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前,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已引起了各国政府和有关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艾滋病在我国也呈加速流行的趋势,形势十分严峻。现将我国艾滋病流行及防治情况介绍如下。一、艾滋病的流行趋势我国自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  相似文献   

2.
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流行,已引起了各国政府和有关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艾滋病在我国也呈加速流行的趋势,形势十分严峻。作为本地区的采供血机构,我中心对献血员均进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筛查。现就1995~1999年的检测情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男性性工作者作为男男性行为者(MSM)的一个亚人群对我国艾滋病流行的影响正在受到更多关注,该人群艾滋病、梅毒流行情况严重,是艾滋病性病传播的重要桥梁人群,同时该人群有着与整个MSM许多不同的流行病学、社会学等特征。本文对我国近年来该人群艾滋病、梅毒流行情况、相关危险因素及其重要特征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预防和控制该人群艾滋病性病的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动员全社会力量预防控制艾滋病在我国流行公安部三局副局长韩庆章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副秘书长艾滋病(简称AIDS),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自1981年美国发现了第1例艾滋病患者至1994年底,已有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发现或流行艾滋病,已报告艾...  相似文献   

5.
<正>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是目前我国艾滋病监测的目标人群之一,是艾滋病性病传播和流行的高危人群[1]。按照国家艾滋病哨点监测方案要求,绍兴市以上虞区皮肤病防治院和嵊州市人民医院性病门诊作为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哨点。通过了解绍兴市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的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情况,掌握艾滋病性病的流行特征,为绍兴市进一步开展艾滋病性病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6.
中国流动人口的艾滋病预防和控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艾滋病在全世界流行广泛,自从1985年,中国发现第1例艾滋病病人后,艾滋病在我国也蔓延迅速,目前已进入快速增长期[1]。 在艾滋病的传播与流行中,全世界艾滋病预防和控制同仁们已共同认识到,流动人口数量和规模日益增长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促进因素,中国情况也不例外。本文将从流动人口的概念、我国人口流动迁移的历史过程、现阶段我国流动人口的特点、艾滋病对我国流动人口的威胁及其防治对策等方面进行综述。1 流动人口的概念 由于人口流动的原因、过程及结局的多种多样,导致产生了一些内涵相近而外延有别的关于流动人口的概念,为了使国内外流动人口艾滋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协调一致,我们应该  相似文献   

7.
潍坊市尽管是艾滋病(AIDS)低流行区,但近几年艾滋病疫情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且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大多数是外省(外国)人,其中很多是来自云南、缅甸等艾滋病高发地区,她们的配偶、子女感染HIV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了弄清该类人群中HIV的感染情况,我市组织了采样试点调查工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性乱人群的高危行为是艾滋病病毒/艾滋病(HIV/AIDS)流行的危险因素。为了研究和探索江西省性病门诊就诊者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行为特征及感染率,为有效控制艾滋病经性途径传播提供科学依据,2005年8-12月,在3个城市对性病门诊就诊者进行了艾滋病综合监测。[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周微雅  刘伟  梁富雄  郭宁贞 《内科》2007,2(3):309-310
从1994年开始我国艾滋病传播速度加快,疫情逐年大幅度上升。自此,我国艾滋病流行进入快速增长期。为加强对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的监督管理,规范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的设置和验收,确保艾滋病检测工作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艾滋病防治条例》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2006年6月卫生部颁布了《全国艾滋病检测工作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相似文献   

10.
江西省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态度调查分析胡国良汪国勋廖清华江西省卫生防疫站(南昌市330046)当前,各种促进艾滋病流行的危险因素正日趋严重,我国艾滋病的传播呈明显加速趋势。在无特效治疗药物和有效预防疫苗的情况下,开展以学校为中心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是从根本...  相似文献   

