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Seldinger法中心静脉穿刺置管6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经验.方法:回顾分析63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穿刺成功61例(97.8%),一次试穿成功54例(85.7%),颈内静脉穿刺失败,改颈外静脉穿刺置管2例;误穿颈总动脉形成颈部血肿1例,置管成功率100%.误穿颈总动脉形成颈部血肿1例.结论:掌握中心静脉及其毗邻解剖,熟悉多种穿刺途径,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和总结后入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技术要点及术中注意事项.方法 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接受后入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患者共386例,回顾性分析穿刺过程中及穿刺后并发症情况,总结穿刺技术要点.结果 术中并发症共15例(3.9%),其中误穿动脉5例(1.3%),穿刺置管失败5例(1.3%),血气胸2例(0.5%),心律失常1例(0.26%),术中出血2例(0.5%);术后并发症共13例(3.4%),其中导管感染5例(1.3%),导管周围渗液2例(0.5%),导管阻塞4例(1.0%),局部血肿2例(0.5%).结论 后入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前定位非常重要,规范操作可以降低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解剖学比较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2种穿刺入路的优缺点,探讨临床建立中心静脉通路的最佳方法。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胸手术患者120例,根据静脉穿刺入路的不同将患者分为颈内静脉组和锁骨下静脉组,每组60例,穿刺操作由同一组医师进行。评价2种穿刺的学习曲线例数、一次穿刺成功率、完成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颈内静脉组穿刺操作完成时间为(22.00±5.58)min,一次穿刺成功率52%,学习曲线例数12例,锁骨下静脉穿刺组则分别为(11.60±2.67)min,93%和3例,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颈内静脉组总的穿刺并发症发生率为58%,而锁骨下静脉组为1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锁骨下入路锁骨下静脉穿刺操作的难易度、安全性和穿刺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颈内静脉穿刺,抢救休克等危重患者需要建立中心静脉通路时首选锁骨下入路锁骨下静脉穿刺。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颈内静脉、改良锁骨上路锁骨下静脉和传统锁骨下静脉3种路径中心静脉穿刺术在意识障碍患者中的实用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内科行中心静脉穿刺术的135例意识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经颈内静脉40例(J组)、改良锁骨上路锁骨下静脉58例(GS组)、传统锁骨下静脉37例(S组)。比较3组患者穿刺一次成功率、总成功率、穿刺置管时间和各种并发症。结果 J组、GS组和S组的穿刺一次成功率分别为77.5%、89.7%和59.5%,GS组高于J组和S组(P0.05);总成功率分别为87.5%、94.8%和70.3%,GS组和J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比S组高(P0.05);GS组穿刺置管时间短于J组和S组(P0.05);GS组累计并发症发生率(5.2%)低于J组(20%)和S组(29.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颈内静脉和锁骨下径路,改良锁骨上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法对于意识障碍患者来说适用体位更多,成功率更高,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使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相关并发症及其临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755例乳腺癌患者使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化疗后并发症及其临床处理方法。结果 753例置港成功并已顺利取港,输液港总置管时间为110~940 d,平均置管时间为147.33 d。输液港并发症为导管异位、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导管脱落、港体外露及输液港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分别为0.79%(6/755)、27.81%(210/755)、0.13%(1/755)、0.93%(7/755)和0.13%(1/755)。其中经左侧颈内静脉穿刺置港的并发症发生率34.88%,右侧为25.74%,左右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左侧输液港置入血栓发生率为33.10%,右侧为24.68%,左右侧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结论乳腺癌患者化疗期间使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化疗安全有效,经右侧颈内静脉置入输液港并发症发生率低;输液港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输液港导管周围无症状附壁血栓形成,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脐静脉穿刺术在产前诊断中的成功率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49例因各种原因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脐静脉穿刺术的孕妇的临床资料,观察穿刺术的成功率和并发症。结果一次性穿刺成功为2368例(98.5%),二次穿刺成功为2384例(99.2%)。手术并发症包括:穿刺点渗血3l5例(13.1%),胎儿心动过缓125例(5.2%),胎儿丢失2例。结论脐静脉穿刺术是一项较为安全而简单易行的产前诊断取材技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评价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安全性和实用性,交流超声定位的方法与经验,提高定位的准确性.方法 超声探查颈内静脉,沿其走行做好体表标记,保持病人头、颈部位置绝对不动,沿体表标记线行血管穿刺术,用sedinger经皮穿刺法留置导管.结果 一次穿刺成功79例,成功率92.9%,二次穿刺成功4例,成功率4.7%,三次以上2例,占2.3%.结论 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简便、安全,成功率高,可缩短穿刺时间,减少危重患者的体位不适及穿刺带来的风险,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解剖定位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两种路径行中心静脉穿刺置管的成功率和并发症,为临床选择安全有效的穿刺路径提供参考。方法限期肝移植手术患者随机交叉研究,随机确定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穿刺的先后顺序。全身麻醉诱导后,由同一组麻醉医师依据解剖定位标志按确定的穿刺顺序完成颈内静脉穿刺置管、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记录成功置管前静脉穿刺次数、引导钢丝置入次数,置管时间;同时记录误入动脉、血肿形成、气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42例限期肝移植手术患者入选该研究。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次数分别为(2.3±0.7)次,(2.9±1.4)次(n=42,P0.05),置管时间分别是(1.58±0.49)min,(2.24±1.01)min(n=42,P0.05)。1例患者行颈内静脉穿刺时误入颈动脉,并发血肿;1例患者行锁骨下静脉穿刺后出现血肿。结论解剖定位穿刺颈内静脉比锁骨下静脉更容易更快捷。