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张麻井铀钼矿床是中国北方最大的与火山岩有关的热液铀矿床,围岩蚀变广泛发育,其中黄铁矿化在该矿床分布虽 较为局限,但是与铀钼成矿关系密切。为了研究黄铁矿化蚀变与铀、钼成矿的亲缘关系,文章对张麻井的黄铁矿化蚀变岩 进行主、微量元素分析,并选择Yb作为不活动组分,使用质量平衡迁移计算方法, 利用Grant公式对其组分迁移进行定量 计算。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黄铁矿化蚀变岩的TFeO含量极高,介于11.24%~24.57%之间(平均18.45%),其中Fe2O3含量 10.78%~25.25% (平均18.64%)、FeO含量1.43%~1.90% (平均1.69%),Fe2O3/FeO比值平均为10.99,有可能受到后期氧 化。黄铁矿化蚀变岩在Isocon图解上等浓度线斜率小于1,表明整体发生了组分的带入,带入的主要组分为大量的TFeO (131倍),成矿元素Mo(884倍)、Pb(11倍)、U(4.9倍)、V(2.8倍)、Ta(0.44倍)、Cu(0.64倍),碱金属Na2O(0.45 倍),以及Cd(424倍)、Bi(13倍) 等;带出的主要组分有碱金属Li(-0.73)、K2O(-0.17),成矿元素Zn(-0.38)、Cr (-0.37),以及Eu(-0.58)、Sc(-0.25) 等。其中SiO2略微减少(-0.03),带入的Mo含量远大于U的含量,据此认为黄铁 矿化与钼成矿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2.
张麻井铀钼矿床是中国北方最大的与火山岩有关的热液铀矿床,围岩蚀变广泛发育,其中黄铁矿化在该矿床分布虽 较为局限,但是与铀钼成矿关系密切。为了研究黄铁矿化蚀变与铀、钼成矿的亲缘关系,文章对张麻井的黄铁矿化蚀变岩 进行主、微量元素分析,并选择Yb作为不活动组分,使用质量平衡迁移计算方法, 利用Grant公式对其组分迁移进行定量 计算。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黄铁矿化蚀变岩的TFeO含量极高,介于11.24%~24.57%之间(平均18.45%),其中Fe2O3含量 10.78%~25.25% (平均18.64%)、FeO含量1.43%~1.90% (平均1.69%),Fe2O3/FeO比值平均为10.99,有可能受到后期氧 化。黄铁矿化蚀变岩在Isocon图解上等浓度线斜率小于1,表明整体发生了组分的带入,带入的主要组分为大量的TFeO (131倍),成矿元素Mo(884倍)、Pb(11倍)、U(4.9倍)、V(2.8倍)、Ta(0.44倍)、Cu(0.64倍),碱金属Na2O(0.45 倍),以及Cd(424倍)、Bi(13倍) 等;带出的主要组分有碱金属Li(-0.73)、K2O(-0.17),成矿元素Zn(-0.38)、Cr (-0.37),以及Eu(-0.58)、Sc(-0.25) 等。其中SiO2略微减少(-0.03),带入的Mo含量远大于U的含量,据此认为黄铁 矿化与钼成矿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3.
郭鸿军  马申坤 《华北地质》2009,32(3):210-215
河北省沽源县张麻井铀钼矿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发现的大型火山热液型铀钼矿床,近几年,该区外围铀钼多金属矿找矿工作十分活跃.笔者通过对区域地质背景及张麻井铀钼矿地质特征分析,阐述了张麻井铀钼矿控矿因素.概况外围多个矿点,特别是秦家营地区成矿地质条件与该矿具相似性,找矿前景看好.笔者认为在秦家营地区应重点研究断裂一次火山岩-矿体三者之间的关系,注意次火山岩体和火山机构对成矿的控制作用,并对沿北东向F45断裂圈定的Ⅰ、Ⅱ号远景区重点开展找矿工作.  相似文献   

4.
芮国桢 《国外铀金地质》2010,(3):149-154,163
460铀-钼矿床是冀北沽源中生代火山岩盆地中找到的一个大型中低温热液斑岩型铀-钼矿床。文中阐述了该铀-钼矿床的地质特征,从区域成矿迁移过程和演化历史分析的角度,结合蚀变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对成矿物质来源进行探讨;总结了矿床的3个主成矿期(24、88和122Ma),具有斑岩型、浸染型、网脉型和表生铀矿化3种矿化类型。对矿床特征及成因进行探讨。通过研究新近纪表生淋积作用在矿体上部地表处附近形成的次生富集带,总结出冀北火山岩地区铀-钼地质找矿工作靶区的判别依据,明确了寻找此类型铀-钼矿床或盲矿体的直接标志。  相似文献   

