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0 毫秒
1.
三维CT重建在累及关节面的复杂骨折治疗中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探讨三维CT重建在累及关节面的复杂骨折治疗中的指导意义。方法 自 1997年至今 ,我科共收治累及关节面的复杂骨折 35例 (包括髋臼骨折 4例、胫骨平台骨折 2 0例、距下关节骨折 11例 ) ,术前均行X线摄片并行CT扫描和三维CT重建 ,对关节面损伤程度进行评估并制定最佳治疗方案。结果  4例髋臼骨折中 3例行手术治疗 ,2 0例胫骨平台骨折中 15例行手术治疗 (12例行植骨 ) ,11例距下关节骨折 7例行手术治疗。结论 三维CT重建能清楚地显示传统X线摄片所不能直接显示的关节面骨折 ,对手术前的骨折分类、治疗方案制订以及手术入路选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螺旋CT在肘关节周围复杂骨折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螺旋CT在肘关节周围复杂骨折诊断治疗中的意义,以提高肘部骨折的诊疗水平.方法 2005年1月至2007年5月,对32例有移位的肘关节周围骨折患者术前进行常规x线片、CT平扫及螺旋CT检查,明确骨折类型,然后制定于术方案和选择最佳的手术入路,术后随访并观察肘关节功能的康复情况.结果 32例肘关节周围骨折中,x线片可明确骨折诊断及分型者17例;CT平扫可明确骨折诊断及分型者30例;螺旋CT可明确诊断及分型者32例.通过螺旋CT对患者肘关节周围骨折明确的分型诊断,针对不同骨折类型,采用个性化手术治疗.32例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患肘关节的活动范围较术前好,屈曲平均125°;伸直差值平均24.5°;旋前平均80°;前臂旋后平均75°.X线榆查骨折愈合好,无骨化性肌炎,无一例发生伤几感染、术后关节不稳和明显疼痛等并发症.依据Mayo肘火节功能评定标准:优21例,良7例,可4例,优良率为87.5%.结论 术前行螺旋CT能够在三维空间直观、清晰地显示出肘关节周围复杂骨折的全部细节.有助于确定骨折分型,有利于临床医生在术前选择适当、合理的治疗方案、手术入路和内固定方法,从而提高肘部复杂骨折的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3.
髋臼骨折三种影像学检查的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彤 《实用骨科杂志》2003,9(4):381-381
临床上髋臼骨折或骨折伴髋脱位的病例较常见 ,无论是保守治疗 ,还是手术治疗 ,影响学检查提供的骨折类型和形态对治疗都是至关重要的 ,以往认为 X线平片是髋臼骨折的重要和首要的检查方法 ,CT、MRI可作为补充方法。但随着CT等影像诊断学的发展 ,CT在骨关节创伤中的应用日趋受到重视 ,在髋臼骨折方面较传统的 X线检查能为临床提供更准确的治疗依据。本文就髋臼骨折在临床上的类别及其影像学的各自表现加以分析和探讨。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红 CT扫描和 X线平片检查及 MRI检查髋臼骨折患者 35例 ,男性 2 7例 ,女性 8例 ,年龄 7~…  相似文献   

4.
三维CT重建在髋臼骨折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髋臼骨折是一种较常见的骨折,且是累及关节面的骨折,以往根据X线片对其进行诊断、分型和手术,但髋关节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特别是发生严重骨折后,正常的对位关系完全消失,X线片甚至是CT扫描很难使医生全面客观的了解骨折和移位程度,影响骨折分型和手术方案的确定,甚至漏诊、误诊。本院从1999年采用CT三维重建诊治髋臼骨折9例,并对其临床优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不同影像学检查在髋臼骨折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X线片、CT平扫及CT三维重建在髋臼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997年11月~2004年3月对74例髋臼骨折患者拍前后位、多方位即闭孔斜位、髂骨斜位、骨盆出、入口位X线片,其中57例行CT平扫,17例行CT三维重建。分别计算并比较各种方法对髋臼骨折的检出率,同时根据影像学所见进行诊断、分型,并在术中验证得出分型符合率后进行对比。结果骨折检出率:前后位X线片为90.54%,多方位X线片为97.30%,CT平扫为98.25%,CT三维重建为100%;其分型符合率分别为41.79%,97.22%,100%,100%。结论传统的前后位与多方位X线片为髋臼骨折诊断中经济实用的首选方法,CT平扫与三维重建可提高诊断率,并对准确分型、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6.
