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多裂肌间隙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的资料,其中男性28例,女性23例;年龄18~60岁,平均33岁。根据手术方式分成微创组24例和传统开放组27例。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随访时间为8~16个月,平均12个月。微创组较传统开放组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和术后引流量均显著减少、术后疼痛轻等优点。两组Cobb角术后较术前均有显著的恢复(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内VAS评分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微创组术后VAS较传统开放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经多裂肌间隙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是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多裂肌间隙入路行胸腰椎骨折后路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九江市中医院和深圳市南山区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无需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经多裂肌间隙入路30例(观察组)、后正中传统入路30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Cobb角矫正率、椎体高度矫正率、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等指标。结果两组术后Cobb角矫正率、椎体高度矫正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VA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后正中传统入路相比,经多裂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手术和住院时间短、手术创伤轻微、术后腰痛症状改善明显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后路经椎旁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后路经椎旁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胸腰椎骨折60例随机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30例,传统骶棘肌剥离入路手术30例。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后凸(Cobb角)矫正率、椎体塌陷矫正率、JOA评分等。结果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拆除内固定后椎旁肌间隙入路JOA评分高。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行胸腰椎骨折手术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术中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骨折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76例无神经症状、无需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手术治疗,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A组)36例,后正中入路(B组)40例,比较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结果 手术时间、术前术后Cobb角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VAS评分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 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疗效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经多裂肌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技术在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1例无需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从后路行短节段内固定手术,传统后正中入路伤椎不置钉27例(A组),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伤椎置钉44例(B组),分别记录两组的术后1周和术后1年伤椎Cobb角矫正率、椎体坍塌矫正率、疼痛感觉程度评分(VAS)。对两组的手术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所有胸腰椎骨折均骨性愈合,无出现内固定物松动、断钉断棒;两组术后1周伤椎Cobb角矫正率、椎体坍塌矫正率、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的Cobb角矫正率、椎体坍塌矫正率、VAS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内固定手术创伤小、入路简单、术后遗留腰疼并发症少,伤椎置钉技术有助于骨折椎体复位,增加固定节段稳定性,减少后凸畸形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王方  邹德威  吴强 《临床骨科杂志》2015,(2):156-158,162
目的比较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4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患者实行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治疗,按入路分为两组:椎旁肌间隙入路33例(A组),后正中入路41例(B组)。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后住院时间、椎体高度矫正率、Cobb角矫正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36个月。两组椎体高度矫正率、Cobb角矫正率、末次随访时VAS和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7 d VAS和ODI比较A组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出血少、创伤小、康复快等优点,适合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后路经皮微创与多裂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A1型胸腰段椎体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3例A1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19例,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与B组(24例,采用经多裂肌间隙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疼痛VAS评分、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后凸Cobb角等。结果两组患者均随访1年。切口长度和术中出血量A组短(少)于B组(P<0.01),手术时间、透视次数A组长(多)于B组(P<0.001)。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和后凸Cobb角术前、术后1周、术后1年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术后第1天、术后1周A组低于B组(P<0.05),术后1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微创与多裂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A1型胸腰段椎体骨折疗效均确切。经皮微创较经多裂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损伤更小、术后早期疼痛程度更轻。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无神经症状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0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无神经症状、无需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肌间隙入路组及传统后正中入路组,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分析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Cobb角矫正度、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和术后1年随访腰背痛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结果椎旁肌间隙入路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疼痛视觉模拟量表评分、术后1年腰背痛JOA评分上均明显优于常规入路(P0.05),Cobb角矫正度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保留了多裂肌的完整性,能显著减少手术创伤及术后腰背痛的发生,是一种实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传统后正中入路、椎旁肌间隙入路、微创经皮入路3种不同手术入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不同手术入路方式分为传统组(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肌间隙组(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及经皮组(采用微创经皮入路),每组各20例。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情况、血清肌酸激酶、VAS评分、ODI评分及术后影像学指标。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19个月。3组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未出现严重并发症。3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各时间段的伤椎前缘高度比及后凸Cobb角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肌酸激酶水平:术后第1、3天传统组明显高于肌间隙组与经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及ODI评分:术后3个月肌间隙组及经皮组优于传统组(P0.05),术后1周及术后12个月3组两项评分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微创经皮入路均符合微创理念,而椎旁肌间隙入路稍显优势。  相似文献   

10.
