩中。热液蚀变主要为黄铁矿化、大理岩化和绿泥石化。金以显微金为主,偶见自然金。通过对比白马山金矿与大桥和鹿儿坝卡林型金矿的特征发现,这些矿床在Au-Ag-As-Sb元素组合、矿石矿物组合和蚀变矿物组合等诸多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显示矿床具有"低温热液成矿"的特点,因此,白马山金矿床更接近于卡林型金矿,而与造山带金矿、岩浆热液型金矿区别较大。结合南秦岭区域地质背景和卡林型金矿的最新研究进展,推测白马山金矿床可能为断层型(类)卡林型矿床,建议下一步工作应重点围绕NE向次级断裂开展。  相似文献   

8.
通过开展详细的室内外研究,对吉林蛟河爱林金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进行了探讨。野外调查发现,矿体呈脉状产于范家屯组粉砂质板岩中的断裂蚀变带中,受NE向断裂控制。流体包裹体测试结果表明:爱林金矿床成矿期流体均一温度为240~400 ℃,成矿深度为0.64~1.60 km。氢氧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成矿流体δ 18O变化范围为5.40‰~6.86‰,δD变化范围为-103.1‰~-100.0‰,表明成矿流体具有岩浆水与古大气降水混合的特征。综合区域地质特征、矿体产出状态和实验分析,认为该矿床属于受断裂控制的浅成中—高温热液型矿床,其形成与花岗岩的侵入密切相关,推测该矿床成矿时代为燕山早期,形成于古亚洲洋闭合碰撞向太平洋板块俯冲的构造转换期环境。  相似文献   

9.
王忠伟 《世界有色金属》2020,(3):260-260,262
会泽铅锌矿为川-滇-黔成矿省中一大型矿床,具有负责的矿床成因特征。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前寒武纪基底及沉积盖层;构造特征以断裂为主,呈NW向;出露岩浆岩为峨眉山玄武岩;Pb-Zn矿体主要受NW向断裂控制。同位素特征显示,矿床形成于晚三叠,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沉积盖层,成矿流体主要为变质流体。  相似文献   

10.
以红花沟金矿莲花山矿区51号脉群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含金石英脉中的流体包裹 体进行了均一温度、冰点的测定,并对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进行了计算.最后得出此矿床得成 矿温度范围为: 100~320℃,成矿流体盐度为中低值。成矿流体为Na(K)Cl-H_2O-CO_2 型.成矿元素金是在弱酸-中性的环境中,以氯、硫氢络合物的形式迁移.矿源层为太古代 的变质岩,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成矿过程中可能有少量的岩浆水的加入.该矿床 属于中-低温浅成石英脉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1.
曹海龙  孙丰月  刘凯  李良  禹禄  张阔 《黄金》2016,(2):14-21
埠南金矿床位于胶莱胶北断隆北缘,招(远)—莱(州)成矿带中部,受NE向灵山沟—北截主断裂以及一系列次级构造控制。金矿体赋存于NE向构造中,并受其控制,矿石类型以蚀变岩型为主。通过对埠南金矿床不同成矿阶段的流体包裹体进行岩相学、显微测温、单个包裹体激光拉曼分析,结果表明:石英中流体包裹体主要有Ⅰ型气液二相包裹体和Ⅱ型含CO2三相包裹体,成矿流体均一温度为280~320℃,盐度为3.76%~12.99%;流体为Na Cl-H2O-CO2体系,含少量的CH4和N2。通过等容相交法,得出包裹体捕获压力为54~106 MPa,并估算出成矿深度介于5.87~8.52 km。流体H、O同位素特征表明,成矿流体以地幔流体为主,同时存在岩浆水和大气降水的参与。综合分析认为,埠南金矿床属于蚀变岩型中成造山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东安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矿床成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霍亮  孙丰月 《黄金》2010,31(3):8-14
东安金矿床受断裂构造和中酸性侵入体联合控制,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石英中主要发育气液二相及少量单液相包裹体,成矿流体属H2O-NaCl体系类型。成矿流体具有低盐度(0.7%~3.05%NaCl)、低密度(0.7~0.94 g/cm3)的特征,成矿温度为110.8~337.7℃,主体成矿温度区间为160~180℃,成矿压力为7.61~20.19 MPa,主体成矿深度为1.6~1.8 km。氢、氧同位素分析显示,成矿流体δDSMOW值为-90‰~-98‰,δ18OH2O值为0.6‰~4.0‰,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典型的围岩蚀变有冰长石化、硅化、绢云母化。综合研究表明,东安金矿床属于由近中性、还原的低温流体形成的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床。  相似文献   

13.
李永胜  王斌 《黄金》2013,(11):25-29
刺猬沟金矿床的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兴蒙造山带东段的汪清火山岩盆地内,矿体赋存于安山岩一安山质火山角砾岩层中,受区域性断裂、破火山口内放射状断裂系统控制。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表明,主成矿期的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30.8~265.6℃,盐度为6%~9%,属于较低温、低盐度流体。氢氧同位素分析表明,刺猬沟金矿床成矿流体为大气降水和岩浆水混合流体。综合研究刺猬沟金矿床矿石特征、围岩蚀变特征、流体特征和同位素特征等,确定刺猬沟金矿床属于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4.
稀有气体是一种研究成矿古流体来源的灵敏示踪剂,其同位素组成对揭示成矿流体来源、成因和演化等信息意义重大。甘肃厂坝铅锌矿成矿流体来源方面的研究至今仍存争议,本研究通过对该矿床黄铁矿流体包裹体He-Ar同位素组成特征的分析,结合研究区具体的矿床地质背景,对其成矿流体来源进行了探讨。主要结果表明:3He/4He值为0.0137~0.0758 Ra,说明成矿流体具有壳源特征;40Ar/36Ar值的平均比值为438.78,高于大气饱和水的Ar同位素特征值(40Ar/36Ar=295.5),说明成流体中有壳源放射性成因的40Ar加入;成矿流体中相对低的40Ar*(%)值和40Ar*/4He比值,表明大气饱和水曾参与了成矿作用,且有部分成矿流体捕获了围岩中高放射成因的4He。上述结果从稀有气体同位素角度为厂坝铅锌矿成矿流体来源提供了证据,说明厂坝铅锌矿成矿流体是泥盆纪喷流沉积作用和印支-燕山早期构造改造成矿作用的综合产物。  相似文献   