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两点超声定位法在幼儿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月于我院行择期手术且需颈内静脉穿刺的患儿8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行两点超声定位,对照组行体表标志,比较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总成功率,误穿动脉,血肿、气胸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总成功率(87.50% vs 100.00%)均高于对照组(62.50% vs 8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1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两点定位法可有效提高幼儿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降低误穿动脉或局部血肿的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颈内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探讨颈内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并发症和改进技术。方法对2003年8月至2006年12月158例应用颈内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颈内中心静脉穿刺和置管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研究相关的并发症和技术问题。结果颈内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并发症发生率为7.59%,其中局部出血、血肿5例(3.16%),误穿动脉3例(1.90%),局部红肿感染2例(1.27%),心律失常1例(0.63%)、气胸1例(0.63%)。结论颈内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需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输液港植入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总结减少并发症的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8年6月我院605例经锁骨下静脉穿刺植入输液港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性别、年龄、身高、BMI、入路(右侧、左侧)及输液港导管尖端位置等6种可能影响锁骨下静脉穿刺输液港植入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3.64%,其中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为1.98%,包括穿刺失败改对侧锁骨下静脉穿刺后植入、气胸、误入颈内静脉;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65%,包括1例锁骨下静脉血栓,1例输液港外露,1例导管破损,2例导管堵塞,1例导管脱落,4例导管感染。术中并发症患者均顺利完成化疗,远期并发症导致非正常取港10例。左、右侧植入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异常BMI(BMI>24 kg/m2和BMI<19 kg/m2)是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锁骨下静脉穿刺植入输液港并发症发生率低,异常BMI指数患者是锁骨下静脉穿刺输液港植入并发症发生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改良穿刺法与传统穿刺法在锁骨下静脉穿刺术中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 探索更加安全、高效的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200例拟行全身麻醉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患者,其中男100例、女100例,年龄17~83岁。依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传统组、改良组、传统B超组、改良B超组,每组50例,分别采用传统穿刺法、改良穿刺法、B超引导传统穿刺法和B 超引导改良穿刺法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比较4组的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穿刺次数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1)改良组穿刺总成功率为98.0%(49/50)、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0.0%(45/50),高于传统组的94.0%(47/50)和64.0%(32/50);改良组穿刺次数明显少于传统法组,穿刺时间短于传统组,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改良组、改良B超组和传统B超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传统组(P值均<0.01)。(3)改良B超组和传统B超组穿刺时间、穿刺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改良穿刺法较传统穿刺法在锁骨下静脉穿刺术临床应用中的优势明显,其穿刺成功率更高,并发症更少,值得推广;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更加安全高效,尤其对于穿刺困难的患者,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径路快速安全暴露门静脉(PV)和肠系膜上静脉(SMV)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0月至2013年10月80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胰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PV/SMV暴露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多径路快速安全暴露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暴露法,对比2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成功率为90.0%(36/40),显著高于对照组72.5%(29/40),观察组手术时间(360.6±58.7)min和术中出血量(600.4±36.8)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414.2±81.3)min和(788.8±57.9)mL,观察组3年死亡率65.0%(26/40),显著低于对照组86.1%(31/3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径路快速安全暴露PV/SMV应用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可提高手术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不良反应,提高长期存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生儿静脉穿刺的最佳方法。方法 243例静脉留置输液的新生儿随机分成3组,每组81例,分别为腋静脉穿刺组、头皮静脉穿刺组和前臂头静脉穿刺组,比较分析3组的操作时间、穿刺针留置时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合作率及家长满意程度。结果腋静脉穿刺组的留置针留置时间最长(69.48±4.11)h,穿刺时间最短(48.29±11.82)s,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5.06%)、合作率(62.96%)和满意率(79.01%)均最高,其留置针留置时间、穿刺时间、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满意率和合作率与其他两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腋静脉穿刺可以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减少患儿的痛苦,能够很好地配合临床治疗,是新生儿较为理想的一种静脉穿刺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型可控性人工肾积水在经皮肾穿刺精确定位的临床应用。方法本研究选择经皮肾碎石患者400例,随机分为2组,A组200例患者行新型可控性人工肾积水辅助装置经皮肾碎石术,B组200例患者行传统人工肾积水穿刺定位经皮肾碎石术。比较2组患者建立穿刺通道时间,术中出血量,穿刺次数。结果 A组195例患者1次建立经皮肾造瘘通道,5例患者2次穿刺定位经皮肾造瘘成功。B组157例患者1次建立经皮肾造瘘通道,40例患者行2次或者多次穿刺定位,3例患者穿刺定位失败。A组和B组患者的穿刺时间、术中出血量、穿刺次数分别为(1.8±0.7)min vs.(2.5±1.2)min,(112.7±51.0)mL vs.(270.2±89.3)mL,(1.1±0.2)次vs.(1.8±0.7)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制备新型人工肾积水可为经皮肾穿刺造瘘提供有效引导。  相似文献   

16.
