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脑卒中急性期针刺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对针刺治疗急性脑卒中的随机或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评价。检索范围包括:Cochrane脑卒中组临床试验数据库(2003-08)、中国脑卒中临床试验数据库(2003-08)、中国针刺临床试验数据库(2003-08)、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数据库(2003年3期)、MEDLINE(1966/2003)、CINAHL(1982/2003)、EMBASE(1980/2003)、AMED(AlternativeMedicineDatabase)(1985/2003)、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81/2003)以及所有检索到文章的参考文献。结果:14篇研究(共1208例患者)符合纳入标准,其中仅3篇采用假针刺作为对照的研究方法学质量较高。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与对照(假针刺和不作针刺)组相比,针刺组随访期末的病死或残疾人数降低,差异达统计学显著性意义的临界值(OR=0.66,95%CI:0.43~0.99,P=0.05),针刺组随访期末病死或需要住院人数显著降低(OR=0.58,95%CI:0.35~0.96),治疗结束时全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改善(SMD=1.17,95%CI:0.30~2.04)。当针刺与假针刺进行单独比较时,两组随访期末的病死或残疾人数及全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变化无显著差异犤OR=0.67,95%CI:0.40~1.12;SMD=0.01,95%CI:(-0.55)~0.57犦。针刺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6/  相似文献   

2.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脑卒中患者中20%~50%临床上以抑郁、焦虑不宁、睡眠不佳、悲观失望为主症,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采用针刺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可改善脑卒中后抑郁程度,促进神经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3.
采用醒脑开窍针刺疗法以取阴经穴为主,阳经穴为辅治疗脑卒中后遗症,并与采用传统的针刺疗法,以取阳经穴为主,阴经穴为辅治疗组对比。结果显示醒脑开窍针刺疗法组疗效优于传统针刺疗法组且患者的肌力、肢体运动功能(MAS)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4.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卒中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醒脑开窍法”是近年来提出的治疗脑卒中的一种新的学术观点。这种观点不仅在立法、治则和针刺手法上改变了历代针灸医家治疗脑卒中所沿用的以阳经穴为主,阴经经穴为辅的学术思想和治疗方法,而且针对这一学术观点的提出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和临床验证,从而使这一学术思想成为目前指导临床治疗脑卒中最为普遍的理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针刺时机(病程1~7d、7~14d、14~21d),针法(头针、体针、眼针),刺激量(轻、中、重)三因素对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在获得临床疗效方面的影响。方法选用拉丁方设计,同时安排3个因素,以针刺时机(A:1~7d;B:7~14d;C:14~21d),刺激量(轻、中、重),针法(体针、头针、眼针)三个因素及三个水平对各组进行治疗。观察针刺前后临床症状的改变。结果以针刺时机7d内、体针、重刺激量的组合治疗效果最佳。结论多因素在不同水平上的优化组合,是提高针刺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择2003-03/2004-03四川省人民医院、成都市新都县中医院、成都市郫县中医院首次脑卒中患者90例,男49例,女41例。随机分为功能训练组和联合组,各45例。功能训练组进行基本药物治疗和三级平衡训练,联合组增加针刺治疗。观察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结果进入结果分析89例,功能训练组有1例因复发脑梗死终止治疗。功能训练组治疗4周后Fugl-Meyer平衡积分较治疗前提高犤6.771±2.143,1.715±1.582,(t=7.82,P<0.01)犦,联合组治疗4周后Fugl-Meyer平衡积分也较治疗前明显提高犤9.884±2.038,2.023±1.711,(t=9.24,P<0.01)犦,而联合组明显优于功能训练组(F=11.65,P<0.01)。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有积极的恢复作用。  相似文献   

7.