5.
470铀钼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470铀钼矿床产于华北地台北缘内蒙地轴之内的中生代红山子火山塌陷盆地中,由多个小矿床、矿点组成。各矿床(点)受火山盆地的环形断裂R、F2控制,铀钼矿体多为叠加矿体,少数独立存在。铀钼矿化与流纹斑岩的空间展布关系密切。热液蚀变从高温到低温均有发育,铀成矿温度为250~270℃,钼成矿温度为308-394℃。铀成矿年龄为150-160Ma,钼成矿年龄为120-130Ma。该矿床是在燕山早期岩浆期后热液铀矿化的基础上,经后期含钼热液叠加作用而形成的复成因铀钼矿床。  相似文献   

6.
东秦岭-大别山5个特大型钼矿床的成矿母岩地质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东秦岭-大别山5个特大型钼矿床成矿母岩地质特征研究认为:①钼矿床成矿母岩为钾长花岗斑岩,岩石中钾长石、石英斑晶均为高温矿物,斜长石以更长石为主;②钼矿床受成矿母岩严格控制,而成矿母岩体则受花岗岩基的控制,三者在空间上关系密切,成矿母岩限制在花岗岩基外接触带10 km范围内;③岩体为复式小岩体,出露面积均小于0.12 km2;④成矿母岩均为强酸性岩石,全部为高酸、高钾、高碱及低镁铝的钙碱性系列的超浅成侵入岩,岩体侵位深度<3 km;⑤成矿母岩微量元素中主成矿元素Mo>10×10-6时易成矿,Mo>50×10-6时易形成大-特大型钼矿床;⑥岩体成岩时代90~165 Ma.  相似文献   

7.
广西那渠地区铀成矿潜力巨大,与铀共生的钼矿也达到可综合利用的程度。然而目前该区钼矿系统的勘查工作依然缺乏,致使钼矿的找矿勘查依据不足。为了优选那渠地区钼矿找矿靶区,在该区开展了1:10000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工作。系统采集了3295件土壤样品,分析了土壤中Au、Ag、As、Bi、Hg、W、Mo、Cu、V和Ti共10种元素的含量。多元统计分析显示Mo是该地区主成矿元素之一。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对原始数据进行R型聚类分析和R型因子分析,划分出Ag-Cu-V、Bi-Ti-W、As-Mo、Au和Hg五组成矿元素组合。采用衬度异常法计算各元素和元素组合的异常下限,运用Geochem Studio 3.5软件将各成矿元素组合衬度数据处理并绘制成异常图,结合地质条件共预测圈出3个找矿靶区。对Ⅰ号找矿靶区进行探槽和钻探工程验证,发现了一个工业钼矿体,钼品位0.11%~0.15%,平均值0.112%。对Ⅱ号找矿靶区开展探槽工程验证,通过刻槽取样分析,显示钼品位均达到了矿化标准。研究结果指示那渠地区钼的成矿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8.
刘陶勇 《新疆地质》2004,22(4):382-385
通过分析铀迁移、沉淀、富集的成矿特点,结合伊犁盆地南缘铀矿床中铀矿石成分研究,分析了砂岩型铀矿成矿机理.指出在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中,铀主要以碳酸铀酰络合物形式迁移,在富含有机质、硫化物、硫化氢等有效还原剂的条件下,形成强烈的地化反差还原地球化学障环境,铀还原沉淀,最后富集成矿.为指导普查找矿、开展铀矿床矿石成分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张麻井铀钼矿是沽源-红山子铀成矿带南段的典型矿床。矿体主要赋存于早白垩世张家口组三段中酸性火山岩中,成矿与次流纹斑岩密切相关,受北北东向F45、北西向F3断裂及西辛营破火山机构联合控制。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包裹体以液体类型为主,均一温度介于160~220℃,盐度介于0.5%~2.5%(NaCl),密度介于0.87~0.93 g/cm~3,成矿流体以中低温、中低盐度为主,属浅成中低温热液成矿类型。氢氧同位素特征显示,矿床主成矿热液期流体δD介于-124.9‰~-96.2‰,■介于-10.7‰~-3.3‰,表明成矿热液主要来自大气降水。  相似文献   

