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钱塘江河口段动力沉积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根据钱塘江河口水动力和沉积物分析成果,探讨钱塘江河口动力沉积特性,作者认为,钱塘江河口以潮动力作用为主,但洪季流对河口段动力沉积有重要影响,钱塘江河口沉积物以跃移质为主,仅河口上段发育流影响下沉积的推移质量和县移质。  相似文献   

2.
钱塘江河口盐度的神经网络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盐水入侵会对潮汐河口饮用水源地产生影响,河口盐度的合理预测对饮用水源地取水安全和水库泄水抑咸调度有重要意义.以上游流量和下游潮差为控制条件,建立模拟钱塘江河口盐度变化情况的神经网络模型.首先对输入数据作归一化处理,利用上半年观测数据对模型进行反复训练,进而后报下半年盐度.模型输出数据反归一化所得到的结果与实测盐度数据比较,两者较为一致.表明基于河口盐度与上游流量和下游潮差间映射关系所建立的神经网络模型可有效地模拟潮汐河口的盐度变化.利用神经网络方法模拟了上游流量变化条件下钱塘江河口某测站的氯化物浓度.结果显示,当利用上游水库泄水来抑制河口咸水入侵时,采用降序流量过程可更有效地减小盐水入侵对饮用水源地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钱塘江河口与长江河口比邻,其水体和物质交换必然受到相当的影响.针对此类情况,以浓度分布受河口上游径流控制的溶解态保守物质作为示踪剂,建立相应的水动力和对流扩散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淡水组分法计算了在不同径流量条件下钱塘江河口水体的冲洗时间。结果表明,钱塘江河口水体冲洗时间枯季为146.4 d、常年平均流量下为136.3 d、洪季为121.8 d,河口水体的冲洗时间随径流量增大而变短。  相似文献   

4.
潮汐河口推移质运动复杂,人们至今对此所知甚少.本文试图基于实测水流与沉积筑料,系统地探讨既江河口推移质的造床作用.通过该河口沉积物中推移组分计算,结合悬移质粒度分析认为,推移质是既江河口主槽的主要造床物质,水下沙洲及拦门沙等堆积地貌亦系推移质造床的产物.文章进一步根据作者新近提出的方法,获得全年逐时推移质输沙率及逐潮输沙量,藉以初步揭示不同皿潮流组合下推移质运动的时变特性.  相似文献   

5.
近海峡道地区潮流类似潮汐河口,可以建立潮流挟沙力关系.考虑到泥沙运动的“滞后”现象,以及风浪等因素对潮流中粘性细颗粒物质的浓度影响较大,文中提出了不同的处理方法,使求得的挟沙力关系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分析钱塘江水资源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着手,提出了综合开发钱澹沈永贫像钓六个方面即:建立流域水资源综合开发管理体系、建立跨流域航运网络、大力开发旅游资源、河口潮汐能的开发利用、防治水污染和保持水土涵养水源,为进一步综合并发、充分利用钱塘江水资源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2008年底曹娥江河口大闸建成并开始试运行,大闸的兴建阻挡了钱塘江潮流的上朔.平时大闸关闸挡潮,阻挡外海泥沙进入上游江道;洪水期开闸放水,逐步带出建闸前淤积在河床上的泥沙.闸上江道的冲淤特性由建闸前的“洪冲枯淤”转变为建闸后的“单向冲刷”,泥沙运动规律的改变将会加剧水流对两岸防洪堤的冲刷,也会对沿江涉水工程(如跨江大桥)的安全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应用二维动床泥沙数学模型,考虑曹娥江大闸调度原则,并按水文年(1962~2005年)重演方式,对建闸后闸上江道冲淤演变情况进行了长系列反演计算,同时对堤防可能的险工险段及河床最大冲深进行了预测,可供相关部门和单位在工程设计、施工过程中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8.
海峡道地区潮流类似潮汐河口,可以建立潮流挟沙力关系.考虑到泥沙运动的“滞后”现象,以及风浪等因素对潮流中粘性细颗粒物质的浓度影响较人,文中提出了不同的处理方法,使求得的挟沙力关系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水轮机的安装高度对水轮机尾流场的影响,本文以水平轴潮流能水轮机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方法对水轮机尾流特性进行分析.分别设置水轮机的中心距离海底高度为1.5D、2.0D、2.5D(D为水轮机直径),对水轮机尾流场的轴向、径向上的速度亏损以及涡量结构图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安装高度为1.5D时,约在下游轴向位置X/D=15(X为轴向距离)处,梢涡与海底碰撞导致涡结构发生破损,这也使得该工况在下游X/D=15后的速度亏损明显大于安装高度2.0D和2.5D,而安装高度为2.0D和2.5D工况的速度变化基本一致.同时从3种工况不同轴向位置速度亏损图可以看出,从下游X/D=10开始,最大亏损速度均出现在中心轴线的位置.因此在考虑到对下游流场的影响和安装的成本时,建议安装高度为2.0D.  相似文献   

