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沈从文和萧红的抒情小说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独立新帜,又有各自的特点。作为抒情小说,他们的作品都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淡化冲突和情节,并且放慢了叙事节奏。但在沈从文的笔下,我们更多的看到的是人性美好的一面,而萧红笔下的世界则让人触目惊心,这点也表现在了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作品中流露的情感,沈从文的显得平和、从容、含蓄,而萧红作品中的情感则激烈、外露一些,他们对笔下世界的不同情感关照同时也表现在景物的描写上。虽然有这许多不同,但两人的作品都贯穿着现代乡村的“常”与“变”。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从散文化结构、抒情笔致和诗情画意、“我”--“抒情诗魂”等几个方面论述萧红抒情小说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3.
《呼兰河传》与萧红的“小说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红是一位“内观和自传体型的作家”,她的《呼兰河传》就是一部有着浓郁的抒情色彩和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木文作者根据《呼兰河传》对呼兰城这个病态社会的描绘及其“情感性重于形象性”的艺术特点,结合萧红的“小说学”,揭示了作家的富有个性及独创性的艺术风格,即所谓“萧红体”的形与神。  相似文献   

4.
萧红抒情小说因其意蕴丰厚、情感浓郁、体式特别而使人味之不尽,品之不完.笔者已从散文笔法、抒情诗魂、诗情画意几个方面作了论述,本文将从新颖别致的语言、多样的抒情风格、成因等方面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泛指叙事是中国现代乡土抒情小说中特有的叙事模式之一,其特征是在叙事中有意取消具体的叙事时间,也不针对特定的人物个体,以此造成叙事的话语跨界和功能变异,叙事抒情化,情节和人物意象化,参与文本中风俗意象的建构;而限制性视角的使用和视角越界现象的发生,在叙述者、小说人物和风俗意象之间进一步造成了复杂的情感关系,在不同文本中营造出了不同的抒情效果。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的叙事文本中穿插有大量诗词韵文,这种现象使小说带有浓郁的抒情意味,因为这些诗语是作者"情动于中"而发的。然而由于它们存在于冷静的叙事中,具有形式上的差别性,并且在接受传播中处于某种游离状态,又使得其阐释空间被拓展,连同小说意旨都变得浑含。参与叙事、意象指喻、委婉含蓄、情景交融是红楼诗词的特点,这有别于西方小说中的诗语抒情。联系作者生平和才情,可发现这些诗语中贯穿着作者的情感核心,即对现实人生的爱之深与对理想破灭的恨之切。  相似文献   

7.
萧红的小说,不以情节叙事为重心,而是在小说创作中大胆引进抒情功能,散文化的抒情性成了她小说创作的主要特征。萧红的小说创作促进了现代小说观念的更新,使小说获得了另一种独特意义的存在。  相似文献   

8.
叙事因素在汉乐府民歌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诗歌的故事性、戏剧性大大加强 ,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细节描写也很成功。同时 ,汉乐府民歌在叙事过程中蕴含了深深的抒情基调 ,并非单纯的叙事诗  相似文献   

9.
汉乐府诗歌叙事的目的是为整个作品的抒情发挥铺垫存托与渲染深化的作用。其叙事的戏剧化特征,使汉乐府叙事诗具有强烈的抒情性。而文人特别是魏晋诗人对汉乐府的借鉴与创新正是首先基于其抒情性。  相似文献   

10.
五四小说中的抒情不再完全依附于叙事而存在,而直接成为小说内容的构成要素。思想解放潮流为其抒情特征的形成提供了深层动力和现实基础,而文学观念上对情感的推崇,成为其抒情倾向生成并被强化的直接艺术动因。  相似文献   

11.
梁代文学思想大致可分为三派,其中萧纲和萧绎代表趋新派.但长期以来存在一种看法,认为萧绎应该更接近以萧统为代表的折衷派.这种说法,出于对一些基本文献的误解和萧绎创作风格的忽视.从根本意义上说,萧绎应属于以宫体为创作方向的趋新派.  相似文献   

12.
薛论道是明代中期的散曲家,其散曲集《林石逸兴》存小令一千首,题材内容广泛,不仅描绘了军旅生活,而且反映出了明代中期的历史特征。在创作中,他有意识地以自己的豪放沉郁风格,做出改变当时曲坛创作状况的努力。对其创作成就,历来重视程度不够。对其作品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进行分析概括,公正地评价他在散曲发展史上的地位,可以引起研究界对其创作特征和创作成就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梁武乱政,侯景反噬,萧纲惨遭篡弑,令人同情;而其和同无方,常怀妥协,于家国丧败,无所用力,又令人扼腕.回视当时人的追叙文本,《哀江南赋》中的萧纲形象颇为模糊,几乎淹没于家国丧败和才士流离的典密叙述中,却又多层互写,精义复隐,史识文心俱在.即此可窥庾信“春秋左传学”一斑.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风 ,并形成了鲜明的特色。紧密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研究和探讨了邓小平同志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5.
文学史谈论女作家萧红,总是首提其成名作《生死场》,并视之为“代表作”重点评介。其实,从思想性与艺术性俱佳而又具有独特性而言,萧红后期的《呼兰河传》则更能真正“代表”她小说创作的水平和风格。  相似文献   

16.
萧红"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呼兰河传》,以儿童的视角叙写了呼兰城的风土人情,用饱含深情的叙述表现了她对乡土的眷恋。其中的景物描写、语言风格、叙事结构均展现了"道法自然"的美学特征,集中体现了萧红的人生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东北文坛世纪始末的两位优秀女作家 ,萧红和迟子建共同关注着黑土地 ,但其乡土小说在相似之中又存在明显的差异。就创作母题而言 ,萧红倾向于以现代启蒙者身份对乡土进行冷峻的审视与批判 ,迟子建则倾向于对乡土的缅怀 ;就审美风格而言 ,萧红的创作体现出张力之美 ,而迟子建的创作则表现为和谐之美。总而论之 ,萧红的乡土小说表现出明显的现代性 ,而迟子建则有向传统回归的倾向 ,两人各自代表了东北乡土文学的两种不同创作路向。  相似文献   

18.
论板桥词     
郑板桥词题材广泛,既有对个人情感的抒写,也不乏关注现实社会、多有寄托的写景抒怀之作。但都重在写真情,表现自我性格及性情遭际。板桥词沉着痛快、直抒胸臆,语言白描浅显。这些风貌的形成与郑板桥的出身遭际、明清的社会思潮及性灵文学思潮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9.
席慕蓉、萧红是两位身处不同时代的女作家,她们在散文创作上既存在着许多相同之处,又有明显不同。微观的分析把握可见出两位女作家散文创作的总体风貌。  相似文献   

20.
潘岳《悼亡诗》和元稹《三遣悲怀》是悼亡诗中的名篇,对悼亡诗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们在文思构造、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因此两人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但他们在诗歌中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段表达出了同样深挚哀婉的沉痛悲苦之情,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