10.
西藏甲玛斑岩成矿系统铜钼元素分离机制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西藏甲玛矿床是冈底斯成矿带中东段目前勘查程度最高、第一个规模化开发的超大型斑岩成矿系统,主要由矽卡岩铜多金属矿体、斑岩钼(铜)矿体以及角岩铜钼矿体构成。文章以甲玛矿床角岩矿体和斑岩矿体中典型的"上铜下钼"现象为切入点,借助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激光拉曼测试、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分析(SR-XRF)等研究方法,分析了甲玛矿床铜钼矿化阶段成矿流体的物化条件差异及微量元素迁移行为。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表明:铜矿化阶段流体温度(大致在235~451℃,主要集中在340~380℃之间)总体上大于钼矿化阶段流体温度(大致在213~500℃,主要集中在310~360℃之间),但两种成矿流体的盐度大致相似,主要位于18%NaCleqv与30%NaCleqv这两个区间,缺乏盐度中间过渡区,说明成矿流体经历了沸腾作用。激光拉曼显微探针测试结果表明,Cu矿化阶段的流体氧化性较Mo矿化阶段更强,而Mo矿化阶段流体略呈还原性。单个流体包裹体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分析显示,Cu、Au、Fe、Mn、S、As等元素主要在气相中广泛分布,而Mo则主要残留在液相中迁移富集。因此,本文认为甲玛矿床中角岩型和斑岩型矿体呈现"上铜下钼、早铜晚钼"现象,主要由铜、钼元素本身的物化性质,含矿岩浆性质和侵位顺序与深度,以及含矿岩浆后期所分异出的成矿流体的氧化还原性以及其中S含量的差异所致。  相似文献   

11.
东秦岭钼矿带蟒岭矿集区南部侏罗系华阳村组底部出露一套粗面英安岩,对其进行LA-ICP-MS锆石定年,测得锆石206Pb/238U年龄为(150.92±0.70)Ma(95%置信度;MSWD=0.19),表明其形成于晚侏罗世。地球化学特征显示该岩石类似于中国东部燕山期C型埃达克质岩,表现为高硅(w(SiO_2)=59.75%~60.97%)、铝(w(Al2O3)=15.84%~16.01%)、钾(w(K2O)=3.74%~3.89%)、锶(w(Sr)=286×10~(-6)~338×10~(-6)),高Sr/Y比值(20.85~24.53),低镁(w(MgO)=2.37%~2.66%)、镱(w(Yb)=1.30×10~(-6)~1.50×10~(-6))、钇(w(Y)=13.3×10~(-6)~15.4×10~(-6)),重稀土元素明显亏损,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LREE/HREE=10.27~12.25),具有弱的正Eu异常(1.21~1.37),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Ba、Sr、U、K富集,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i的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为地壳加厚的构造背景下,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其源区相当于含10%的石榴子石角闪岩相。结合区域资料,认为晚侏罗世特提斯构造域和太平洋构造域构造已经发生构造体制的转换,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导致地壳加厚,加厚的基性下地壳物质发生熔融形成岩浆,并沿构造薄弱带上升,喷发形成该套粗面英安岩,可能代表了燕山运动B幕的岩浆事件。综合研究认为,华阳村组粗面英安岩与调查区内多金属成矿关系作用不大,由于形成了特殊的具有埃达克岩性质的岩石,势必引起下地壳的折沉作用,随着拆沉作用的持续进行,地壳减薄导致周围软流圈地幔上涌,含有Mo、Cu等成矿元素的岩浆沿着构造薄弱地带侵入就位,并在上升过程萃取了围岩中的Pb、Zn、Ag、Au等成矿元素,形成调查区内蟒岭含矿斑岩体、蟒岭西侧含矿小斑岩体以及同期的黄家沟-上铺子一带脉状铅锌银矿体。  相似文献   