将7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8例,治疗组采用运动再学习(MRP)和Bobath技术结合针刺进行综合康复,对照组不进行针刺,45d后进行FMA和MBI评分。结果治疗组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早期应用运动再学习和针刺可明显促进患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多穴齐灸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干预效果,并与针刺治疗进行比较。方法选择2002-05/2005-01在青岛大学医学院就诊的病程大于半年的脑卒中患者51例,均知情同意。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即艾炷灸组25例,针刺组26例。①艾炷灸:取穴:百会、曲鬓、肩井、曲池、合谷、风市、足三里、丰隆、悬钟、复溜、太冲。将艾炷放在标记穴位上,第一作者和多位助手同时点着以上穴位。患者觉得微烫立即取下,9遍/次,1次/d,5次/周,10次为1疗程,共5个疗程。每个疗程进行1次Fugl-Meyer评分(包括3方面内容:即运动功能、关节活动度及疼痛。运动功能评定共50项,每项2分,满分100分,〈50分为有严重运动障碍。关节活动及疼痛评定均为22项,每项2分,总分4H4分。关节活动度评分标准:0分:被动运动只有几度;2分:被动运动正常。疼痛评分标准:0分:在关节活动全范围或者终末端时感疼痛;2分:关节活动无疼痛)。②针刺组:患者取上述穴位,行针刺治疗。5rain行针1次,留针0.5h后按从上到下的次序起针,疗程同艾炷灸组。治疗5个疗程后进行Fugl—Meyer评分。结果51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艾炷灸组患者治疗5个疗程后Fusl—Meger运动功能、关节活动度及疼痛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而针刺组治疗5个疗程后Fusl—Meger运动功能、关节活动度及疼痛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多穴齐灸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后遗症期的运动功能、关节活动度及疼痛尚有一定改善作用,而针刺对于脑卒中偏瘫后遗症的干预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六合治疗仪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4例患者随意分为针刺对照组和针刺加六合治疗仪治疗组,给予良好的护理,并对疗效和BI指数积分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的疗效和BI积分均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加六合治疗仪及配合良好的护理提高了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0.
董恒  刘跃光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9):147-149
目的:回顾近10年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文献报道,从选穴角度系统总结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临床研究现状,归纳针灸治疗取穴规律,为今后提高针灸临床疗效提供理论依据。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01/2005-12针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相关文献,检索词“针灸,痉挛性偏瘫,肌张力增高”,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针对性较强的相关文献,并作初步分类,同类文献首选近年发表的核心期刊文章。排除重复及综述类文献。对所选论文进行查找全文。 资料提炼:共收集到82篇相关文章,其中53篇属于重复及综述类文献,对符合标准29篇文献进行分析整理。 资料综合:①传统经络理论指导下的循经辨证选穴:包括阳经选穴、阴经选穴、阴阳经辩证选穴(现在临床多采用阴阳兼顾,或以阴经穴为主,配以阳穴,或以阳经穴为主,兼配阴穴,协调阴阳)、督脉经选穴、经筋刺法、腹针和特定穴治疗。②结合现代医学理论指导选穴:协调平衡肌张力,根据现代康复学原理及偏瘫的恢复发展规律,应以协调肌群间张力的平衡为重点,拮抗上肢屈肌、下肢伸肌运动,协调平衡主动肌与拮抗肌的张力,抑制痉挛,建立正常运动模式;从现代生理解剖学角度,提供夹脊穴、锥体区、神经干、头针治疗的生理基础。③综合疗法:主要采用针药结合、多种针法结合及结合现代康复训练等方法。 结论:针灸在治疗偏瘫痉挛状态具有独特优势,能有效缓解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改善患肢运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治疗方法多样化,取穴规律多,但疗效评价缺乏统一量化标准,选穴配伍缺乏优化组合方案,对针灸治疗机理研究尚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1.
我院2005—12~2007—06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用早期康复治疗,使急性脑卒中患者上下肢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ADL)有显著提高,总结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患者86例,随机分为康复组43例,男32例,女11例,年龄61~80岁,平均(70.95±5.98)岁,左侧瘫痪25例,右侧瘫痪18例,脑梗死32例,  相似文献   

12.
