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伤寒论》中外感病证与内伤杂病实为一体。而现代社会常常忽视外感病证的治疗,致使许多外感疾病失治误治,外邪入里而成内伤杂病。文章从六经辨证体系及外感病证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外感病证与内伤杂病不可截然分开、脾胃气机的出入是外感病证和内伤杂病相统一的枢纽、外感疾病的治疗应重视脾胃等方面来探讨外感病证与内伤杂病的关系,为外感病证及一些内伤杂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三焦辨证是中医温病的一个辨证方法。发展到“膜腠三焦”说阶段,三焦辨证可以用于内伤病证的治疗。笔者临床在“膜腠”的概念延伸为膜性组织,并将与膜性组织相关的病理切片作为望诊的延伸,拓展了三焦辨证的病位辨析,用于治疗许多内科杂证,取得很好的疗效。膜性组织与“膜腠三焦”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何迎春 《中医杂志》2012,53(21):1812-1813
介绍朱良春从痰论治内伤杂病经验,从顽痹、咳喘、失眠、癫痫、痿证等病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要点出发,探讨痰证辨治的方法和具体方药.  相似文献   

4.
中医"杂病"一说虽在临床常用,但对其本质内含的理解则含混不清,多与内伤病类混称,以致辨证论治章法不明、疗效欠佳.从中医病证的系统分类理念和指导临床辨证实用的角度,对杂病的应有概念、发病特点进行深入思考和要点归纳,并进而针对性地建立适应杂病辨治的"经系辨证方法",具有积极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
《金匮要略》以脏腑经络为辨证核心,在病因、发病机理、诊断以及治疗方面建立了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治的杂病诊疗体系,为后世辨治内伤杂病树立了楷模,兹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伤寒夹证是内伤杂病与外感之疾并见的一类复杂病证的总称。本文阐述了历代医家对这一病证的认识。重点探讨了与其相关病证的鉴别以及伤寒夹证的病理。最后提出了这类病证的辨证要点和治疗原则。对从总体上把握这类病证的辨治提供了可循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中医整体观念及其理、法、方、药在临床中的具体运用。最早形成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其中辨治外感热病以六经辨证为主,辨治内伤杂病则以脏腑辨证为主。辨证论治的诊疗方法发展到现在,其临床运用模式可概括为方正对应、审机论治、微观辨证、病证结合4种。  相似文献   

8.
近15年来唐宋时期内伤杂病证治的研究,集中在挖掘医学理论的深化和方药的不断推陈出新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把唐宋时期作为中医学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的角度,进行内伤杂病系统比较研究者鲜见。因此,全面、系统地研究唐宋时期内伤杂病证治应是今后研究的重要方向,对于恢复唐宋医学的本来面目及现代内伤杂病的理论及临床研究,具有很大的启发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魏惠亚 《江西中医药》2007,38(12):17-18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虽非专论脾胃,但有关脾胃病证治约涉及四分之一篇幅,其顾护脾胃思想贯穿于辨证施治始末.李东垣《脾胃论》则力求经旨,同时吸收仲景治伤寒的特点,进一步强调"内伤脾胃学说".本文拟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与李东垣《脾胃论》调治脾胃方药的比较中得出两者的异同,以期使两者的脾胃学术思想更好地指导中医临床工作,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清代著名医家王旭高,认为“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将肝病证治分为肝气证治、肝风证治、肝火证治、肝寒肝虚证治4个方面,总结出著名的“治肝三十法”,认为肝病可侵犯全身上下,治肝可以调理五脏病,善于从肝论治疾病。从王氏2则医案分析其治病辨证思路,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廖世煌 《新中医》1996,28(10):61-62
《金匮要略》治咳喘五法辨析廖世煌咳嗽气喘是两个不同病证,但常可合并出现。《金匮要略》对咳嗽论述甚详,有单篇详其脉因证治,有杂见于各篇者,为他病并发证。本文归纳分析了有关咳喘辨证治疗五法,及有关方药的临床或实验研究,旨在发扬经典著作之精华,为临床开拓思...  相似文献   