高分辨率CT在舟骨骨折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评价高分辨率CT在急性舟骨骨折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术前对46例47侧舟骨骨折患者进行腕关节常规X线片检查,其中对27例采用高分辨率CT检查。术后对全部47侧腕关节进行X线片及CT检查。结果术前42侧腕关节X线检查显示舟骨骨折,5侧未能显示。CT检查明确显示27例舟骨骨折的部位、骨折移位和粉碎的情况。术后发生舟骨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螺钉的位置以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均可在CT扫描时清楚显示。结论CT检测能提高舟骨骨折的诊断水平,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CT在胫骨平台后柱骨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及三维重建影像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 方法 2004年7月至2007年7月20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均行X线片、CT平扫及三维重建影像学检查,根据CT图像将胫骨平台划分为三个区域(三柱),并据此分型,统计胫骨平台后柱骨折的发病率,并将结果与X线片分型(Schatzker分型)及术中所见对比,分析CT及三维重建影像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和分型中的作用. 结果 20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中有21例X线片诊断结果与CT不符:其中5例无法确定诊断,16例分型错误.202例经CT或三维重建均获诊断分型.CT发现后柱骨折的患者为47例(23.2%),均与术中诊断符合.X线与CT分型符合率为89.6%,主要原因为X线片很难发现后柱平台骨折. 结论CT三维重建影像能直观、立体地显示胫骨平台骨折的形态,有助于胫骨平台骨折的正确分型.胫骨平台后柱骨折并不罕见,CT检查可以明确诊断,三柱分型能帮助我们提出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CT在髋臼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Cao QY  Wang MY  Wu XB  Zhu SW  Wu HH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4):220-223
目的 探讨CT检查在髋臼骨折的诊断、治疗上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2001年1月到2002年6月间因髋臼骨折而收住院的66例有完整平片和CT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逐个对两者在放射学上的影像结果进行仔细分析并作横向对照。结果66例中,有6例经CT检查而更改诊断。对于边缘压缩骨折、关节内游离体、股骨头压缩、骶髂关节损伤和坐骨结节骨折,平片和CT的阳性诊断例数之比分别为3:17、7:29、6:15、0:5和1:5,并且CT能多层次清晰显示髋臼顶部的骨折形态。结论CT对于平片是不可缺少的有效补充检查,对于髋臼负重区的损伤判断,关节面的边缘压缩骨折,关节内游离体,股骨头骨折,骨盆后方骨折有决定性作用,能进一步明确并完善诊断,有效指导治疗。故CT检查应与正位、髂骨斜位和闭孔斜位X线片一并作为髋臼骨折的常规放射学检查,并仔细阅读分析。  相似文献   

9.
