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观察C臂CT辅助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肾上腺静脉取血(AVS)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57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患者,其中25例接受DSA引导AVS(DSA-AVS组)、32例接受C臂CT辅助DSA引导AVS(C臂CT-AVS组),比较组间插管总成功率(双侧AVS均插管取血成功为总成功)、曝光时间及辐射剂量面积乘积(DAP)。结果 C臂CT-AVS组AVS插管总成功率为84.38%(27/32),DSA-AVS组为52.00%(13/2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0,P=0.01);组间曝光时间及DA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DSA-AVS组1例右肾上腺静脉(RAV)破裂出血,出血较少,后自行缓解;2组均未见肾上腺危象、严重出血、下腔静脉穿孔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C臂CT辅助DSA引导可在不增加曝光时间和辐射剂量的前提下提高AVS技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二、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的手术入路 1.经后腹腔入路的腹腔镜肾上腺切除术 (1)体位与Trocar位置 我们手术时常规采用全侧卧位,垫高腰桥,牵张患侧腰部,便于放置Trocar。肾上腺位于肾脏前上内方。与肾脏或输尿管手术相比,肾上腺手术时所有Trocar位置均较高,我们一般会把所有Trocar沿肋下排布,这样建立的操作通道可以更直接地到达肾上腺,游离膈下时器械手枘需要下压时较少为髂骨阻挡,游离肾上腺与肾上极间隙时肾脏对视野的阻挡也减少。具体分布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直肠前列腺动态腔内三维超声造影断层成像(3D-CETRUS TUI)在不同水平血清前列腺特异抗原(PSA)患者穿刺活检(Transperineal Biopsie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前瞻性地纳入了180例PSA升高(≥μg/L)或直肠指诊结果异常(DRE)的患者。按PSA浓度分为A组104例(PSA≤10μg/L)和B组76例(PSA10μg/L)。所有患者在术前均行经直肠前列腺动态腔内三维超声造影(3D-CETRUS),并在二维灰阶超声引导下行经会阴前列腺穿刺活检。首先在腔内双平面探头引导下对每例患者进行标准12针经会阴系统穿刺,其后对3D-CETRUS TUI发现的异常区域穿刺2针。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3D-CETRUS TUI指导与12针系统穿刺法的诊断效能。结果:所有180例患者中69例病理诊断为前列腺癌(38.33%);共穿刺2 520针,其中631针标本检测出前列腺癌灶(25.03%)。A、B组患者阳性检出率分别为37.5%(39/104)和57.9%(44/76)。3D-CETRUS TUI指导穿刺在A、B组中阳性针数检出率高于12针系统穿刺法(P0.05),A组中阳性患者检出率高于12针系统穿刺(P0.05),B组中两种方法的阳性患者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PSA水平为≤10μg/L的患者,采用3D-CETRUS TUI指导经会阴前列腺穿刺较12针系统穿刺法更有助于阳性病灶的检出。对PSA水平为10μg/L的患者,3D-CETRUS TUI指导穿刺有望成为减少穿刺针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造影和增强CT诊断胆囊隆起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对66例胆囊隆起性病变进行超声造影及增强CT检查,观察胆囊壁及胆囊隆起性病变的不同时相的增强特征。结果:以手术病理结果为诊断金标准,66例中胆囊息肉21例、腺瘤10例、胆囊腺肌增生症9例、胆囊癌26例,超声造影准确率分别为88%、86%、95%和91%,增强CT准确率分别为83%、79%、95%和91%,超声造影和增强CT对胆囊隆起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0%和74%(P>0.05)。结论:超声造影对诊断胆囊隆起性病变比增强CT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胃造影动态容积CT三维重建技术在胃部疾病诊断和病情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结合320排容积CT具有“薄”(层厚0.5 mm)、“大”(人体纵轴16 cm)、“快”(单圈扫描0.35s)等特点,胃造影动态容积CT扫描后应用三维重建技术,具体分析胃及十二指肠球部的大小、形态、位置、壁厚薄、蠕动性、黏膜病变、动态增强表现及上腹部(包括肝、胆、胰、脾等脏器与周围血管等)的影像信息,并与纤维胃镜进行对比分析.