12.
江西相山铀矿田科学深钻3号孔在深部-700 m发现大量铅锌多金属矿化脉,垂向上呈"上铀下多金属"的分布特征。本文选取深部多金属矿脉主成矿阶段(S3)自形闪锌矿样品6件和不同阶段的毒砂、黄铁矿、方铅矿、方解石等样品12件,以及围岩全岩样品17件,进行了Rb、Sr同位素组成研究。结果表明:(1)由闪锌矿Rb-Sr等时线法确定的相山铀矿田深部多金属矿化形成于121. 0±3. 5Ma,与围岩火山岩存在较大时差,可能与晚于围岩的深部次火山有关。根据穿插关系,多金属矿化略晚于碱性交代铀矿化,但明显早于酸性交代铀矿化;(2)多金属矿化脉体中金属矿物的Rb和Sr含量分别介于0. 041×10~(-6)~1. 38×10-6和2. 35×10-6~23. 11×10-6之间,Sr同位素初始比值(87Sr/86Sr)i变化较大,介于0. 706114~0. 718814之间,平均值为0. 713579,暗示相山铀矿田深部多金属矿化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初始流体Sr同位素值(0. 718665)明显高于成矿时赋矿围岩(流纹英安岩为0. 714581,碎斑流纹岩为0. 714417)的Sr同位素组成,表明多金属成矿流体和物质并非来自围岩火山岩;(3)由早到晚阶段的(87Sr/86Sr)i呈明显降低的演化趋势,表明成矿流体演化过程中受到大气降水的不断稀释作用。相山矿田的铀矿和深部多金属矿化同形成于华南中生代板内伸展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13.
通过野外采样、化学分析、电子探针(EPMA)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等手段,研究了贵州织金地区黑色页岩矿物成分、化学组分、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特征。研究区矿样化学成分以SiO_2和Al_2O_3为主,且具有高K低Na的特征。电子探针和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研究区黑色页岩主要矿物组成有石英、粘土矿物、白云石及黄铁矿等。织金黑色页岩中Pb、Ni、U、V、Cr等金属元素存在不同程度的富集,稀土元素总量为153.2×10~(-6)~224.89×10~(-6),属轻稀土元素富集型。同时从多金属层、页岩气、页岩提钾及近底部含磷铀矿资源等方面讨论了织金黑色页岩资源化利用。织金黑色页岩多金属层含有Mo、V、Ni、Ag及U等多金属元素,具综合利用价值;其中有机碳含量达到页岩气开发大于2%的条件,可进一步开展研究;页岩中伊利石含量较多,可提取黑色页岩中的钾制备含钾复合肥;黑色页岩底部与磷矿层接触带产出磷铀矿,主要为胶状磷铀矿,接触带可作为铀矿找矿的标志层。  相似文献   

14.
胡军  徐德明  张鲲  王磊  陈沐龙  云平 《矿床地质》2017,36(2):303-316
新村钼矿床是海南省近年来发现的具中型规模的钼矿床。文章对赋矿二长花岗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获得~(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02.0±1.5)Ma(MSWD=2.3);对辉钼矿进行Re-Os同位素定年,获得5件样品的模式年龄范围为(97.29±1.43)Ma~(98.52±1.55)Ma,加权平均年龄为(97.84±0.64)Ma,等时线年龄为(98.90±3.40)Ma,成岩年龄与成矿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辉钼矿的Re含量和锆石Hf同位素特征指示新村钼矿的成岩成矿物质来自于壳幔混源。新村钼矿床的成岩成矿年龄与海南岛最重要的钼成矿期(95~105 Ma)一致,属中国东部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早期钼成矿事件的一部分,与该时期岩石圈大规模拉伸减薄、软流圈上涌及强烈壳-幔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延边天宝山矿集区已发现矽卡岩型铅锌铜矿床(立山和选厂后山)、隐爆角砾岩型铅锌(银)矿床(新兴)、沉积变质-热液改造型铜铅锌矿床(东风南山)和斑岩型钼矿床(东风北山)等四种成因类型、十余个矿床(点)。为确定矿集区内多金属成矿作用的期次,在已有工作基础上,本文首次采用LA-ICP-MS锆石U-Pb法和金属硫化物Rb-Sr法,对新兴铅锌(银)矿床开展了同位素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与角砾岩型铅锌(银)矿化密切相关的新兴花岗闪长岩的16个锆石测点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261. 1±3. 5Ma(MSWD=0. 46),角砾岩型矿石6件金属硫化物的Rb-Sr等时线年龄为259±3Ma(MSWD=1. 05),锶同位素初始值ISr=0. 71359,表明新兴矿床的成岩成矿时代为中二叠世晚期。结合矿集区内其它矿床的同位素测年资料分析认为,天宝山矿集区至少发生过晚古生代和早中生代两期岩浆-热液成矿事件,在中-晚二叠世形成了立山、选厂后山和新兴等多金属矿床,在早侏罗世则形成了东风北山斑岩型钼矿床。新兴矿床6件金属硫化物的Rb、Sr含量分别介于0. 1238×10-6~0. 7536×10-6和0. 3786×10-6~3. 247×10-6之间,初始Sr同位素比值(87Sr/86Sr)i介于0. 71350~0. 71371之间,均值为0. 71361,表明成矿物质以壳源为主,并有少量幔源物质的加入。综合研究表明,在中-晚二叠世(255~265Ma),受古亚洲洋俯冲作用的影响,天宝山矿集区发生了深源岩浆侵入,引发地壳物质同熔,形成富含Cu、Pb、Zn、Ag等金属元素的花岗闪长质岩浆,沿着构造裂隙上升至地壳浅部,侵位形成了矿集区内的立山、新兴、东风北山等多个晚古生代成矿(含矿)中酸性岩体。在花岗闪长岩与大理岩接触带附近,通过含矿热液交代作用,形成了立山、选厂后山等矽卡岩型铅锌铜矿床;随着岩浆期后热液在岩浆房顶部的不断聚集,挥发分的增加,当内压大于上部围岩压力时,发生隐爆作用,形成隐爆角砾岩,压力骤减引起流体不混溶,导致铅、锌、银等金属组分沉淀富集,形成新兴隐爆角砾岩型铅锌(银)矿床。  相似文献   