11.
1999年11月15日,卫生部疾控司召开了“1999年预防控制艾滋病新闻座谈会”,会议邀请了有关部委的领导,国际组织的代表和专业机构的专家,连同在京新闻单位的记者共计200人参加了会议。 卫生部疾控司陈贤义副司长介绍了“中国艾滋病流行情况与控制策略”,着重阐述了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原则,要求新闻媒体遵照9部委颁发的预防艾滋病性病宣传教育原则讲求科学性、准确性和政策性,及时地报道我国艾滋病疫情发展,让全社会知晓艾滋病流行产生的严重危害;告诉人们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反对歧视艾滋病病病人,保护其合法权利,未经本人同意任何人不得报道涉及艾滋病病人的个人情况;对于避孕套敏感问题的宣教原则也做了明确的说明。 UNAIDS驻华项目顾问傅爱民先生在介绍“全球艾滋病流行情况”的同时也介绍了防治领域的新进展。他向与会代表展示了一个“PWHAs参与的金字塔”图,以此说明促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及其受艾滋病影响的人们更广泛地参与预防,无论是伦理学,还是在国家有效的艾滋病防治方面都是至关重要的。卫生部结核中心李拯民教授作了“结核病和艾滋病双重感染”专题报告,提示结核病与艾滋病互相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新疆海洛因成瘾者美沙酮维持治疗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新疆是我国艾滋病流行较为严重的省区之一。静脉吸毒,尤其是共用注射器静脉注射毒品是引起艾滋病传播与流行的最主要途径,并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新疆艾滋病的流行。美沙酮维持治疗(Methado Demaintenance treatment,MMT)在国外已证明在减少HIV等的传播上是有效的。乌鲁木齐市海洛因成瘾者社区药物治疗门诊于2005年8月11日开诊,为评价其有效性,并为今后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此项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在乌鲁木齐市对MMT的有效性进行了为期6个月的评价研究。  相似文献   

13.
艾滋病疫苗临床试验及其研发策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全球艾滋病流行的严峻趋势迫切需要研制安全、有效、价廉的艾滋病疫苗。尽管国际上艾滋病疫苗研究已有20年的历史,但仍然未获成功。该文将就国际艾滋病疫苗的研究历史、发展阶段、研发特点进行综述,并重点回顾国内外艾滋病疫苗临床试验的进展情况,并对艾滋病疫苗的研发策略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自1981年世界上首次报告艾滋病以来已过了30年。对我国来说,前10年认为艾滋病离我们还遥远,上个世纪最后10年,随着艾滋病在特殊人群中的流行,人们才感到了一丝不安、恐惧。进入新世纪以来,艾滋病逐渐在普通人群中传播,发病数量也在迅速增多。虽然我国整体仍为低流行,但在一些省份(包括广西)流行形势相当严峻,  相似文献   

15.
中国流动人口艾滋病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艾滋病疫情进展,通过性途径感染的人数占感染总人数的比例越来越大。大部分处于青壮年的流动人口,更有可能发生艾滋病危险行为,从而更容易感染艾滋病。流动人群中的艾滋病感染者会促进艾滋病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从而导致艾滋病流行率的上升。近年来的研究从不同角度证明了流动人群在艾滋病传播中的重要作用。该文阐述我国流动人群中存在的艾滋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各个因素对艾滋病流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自1981年发现艾滋病病毒(HIV)以来,艾滋病(AIDS)在全球迅速蔓延,发病率以惊人的速度上升。我国自1985年报告首例AIDS病例以来,HIV感染人数急剧增加。如今,我国已进入了HIV/AIDS流行的快速增长期。  相似文献   

17.
深圳市HIV/AIDS监测情况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圳市HIV/AIDS监测情况及防治对策李良成冯铁键林和顺何建凡深圳市卫生防疫站(518020)我国自1985年报告首例HIV/AIDS病人以来,随着艾滋病的传播和蔓延,HIV/AIDS已从国外传入式低水平流行转变为国内传播式高水平流行。在无有效疫苗...  相似文献   

18.
艾滋病的流行趋势和病毒变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曾毅 《中华内科杂志》1996,35(10):711-714
艾滋病的流行趋势和病毒变异曾毅一、艾滋病(AIDS)的流行趋势1.流行趋势和地理分布:1981年发现艾滋病,随后在世界各地迅速蔓延,病例数不断增加,而且来势十分凶猛,特别是在非洲和东南亚各国更为严重。由于到目前为止仍无有效的预防疫苗和根治艾滋病的药物...  相似文献   

19.
《关于加强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工作的意见》艾滋病是当今世界各国非常关注的一个社会热点问题。自1981年西方首次发现和报道这种病死率极高的不治之症以来,全球已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报告发现或流行艾滋病。我国自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人以来,在22个省、自...  相似文献   

20.
艾滋病在全球的传播和流行,已对人类的生存、社会的安定和经济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特别是对妇女、儿童和青年的危害更为严重.根据全球和我国艾滋病流行的趋势及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艾滋病传播的模式,我国也存在着艾滋病大规模爆发流行的潜在威胁.我国政府对此给予极大关注,国务院建立了防治艾滋病协调会议制度,高度重视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并认识到艾滋病不仅仅是一个健康问题,艾滋病的蔓延对家庭、社区和整个社会的影响是不容低估的.国务院1998年11月12日印发的《中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中长期规划(1998~2010)》明确指出:“到2010年,实现性病的年发病率稳中有降;把我国的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控制在150万人以内.”对此,我国各级政府及有关社团组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积极而有效地开展艾滋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