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对贵州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实施效果进行抽样跟踪调查。18个村落样本调查结果显示,规划实施效果不佳,主要原因有规划编制科学性欠缺、多规实施标准不统一、村庄自身条件差、规划实施管理制度不完善四个方面。最后,针对现状问题提出保证规划实施效果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黄涛 《山西建筑》2007,33(11):34-35
阐述了研究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效果的重要性,并从城市规划本身所固有的哲学本性、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方面,以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实施环境等方面入手分析了影响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效果的因素,以求提高其被遵照实施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从管治的理论视角探讨苏锡常都市圈规划实施效果不理想的原因。通过追踪苏锡常都市圈规划制定和实施的整个过程、不同行政等级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和行为以及对实施效果的评估,研究发现没有“管治”的管治革新尝试、协调性规划内容难以把握、都市圈规划缺乏有效的编制、审批、实施、管理和监督的机制是都市圈规划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广州市控制性规划导则实施评价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随着控制性详细规划地位的不断加强,其实施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广州市控制性规划导则相当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层次。在分析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评价重要性及现有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特点,提出了通过规划管理中规划审批案件对原有规划方案的调整来分析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效果的方法。随后,通过对广州市控制性规划导则实施的实证研究,分析评价了广州市控制性规划导则的实施情况与实施效果,并提出了完善其实施效果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展开,大量的村庄规划与建设模式在各地进行推广试验。然而城规技术方法套用乡村的错位、乡村本质认识的不足等导致其规划成果缺乏实用性与落地性。如何更加综合、科学的评价村庄规划实施,从而了解其规划实施效果并及时的反馈和优化提升,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延安南泥湾华润希望小镇为例,通过将规划实施效果评估与规划实施过程评估相结合,从多元视角下深入探讨村庄规划实施与预期效果存在偏差的真实原因,从而为增强村庄规划的实用性提供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6.
村庄规划可实施性的反思与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章凌志  杨介榜 《规划师》2007,23(2):15-17
当前村庄规划普遍存在实施效果不理想的问题,主要原因是村庄规划缺少地域性、科学性、协调性.应不断更新规划观念,丰富规划设计手段,通过增加产业规划、把握特色规划、制定建设计划、实施阳光规划和完善跟踪机制等措施提高村庄规划的可实施性.  相似文献   

7.
影响城市设计实施效果因素包括成果的技术理性、实施组织、经济可行及社会支持。文章按城市设计实施过程划分为目标、设计、实施、后续4个阶段,提出城市设计实施的规划管理机制框架,并分阶段提出规划管理的任务、问题及对策建议。城市设计成果应精炼后纳入法定规划及土地出让规划设计条件,成为规划审批技术审查内容之一。提高实施效果的措施包括建立公开、民主的决策机制,综合协调、平衡各方利益,将城市设计编制过程由单纯的技术过程转化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决策过程,规划设计成果转译为规划管理技术文件并上升为公共政策。规划管理部门除了履行行政职责还应提供规划技术服务。  相似文献   

8.
为了增强专项规划的实施性,采用逻辑分析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剖析当前规划实施面临的问题和演进脉络,分析政府、市场、市民对实施效果评判的决定性作用。同时,通过对重庆市渝中区步行系统专项规划进行剖析,提出关键问题和有效措施。分析结果表明,为了适应不同诉求并形成较好的实施效果,需要有针对性地优化规划编制。具体包括3方面方法建议:一是基于需求动力构建规划层级模式,二是基于实施要件修正规划技术路线,三是基于实施效果探索规划编制范式。  相似文献   

9.
《规划师》2017,(9)
保障公共基础设施用地是半城市化地区规划实施的重要内容,而利益分配规则的设计则是规划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文章以深圳为例,通过总结农村集体土地的空间特征与规划实施效果,对半城市化地区规划实施效果欠佳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清晰的土地产权、明确的利益分配规则、合理的成本分担和补偿激励机制是加强半城市化地区规划实施的关键。此外,文章还结合深圳市土地整备的政策实践,围绕地籍重划、留用地安排、规划条件确定、公共基础设施用地分摊和激励等政策要点对半城市化地区规划实施的政策设计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
重点功能区作为武汉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抓手,集合了大量的城市发展资源和政策,因此,对其进行规划实施效果评价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武汉市汉口沿江二七商务核心区为研究对象,从规划实施结果和规划实施过程两个角度出发,选取若干评价指标搭建重点功能区规划实施评价体系,分析二七商务核心区规划的实施效果,并从转变规划编制思想和规划实施工作良性循环等方面进行反思与总结。  相似文献   

