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通过对该石墨矿工艺矿物学、选矿的影响因素及选矿工艺流程的探索,研究该矿石的可选性;经过一次粗磨两次扫选,粗精矿四次再磨五次精选,获得固定碳含量为92.16%的石墨精矿,精矿回收率为88.00%,选别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2.
某大理岩型石墨矿中大鳞片石墨含量较高,可选性较好。为了高效利用该石墨矿资源,进行了石墨矿鳞片保护选矿工艺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粗磨磨矿细度为-0.075 mm占45%的条件下,粗精矿四次再磨四次精选后筛分分级出+0.15mm精矿,-0.15mm产品经4次再磨5次精选后获得-0.15mm精矿。+0.15mm精矿产品固定碳含量为91.39%,回收率27.37%,-0.15mm精矿产品固定碳含量为94.06%,回收率63.57%,精矿固定碳总回收率为90.94%,该工艺可以有效保护大鳞片石墨。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某片麻岩鳞片石墨矿石结构属于片麻岩型石墨矿,脉石矿物以石英、长石、白云母为主,金属矿物有少量的褐铁矿。原矿总固定碳含量为8.03%,通过酸浸-碱熔-酸洗分析得知:原矿中+0.15 mm大鳞片石墨的固定碳含量占总固定碳含量的37.58%。原矿经一次粗选一次扫选、粗精矿八次再磨八次精选的阶段磨浮工艺流程,最终获得的精矿固定碳品位90.53%、精矿固定碳回收率94.07%。其中+0.15 mm精矿固定碳品位达到95.26%、固定碳回收率为17.67%,+0.15 mm大鳞片石墨的保护率为47.02%。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东北某石墨矿选矿工艺特征及矿石可选性,对该晶质石墨矿进行了矿石性质、石墨粗选条件试验、石墨精选条件试验和闭路试验等一系列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石墨矿适宜一段粗磨、粗精矿九段再磨、10次精选、中矿分段集中返回的选矿流程,闭路试验获得的石墨精矿固定碳含量为94.52%,固定碳回收率为92.19%。试验研究为该石墨矿的选厂工艺参数优化提供了数据支持和技术指导,亦可为相似矿石性质的石墨矿石的可选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某大理岩型石墨矿,其大鳞片石墨含量较高,可选性较好。为了高效利用该石墨矿资源,进行了石墨矿鳞片保护浮选工艺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粗磨磨矿细度为-0.075mm占45%的条件下,粗精矿四次再磨四次精选后筛分分级出+0.15mm精矿,-0.15mm产品经4次再磨5次精选后获得-0.15mm精矿。+0.15mm精矿产品固定碳含量91.39%,回收率27.37%,-0.15mm精矿产品固定碳含量94.06%,回收率63.57%,合计精矿总定碳回收率90.94%,该工艺流程可以有效保护大鳞片石墨。  相似文献   

6.
以陕西某地鳞片石墨矿为研究对象,在其X射线衍射分析和化学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的选矿工艺试验研究,确定了最佳粗磨磨矿细度、粗选捕收剂用量、起泡剂用量及粗选矿浆浓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全流程的开路试验和闭路试验,并对闭路浮选精矿进行了成分和形貌分析。结果表明,该矿石为晶质片状石墨,固定碳含量为13.70%,主要脉石矿物为方解石和石英。经过系统选矿试验,最终确定采用一次粗磨、一次粗选、五次再磨和六次精选闭路流程,获得了精矿固定碳含量95.92%、回收率90.35%的良好指标。精矿分析结果表明,脉石矿物主要存在于粗粒级和细粒级中,鳞片石墨粒径大部分在50 μm以上,石墨鳞片结晶普遍较好,表面平滑,大鳞片石墨受到磨剥,有少量细小杂质颗粒附着于表面上。   相似文献   

