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追溯匡溪艺术学院的历史和建筑学专业的教学目标和发展轨迹,试图从一个侧面了解现代主义设计教育在美国发展的开端和路径,以及其独具特色的教育方法可能会对我们建筑学教育带来的启发。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中国古代著名碑帖九成宫醴泉铭的分析,阐述了唐代初期的建筑技术和理念,探讨古代先贤建筑理念对当今建筑设计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3.
美国建筑师凡丘里在他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1966)一书中写道:“建筑师再也不应被正统现代主义建筑清教徒式的道德说教所吓服了。”从此以后,对于所谓正统现代主义的怀疑和批评便日见增多,许多人纷纷以“背离”正统现代主义为荣。1977年,美国建筑评论家布莱克出版了一本新著,从原来对现代主义建筑热烈赞颂的立场转为对之进行全面攻击和彻底否定。他写道:“现代主义教条流行了将近一百年之后,现在过时了。我们正处于一个时代就要结束、另一个时代即将开始的时刻。”这本书的名字是《形式跟从惨败》,付题为“现代主义为何行不通。”  相似文献   

4.
匡溪教育园区位于密执安州布鲁菲尔德山脉中,它们拥有一种近乎圣洁的品质——它是芬兰裔建筑师伊利尔·沙里宁的遗产,1925~1950年,他为这个校园设计了一系列灿烂壮丽而又亲密和谐的建筑。面对一片如此感人至深的基地,建筑顺斯蒂文·霍尔设计沙里宁的科学学院扩建工程时,依据了混沌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奇怪吸引子(1)。其隐含的思想是系统——从气候到历史——从不重复,然而却形成各种模式。霍尔将这一原则应用于交通流线组织,创造出既有关联却又清晰的流线,将他的扩建与沙里宁原有的科学中心相连接。但语言恰似流水:奇怪吸引子这一术语是如此地令人回味,当它用来描述这一建筑时,它超越了霍尔的定义。变化因素诸如文脉、工艺、类型学赋予此术语以新的但有关联的意味,丰富了沙里宁和霍尔、历史和现代、手工的和机械制造的,科学和建筑之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5.
汪晓茜  花凯峰 《建筑师》2023,(6):126-131
20世纪中期后,后现代主义思潮逐渐兴起,在知识界掀起一次次波澜,并于1970年代前后在历史学领域得到积极响应,由此产生的新史学观和写作方法对建筑史的书写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文章以第一部挑战西方传统史学观的建筑史著作:斯皮罗·科斯托夫所著《一部建筑史:环境与仪式》为对象,结合1970年代以后国际上史学研究和写作的主要变化和趋势,分析该书的写作思想以及特色,特别是与新史学思想的关联性及其局限性,以期对我们如何借鉴、反思,并书写或挑选一部适合当下的建筑通史书籍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6.
贝聿铭,祖籍苏州,1917年生于中国广州,后随父移居香港,再回上海接受中等教育,至今仍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广州话、上海话和苏州话;1935年赴美留学,他根据自己的爱好,进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建筑系。后转学麻省理工学院,1940年以优秀的成绩毕业,获学士学位;1946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留校任教;1955年他集合了一批从整体规划到室内设计的专家组建贝氏建筑师事务所,在纽约开业。  相似文献   

7.
谭峥 《时代建筑》2021,(2):129-137
"当代建筑"的界定与分析是建筑历史、理论与批评领域日益紧迫的任务.作为"新现代主义"先行探索者,项秉仁的建筑观成为当代建筑演化规律的重要例证.文章将项秉仁的职业道路视作建筑师在社会动荡中摸索职业伦理的缩影,通过个人历史的叙事挖掘新现代主义与"实验建筑"的差异与交叉,以探寻中国当代建筑师摸索自主的设计方法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8.
李渔舟 《新建筑》1993,(3):41-42
外国建筑史课程面临危机。危机的原因主要不是它的科学内容,不是教师的个人学识,而是当前的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功利主义价值观、文化的粗俗化和生活的平庸化导致一些人轻视学术,轻视理论和思想。这将不利于建筑学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9.
曹汛 《建筑师》2008,(2):95-102
我在2007年6月,应邀出席了在上海同济大学召开的第四届中国建筑史国际研讨会,在会上做了题为《两担愁云:建筑历史的困境和历史建筑的悲哀》的发言。因为我最初未想参加会议,会前也未提交论文,后来常青先生一再坚请,很晚才交上一份发言稿,由大会编入论文集的增补辑,由于传真出了点故障,后面少传到一页。  相似文献   

10.
匡溪教学区的“终点广场”,美国PointofArival—CranbrookEducationalCommunity,BloomfieldHils,Michigan,USA,1994设计[芬兰]尤哈尼·帕拉斯玛丹·霍夫曼(JuhaniPalasmaa...  相似文献   