共收集62例胃部疾病患者,包括胃肿瘤性病变29例、溃疡性病变6例、胃炎20例、胃憩室2例(均由手术病理或胃镜组织活检证实),胃周血管病变5例(由血管造影证实).结果 溃疡性病变及肿瘤性病变的诊断结果接近纤维胃镜的诊断结果,胃炎的诊断结果略差;肿瘤性病变能准确定位、定性、明确病灶转移及血供情况.结论 胃造影动态容积CT三维重建技术对胃及十二指肠疾病的准确定位及定性均有重要价值,尤其对肿瘤性病变术前的具体病情评估及手术方案拟定具有明显优势,为胃及十二指肠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比较胆囊息肉样病变行超声造影与增强CT的结果,探讨超声造影在胆囊息肉样病 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浙江省台州市立医院肝胆外科胆囊息肉样 病变≥1.0 cm共68例患者临床资料,术前均行常规B超、超声造影及增强CT检查,根据术后病理结果比 较影像学方法诊断准确率的差异。结果 超声造影检查结果与常规B超比较,诊断结果一致性较差(Kappa= 0.115, P=0.265);超声造影诊断准确度92.6%,明显高于常规B超的7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5)。 超声造影与与增强CT比较,诊断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641,P<0.001);诊断准确度上,超声造影 92.6%,与增强CT的9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 结论 超声造影在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鉴别诊断 中与增强CT价值相当,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尸体解剖及CT血管造影,为股前外侧并联穿支皮瓣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①应用解剖:2具防腐尸体解剖旋股外侧血管分支及穿支,测量并记录穿支部位.②CT血管造影:对20例患者进行了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测量穿支数量、分出点位置、管径、走行、类型、起源、长度、皮肤穿出点位置、相邻穿支分出点间距、相邻穿支穿出点间距.结果 ①尸体应用解剖:2具标本(4侧)共解剖出9根皮肤穿支.其中,7根起源于旋股外侧动脉降支;2根肌间隙穿支,7根肌肉穿支;9根穿支平均管径(0.65±0.19)mm;平均血管蒂长(16.59±5.98)cm;平均相邻穿支间距离(5.66±1.73)cm.②CT血管造影:20例患者(40侧)检出100根穿支,平均每侧(2.50±1.06)根穿支;98根穿支起源旋股外侧动脉降支;36根为肌间隙穿支,64根为肌肉穿支;平均穿支直径为(0.65±0.32)mm;平均穿支长度为(42.52±19.35)mm;平均相邻穿支分出点距离(43.66±28.44)mm;平均相邻穿支穿出点距离(49.52±25.01)mm.结论 通过尸体应用解剖及CT血管造影对旋股外侧动脉穿支血管的测量,为股前外侧并联穿支皮瓣的设计与临床应用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CT三维重建技术测量健康成年人腰椎间盘及椎体终板的解剖参数,为临床应用及腰椎间盘假体的个体化设计提供基本数据。方法:对2019年9月至2020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影像中心住院或门诊就诊腰椎正常椎间盘及椎体终板的解剖参数进行测量,男女各200例,年龄20~60(40.61±11.22)岁,测量节段为L_(1)-S_(1)椎间盘,测量指标包括椎间盘轴位前后径和横径、矢状位前中后高度、冠状位左右高度、椎间隙角度及各椎体上下终板的横径和前后径。结果:(1)在性别上,男性L_(1)-S_(1)椎间盘轴位前后径和横径、矢状位前中后高度、冠状位左右高度、椎间隙角度的解剖参数均大于女性(P<0.05),男性L_(1)-S_(1)椎体上下终板的解剖参数大于女性(P<0.001)。(2)在矢位前中后高度比较中,男性和女性L_(1)-L5各椎间盘矢位高度均为中高>前高>后高(P<0.001),而L5S_(1)椎间盘矢位高度为前高>中高>后高(P<0.001)。(3)在冠状位左右高比较中,男性和女性L_(1)-S_(1)椎间盘冠状位左右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男性和女性L_(1)-S_(1)各椎间隙夹角均随椎体节段的增加而增大。(5)男性L_(1)-S_(1)椎体上下终板的前后径及横径均大于女性(P<0.001)。结论:在成人腰椎间盘假体的设计中应考虑性别差异。各节段腰椎间盘的解剖参数随椎体序列的增加而变化,在人工椎间盘的设计中应考虑不同椎间盘的解剖参数,从矢位的高度变化判定椎间盘的设计应为楔形。  相似文献   

9.