椎旁肌间隙入路结合术前手法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对比观察应用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手法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5年6月~2011年12月共收治单纯性压缩性胸腰椎骨折患者70例。随机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36例,传统骶棘肌剥离入路手术34例。比较2种术式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后凸Cobb角矫正率、椎体塌陷矫正率、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等。结果 2组手术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拆除内固定后椎旁肌间隙入路VAS评分高。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结合术前手法复位治疗胸腰椎骨折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术中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单侧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2015年10月采用经单侧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的25例胸腰椎结核患者临床资料。病变节段位于T_(10,11) 7例、T_(11,12) 10例、T_(12)~L_1 5例、L_(4,5) 3例。合并腰大肌脓肿4例,合并椎管内脓肿3例。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标准,神经功能C级4例,D级2例,E级19例。记录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红细胞沉降率(ESR)。末次随访时采用Bridwell标准评价植骨融合情况,并记录ASIA分级情况。结果全部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口甲级愈合,术中发生硬膜囊撕裂1例,无窦道形成,未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15~22个月,平均18.1个月,末次随访时均获得骨性融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ODI及ESR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6例伴神经损伤症状的患者,除1例由C级恢复至D级,其余均恢复为E级。术后未见内固定器断裂、松脱及矫正度丢失等情况。结论采用经单侧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一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短节段胸腰椎结核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后正中入路Quadrant通道下椎管减压复位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和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合并神经损伤的单节段AO分型A3型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单节段AO分型A3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67例,其中采用后正中入路Quadrant通道下椎管减压复位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32例(Quadrant组),采用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35例(Wiltse组).记录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及手术相关并发症情况.术前、术后1 d、术后7 d检验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测量2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后缘高度比、局部后凸Cobb角及椎管内骨折块占位比.术前、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疼痛程度及功能状态;术前及术后12个月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评估神经功能,采用Goutallier分级评估椎旁肌脂肪浸润程度.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18.60±6.13)个月.Quadrant组手术时间较Wiltse组长,术后住院时间较Wiltse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Quadrant组血清CK水平低于Wilts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后缘高度比、局部后凸Cobb角、椎管内骨折块占位比、VAS评分及ODI均较术前显著改善,且Quadrant组改善优于Wilts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2组神经功能ASIA分级和椎旁肌脂肪浸润程度Goutallier分级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正中入路Quadrant通道下椎管减压复位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合并神经损伤的单节段AO分型A3型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效果与Wiltse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板切除减压术相当,且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更快,骨折椎体高度及椎管内有效容积恢复更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小切口经肌间隙与微创经皮入路椎弓根钉短节段跨伤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优缺点及疗效。方法:2009年8月至2012年8月,采用小切口经肌间隙入路或微创经皮入路椎弓根钉短节段跨伤椎固定技术治疗并获得1年以上随访的无神经损伤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95例,男65例,女30例;年龄16~60岁,平均42岁。小切口经肌间隙入路固定58例(经肌间隙组),微创经皮入路固定37例(微创经皮组).对两种不同入路的手术切口总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时间、住院期间费用等围手术期指标,以及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影像学结果等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9.6个月。未发现切口感染、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经肌间隙组较微创经皮组术中透视时间短、住院期间费用低(p<0.05);而微创经皮组较经肌间隙组切口总长度小(p<0.05);但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VAS及术后影像学结果方面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VAS及影像学指标均较术前改善(p<0.05).结论:小切口经肌间隙入路与微创经皮入路椎弓根钉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折具有相似的疗效。小切口经肌间隙入路易于学习掌握,无须增加患者手术费用和遭受过多的医源性辐射,建议优先考虑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改良金属网格定位器经皮微创和传统后路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单椎体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50例无神经症状的单椎体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用改良金属网格定位器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25例(微创组),采用传统后路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25例(开放组)。记录2组切口总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置钉准确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测量X线片上伤椎前缘高度及Cobb角,评估恢复及矫正情况,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随访12 ~ 21(16.1±2.4)个月。微创组切口总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优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微创组置钉准确率为95%,开放组置钉准确率为9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患者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及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末次随访时改良MacNab疗效评定:微创组优15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为92%;开放组优13例,良9例,可3例,优良率为88%;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微创组1例腰背部出现皮下血肿,嘱患者仰卧位并对症治疗后血肿自行吸收;其余患者未发生类似情况及其他相关并发症。结论改良金属网格定位器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单椎体胸腰椎骨折疗效与传统后路开放手术相当,且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的优点,改良金属网格术中定位准确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短节段经皮微创与常规切开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伴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3年2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伴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32例不稳定胸腰椎骨折进行回顾性分析,均为单节段椎体骨折,其中男13例,女19例;年龄25~55岁。