11.
江海峰 《建筑与环境》2007,1(4):108-111
本文从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的作品实例出发,选取其建筑中常用的标志性设计元素进行分析。从中抽取安藤的建筑理念,并且尝试分析其中反映的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两者之间的联系。安藤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其所受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与理论的强烈影响。但同时他对建筑中人文精神的表现的追求,与对建筑内部光线、自然元素的敏感,明显带有东方审美传统与地域民族文化的痕迹。这一点上与后现代主义的主张不谋而合。在安藤的建筑实践中,对现代主义建筑的纯净型体与功能化设计的要求,同时带有强烈的精神意味,可以看作其本人对现代主义的深刻反思与发展,其追求的目标可以形容为心灵上的现代主义。  相似文献   

12.
王为 《建筑师》2023,(4):103-108
安德鲁·里奇2010年的著作《什么是建筑史》探讨了建筑历史编纂学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历史与当代境况。本文对书中涉及的建筑史的起源、框架、材料、应用等主题进行梳理并解释,并由此聚焦于其中关于“学科性”的讨论;再结合文化史等其他历史学分支的跨学科趋势,进一步指出“内部史”与“外部史”两种范式之间的深刻分歧正带给建筑史研究同样的挑战与启示,而这也是如今专业史写作亟待回应的方法论难题。  相似文献   

13.
邓洁 《时代建筑》1995,(3):55-56
本文通过对柯布西埃不断自我否定的现代建筑实践的回顾与研究,试图从中得到解决我国当前建筑问题的启示。在对建筑物质本质及现代建筑沿着环境主题前行所呈现的生命力的摩仿中,提出“修正的现代主义”的思想。并从建筑发展的规律及文化等侧面进一步论证了修正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冯江  吴简池  朱发文 《建筑学报》2023,(12):103-107
自秦汉迄今,海洋和陆地的互动主导了岭南建筑的历史,在内生与舶来的融合、拟古与求新的竞逐中塑造了鲜明的地域特质,回顾百余年来岭南建筑史学史的脉络,整理华南建筑史学人在研究视域、观念、议题选择和研究途径上的特点,提出岭南建筑史研究的视界应在“植根本土”和“放眼向洋”中与“岭南的世界”相契合,并重视海洋与陆地两种视角的相互观照。  相似文献   

15.
<正>一部由赖德霖、伍江、徐苏斌主编的五卷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出版,应该说是中国建筑史界的一件盛事,无论从规模、时间上来说都是前所未有的。它给读者以崭新的视觉来阅读这部巨著。粗读之后,感慨颇多,现仅简要说明以下几点我见,愿与读者共享。该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近代各历史时期的建筑发展过程与特点,除了大陆之外,还首次涵盖了香港、澳门以及内地边疆地区的建筑活动概况。内容丰富,涵盖了建筑形制、建筑类型、建  相似文献   

16.
李宁 《城市建筑》2007,(12):63-64
十一长假中一个略带雨意的午后,王昀先生如约而至,在上岛咖啡接受了我的采访。先生谈吐的儒雅和耐心以及我们亦师亦友的关系,使得这个微凉的季节充满了暖意……  相似文献   

17.
矶崎新认为唯有“反建筑史”才是“建筑史”,并用他40年的设计中每10年里有代表性的未建成作品描绘了其所提出的反建筑史之轮廓。本论文即通过叙述矶崎新的未建成代表作,一窥矶崎新的反建筑史之真貌。  相似文献   

18.
博野 《建筑学报》2004,(6):82-83
建筑历史作为一种物质文 化史、精神文化史、工程技术 史与艺术史的综合,其研究的难度,非一般思想文化史所可比拟。尤其是中国古代建筑史,因其建筑材料的特殊,保存实物的匮乏,加之中国古代社会执笔著述的士人阶层,对于从事建筑创造的劳动者阶层的鄙视,见之于文献的建筑实例记述也如凤毛麟角,因此,任何一点学术上的突破,都要付出极大的艰辛。由此可知,中国古代建筑史的研究,是一项浩大繁缛的学术工程,尽管每一位治中国建筑史之人,都会以毕平生之力孜孜以求的心情而投身其中,但真正成就一件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也需耗费相当的时日。我们面…  相似文献   

19.
萧默 《建筑学报》2005,(8):14-17
文章回顾了西方建筑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及各种新潮流派的发展历程,主张立足于中国国情,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回归现代主义的"合理主义"的基本精神,借鉴后现代主义对于传统的关注,反对新潮派的个性张扬,走中国自己的"新现代主义"之路.  相似文献   

20.
中国庭院式住宅近来颇受世人瞩目,北京四合院在中国庭院式住宅中具有代表性,比较准确地描述介绍它是很必要的。现在仅以当前被多数高等院校建筑系当做教材使用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建筑史》住宅章的北京四合院一节文字为例,提出若干可商榷之处,发表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