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与技巧,以提高髋臼骨折的诊疗水平.方法对32例移位髋臼骨折行术前CT平扫或三维重建确定骨折类型和制定手术方案,选择最佳手术入路进行骨折复位,以骨盆重建钢板和螺丝钉固定.结果32例全部获得6月-4年,平均15月的随访,按Maffa的疗效标准评定.临床标准优26例、良3例、可3例.优良率87.8%,X线标准优24例、良4例、可4例、优良率84.6%.并发症主要有坐骨神经损伤、股骨头坏死和异位骨化.结论CT三维重建对判断髋臼骨折的部位、移位方向和损伤程度具有重要意义,对手术入路选择和手术复位、固定具有指导作用.对于髋臼骨折的治疗应该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只要移位大于2-3mm,都应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前正确判断骨折类型、选择最佳入路,术中准确复位和妥善固定是提高髋臼骨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可能导致髋臼骨折手术失败的因素.方法 根据Matta X线评定标准和Merle d'Aubigne & Postel髋关节功能评价标准,以髋臼骨折术后复位分级为不满意或未行复位及固定,髋关节临床评价为"差",发生股骨头半脱位或脱位、股骨头坏死等严重髋关节并发症为治疗失败.回顾性分析2000年2月至2008年2月收治的22例髋臼骨折手术失败病例,男14例,女8例;年龄18~72岁,平均38.6岁.从术前影像学诊断、手术入路选择、内固定方案三方面对失败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10例因髋臼后壁骨折未予以有效复位及固定而导致手术失败,占45.5%(10/22);6例因髋臼后柱骨折未予以有效复位及固定而导致手术失败,占27.3%(6/22);3例前壁骨折复位不满意,占13.6%(3/22);2例髋臼前柱骨折未予以复位及固定,占9.1%(2/22);1例未行骨折复位及固定而行全髋关节置换,占4.5%(1/22).在手术失败病例中单纯依靠X线片进行诊断的漏诊及误诊率为90%,X线片结合CT检查的误诊率为8.3%.10例诊断错误者入路选择错误率为100%;12例诊断正确者,其中7例入路选择不正确,错误率为58.3%,另5例虽入路选择正确,但3例因复位及内固定不满意,2例因内固定选择错误而导致手术失败.结论 术前漏诊或误诊、手术入路选择错误、复位方法及内固定选择错误、手术操作掌握不充分是导致髋臼骨折手术失败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1.
髋臼骨折手术失败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可能导致髋臼骨折手术失败的因素.方法 根据Matta X线评定标准和Merle d'Aubigne & Postel髋关节功能评价标准,以髋臼骨折术后复位分级为不满意或未行复位及固定,髋关节临床评价为"差",发生股骨头半脱位或脱位、股骨头坏死等严重髋关节并发症为治疗失败.回顾性分析2000年2月至2008年2月收治的22例髋臼骨折手术失败病例,男14例,女8例;年龄18~72岁,平均38.6岁.从术前影像学诊断、手术入路选择、内固定方案三方面对失败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10例因髋臼后壁骨折未予以有效复位及固定而导致手术失败,占45.5%(10/22);6例因髋臼后柱骨折未予以有效复位及固定而导致手术失败,占27.3%(6/22);3例前壁骨折复位不满意,占13.6%(3/22);2例髋臼前柱骨折未予以复位及固定,占9.1%(2/22);1例未行骨折复位及固定而行全髋关节置换,占4.5%(1/22).在手术失败病例中单纯依靠X线片进行诊断的漏诊及误诊率为90%,X线片结合CT检查的误诊率为8.3%.10例诊断错误者入路选择错误率为100%;12例诊断正确者,其中7例入路选择不正确,错误率为58.3%,另5例虽入路选择正确,但3例因复位及内固定不满意,2例因内固定选择错误而导致手术失败.结论 术前漏诊或误诊、手术入路选择错误、复位方法及内固定选择错误、手术操作掌握不充分是导致髋臼骨折手术失败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可能导致髋臼骨折手术失败的因素.方法 根据Matta X线评定标准和Merle d'Aubigne & Postel髋关节功能评价标准,以髋臼骨折术后复位分级为不满意或未行复位及固定,髋关节临床评价为"差",发生股骨头半脱位或脱位、股骨头坏死等严重髋关节并发症为治疗失败.回顾性分析2000年2月至2008年2月收治的22例髋臼骨折手术失败病例,男14例,女8例;年龄18~72岁,平均38.6岁.从术前影像学诊断、手术入路选择、内固定方案三方面对失败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10例因髋臼后壁骨折未予以有效复位及固定而导致手术失败,占45.5%(10/22);6例因髋臼后柱骨折未予以有效复位及固定而导致手术失败,占27.3%(6/22);3例前壁骨折复位不满意,占13.6%(3/22);2例髋臼前柱骨折未予以复位及固定,占9.1%(2/22);1例未行骨折复位及固定而行全髋关节置换,占4.5%(1/22).在手术失败病例中单纯依靠X线片进行诊断的漏诊及误诊率为90%,X线片结合CT检查的误诊率为8.3%.10例诊断错误者入路选择错误率为100%;12例诊断正确者,其中7例入路选择不正确,错误率为58.3%,另5例虽入路选择正确,但3例因复位及内固定不满意,2例因内固定选择错误而导致手术失败.结论 术前漏诊或误诊、手术入路选择错误、复位方法及内固定选择错误、手术操作掌握不充分是导致髋臼骨折手术失败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3.