脑卒中急性期应用药物治疗,在抢救患者生命、稳定病情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患者瘫痪肢体恢复奠定了基础。由于药物治疗仅能挽救坏死灶周围一部分受损功能,因此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上康复治疗会取得更好疗效。对60例脑卒中患者应用针刺治疗及康复训练有效促进了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和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脑卒中后早期强化运动治疗偏瘫上肢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及手工检索,全面收集国内外早期强化运动治疗急性脑卒中偏瘫上肢的随机和半随机临床试验,并按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进行系统评价。结果:6个研究(共667例病例)符合纳入标准,3个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较高。统计分析的结果显示,早期强化运动组随访期末与对照组相比,其上肢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病死或致残人数、对卒中后上肢并发症的防治、治疗结束时神经功能缺损、生存质量评分变化差异均无显著性,没有实验进行不良反应的评价。结论:目前的研究病例总数较少,混杂因素较多,尚不能做出强化运动治疗急性脑卒中偏瘫上肢是否有效的确切结论,其安全性需要进一步论证。为得出可靠的结论,有必要进一步开展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试验。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针刺方法对脑卒中后精神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9例和对照1组25例,对照2组24例,治疗组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对照1组采用常规针刺法,对照2组只采用支持疗法,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评定,观察3组间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治疗组HAMA评分7±5,低于对照1组13±5(P<0.05)和对照2组16±6(P<0.01);治疗组Flugl-Meyer评分201±12,高于对照1组162±12(P<0.05)和对照2组153±14(P<0.01)。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改善脑卒中后精神障碍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两种针刺方法治疗脑梗死后运动障碍疗效,分析治疗机制。方法146例脑梗死后运动障碍患者,分为治疗组75例,对照组71例,治疗组采用“醒脑开窍”针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刺法,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3.4%,对照组有效率81.4%。结论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脑梗死后运动障碍的疗效优于常规刺法。  相似文献   

16.
脑卒中患者由于大脑病变,上运动神经元受损伤,大脑皮层排便中枢不能接受和发出“排便”信息,而使脊髓内低级中枢亦丧失其调节作用,导致尿便失禁的发生。采用针刺与功能锻炼结合方法可以促使腰骶低级中枢与大脑皮层高级中枢重新建立神经反馈通路。用这种方法治疗脑卒中后尿便失禁并观察其疗效。  相似文献   

17.
分析急性脑卒中病变性质、部位与心肌酶谱变化的关系,并观察不同针刺方法对脑卒中引发心脏损伤患者心肌酶谱的影响。方法:①于2000—11/2003—02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部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126例,纳入急性腑卒中引发心脏损伤患者108例,脑梗死患者72例,脑出血患者36例。均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随机将脑卒中后心脏损伤患者108例分为2组:针刺观察组和针刺对照组,每组54例。另选本院同期健康体检者50人为健康对照组,均对检测项目知情同意。②两组在常规治疗同时刮台针刺治疗,针刺观察组以“醒脑开窍、清心通络”针刺为法,取穴以阴经穴、督脉穴为手,取穴:内关、人中、人迎、三阴交、风池、极泉、尺泽、合谷、委中。且针刺操作严格遵循手法量学标准进行;针刺对照组沿用传统“风取三阳”、“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取穴:神门、通里、膊中、间使、血海、肩髑、曲池、环跳、阳陵泉、昆仑,随证补泻。两组均从入院当天至第7天进行针刺干预,1次/d,施术后留针30rain。③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针刺观察组、针刺对照组新发病及治疗1周后及健康对照组的肌酸肌酶及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α-羟丁酸脱氢酶活力。④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脑卒中后心脏损伤患者108例和健康者50人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脑出血患者心肌酶活力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脑梗死患者心肌酶谱中仅肌酸激酶活力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脑出血患者肌酸肌酶及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活力明显高于脑梗死患者(P〈0.01)。②左侧基底核、丘脑卒中患者其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活力明显高于右侧(P〈0.01);脑干卒中患者的肌酸肌酶及其同工酶活力明屉高于除右侧基底核、丘脑外的其他部位(P〈0.01)。④治疗前针刺观察组和针刺对照组心肌酶活力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针刺观察组治疗1周后心肌酶活力明显低于治疗前和针刺对照组治疗1周后(P〈0.05.0.01),针刺对照组治疗1周后与治疗前比较,仅肌酸激酶同工酶活力下降(P〈0.01)。结论:①急性脑卒中可导致心肌酶谱异常。脑出血患者心肌损伤程度较脑梗死患者严重,脑干及左侧基底核、丘脑的卒中易导致心肌损伤。②针刺对急性脑卒中引发的心肌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且以“醒脑开窍,清心通络”为原则,取穴以阴经穴、督脉穴为主的的针刺方法作用效果优于以传统“风取三阳”,“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为指导的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18.