2009年美国康涅狄格州通过的致密乳腺告知法案,引发对于致密乳腺的关注。目前全球仍无统一的标准或指南来指导如何选择适合致密乳腺的辅助检查。超声与数字乳腺断层摄影技术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本文对二者在致密乳腺检查中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穿刺术病人的最佳头位,比较超声引导与传统体表标志定位(中路法)在确定具体穿刺点和进针方向上的区别。方法:选择择期妇科手术患者100例.取头位0°,左偏30°和左偏最大角度时.分别测量右侧颈内静脉直径.颈总动脉直径、颈内静脉覆盖颈总动脉的宽度及颈总动脉中点与颈内静脉中点的距离.以上数据均为投影在冠状面的冠状轴长度。计算动静脉重叠率.动静脉重叠率(%)=颈内静脉覆盖颈总动脉宽度(cm)/颈总动脉宽度(cm)×100%。同时分别依据体表标志和超声定位确定右颈内静脉穿刺点和进针方向。比较两种定位方法穿刺点之间的距离和进针方向之间的角度。结果:不同头位时右颈内静脉直径无明显变化(P〉0.05)。头部正中位和头部左偏30°时,颈总动脉无明显变化(P〉0.05),动静脉重叠率增加(P〈0.05).动静脉中点距离减小(P〈0.05)。头部左偏最大角度与头部正中位及头部左偏30°比较.颈总动脉直径明显变小(P〈0.01).动静脉重叠率明显增加(P〈0.01).动静脉中点距离明显减小(P〈0.01)。超声定位与体表标志定位法相比.两者穿刺点之间的距离为9.7±5.8ram.两者穿刺方向之间的角度为25.9±10.7°。结论:解剖标志定位与超声定位穿刺点和穿刺方向均存在较大差别.在无超声定位引导条件下,按传统穿刺方法.如果多次穿刺来成功应该考虑将穿刺点外移9.7mm左右.且穿刺方向指向锁骨上切迹。其次.随着头位左偏角度的逐渐增大,穿刺条件逐渐变差.穿刺时左偏角度不应超过30°。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肾癌超声造影和增强CT扫描检查的一致性及特点.方法 2004-2008年,117例肾脏局灶性病变患者共124个病灶接受了超声造影和增强CT检查.男87例,女30例.平均年龄(47.3±14.1)岁.单发病灶者110例,2个病灶者7例.其中肾癌患者63例65个病灶.比较肾癌超声造影和增强CT扫描检查特点,判断超声造影诊断效能. 结果超声造影和增强CT检查对肾癌皮质期富血供、假包膜增强显示率分别为87.7%(57/65)和63.1%(41/65)、89.2%(58/65)和69.2%(45/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对病灶内无增强区的显示率分别为72.3%(47/65)和56.9%(37/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增强CT扫描检查为肾癌影像学诊断的金标准,超声造影诊断肾癌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以及准确性分别为89.1%(57/64)、91.7%(55/60)、91.9%(57/62)、88.7%(55/62)和90.3%(112/124),与增强CT诊断肾癌的一致性K值为0.806.结论 超声造影与增强CT扫描检查定性诊断肾癌的一致性高,显示肾癌富血供及假包膜增强等影像学特征优于CT.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endoscopicultrasonography,EUS)与多层螺旋CT(multi slicespiralCT,MSCT)在胃癌术前T、N分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0年10月至2002年5月,对89例活检证实的胃癌病人术前分别行内镜超声和多层螺旋CT检查,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结果EUS对胃癌术前T分期的准确率为75.6%,其中T176.5%,T268.8%,T384.4%,T464.7%;MSCT分别79.3%,58.8%,62.5%,90.6%和94.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US对胃癌术前N分期的准确率为57.5%,其中N095.8%,N145.8%,N232.0%;MSCT分别78.1%,70.8%,75.0%和88.0%。EUS和MSCT对胃癌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分别为61.2%和91.8%。EUS对N0分期的准确率显著高于MSCT(P<0.05),MSCT对N和N2分期的准确率及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均显著高于EUS(P<0.05,P<0.01,P<0.01)。结论内镜超声检查与多层螺旋CT对胃癌术前TN分期均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在显示冠状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和限度。