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4 毫秒
1.
介绍了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新型杆变远程负荷监测系统的原理结构、功能特点和主要技术参数,分析并总结了该系统在上海城区10 kV架空线路降损、220/380 V低压配网降损以及10 kV杆变运行管理降损中的应用情况,应用实例验证了该系统对低压配网降损工作的重要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为实施低压配网改造、合理化配置杆变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针对低压配网三相负荷不对称运行对线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探讨,提出了基于三相不对称度的计算线损的数学模型和方法;强调了加强配变运行管理,搞好三相负荷的对称平衡是供电企业节能降损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就乡镇用户供电质量差的问题,分析了影响低压配网供电可靠性的主要因素,如外力破坏,闪络,过电压等,介绍了提高低压配网可靠性的技术措施,如使用联络开关,多举措防闪,防雷等.  相似文献   

4.
李毓雯 《黑龙江电力》2004,26(5):377-379
根据我国实际配网情况,阐述了低压配网电容无功补偿在改善电能质量、降损节能,提高供电设备的供电能力及减少用户电费支出的作用和意义,并对无功补偿效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一种配电网环型供电模型及其合环运行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压配电网的建设发展,合理的配电网规划对于提高配电网的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以此为目的,从提高配电网运行方式灵活性和负荷转供能力及配电网建设可扩展性等角度出发,提出基于开闭所"手拉手"联络的中压配电网环型供电模型。以此模型为基础,从降低合环运行短路电流角度出发,基于短路转移阻抗分析,提出基于变压器低压侧安装短路电流限制器,变电站低压母线分列和开闭所母线分段的合环运行方式。最后,利用所提出的环型供电模型进行了贵州凯里2015年城区环型配电网的设计和合环运行可行性论证。研究结果不仅验证了所提出环型供电模型和合环运行方式的有效性,而且说明其对于配电网的建设规划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低压配网作为中心城区供电的末端,其供电可靠性对电力用户的满意度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全面开展线路全绝缘化改造,实现线路本质化绝缘,及时、有效地进行低压负荷转移,提高配网灵活运行方式,减少企业和居民的停电次数和停电时间,对提升配网供电可靠性意义重大。其中,跨接线装置能否安全、可靠、快速地投切将成为负荷有效转移的重要因素。现阶段市面上暂无适用于供电公司网架结构特点和规格的带有可见断口的全绝缘低压跨接设备,因此研制能满足用户不停电作业的新型的可见断口的400 V柱上跨接联络箱设备对保证电网安全运行、提升配网供电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具有进一步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为改善农村煤改电地区设备利用效率低的问题,并兼顾供电可靠性,提出一种适应季节性负荷的配电变压器与台区线路优化规划方法。主要思路是建立配变间低压联络线,根据季节性负荷特点,通过联络线开关状态变化,转换运行方式,使部分配变低负荷季节退出运行。以综合费用最小为目标构建配电变压器网络双层规划模型,上层采用Voronoi法规划配电变压器,下层采用Prim算法规划低压供电线路,并结合遗传算法进行优化求解。最后,通过对典型供电区域进行配变规划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并且能够降低配变损耗,提高供电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8.
随着用户对供电可靠性要求不断提高,低压配电网的供电方式成为未来电网供电可靠性及安全性的重要因素;通过设计双公变房低压母联、邻近台区配电变压器间低压母联和配电变压器低压干线联络等供电方式,应用PSCAD/EMTDC软件建立仿真模型,改变低压合环点的上级电源、配电变压器、负荷等设备和运行参数;仿真得到低压合环电流的曲线和数据,分析合环电流大小的影响因素,合环两侧电压相角差对合环电流的影响很大;在合环冲击电流未超过线路保护装置整定的速断保护启动电流,合环稳态电流未超过线路的热稳限值,环路上的所有设备不过载前提下可进行低压合环转电操作。  相似文献   

9.
配变监视仪(TTU)对配电变压器运行状态进行实时、全面监测,为计算供电可靠性、低压网损、控制电能质量等提供最基本的资料,也为配电网的改造、设备的增容及配电运行与管理工作提供准确的数据来源。PDA通过光电接口与TTU进行通讯,完成对TTU的参数设置及运行数据的抄录,同时可将抄录的各类数据通过微机串行口送入微机主站系统,由主站系统对数据进行处理。综述了TTU配变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的组成方案及其开发与应用。  相似文献   

10.
配变监视仪(TTU)对配电变压器运行状态进行实时、全面监测,为计算供电可靠性、低压网损、控制电能质量等提供最基本的资料,也为配电网的改造、设备的增容及配电运行与管理工作提供准确的数据来源.PDA通过光电接口与TTU进行通讯,完成对TTU的参数设置及运行数据的抄录,同时可将抄录的各类数据通过微机串行口送入微机主站系统,由主站系统对数据进行处理.综述了TTU配变系统的硬件和软件的组成方案及其开发与应用.  相似文献   