15.
沙金沟金矿床成矿过程由早至晚主要分为4个成矿阶段,磁铁矿-石英-钾长石阶段(Ⅰ)、石英-黄铁矿-磁黄铁矿阶段(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Ⅲ)和石英-碳酸盐阶段(Ⅳ),其中Ⅱ阶段和Ⅲ阶段为主成矿阶段。成矿流体类型复杂,主要有含子矿物三相、富CO_2三相和气液二相包裹体。流体均一温度为224℃~478℃,显示为中高温特点;流体盐度为0.62%~53.81%,流体密度为0.61~1.14 g/cm~3,既存在高盐度和中高密度的流体,也存在低盐度和低密度的流体。结合氢氧同位素组成分析,流体以岩浆水为主,晚阶段有大气水加入。Ⅱ阶段流体不混溶和Ⅲ阶段大气水与岩浆水混合是Au沉淀的主要原因。流体性质早阶段为氧化性流体,主成矿阶段为中性和还原流体,晚阶段为弱碱性和弱氧化的流体。估算出沙金沟金矿床成矿深度为5.9~9.7 km,矿床成因类型为中(高)温热液脉型金矿床,按照成矿动力学背景,属中成造山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6.
山东海阳土堆金矿床位于中生代胶莱盆地的东北部边缘,牟平—即墨金成矿带内,控矿构造为郭城断裂及其派生的一系列次级断裂,赋矿围岩为荆山群的灰白色大理岩和变粒岩,到目前为止共圈定出34个工业矿体。对矿区内主成矿阶段矿石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进行了岩相学观测、显微测温以及单个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为气液二相包裹体、纯CO_2包裹体和含CO_2三相包裹体,同时发育少量单液相包裹体。成矿流体具有中—低盐度(5.59%~13.77%)、低密度(0.60~0.98 g/cm~3)的特点,成矿温度为280~320℃,成矿压力为80~109 MPa;成矿深度为7.30~8.65 km。激光拉曼光谱分析显示,流体包裹体中以普遍富含CO_2为特征,成矿流体为CO_2-Na Cl-H_2O体系。结合氢氧同位素分析结果,认为土堆金矿床为幔源流体参与成矿的中温热液脉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三道湾子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矿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道湾子金矿床是一个与偏碱性岩有关的含碲化物低硫化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矿体赋存于侏罗系上统塔木兰沟组中基性、偏碱性粗安岩、粗安质火山角砾岩中。矿石类型主要为贫硫石英脉型,矿石矿物主要由碲金矿、碲金银矿、碲银矿、针碲金银矿和斜方碲金矿等组成。矿区内发育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高岭石化、绿泥石化、碳酸盐化和萤石化等矿化蚀变,典型的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蚀变组合。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表明:石英中主要发育气液二相及少量单液相包裹体,成矿流体属H2O-NaCl体系;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在230~270℃;盐度大多小于3%,密度集中在0.68~0.88 g/cm3,成矿流体属中低温、低盐度、低密度的体系;成矿深度平均为1.73 km,属浅成低温环境;氢、氧同位素分析表明成矿流体δD为-110‰~-85‰,平均-95.8‰,δ18 O水为-14.3‰~-8.7‰,均值为-11.1‰,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自大气降水。根据矿床低硫富碲特点、矿物组合、矿化蚀变组合及流体特征,进一步确定三道湾子金矿床为与偏碱性岩有关的含碲化物低硫化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8.
金青顶金矿床成矿流体的空间定位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评述了金青顶金矿矿化分带、成矿年龄、流体包裹体以及深部采矿露头新资料。经过详细的观察,确认了一批流体成矿构造证据。结合不同赋存标高上的成矿元素、矿物组合、流体包裹体的温度、压力和成分的分布特征,提出了该矿床新的成矿流体定位机理:该矿床是由一期中高温高压成矿流体经降温降压侵入定位、形成成矿流体的固结外壳后,再经未固结的残余流体发生第二次内爆沸腾、快速降温降压固结的产物。金成矿作用发生在两期流体与围岩作用阶段:(1)深部以金为主的降温降压结晶固结,(2)浅部金一多金属隐爆结晶固结,从而导致金青顶金矿的矿化分带现象。对于矿体分带规律的新认识,有助于指导该区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和深部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19.
老母村铅锌银多金属矿床位于响水箐—大兑冲—老母村铅锌银矿带的最北端,为近年来新发现的矿床,槽探工程已控制1条厚大脉状矿(化)体。综合研究表明,矿床成因类型为热液型,南华系下统陆良组是重要的赋矿层位,北东向断裂是主要控矿因素,硅化、方铅矿化、黄铁矿化和褐铁矿化是重要的蚀变找矿标志。结合区域成矿条件和周边矿床成矿规律,在矿床深部和矿化体的南端有望找到新的矿体,为进一步的找矿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