11.
张壁村张壁村位于山西省介休县龙凤镇,村面积不大,四周围有土墙,南、北各有城门,南、北城门之间是一条大街,长约240余米,在南北大街的东西两侧各有四条巷子,它们与大街组成形如龙的骨髂,故称大街为龙脊街。村里建筑布局很清晰,寺庙集中建在南、北两城门地区,住宅分布在龙脊街两侧的巷子两边,原有几家商铺开设在大街上,村落自东至西约长370余米。张壁村特点之一是寺庙多而集中。北门城头上有真武庙、空王庙、三大士殿三座寺庙,北门门北有二郎庙,北门里有龙兴寺。南门城门上有西方圣境殿,门北有关帝庙,门内有可罕庙。其中只有龙兴寺被毁。村里…  相似文献   

12.
新农村规划如何应对空心村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丽君  肖哲涛 《山西建筑》2007,33(32):44-45
通过分析空心村的形成原因和具体危害,研究在新农村规划中对于空心村问题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以期通过合理的新农村规划设计,改造空心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共赢。  相似文献   

13.
目前,新农村建设在全国各地迅速推进,在这一背景的影响下,古村落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村落形态的城市化现象也日趋普遍,破坏了传统的乡土风貌。因此,从整体上研究村落形态及其更新问题,避免建设性破坏,并引导其健康发展是一个意义深远、迫在眉睫的课题。  相似文献   

14.
孙大章 《小城镇建设》2006,(9):28-28,27
碛口镇山西省临县碛口镇是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古镇之一。首先,该镇是以黄河水运为契机成长起来的货运码头型的商业集镇,是东货西运及西货东运的交汇点,晋、冀、鲁、豫与陕、蒙、宁、甘之间的物资交流的桥梁。它集中了各类货栈及商号建筑、以及与其相应的服务建筑,如票号、镖局、饮食、百货、杂货、旅店、大车店…等。反映出明清时期运输型集镇的典型面貌。在目前情况下是难得的保存下来的实例。其二,围绕着碛口镇形成了镇村共生互补的分工式的聚落群的布局。碛口镇以商贸运输为主业;周围的西湾村、侯台村等为商人居住型的村落;西山上村村…  相似文献   

15.
横樟古村落     
王永球 《山西建筑》2010,36(16):28-29
简要介绍了横樟古村落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及历史沿革,分别对该村的空间形态、建筑格局、传统文化与工艺等进行了具体阐述,并做出了价值评价,以期为研究古村落发展变迁提供例证。  相似文献   

16.
古村落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极富魅力的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信息和历史演变的踪迹,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空间模式。古村落的传统"空间观",无论是从物质形态上所表现出的建筑特征、规划布局,还是融于其中的非物质形态的传统文化、民俗及风水观念,与当代的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生态和谐等新农村规划建设要求相适应。笔者认为研究和吸收借用古村落的空间布局手法,并在新农村的规划建设中加以灵活应用,不仅是对地域文化的延续传承,也是解决目前村庄空间乏味、建筑形式单调,千村一面等新村普遍存在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笔者通过对我国古村落空间布局研究,对淮河之滨的涟水县韩陈村进行规划,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传统空间观的村庄空间布局规划思路。  相似文献   

17.
古村渼陂     
陂古村坐落在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文陂乡,距今有近千年的历史。整个村庄山环水绕、风景优美、民风纯朴、天然形胜。陂古村以明清建筑为基础,融书院文化、祠堂文化、宗教文化、红色文化和明清雕刻艺术为一体,被誉为“庐陵文化第一村”。目前,陂古村已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成为全国受此殊荣的三十六个古村之一,此外还荣获了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科普示范村、省级卫生村等五个省级荣誉称号。在陂村内,古建筑数量众多、类型齐全、规模宏大,有许多文物古迹和革命遗址。现有367栋保存完好…  相似文献   

18.
张大勇 《山西建筑》2009,35(25):57-58
指出发展乡村旅游是新农村建设的最佳契合点和最佳突破口,探讨了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挑战,提出了乡村旅游开发与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的策略,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建设     
山东农村住宅建设出现新趋势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山东省建设厅根据中央精神对农村住宅做了调研,结果发现当今农村住宅建设出现了新趋势。首先是人口向镇区集中的态势明显加快,农村建房增量减少。山东省共有1533个乡镇,其中有1237个镇,296个乡,94146个村,居住人口7243万  相似文献   

20.
本文试以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村庄特色塑造为核心,论述村庄特色的内涵,并以滨海渔村为例讨论在转型发展中的村庄特色保护与塑造。笔者认为村庄特色的保护不仅停留在遗存本身,还应该深入分析村庄的转型发展,在发展过程中实现对村庄特色的传承与发展。本文认为就村庄特色而言,包含自然特色遗存与文化特色遗存两方面,保护并塑造村庄特色对于面临转型的滨海渔村发展极为重要,在规划建设中应在发展定位、功能布局、空间结构、建设指引以及支撑体系等方面保护村庄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