12.
王士雄,(1808-?)字孟英,号梦隐,清代著名温病学专家,因孟英行医与众不同,别的医生治不好的病,他治;别的医生误治的患者,他也治,故又号半痴山人.王氏著述甚多,代表作有《温热经纬》,《归砚录》,《王氏医案》(原名《回春录》)等.《王氏医案》反映了王氏临诊经验,其临证重视审证,辨证精确,而在遣方用药方面亦具特色.1 不泥古法,善辨真伪  相似文献   

13.
伤科内伤辨     
伤科内伤,通常被认为是伤科四大病证(骨折、脱位、伤筋、内伤)之一。但是,近年来,有的学者不屑以谈内伤,把内伤从伤科学中抹去了;有的学者认为所谓内伤的有关病证,今日已非伤科从治范畴,没有论述和研究的必要;也有的学者言内伤却杂陈其  相似文献   

14.
孙艳淑 《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751-1751
以临床病例为依据,认为内伤杂病中的三焦病证是独立于上、中、下三焦辨证之外的腑病,因此临床应重视对三焦病证的单独治疗。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是论述杂病证治的专著。全书所论40余种疾病,囊括内、外、妇科诸病。详查全书,体现鉴别诊断内容的条文约达70余条,贯穿于全书始末,成为指导杂病辨证论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鉴别诊断指导辨病、辨证金寿山认为:“《金匮》一书,在古书中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典范”。本书以脏腑经络辨证为主,注重用鉴别诊断指导辨病与辨证。仲景在《金匮》首篇便记载了以面部及鼻部的望诊指导辨病、辨证的鉴别诊断内  相似文献   

16.
汗法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八法之一,位居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之首。《内经》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即只要是病邪不在内脏的体表病证,根据“就近祛邪”的原则均可以用汗法治之。所以,汗法的适应证应该不仅仅限于外感疾病初起病邪在体表者,也适用于内伤杂病之病邪不在内脏而在体表须从汗而治者。仲景在《金匮要略》诸多内伤杂病病证中,  相似文献   

17.
本文旨在基于“因果关系”辨证观窥视《金匮要略》中疾病在发生、发展和变化之间相关制约、相互转化的关系,以及疾病“因果关系”之间的多重复杂性,从而把握仲景辨证思维意旨,进一步深入研究杂病证治规律,对指导临床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的临床运用并不局限于外感.这一认识在目前的临床实际运用及历代医家医案中都得到了充分证实,并已为学术界广泛认同。但在中医诊断学的教学中.仍习惯将《伤寒论》六经辩证归于外感病的辨证方法.而将脏腑辨证看作是内伤杂病的辨证方法。一般认为,外感病是指因感受六淫、疫疠之邪所致的病证.与内伤杂病有着本质的区  相似文献   

19.
内伤湿热病证系肺、脾、肝、肾诸脏气化功能下降,水液代谢功能紊乱,水湿内郁化热引起的病证,涉病广泛,病程较长,症见不一,治疗十分棘手。陕西省名中医许建秦主任医师以善于诊治疑难杂症为著,取法清代温病学派所完善“三焦”辨证模式,提出内伤湿热病证的发病与上焦失宣、中焦失畅、下焦失利密切相关。许建秦认为,内伤湿热与地域、气象、饮食、体质等因素密切相关,或因失治、误治,临床所见症状集中于中焦,多以脾胃、肝胆功能失调为主,但治疗不唯健脾化湿一途。许建秦效法清代医家吴鞠通《温病条辨》所载三仁汤,以此方为基础自拟宣化汤为治疗内伤湿热病证,多获良效。总结许建秦学术经验,以期为临床辨治内伤湿热病证开阔思路。附验案一则,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历来被推崇为外感病专著 ,其实《伤寒论》并非专论外感病 ,其临床价值亦不囿于诊治外感病。《伤寒论》中贯穿八纲的六经辨证体系 ,揭示、概括了各种病证的病变规律 ,“随证治之”的治则和因证而定的治法方药 ,对临床各科皆有指导意义。笔者在 30年的临证实践中 ,体会到运用《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精神和方法 ,治疗胃病可取得满意疗效。1 六经辨治胃病原理胃病又称胃脘痛 ,以中脘部经常发生痞胀疼痛为主症 ,属内伤杂病范畴。胃脘痛属脏腑之病变。脏腑病证是脏腑病理变化反映于临床的证候。由于各脏腑的生理与病理变化不同 ,所以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