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临床诊断或可疑冠心病患者的16层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结果,并将16层CT检查结果与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照。结果在52例患者的冠状动脉直径≥2 mm的580节段中,CT图像能满足管腔评价为507节段(占87.41%)。在CT图像能满足管腔评价的冠状动脉节段中,16层CT显示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50%)的敏感度、特异度和阳性、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7.88%、98.17%和76.32%、95.96%,若将CT图像不能满足管腔评价的中度或中度以上狭窄的5个节段包括在内,其敏感度为81.69%;16层CT显示高度狭窄(≥75%)的敏感度、特异度和阳性、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78%、99.35%和91.18%、98.7%,若将CT图像不能满足管腔评价的高度狭窄的2个节段包括在内,其敏感度为79.49%。结论16层CT在对冠状动脉中、高度狭窄的初步诊断及介入治疗的筛选方面,可部分取代导管法冠状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14.
腹膜后间隙(retroperitoncal space)是指后腹膜壁层与腹后壁腹横筋膜之间的一个三维间隙,范围上至膈肌,下至盆部腹膜外间隙(pelvic extraperitoneal space),两侧续腹膜外脂肪。肾筋膜是腹膜后间隙最主要的筋膜。1883年Zuckerkandl首次描述了肾后筋膜,但末注意到肾前筋膜的存在。1895年Gerota发现了肾前筋膜,同时将肾后筋膜命名为Zuckerkandl筋膜。  相似文献   

15.
超声造影与增强CT诊断肾细胞癌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研究SonoVue超声造影(CEUS)和增强CT(CECT)在肾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56例肾占位性病变行SonoVue超声造影检查(CEUS组),同时对其中53例行增强CT检查(CECT组).连续、实时、动态观测肾肿瘤及周边肾实质血流灌注情况,记录注射造影剂后皮质期、实质期及延迟期肿瘤增强形态、强化方式,并与CECT增强全过程相比较.结果:CEUS组癌灶增强主要表现为皮质期等增强,实质期、延迟期低或等增强,仅有少部分表现为三期轻微增强.确诊.肾恶性肿瘤42例,误诊4例;确诊良性肿瘤7例,误诊3例.CECT组确诊肾恶性肿瘤38例,误诊5例;确诊良性肿瘤6例,误诊4例.CEUS和CECT诊断肾恶性肿瘤的灵敏度、阳性预测价值、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1.3%/88.4%、93.3%/88.4%、87.5%/81.1%.结论:CEUS和CECT都能敏感显示肾细胞癌血供强化特征,在肾细胞癌的定性诊断中起到相互补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术前CTU预定位结合术中超声实时引导穿刺与单纯术中超声实时定位穿刺在俯卧位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自2011年6月至2014年3月118例复杂性肾结石行PCNL治疗的患者纳入本回顾性研究,其中实验组58例:采用术前CTU预定位结合术中超声实时修正定位穿刺;对照组60例:采用单纯术中超声实时定位穿刺.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术中评价指标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所有手术均取得成功,无中转开放病例.实验组穿刺成功建立通道时间和手术总时间均较对照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598,7.614,P<0.05);实验组术中穿刺通道数目、因大出血需提前中止手术操作病例和二期手术取残石病例均较对照组少.两组患者均无血气胸、腹腔脏器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CTU预定位结合术中超声实时定位在PCNL术中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乳腺髓样癌的超声造影特征,并与病理学对照。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乳腺髓样癌患者的超声造影形态学特征,比较造影前后肿块横径、肿块与周围乳腺正常组织的时间-强度曲线定量参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将超声造影表现与病理表现相对照。