11.
谢勇  谢飞 《陕西电力》2008,36(1):72-74
通过实例阐述了10 kV单相变压器在城区配电网中的应用情况,分析了单相变压器与三相变压器的主要性能,从低压线损、供电可靠性及经济效益等方面对三相变压器与单相变压器进行了比较.分析了在电力通道紧张的情况下运用单相变压器供电的优势,指出在城市配电网中使用单相变压器,可提高供电可靠性,降低损耗,有利于电力客户及供电企业.  相似文献   

12.
电力网电能损失率是电力企业的一项重要综合性技术经济指标,它反映了一个电力网的规划设计、生产技术和运行管理水平.在配电网安全性和可靠性日渐成熟后,降低线损变成配电网的一项重要工作,而大部分线路损耗是在10 kV以下的配电线路上.在配电线路上采用单、三相变压器混合供电方式,以高压进户、缩短低压线路、降低线损为目的,使配电线路线损有了较大幅度降低,提高了供电可靠率和电压合格率.  相似文献   

13.
李韶山  范荻  张磊 《电力设备》2006,7(9):26-28
华北电网有限公司组织京津唐地区7个供电(电力)公司开展了代表性低压台区线损实测。文章介绍了配电网线损测量仪的基本原理和功能。引入配电线损测量仪作为线损管理的重要工具,可以实时快速地获得理论线损的计算结果。基本摸清了各类型低压台区线损的分布规律,为供电企业加强线损管理、开展分析配变经济运行工作提供了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14.
农村电网普遍存在功率因数低,电压质量差等问题,通过低压无功补偿技术可以减少电能损失,实现节约能源的目的。以具体实例说明低压无功补偿能够提高功率因数,降损节电,改善电压质量,提高电压合格率和低压线路、配电变压器的供电能力,该方法应该在农村电网改造中得到重视,以加快农网改造的速度。  相似文献   

15.
采用单、三相变压器混合线路降低线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降低线损是供电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而大部分线路损耗是在10kV以下的配电线路上。在配电线路上采用单、二相变压器混合供电方式.以高压进户、缩短低压线路降低线损为目的,使配电线路线损有了较大幅度降低,提高了供电可靠率和电压合格率。  相似文献   

16.
住宅小区供电方案设计质量直接影响小区可靠用电、节能运行对新建住宅小区供电方案进行研究分析.在常规方案基础上对110kV电源进线方案、配电变压器配置及布点,低压配电网进行优化设计,提高了供电可靠率.降低了变压器损耗。  相似文献   

17.
城市中压配电网接线模式研究   总被引:35,自引:9,他引:26  
从经济性、可靠性、网损率和网络节点的电压水平等方面对城市中压10kV配电网络的常用接线模式进行了分析比较和研究,根据不同的情况给出了推荐的电网接线模式:对于负荷密度较小、供电可靠性要求较低的地区建议采用大容量主变的树状接线和经中介点的放射状接线;对于负荷密度较大和供电可靠性要求高的地区建议采用大容量主变的普通环状接线;对于供电可靠性要求很高的地区建议采用手拉手环式接线。  相似文献   

18.
月度实际线损率定量计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供电企业计算线损率方法过于落后,不能满足降损工作需要这一问题,结合电力系统实际情况,在充分考虑抄表方式、负荷波动、过境电量等影响线损率波动因素的前提下,分别求出低压用户、专变用户、工业大用户的实际售电量,从而得到实际总售电量,再利用传统线损率计算公式求出月度实际线损率。MATLAB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实际计算线损率的应用中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精度。  相似文献   

19.
陈锦华 《电气自动化》2014,(2):72-74,80
配电变压器是配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可靠运行直接影响着电能质量。重点分析了配电变压器中点接地线断线对中点电压偏移、零序电流保护和线路损耗的影响,基于MATLAB软件搭建模型,对分析结果进行仿真验证,并提出了预防中点接地线断线的方法,对配电变压器的运行维护管理、满足日益提高的电能质量要求和提高供电可靠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赖海 《湖北电力》2010,34(2):51-53
结合荆门地区城市配电网络具体实际,就如何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台区电压过低、低压故障频繁、降低线损和故障率等问题,提出了试点应用单相变压器供电方式解决该问题的设想,并对单相配电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安装方式、应用范围和综合应用效益进行了探讨和分析论证,得出单相变压器供电的优点,并成功在荆门掇刀和麻城进行了试点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