16.
为查明二连盆地苏尼特右旗地区HFU-39、HFU-40航放异常的铀成矿情况,本文在分析异常区区域地质资料基础上,采用地质剖面测量、地面伽玛总量测量、伽玛能谱剖面测量、土壤氡剖面测量及岩石化探取样分析综合方法,对HFU-39、HFU-40两个异常进行查证及评价。查证结果显示异常呈团块状展布,地面伽玛能谱测量铀含量最高达w(U)=135×10-6,岩石化学分析铀含量最高达w(U)=256×10-6,该区域氡异常突出;综合异常查证结果和对二连盆地泥岩型铀矿化的形成环境分析,指出了该区的下一步铀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7.
张麻井铀钼矿床是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火山岩型铀钼矿床.为探讨该矿床的铀钼成因关系,对浸染状钼(铀)矿石开展了矿物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除沥青铀矿外,铀石也是该矿床的一种重要铀矿物,常呈他形粒状,与胶硫钼矿、闪锌矿共生.元素面扫描结果显示,铀与钼元素的空间分布范围非常一致,表明铀和钼可能为同一期成矿作用的产物.此外,相较于...  相似文献   

18.
勐满金矿床位于云南省勐海县境内,地处临沧-景洪褶皱束之临沧-澜沧复背斜南部,截至2005年探明金矿资源量17t,主矿体属于地表红土型氧化矿,平均品位为0.60×10-6。文章基于对勐满金矿床矿区内新元古界曼来组片岩和中侏罗统花开左组碎屑岩及矿区外围东部的临沧花岗岩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测定,探讨了曼来组片岩和花开左组碎屑岩地层的物质来源,追溯母岩的物质源区,并结合矿区普遍发育的硅化岩和硅质脉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了金成矿的物质来源。勐满金矿床曼来组中主要碎屑锆石年龄为(957.0±9.8)Ma,属新元古代早青白口纪;中侏罗系花开左组主要碎屑锆石年龄为(224.2±2.8)Ma,与临沧花岗岩基中2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年龄(分别为(228.7±2.8)Ma和(229.4±2.0)Ma)一致,表明花开左组地层的物质来源可能与临沧花岗岩有关。微量元素测试结果显示,矿区硅化岩与硅质脉体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微量元素组成,均表现为富集U、Th、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Zr、Hf、Nb、Ta等高场强元素,轻稀土元素明显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中-弱的Eu负异常,Ce异常不明显,与矿区围岩及临沧花岗岩体南部的黑云母花岗岩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硅化岩稀土元素总量为42.3×10-6~311.0×10-6,平均为131.8×10-6;硅质脉体稀土元素总量为5.0×10-6~280×10-6,平均为56.8×10-6,显示硅化岩相对于硅质脉体具有更高的稀土元素总量。硅质脉体((La/Yb)N为4.3~133.4,平均36.7)相对于硅化岩((La/Yb)N为2.1~26,平均为8.5)具有更高的轻、重稀土元素分馏特征。硅化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变化介于围岩与硅质脉之间,表明硅化岩既继承了围岩特征,又有经热泉活动改造的痕迹。综合锆石年代学结果与沉积物源分析,认为矿区花开左组砂岩主要为临沧岩体经受风化搬运沉积的产物,曼来组向花开左组提供金的量不足以形成花开左组中的碎屑岩型矿体,热泉活动产生的流体是金成矿的另一重要物质来源,同时是导致金后期富集的重要因素。据此推断,花开左组是赋矿层位,而并非矿源层。结合低硫型矿床标志性矿物冰长石的出现,提出勐满金矿属于典型的与热泉活动有关的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金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