结果乳腺髓样癌超声造影显示肿块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晰、内部均匀增强分别为10、11、11例,与病理形态学特征相符合。造影前后肿块横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与病理学膨胀性生长方式相符合。与周围乳腺正常组织相比,髓样癌造影剂到达时间和达峰时间显著提前(P=0.034、0.021),峰值强度显著提高(P=0.005),与病理学上病灶内血管密度增高且分布均匀、病灶周边有较大管径血管的特征相符合。结论乳腺髓样癌特征性的超声造影表现有其病理学依据,可作为临床超声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研究食管下段和胃底贲门区的解剖和生理特点,对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机制,以及提高外科治疗的疗效,具有重要意义,并可阐明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合理性及有效性。该术式主要离断食管下段和胃底贲门区的反常血流,因而能达到即刻和确切止血,而且不影响门脉的入肝血流。实践表明,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是治疗肝炎后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症的首选术式[1,2]。1 食管下端和胃底贲门区的解剖和生理特点 研究食管下端和近端胃的静脉解剖,以期阐明食管胃底曲张静脉易于破裂出血的原因和机制。虽然食管曲张静脉的范围可分布很广,但令人惊异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窗超声造影及增强CT在评估胃癌患者术前T分期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4月石门县人民医院经胃镜病理确诊的胃癌患者81例,在术前1周分别接受了腹部增强CT及胃窗超声造影检查,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对肿瘤T分期的评估与术后病理T分期评估的差异。结果 81例患者中T1期肿瘤7例,T2期14例,T3期41例,T4期19例;增强CT提示T1期肿瘤8例,T2期19例,T3期39例,T4期15例,评估准确性为76.5%;胃窗超声造影检查提示T1期肿瘤8例,T2期21例,T3期39例,T4期13例,评估准确性为80.2%;两种检查方法同时评估时T1期肿瘤5例,T2期16例,T3期36例,T4期24例,评估准确性为84.0%;联合两种检查方法评估肿瘤T分期的准确性高于单一使用增强CT或超声检查(P0.05)。胃窗超声造影检查评估的T分期与术后病理T分期的一致性高于增强CT(Kappa值:0.685 vs 0.647)。结论联合增强CT与胃窗超声造影检查有益于胃癌患者的术前T分期评估,为早期准确诊断胃癌提供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20.
内镜超声检查与多层螺旋CT对胃癌术前分期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检查与多层螺旋CT在胃癌术前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6例经活检证实的胃癌患者术前分别行内镜超声和多层螺旋CT检查,并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结果内镜超声检查的术前T、N、M和TNM临床分期准确率分别为80.4%、68.3%、91.3%和65.1%;而多层螺旋CT分别为80.4%、80.5%、97.8%和65.1%,两者各参数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当两者相结合时则分别可提高到91.3%、85.4%、97.8%和83.7%,前3项参数准确性的提高无统计学意义,而TNM临床分期准确性的提高与内镜超声检查及多层螺旋CT的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6.13,P<0.05)。对Ⅱ~Ⅳ期胃癌术前分期结果分析,内镜超声检查、多层螺旋CT及两者相结合的术前TNM临床分期准确率分别为50.0%、75.0%和85.7%,内镜超声检查与两者相结合的准确率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6.75,P<0.01)。结论内镜超声检查与多层螺旋CT对胃癌术前分期均有较高的准确性,特别是两者相结合应用,对胃癌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和预后评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