螺旋CT重建技术在骨盆环骨折中的诊治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螺旋CT二维多平面重建(MPR)、三维重建(3D)对骨盆环骨折的诊断、分型及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4月至2009年4月收治的有完整的X线DR(digital radiography)片、螺旋CT片影像资料的57例骨盆环骨折患者,根据Tile分类,本组病例A型38例,B型12例,C型7例。对A型患者采取保守治疗,对B、C型患者全部采取手术治疗,根据骨折移位情况,采用开放复位内固定或经皮行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术后3d~27个月内进行随访,利用螺旋CT检查进行术后疗效评估,对其术前术后的DR片、螺旋CT的3D、MPR的重建图像进行对照分析。结果:57例骨盆环骨折患者中,5例骨盆后环骨折患者的X线DR片诊断为可疑骨折,9例骨盆后环骨折X线DR片漏诊,3例骨盆前环骨折患者的X线DR片诊断为可疑骨折,3例骨盆前环骨折患者的X线DR片漏诊,后经螺旋CT检查予以修正。术后影像学评价优15例,良3例,差1例;临床评价优16例,良3例。结论:螺旋CT的MPR、3D的重建图像对骨盆环骨折的诊断、分型及临床治疗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复杂髋臼骨折术中应用CT扫描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复杂髋臼骨折术中应用CT扫描的意义。方法 2008年 6月至 2010年 12月, 结合术中 CT监测治疗复杂髋臼骨折患者 14例, 男 9例, 女 5例;年龄 28~62岁, 平均 45.1岁。根据 Le tournel分型: 后柱加后壁骨折 2例, 横行加后壁骨折 4例, 野T冶形骨折 2例, 前柱加后半横行骨折 3例, 双柱骨折 3例。其中合并髋关节后脱位 3例, 股骨骨折 2例, 跟骨骨折 1例, L1骨折 1例, 坐骨神经损伤1例, 颅脑损伤 1例。术前采用 X线片、CT三维重建对骨折进行评估, 并使用三维影像处理软件进行术 前计划。手术复位后临时固定, 并使用野C冶型臂 X线机和 CT扫描三维重建评估复位质量, 对复位不满意 者重新复位。再次行术中 CT扫描三维重建检查内固定位置, 并与术前计划对照。结果 14例患者术中 平均接受 CT扫描 2.7次, 手术时间平均为 40.4 min, 平均接受放射量约为 47.2 mGy。术中再行复位者 4 例, 更改术前计划者 1例。术后采用 Matta影像学评价标准进行评估, 优 8例, 良 3例, 差 3例;优良率为 78.6%。结论 术中 CT扫描三维影像监测增加了手术时间和患者放射线暴露, 在评估复位质量方面与 传统野C冶型臂 X线机相似, 根据术中 CT扫描三维重建结合术中情况实施手术与术前计划基本吻合。在 术前使用 X线片、CT三维重建对髋臼骨折进行仔细评估的前提下, 术中使用 CT三维影像监测是否有 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手术并发症尚有待进一步商榷。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一种特殊类型复杂髋臼后部骨折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与技巧,以提高髋臼骨折的诊疗水平。方法:对2例髋臼后壁加后柱冠状位纵行劈裂骨折行术前CT平扫和三维重建确定骨折类型和制定手术方案,选择髋臼后入路进行骨折复位,以骨盆重建钢板和螺丝钉固定。结果:2例髋臼后壁加后柱冠状位纵行劈裂骨折分别得到1年和1.5年的随访,按Matta的疗效标准2例均为优,2例均发生坐骨神经损伤,1例恢复。结论:髋臼后壁加后柱冠状位纵行劈裂骨折是一种特殊类型复杂髋臼后部骨折,X线平片对该种骨折诊断困难,CT平扫和三维重建可以发现这种 损伤,手术是治疗该种骨折的有效和可靠的方法。由于解剖位置的关系,此种骨折极易引起坐骨神经损伤,要特别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16.