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15例采用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固定(微创组),17例采用常规切开椎弓根螺钉内固定(传统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带支具离床时间及术后24 h肌酸激酶数值;比较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测量并计算椎体恢复高度、后凸Cobb角。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8~14个月,平均12.3个月。微创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带支具离床时间、术后24 h肌酸激酶数值均少于传统组。微创组术后1~3 d的VAS评分小于传统组,术后3个月ODI指数优于传统组。两组术后的椎体恢复高度和后凸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符合微创原则,在治疗单节段伴有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是安全的,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后路经皮内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2017年1月收治的40例胸腰椎结核患者资料,其中15例接受后路经皮内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A组),25例接受传统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B组)。记录并比较2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后凸Cobb角矫正情况、植骨融合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所有患者随访12~30(15.3±3.2)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A组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少于B组,术后早期VAS评分和ODI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例脊髓功能障碍患者术后ASIA分级获得改善。2组各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伤口感染(均为前路切口处)。2组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Cobb角丢失角度及矫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经皮内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安全、有效,具有出血少、创伤小等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经伤椎和跨伤椎内固定治疗不同程度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110例胸腰椎骨折病例,其中采用跨伤椎内固定55例(A组),经伤椎内固定55例(B组)。根据胸腰椎骨折伤椎形态量表将骨折程度分为轻、中、重度。分别于术前、术后5 d、取出内固定后7 d测量患者的Cobb角、伤椎压缩率及伤椎相邻上下位椎间隙高度,并计算矫形丢失率,骨折程度相同的患者进行组间比较。术后1年采用SF-36评分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24(18.29±0.22)个月。轻度胸腰椎骨折患者,术后及内固定取出后2组间Cobb角、伤椎压缩率、伤椎相邻上下位椎间隙高度及矫形丢失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中度胸腰椎骨折患者,内固定取出后B组Cobb角和伤椎压缩率均优于A组,矫形丢失率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重度胸腰椎骨折患者,内固定取出后相邻上位椎间隙高度低于术后;内固定取出后B组Cobb角、伤椎压缩率及相邻上位椎间隙高度均优于A组,矫形丢失率也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B组术后1年SF-36评分总体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于轻度胸腰椎骨折患者,无需行伤椎内固定;对于中度或重度胸腰椎骨折患者,行经伤椎内固定能有效降低矫形丢失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骨科机器人辅助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段骨折与传统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C形臂X线机透视导航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临床疗效,探讨机器人辅助手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微创化与精准化价值。方法 2018年2月—2019年6月,收治无神经症状胸腰段骨折患者52例,18例接受机器人辅助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机器人组),15例接受C形臂X线机透视导航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透视组),19例接受传统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传统组)。记录并比较3组的手术时间、透视时间、辐射剂量、术中出血量、置钉准确率、卧床时间、住院天数,术前、术后6个月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及Cobb角,以及术前、术后3 d、术后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结果 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随访6~12个月,平均8个月。机器人组和透视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住院天数均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视组透视时间最长、辐射剂量最大,机器人组透视时间最短、辐射剂量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置钉准确率高于透视组和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6个月伤椎前缘相对高度、Cobb角、VAS评分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前、术后3 d和术后6个月伤椎前缘相对高度、Cobb角及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与透视组术后3 d VAS评分优于传统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6个月3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机器人辅助经皮内固定术是治疗无神经症状胸腰段骨折的有效方法,具有手术时间短、精度高、创伤小、辐射少、患者术后恢复快等优势,满足适应证时可作为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后路经皮间接减压内固定术治疗伴有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015年6月—2017年6月,共25例伴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接受后路经皮间接减压内固定术治疗。采用Frankel分级评估神经功能等级,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腰背部疼痛程度。测量并记录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矢状位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伤椎楔形角、椎管占位率等影像学指标。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随访6~24(12.6±5.6)个月,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腰背部疼痛症状均明显改善,椎管得到有效减压,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椎体骨折复位愈合,随访无明显丢失,无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后路经皮间接减压内固定术可避免椎管内直接减压,保护脊柱后方结构,减少手术创伤,临床疗效满意,对于伴有不完全神经损伤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后路复位内固定置钉精准度及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9年3—7月未经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33例,其中11例接受机器人辅助下复位内固定(机器人组),22例行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常规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记录术前、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根据术后CT复查螺钉的位置予以Gertzbein-Robbins分级以评估置钉精准度。结果所有手术顺利完成,患者随访3 ~ 7个月,平均5.31个月。机器人组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优于常规组,手术时间较常规组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术前及末次随访ODI和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机器人组术后3 d ODI和VAS评分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复查CT,按Gertzbein-Robbins分级评估置钉精准度,机器人组可接受螺钉占比89.13%(41/46),明显高于常规组的81.06%(107/1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机器人辅助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虽手术时间长于常规手术,但置钉精准度高、安全有效,且手术微创,术后患者能快速康复,是值得推广和进一步发展的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