7.
针对河南某晶质石墨矿的性质,在工艺矿物学研究的基础上开展选矿试验研究。该隐晶质石墨矿中石墨矿物嵌布粒度细小、与易浮脉石交代连生。在探索试验基础上,进行了不同条件试验和对比试验,确定了阶段磨浮的工艺。不同捕收剂对比试验研究表明,选用乳化煤油作为晶质石墨的捕收剂效果较好,并使用水玻璃为抑制剂,同时采用超细搅拌磨进行再磨,确保提高最终精矿品位。闭路试验结果表明,在原矿含固定碳6.83%的条件下,采用一粗一扫六精浮选工艺流程,最终得到了含固定碳93.70%,固定碳回收率为74.38%碳精矿的选矿指标,该选矿试验研究为同类型的矿山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石墨矿选矿工艺中,磨浮工艺对浮选结果有极其重大的影响,为了高效利用石墨矿资源,对黑龙江某石墨进行不同磨浮工艺的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粗磨磨矿细度为-0.15mm占60%的条件下,粗精矿三次再磨三次精选后筛分分级出+0.15mm精矿,-0.15mm产品经3次再磨5次精选后获得-0.15mm精矿。+0.15mm精矿产品固定碳含量91.50%,回收率37.60%;-0.15mm精矿产品固定碳含量92.05%,回收率57.13%,合计精矿总定碳回收率94.73%,相比常规流程,精矿预先分离工艺可以有效保护大鳞片石墨,提高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9.
对内蒙古某鳞片石墨进行层压粉碎—分质分选试验研究,实现精矿产品的多元化。在工艺矿物学研究基础上,对原矿采用高压辊磨机超细碎后进行"一粗一精一扫"浮选抛尾。粗精矿经分质分级得到粗粒低碳、中粒高碳和细粒中碳三种中间产品。粗粒低碳产品和中粒高碳产品采用搅拌磨机进行再磨再选;细粒中碳产品采用棒磨机进行再磨再选。在最优条件下闭路试验最终精矿指标为:正目高碳产品固定碳含量94.52%,正目中碳产品固定碳含量91.34%,负目高碳产品固定碳含量94.38%,负目中碳产品固定碳含量91.21%;精矿总回收率为88.18%,精矿正目回收率为49.41%。该技术创新性的将鳞片保护思路从粗精矿再磨精选阶段延伸至低品位原矿的破碎与粗磨阶段,首次将高压辊磨机用于石墨矿山,采用该技术可实现该地区晶质石墨矿的精矿产品多元化,最大限度的提高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四川某石墨矿属于细粒含隐晶质石墨矿石,原矿品位较低,石墨颗粒细小,分离较困难一次粗磨一次粗选,粗精矿五次再磨六次精选的较佳开路试验流程的基础上,对中矿(1~4)进行单独的再磨再选,既能保证最终精矿固定碳含量又能提高固定碳的选矿回收率。通过闭路试验,可获得最终精矿产率为25.95%,固定碳含量为92.01%,回收率为91.14%的技术指标,为该地区石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了查明朝鲜某隐晶质石墨矿工艺矿物学特征,采用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原矿化学组成、矿物组成、粒度分布、碳物相和矿石结构构造,并 进行了初步工艺探索。结果表明:①原矿固定碳含量为70.29%,为主要有价元素,属低碳石墨;碳主要以石墨、碳酸盐和有机碳等矿物形式存在,含量分别为70.29%、4.21%和2.80%;矿石呈钢灰色,细晶质鳞片变晶 结构,致密块状构造,网脉状构造,可见白色网状方解石、石英细脉及斑点状星散分布的方解石-石英集合体,主要矿物石墨、石英、方解石、绢云母、黄铁矿的含量分别为70%、15%、8.0%、5.0%、1.0%,石墨与脉石 矿物嵌布关系较为复杂。②依据原矿工艺矿物学特性,结合隐晶质石墨选冶提纯工艺现状,初步采用阶段磨矿、阶段选别工艺,以乳化煤油为捕收剂,MIBC为起泡剂,水玻璃为抑制剂,经过“2次粗选、7次精选和1次 扫选”获得固定碳含量为87.40%、回收率93.11%的石墨精矿,精矿产品可用作铸造材料、耐火材料、电极糊等原料。若要进一步获得高品质石墨精矿,可考虑采用“浮选+化学提纯”的联合工艺。  相似文献   