锁骨下静脉的解剖特点与上腔静脉置管路径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目的 研究锁骨下静脉走向 ,探讨经此路径行上腔静脉置管的最佳方法 ,并分析相关并发症的原因。方法 对6 8例锁骨下静脉穿刺上腔静脉置管的临床病例进行造影透视、摄片 ,统计最适宜的置管长度 ,比较改良穿刺技术与旧Seldinger技术的效果及与相关并发症的关系。结果 锁骨下静脉穿刺上腔静脉置管的长度右侧为 (8.5 +d)cm(d为穿刺点至锁骨头上缘距离 ) ,左侧为 (11.5 +d)cm。原Seldinger技术一次置管成功率为 75 0 % ,改进后为 92 .5 % ;原操作方法置管操作时间为(43 3± 10 9)min ,改良后为 (2 8 6± 10 3)min ;原方法并发症发生率 39 2 9% ,改进后为 10 0 %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置管长短主要取决于穿刺点距锁骨头上缘的距离 ;改良穿刺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心静脉置管方法 ,选择右侧路径比左侧更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观察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在血液透析中使用状况,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及处理方法,改善血液透析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使用中心静脉置管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5例为长期双腔导管,101例为临时双腔导管,分析中心静脉导管的相关并发症与处理效果。结果置管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有:误穿动脉11例(8.73%)、皮下血肿6例(4.76%)。导管留置并发症有:血流量不足24例(19.04%),导管相关感染23例(18.25%),穿刺部位渗血15例(11.90%),导管意外脱落3例(2.38%)。以上并发症均在给予相应的处理后痊愈,未留下相关后遗症。结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并发症值得临床重视,提高置管技术,加强导管护理,及时处理是防范导管失功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置管灌洗引流在重症胰腺炎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9年1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60例重症胰腺炎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超声引导置管灌洗引流。对比分析2组患者住院时间、临床检查指标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体温、心率明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白细胞量、血淀粉酶及尿淀粉酶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引导置管灌洗引流在重症胰腺炎手术患者中应用效果良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safety and effectiveness of each type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CVC) in patients with cancer. We prospectively enrolled patients with cancer who underwent catheterization involving a subclavian venous catheter (SVC),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PICC), or chemo-port (CP) in our department. From March 2007 to March 2009, 116 patients underwent 179 episodes of catheterization. A SVC was inserted most frequently (46.4%). Fifty-four complications occurred (30.1%): infection in 23 cases, malpositioning or migration of the tip in 18 cases, thrombosis in eight cases, and bleeding in five cases. Malpositioning or migration of the tip occurred more frequently with a PICC (P<0.001); infection occurred more often with a tunneled catheter (P=0.028) and was observed more often in young patients (P=0.023). The catheter life span was longer for patients with solid cancer (P=0.002) than for those with hematologic cancer, with a CP (P<0.001) than a PICC or SVC, and for an indwelling catheter with image guidance (P=0.014) than a blind procedure. In conclusion, CP is an effective tool for long term use and the fixation of tip is important for the management of PICC.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全脑血管造影的可行性、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12年6月-2013年10月经桡动脉途径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165例(桡动脉组),同期经股动脉途径行全脑血管造影183例(股动脉组),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对两组患者的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造影剂剂量、造影成功率、术后恢复时间及总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中桡动脉组有2例穿刺失败,改为股动脉途径完成造影,其他患者均顺利完成造影。两组患者的平均穿刺时间、穿刺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造影剂剂量、造影成功率,桡动脉组分别为(2.3±1.2)min、98.8%(163/165)、(30.32±7.23)min、(63±13)ml、98.8%(163/165),股动脉组分别为(2.1±0.9)min、100%(183/183)、(28.95±8.21)min、(61±11)ml、100%(183/183),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桡动脉组术后恢复时间为(5.6±2.3)h、总并发症的发生率1.2%(2/163),股动脉组术后恢复时间为(23.8±4.2)h、总并发症的发生率10.4%(19/183),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安全、有效,患者痛苦小、易接受,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恢复快,可作为脑血管造影的常用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