CT和X线片对髋臼骨折移位程度评价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CT和X线片对髋臼骨折移位程度的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年1月~2003年5月收冶的64例髋臼骨折患者的CT和X线片。根据病例纳入标准,把其中20例患者的CT和X线片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单盲法,在CT和X线片上,让3名医生各自利用一个标准的测量方法对沿髋臼关节面的横行和垂直移位进行测量。以CT为标准,分别计算出横行和垂直移位2mm和4mm的X线片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同时对每个测量者和测量者之间的测量可靠性进行评价。结果 X线片对检测垂直移位的灵敏度较差(灵敏度=44.3%)。其中对于单柱骨折垂直移位的灵敏度更差(灵敏度=0)。每个测量者和测量者之间的测量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X线片对检测髋臼骨折横向和垂直移位均显示较差的灵敏度;而对垂直移位的灵敏度就更差;因此,CT不仅优于X线片用于术前选择髋臼骨折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而且还用于评价术后骨折复位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17.
螺旋CT三维重建影像在胫骨平台骨折诊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影像在胫骨平台骨折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使用价值。方法2001年8月~2005年4月收集38例胫骨平台骨折分别行X线片和螺旋CT三维重建影像检查,对照术中所见,分析比较螺旋CT三维重建影像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结果X线片检查2例无法明确诊断,骨折分型错误6例;螺旋CT三维重建诊断、分型均正确。X线片与螺旋CT三维重建影像在确立诊断方面未见明显差异,但在分型和指导治疗方面,螺旋CT三维重建影像明显优于前者。结论螺旋CT三维重建影像能直观、立体地显示胫骨平台骨折的形态,有助于骨折的分型及治疗。  相似文献   

18.
复杂髋臼骨折的手术治疗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复杂型髋臼骨折的治疗方法,探讨影响疗效的因素及提高疗效的方法。方法对16例16侧复杂型髋臼骨折,经髋臼正位片、髋臼闭孔斜位片、髂骨斜位片及CT三维重建明确分型后,分别采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10例,髂腹股沟入路2例,王钢改良的髂股入路3例,前后联合入路1例,分别进行复位,应用重建钢板进行固定。对术后骨折复位质量和X线表现按Matta标准评估,髋关节功能按D′Aubigne和Postel 6分法标准评估。结果随访3~36个月,优良率87.5%。术后发生创伤性关节炎2例,异位骨化2例,所有患者均骨愈合。结论术前正确的骨折分型、手术入路的合理选择、术中良好的复位、简单有效的固定、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以及手术时机的合理选择是提高髋臼骨折疗效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CT三维重建在髋臼骨折诊断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目的 探讨CT三维重建在髋臼骨折诊断治疗中的意义,以提高髋臼骨折的诊疗水平。方法 对57例有移位的髋臼骨折进行术前CT三维重建,明确骨折的类型,然后制定手术方案和选择最佳的手术入路。结果 57例患者均获得12个月~6年9个月的随访,平均26个月。按Matta的疗效评定标准,临床标准:优43例,良6例,可8例,优良率85.96%;X线标准:优44例,良6例,可7例,优良率87.72%。结论 CT三维重建逼真地显示了损伤的髋臼立体表面形态,有助于判断髋臼骨折的部位、类型和损伤程度,对手术入路的选择和手术复位固定的方法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髋臼边缘压缩骨折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Wu XB  Wang MY  Zhu SW  Cao QY  Wu HH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4):289-291
目的 认识并掌握髋臼边缘压缩骨折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26例髋臼骨折合并边缘压缩中的18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总结,15例患者的压缩骨折在术前的CT扫描片得到证实,另3例在术中得到证实。所有患者均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对压缩骨折进行撬起和植骨(1例未植骨),钢板螺丝钉内固定术。结果 平均随访36.7个月(5—71个月)。根据改良的Merle d’Aubingne和Postel的髋臼骨折临床结果评分标准,本组优6例;良7例;一般2例;差3例。优良率为73.3%。结论 髋臼后方骨折合并后脱位的患者容易发生边缘压缩骨折,术前CT扫描可对这种骨折进行确诊。要认识到皮质骨压缩这一特殊类型。术中要对压缩骨折部分进行撬起和植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