10.
1987年8月和1989年8月对钱塘江河口滩涂围垦区农田小型兽类的凋查得知,农田小兽各种群的分布格局均为负二项分布.种群集聚度的大小依次为黄毛鼠.黑线姬鼠.臭的和大路助.在s种不同的农田类型中,各种群的集聚度有异,呈现不同的分布格局种群的集聚度与种群的密度、栖息地生境及群落结构之间都存在相互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以群岛海域典型峡道——龟山水道为例,在验证良好的平面二维潮流数学模型的基础上,采用等效阻力法概化发电机组的近区影响,对不同潮流能提取功率系数条件下的区域远场潮流进行了模拟计算.从水位、流速时空变化及平均潮流能功率密度变化等方面分析了峡道潮流能提取对周围海域远场水动力的影响.模拟计算显示,发电机功率系数取0.5时影响比0.3时大,但影响基本局限在5km范围内;2种情况下,周围海域水位的变化都在5cm以内;潮周期内,急流时刻流速影响最大;机群内部及上下游流速都减小,而机群两侧及邻近水道流速会增大;平均功率密度的减小沿机群周围分布,且偏向于优势流方向,同时机群两侧和邻近水道平均功率密度会增大.  相似文献   

12.
为深入研究象山港水交换现状,并为港区生态模型等后续研究提供数据,运用Delft3D软件运行了一个已校准的水动力模型,用模型输出的水位和流速数据分析象山港纳潮量和水流特征,并用模型输出的盐度和示踪剂数据求得基于箱式模型的水更新时间和基于Delft3D示踪剂模型的水更新时间.结果表明:港区平均纳潮量为1.32×109 m3,大潮纳潮量为1.82×109 m3,小潮纳潮量为0.82×109 m3.箱式模型得出滞留系数为0.9,水更新时间约13~21 d.Delft3D示踪剂对流-扩散模型得出水更新时间约4个月,置换35%的水体需5d,置换65%的水体需125d,置换90%的水体需305 d;示踪剂垂直混合充分,水平差异显著,口门区示踪剂平均滞留时间少于10 d,港中区约170d,港顶区超过250d.因此象山港是口门水交换强烈,但中顶部水交换很弱的港湾,其排污口应设在西泽码头以东,港顶应养殖大型海藻,并控制鱼虾养殖规模以减轻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13.
以文蛤、缢蛏和泥蚶3种滩涂贝类为研究对象, 评估了3种滩涂贝类不同处理模式下的尾水处理效果. 在流水模式下比较不同贝类及密度对水质指标影响的结果表明 所有实验组均显著降低了水体总悬浮物; 泥蚶对氨氮和亚硝酸盐去除效果较好, 文蛤对弧菌有良好的去除效果. 静水模式下的结果表明 滩涂贝类对尾水处理效果与流水模式趋势相似, 静水模式下高密度(?m-2)贝类更能有效净化水质, 而适当降低贝类密度(?m-2)有利于去除养殖尾水中的弧菌总数. 静水模式下对水体菌群研究结果表明 高密度(?m-2)文蛤组和高密度(?m-2)缢蛏组水体菌群Chao1、可观测物种指数升高, 泥蚶组菌群丰度和多样性方面更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破开算子法建立一个二维潮流数学模型,用于分析研究宁波北仑电厂取、排水对镇海石化总厂算山码头25万吨级泊位附近潮沐流态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电厂取、排水影响码头附近横向水流流速并不大,约3. 0厘米/秒,小潮和憩流期间则更小,因此对超大型油轮靠泊、系泊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5.
多元统计方法用于太湖梅梁湾水质特征识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旨在识别太湖梅梁湾水质特征,为水质保护、规划、管理、利用提供决策参考.研究利用太湖梅梁湾区域9个监测点数据,以主成分分析探讨主要污染来源;以聚类分析划分监测点类别并识别其空间相似性;以比对各类别监测点数据,讨论了污染物类别及浓度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梅梁湾水质主要受农业非点源、浮游植物生长、外源输入的有机悬浮物、含氮有机污染物及土壤土质5方面影响;梅梁湾区域9个监测点位划归为4类,即:河流入湖口、入湖口近岸、远离入湖口近岸及湖心点类;梅梁湾水质主要超标污染物为N、P,且各指标浓度变异不大.由此可见,太湖梅梁湾水质具有明确的空间分布与特征.  相似文献   

16.
走滑断裂分段叠置区通常包括拉分叠置区和挤压叠置区,其形成及演化与油气藏关系密切,其内部构造特征对油气运聚具有重要影响。塔里木盆地顺托果勒地区顺北1号断裂叠置区分段发育特征明显,油气勘探表明,拉分叠置区和挤压叠置区对油气运聚的控制能力有一定差异。在分析构造特征的基础上,对走滑断裂拉分叠置区和挤压叠置区开展了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拉分叠置区内发育有多组里德尔(R)剪切和压剪性(P)剪切,在叠置区内多组断裂组成一套平面范围较小、垂向断距较大的雁列地堑系统;挤压叠置区内仅发育一组R剪切、P剪切及单条共轭里德尔(R')剪切,并在叠置区内形成平面范围较大、垂向断距较小的地垒。因此认为,基底断裂的几何形态、运动性质是控制叠置区发育类型的关键因素。叠置区内断裂发育的数量、规模均受控于总走滑量,并与之呈正相关。相较于挤压叠置区,拉分叠置区的断层数更多,分布更密且地层破碎变形程度更高。在构造特征及力学机制上,拉分叠置区均表现出更强的油气富集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