电针针刺金津、玉液穴为主治疗脑卒中言语障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津玉液是针刺治疗脑卒中言语障碍的常用穴,以往临床报道所用针法、针具多以毫针针刺或三棱针点刺两穴,而采用电针针刺少见报道。以电针针刺金津玉液穴并与毫针快速针刺疗法疗效比较,以检验两种针法疗效是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多穴齐灸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干预效果,并与针刺治疗进行比较。方法选择2002-05/2005-01在青岛大学医学院就诊的病程大于半年的脑卒中患者51例,均知情同意。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即艾炷灸组25例,针刺组26例。①艾炷灸:取穴:百会、曲鬓、肩井、曲池、合谷、风市、足三里、丰隆、悬钟、复溜、太冲。将艾炷放在标记穴位上,第一作者和多位助手同时点着以上穴位。患者觉得微烫立即取下,9遍/次,1次/d,5次/周,10次为1疗程,共5个疗程。每个疗程进行1次Fugl-Meyer评分(包括3方面内容:即运动功能、关节活动度及疼痛。运动功能评定共50项,每项2分,满分100分,<50分为有严重运动障碍。关节活动及疼痛评定均为22项,每项2分,总分44分。关节活动度评分标准:0分:被动运动只有几度;2分:被动运动正常。疼痛评分标准:0分:在关节活动全范围或者终末端时感疼痛;2分:关节活动无疼痛)。②针刺组:患者取上述穴位,行针刺治疗。5min行针1次,留针0.5h后按从上到下的次序起针,疗程同艾炷灸组。治疗5个疗程后进行Fugl-Meyer评分。结果51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艾炷灸组患者治疗5个疗程后Fugl-Meger运动功能、关节活动度及疼痛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而针刺组治疗5个疗程后Fugl-Meger运动功能、关节活动度及疼痛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多穴齐灸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后遗症期的运动功能、关节活动度及疼痛尚有一定改善作用,而针刺对于脑卒中偏瘫后遗症的干预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20.
腹针治疗老年期脑卒中后郁证肝郁脾虚候的随机对照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观察腹针疗法与电针疗法对老年期脑卒中后郁证肝郁脾虚候的影响。 方法:选取2006—03长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老年期脑卒中后郁证肝郁脾虚候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腹针组19例、电针组20例、空白组21例,各组患者基线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①腹针组患者取仰卧位.应用毫针行腹针针刺,穴位选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双侧滑肉门、外陵、大横。留针30min,隔日重复1次,共21次,即6周为1个疗程。②电针组患者取仰卧位,应用毫针行电针针刺,穴位选取百会、神庭、印堂,四神聪、太冲、神门。将电针治疗仪的电压调至6V,将治疗仪输出导线夹于毫针上,选取疏密波,疏波频率4Hz,密波频率20Hz,正脉冲幅度50V,负脉冲幅度35V。疗程同上。③空白组患者不予任何针刺治疗。④各组均给予应用药物控制血压、血糖及基本肢体功能康复锻炼等脑卒中基础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2,4,6周后,评定各组患者抑郁程度、疗效指数、社会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①治疗前后各组患者抑郁程度检测:治疗6周后,各组患者Zung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腹针组与电针组尤为显著[(30.15±4.29).(50.37±6.32)分;(38.24±6.57y,(48.48±5.91)分;P均〈0.01]。②治疗前后各组患者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的变化及临床疗效评估:治疗6周后,各组患者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腹针组与电针组尤为显著[(17.82±6.25),(33.26±6.21)分;(19.56±5.91),(32.94±4.83)分;P均〈0.01]。腹针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电针组(73.68%,65.0%.P〈0.05)。③治疗前后各组患者社会功能改善情况:治疗6周后.各组患者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总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腹针组与电针组尤为显著[(7.23±4.11).(11.38±3.49)分;(8.11±4.13),(10.76±4.12)分;P均〈0.01]。 结论:腹针疗法与电针疗法均能有效治疗老年期脑卒中后郁证.促进情感恢复。但腹针疗法临床总体疗效更好,可显著改善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