12.
采用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XRD)和浮选试验等技术手段,揭示朝鲜某石墨矿工艺矿物学特征,探明磨矿细度、浮选工艺流程和参数,筛选适宜捕收剂和起泡剂,并确定其用量。结果表明,石墨矿主要有用矿物为石墨、炭质及少量石英、方解石、绢云母、黄铁矿等,矿石呈钢灰色,细晶质鳞片变晶结构,致密块状构造,网脉状构造,为典型隐晶质石墨矿。粗选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粒度为-0.074 mm含量79.10%、乳化煤油用量为2800 g/t、MIBC用量为180 g/t、浮选时间为5 min;较为合理的工艺流程:1次粗选、1次扫选,粗选精矿和扫选精矿混合再磨,然后经过5次精选,将精1、精2、精3和精4中矿混合再磨再选,再选精矿返回精1,获得固定碳含量87.40%、回收率93.11%的石墨精矿。  相似文献   

13.
对豫西南某固定碳含量8.95%的晶质微细粒鳞片石墨矿石进行了石墨富集工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矿石经粗磨粗选后得到粗精矿,粗精矿采用立式搅拌磨机5次再磨、5次精选,中矿1~3混合后扫选,扫选精矿返回粗选,扫选尾矿合并进入尾矿,中矿4~5返回精选3的工艺流程,可以获得固定碳含量94.05%、回收率95.74%的石墨精矿。  相似文献   

14.
为更好开发利用低品位大鳞片石墨,针对内蒙古某低品位大鳞片石墨矿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在磨矿介质为棒磨、磨矿浓度60%、-0.15 mm 59.43%、浮选浓度23%、煤油105 g/t、2#油55 g/t、浮选时间3 min的粗选条件下,采用2段粗磨粗选、1段扫选、6段再磨7次精选、合格大鳞片石墨预先分级、中矿返回的闭路流程,获得固定碳为90.37%的+0.3 mm产品,固定碳含量为90.21%的-0.3+0.15 mm产品,+0.15 mm产品大鳞片综合保护率为74.36%。  相似文献   

15.
甘肃某石墨矿属于鳞片石墨矿石,原矿固定碳含量较低,为4.48%,石墨鳞片较小。对该地区细鳞片石墨矿进行选矿试验研究,得出适宜的粗选条件为:粗磨磨矿细度为-0.074mm占63.52%、浮选浓度为27%、煤油用量为640g/t、2#油用量为110g/t、生石灰用量为2500g/t(即矿浆pH=9),粗精矿采用五次再磨六次精选流程进行开路试验、闭路试验,最终获得石墨精矿固定碳含量为95.70%,回收率为71.78%的选别指标,为该地区石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6.
对原矿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和矿物组成分析,该石墨矿的脉石主要为石英和伊利石,选用水玻璃和羧甲基纤维素钠为浮选抑制剂。通过对块状隐晶质石墨浮选中抑制剂添加地点及两种抑制剂用量试验,探索在1次粗选1次精选实验中抑制剂的最佳添加位置和用量,并对水玻璃和羧甲基纤维素钠这两种抑制剂的抑制机理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在精选段添加抑制剂的尾矿固定碳含量损失较小,而且能得到相对较高品位及回收率的精矿。精选作业中抑制剂水玻璃和羧甲基纤维素钠用量均为500 g/t时,精矿固定碳含量与回收率分别为83.84%和76.05%,所获精矿各项工艺指标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